书城政治治术
3752800000009

第9章 奖惩(2)

齐景公流下了眼泪,问:“现在应该怎么办呢?”

晏婴说:“这有什么难的?把百姓夺回来就是了。只要实施恩惠而弥补百姓的不足,民众就会重新归附您的。那时就是有十个田常,又能把您怎么样?”(《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您想夺取我的民众吗

季孙担任鲁国的国相,任命孔子的学生子路当郈(hòu,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南)这个地方的长官。

那一年的五月,季孙命令百姓开挖沟渠。子路看到百姓很辛苦,就拿出自己的禄米煮成粥,叫大家到大路上来喝。孔子听说了,就叫子贡去把粥倒掉,连盛粥的家伙都砸了,并传话给他说:“这些百姓是属于鲁国君主的,你有什么资格施恩泽给他们?”

子路勃然大怒,卷起袖子、露出胳膊去找孔子论理,说:“您憎恶我实行仁义吗?可您教我的就是行仁义啊。仁义是什么?不就是与天下人共同享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和利益吗?现在我把自己的禄米拿出来给百姓吃,有什么不对吗?”

孔子叫着子路的字说:“仲由真是粗野啊!本来我以为你已经懂得了这个道理,然而你却不懂,你原来如此不懂礼。礼,是天子用来爱天下、诸侯用来爱境内、大夫用来爱职责、士用来爱家的,超过了应该爱的范围就叫做‘侵’。现在的百姓是鲁国君主治理下的百姓,而你却擅自施恩泽给他们,这是冒犯国君,不也太胆大妄为了吗?”

话还没说完,季孙的使者就到了,传季孙的话对孔子说:“我发动百姓并且驱使他们,而您却让弟子给他们饭吃,是想夺取我的民众吗?”

于是孔子驾车离开了鲁国。(《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赏罚权不可出借

十六国时,后赵君主石虎任用儿子秦公石韬为太尉,与太子石宣按日轮流处置朝政,各自决定奖赏和惩罚,不用向石虎禀报。司徒申钟对石虎劝道:“赏罚,乃是君主的重大权柄,不可以借给别人,这样才能防微杜渐,预防悖逆和叛乱的发生。(赏刑者,人君之大柄,不可以假人,所以防微杜渐,消逆乱于未然也。)太子的职责在于照顾父母,不应当参与朝政。前太子石邃就是因为这件事而招致败亡的,前车之鉴,应该记取。”石虎不听,终于酿成大祸。(《资治通鉴》卷96)

唐高宗时,刘仁轨任左仆射,戴至德任右仆射。两人按日轮流接受和处理申述。刘仁轨常用好话许诺告状者,而戴至德一定要依据事实和断案程序进行诘问,从不曾轻易答应或者驳回,遇到确有冤情者,才通过密奏为其申辩,结果人们的赞誉都归在了刘仁轨头上。有人问戴至德为什么让别人做好人而自己做恶人,得到的回答是:“惩罚和赏赐,乃是君主的权柄,臣子怎么敢盗取它!”(威福者人主之柄,人臣安得盗取之!)高宗听到后,更加器重他。曾经有个老妇人想找刘仁轨呈递申诉,却来到戴至德那里。没等戴至德看完诉状,老妇人发现找错了人,说:“本来以为是晓事的仆射,不料竟是不晓事的仆射!把诉状还给我!”戴至德笑着把诉状递给她。人们称赞戴至德是个长者。(《资治通鉴》卷202)

武则天当政时,酷吏权力极大,制造了许多冤案。御史中丞李嗣真就此上书说:“如今告发的事情纷纷纭纭,虚假不实的居多,真正能够落实的很少,这里恐怕有不怀好意的人以阴谋手段离间君臣关系。古时候判决犯人,公卿参加旁听,君王一定要经过三次宽恕,之后才施以刑罚。近日这些负责刑狱的官员,都是独自执行命令,审判一旦作出,执法者依照执行,不进行再次审讯;有的临时擅自作出决断,不向朝廷奏报。如此一来,惩罚权转移到臣下,这不是周到慎重的做法,如果其中有冤枉的和滥施刑罚的情况,别人怎么能知道!况且以九品官员专断司法,操纵生杀予夺的权柄,窃取君主的权威,审讯定案既不在刑部,检查核定也不经过门下省,刑罚这种利器,就这样轻易地借给了别人,这恐怕是国家的祸患。(国之利器,轻以假人,恐为社稷之祸。)”武则天不听。(《资治通鉴》卷204)

烧掉底稿

南北朝刘宋文帝时,雍州刺史张邵贪赃枉法,折合款项达245万,应当定为死罪。左卫将军谢述上奏,认为张邵是武帝刘裕的功臣,应当给予宽赦的优待。文帝接受了这一建议,亲自撰写诏书,免去张邵的官职,削去爵位和食邑。谢述对儿子谢综说:“主上怜惜张邵一向忠诚,特别宽赦了他的罪过。我的建议只是碰巧吻合主上的意图而已。如果借此四处宣扬,那就是侵犯夺取主上的恩典,是万万不可以的。”他命谢综当着他的面,烧掉了奏章底稿。(《资治通鉴·卷122》)

权力在君

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时,咸阳王拓跋禧任冀州刺史,进京朝见。有关部门上奏说:“冀州民众3000人,颂扬拓跋禧清正贤明,广施惠政,请求陛下允许他世世代代承袭冀州刺史一职。”孝文帝下诏说:“世袭制度虽然古已有之,但不一定适合今天。封赏疆土的权力在于君主,在法理上不是臣下可以请求的(经野由君,理非下请)。”(《资治通鉴》卷137)

祸乱的根子

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时,大旱无雨,需要做善事以感动上天。尚书令高肇擅自重新审理囚徒,施与恩惠,以此收取人心。清河王元怿向宣武帝进言:“春秋时鲁国卿大夫季氏前往泰山祭祀,引起了孔子的愤慨,这是因为只有君主才可以祭泰山,而季氏只是臣子,其做法违背了君臣名分。在君臣名分上,一定要防微杜渐,君主的名分不可侵犯。缩减自己的膳食,重新审理囚徒,本是陛下您的权力,现在却被高肇拿去用了,这哪里是臣子的本分!明君在上失去的东西,就是奸臣在下窃取的东西,祸乱的根子,就在这里。(明君失之于上,奸臣窃之于下,祸乱之基,于此在矣。)”(《资治通鉴》卷147)

君主的职责

南北朝时,北周的伊娄谦出使北齐,他的参军高遵私通北齐,伊娄谦遭到扣留。后来北周攻克北齐都城晋阳,周武帝找来伊娄谦,并把俘获的高遵交给他,由他报复。伊娄谦原谅了高遵,同时请求武帝给予赦免。为此武帝没有责罚高遵,尹娄谦也像从前一样对待他。

司马光评论道:奖赏功劳,诛罚罪过,乃是君主的职责。(赏有功,诛有罪,此人君之任也。)高遵奉命出使异国,泄露重大机密,是板上钉钉的叛臣。然而北周武帝不自己下令处死他,却把他赐给伊娄谦,用以平复个人怨恨,是刑罚上的失政!(《资治通鉴》卷172)

恩典出于上

唐宪宗时,魏博节度使田委安去世。将士们拥立田兴为节度使,田兴表示服从朝廷。情况报到上面,宪宗急召宰相们议事。李吉甫的意见是,先派人前去安抚,以观察事态。李绛说:“不可以。如今田兴遵从朝廷,正在等候诏命,要是不抓住这个机会推心置腹地抚慰笼络,以大恩跟他建立关系,而是一定要等到朝廷的使者到魏博,拿着将士们请求任命田兴为节度使的奏表回来后,再授予他这一职务,那么,恩典就是来自下面,而不是出自上面(则是恩出于下,非出于上),将士起的作用大,朝廷起的作用小,田兴对朝廷的感激爱戴之心肯定要大打折扣。机会一旦丧失,悔之莫及!”宪宗听从了李绛的建议。任命田兴为魏博节度使的诏令送达魏州时,田兴感激得流出了热泪,将士无不欢呼。(《资治通鉴》

卷239)

赎回魏徵故居的背后

唐宪宗时,太宗朝名臣魏徵的玄孙魏稠家贫,日子过不下去了,将祖宅典押换成了钱。平卢节度使李师道上书,提出自己出资将魏徵的故居赎回来。宪宗命令白居易草拟认可的诏书,白居易奏道:“此事关系到奖励和教化,应当由朝廷出面。李师道是什么人,竟敢掠人之美!希望陛下命令有关部门,用官家的钱赎回故宅,还给魏徵后人。”宪宗接受了这一建议,由内廷钱库支出两千缗钱,赎回住宅赐予魏稠,规定不得再典押出卖。(《资治通鉴》卷237)

小结

奖惩仅仅是手段,是为一定目的服务的,或者为了收拢人心,争取臣民的支持;或者为了宣示威严,震慑对手和异己分子,而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维护现有统治的最高权威。当然,也还有另一类奖惩,它似乎跟具体政权的关系不大,属于基本制度方面,譬如表彰孝子烈妇之类。其实这类奖惩也具有巩固政权的效用,除了维护基本纲常秩序和道德体系从而提供一个有利的生存环境外,也可以密切与民间的沟通,扩大当政者的影响。由于奖惩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和运转,关系到价值取向,所以历代治政者都把它当做一种权柄牢牢地握在手中。

(三)原则

奖惩的原则可以概括出三条,即赏罚分明、赏罚适度、赏罚兑现。

1.赏罚分明

要义

赏罚分明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赏与罚之间,要做到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一是赏与赏之间,罚与罚之间,要做到公平有序,经得起比较。

故事

国家混乱的根源

齐桓公喝醉了酒,把帽子丢了。他认为这是耻辱,三天没有上朝。

管仲说:“不错,这的确是做国君的羞耻。可是您为什么不通过搞好政务来洗刷耻辱呢?”齐桓公一下子振作起来,说:“你的建议太好了!”于是,便下令打开仓库,把粮食分发给贫穷百姓;又命令核查监狱中的犯人,罪过轻的马上放掉。过了三天,大街小巷到处传唱:“桓公啊,您怎么不再丢失帽子了呢?”

齐桓公这样做,洗刷了耻辱吗?如果齐桓公开仓放粮、救济贫困,核查罪犯、释放罪过轻的人,是不符合道义的话,那么此举就不能洗刷耻辱;如果是符合道义的话,那么这一举措就应该及早实施,而不应该等到丢失了帽子以后才去兑现,因此这种做法不能洗刷耻辱。

况且,开仓把粮食发放给贫困百姓,实际上是在奖赏没有功劳的人;核查狱情释放罪过轻的犯人,实际上是不惩罚犯罪分子。赏赐没有功劳的人,民众就会滋长侥幸心理,希望从君主那里得到分外好处;不惩罚犯罪的人,民众就会轻视法令,容易为非作歹。可见,这种做法是国家混乱的根源,怎么能够洗刷耻辱呢?(《韩非子·难二》)

西晋惠帝时,太傅杨骏势力被铲除,汝南王司马亮被任命为太宰,辅佐朝政。司马亮想取悦人心,借铲除杨骏而论功行赏的机会,竟然在都督和将领中册封了1081个侯爵。御史中丞傅咸写信给司马亮说:“今天封赏的盛况,足以震动天地,自古以来,从未有过。没有功劳而获得奖赏,那么没有人不乐于看到国家有祸事,由此祸患的肇始就没完没了了。(无功而获厚赏,则人莫不乐国之有祸,是祸原无穷也。)”(《资治通鉴》卷82)

十六国时,前秦幽州刺史苻洛造反,被国主苻坚击败活捉。苻坚赦免了苻洛,将其迁徙到凉州的西海郡。

司马光评论道:“有功不赏,有罪不罚,就是尧、舜也不能够进行治理,何况其他人呢!(夫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尧、舜不能为治,况他人乎!)秦王苻坚每次擒获叛臣都给予宽赦,由此臣子把叛乱视作家常便饭,铤而走险,心存侥幸,即使不敌朝廷而遭擒,也不用担心被杀头,照这样下去祸乱怎么能够停息呢!《尚书》说:‘威严超过怜爱,定然成功;怜爱超过威严,定然失败。’《诗经》也说:‘不要放纵奸猾吏,不良小人须严防,乱臣贼子要查办,不必怕他逞猖狂。’苻坚违背了这些话,怎么能不灭亡!”(《资治通鉴·卷104》)

不敢受赏

齐景公派晏子去做东阿这个地方的长官。三年后,整个齐国都传遍了晏子的坏话。齐景公非常生气,召回晏子,撤掉了他的职务。

晏子谢罪,说:“臣知道错了,请大王再允许我治理东阿三年,到时候一定会誉满全国的。”齐景公不忍心惩罚晏子,同意他再干三年。

过了三年,全国上下果然一片赞誉之声。齐景公很高兴,召见晏子,给予重赏,但被晏子谢绝了。

齐景公询问原因。晏子说:“上一次我治理东阿的时候,严格控制街道路口的出入,那些游手好闲的人讨厌我;我提拔勤俭和尊老爱幼的人,惩罚偷奸耍滑的人,那些赖人讨厌我;我在审案中秉公办事,不畏权贵,那些有势力的人讨厌我;人们求我办事,合法的我就办理,不合法的我就拒绝,那些心术不正的人讨厌我。就是这些讨厌我的人,到处散布我的坏话,所以三年后大王听到的都是我如何不好。第二次我治理东阿,反其道而行之,结果三年后大王听到的都是我如何好。”

顿了顿,晏子加重语气说:“从前大王认为我应该受到惩罚,实际上是应该受到奖赏;而现在认为我应该受到奖赏,实际上是应该受到惩罚。这就是我为什么不敢接受大王赏赐的原因啊。”(《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

奖赏只对功劳

战国时期,韩国君主韩昭侯的裤子破了,命人收藏起来。侍从说:“国君您心里真是太没有人了,不赏给我们还藏起来。”昭侯道:“我听说明智的君主哪怕是皱一个眉头、做一个笑脸,都不是轻易的,皱眉有皱眉的理由,做笑有做笑的理由,哪能随随便便?我这条裤子怎么不比皱眉和做笑更重要!一定要等到有人立了功才赏赐出去(吾必待有功者)。”(《韩非子·内储说上》)

隋文帝时,皇子、秦王杨俊的妃子崔氏生了个男孩,文帝很是高兴,下令赏赐群臣百官。直秘书内省李文博家中一向贫困,有人向他祝贺。他说:“赏罚的设立,只有与功劳和过错联系起来才有意义(赏罚之设,功过所存)。如今王妃生了男孩,与群臣百官有什么关系,这种赏赐毫无道理!”听到这番话的人都感到羞愧。(《资治通鉴》卷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