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道
3752900000034

第34章 勤政(2)

业荒于嬉

唐朝敬宗皇帝即位,每次上朝都很晚。一天,太阳已经很高了,皇帝还未出现,百官在紫宸门外列班等候,年老和有病的臣子几乎坚持不住。上朝结束后,左拾遗刘栖楚独自留下,进言说:“陛下您年富力强,即位之初,应当早起晚睡,勤奋治理国事。但您却喜好音乐女色,太阳很迟了才起身。先帝的棺木还未下葬,治丧的鼓乐不绝于耳。您勤政的名声尚未彰显,不孝的恶名却已传播。我担心国运难以长久,请求死在陛下面前,作为对我这个谏官失职的谢罪。”说罢,用前额叩击台阶,流血不止,声音大得连宫殿外面都能听见。(《资治通鉴》卷243)

唐朝僖宗皇帝喜欢骑马射箭、舞剑弄槊,还喜欢阴阳算学,对音律、掷色子博彩也非常精到;喜欢蹴鞠、斗鸡,与诸王赌鹅,一只鹅押50缗钱。尤其善于击马球,曾经对陪伴他玩乐的艺人石野猪说:“如果有击球进士考试的话,我参加,一定拿状元。”石野猪说:“如果尧、舜做礼部侍郎,陛下恐怕不免要遭到放逐。”(《资治通鉴》卷253)

警枕

五代时,吴越国主钱鏐深得人望。他在军队中长大,黑夜从未在床上睡过,实在困了就头枕圆木,或枕在一个大铃铛上,休息一下。睡着后,枕的东西一斜,就醒了,他把这种枕头叫“警枕”。他还在卧室里面放了一个粉盘,有要记的,就写在粉盘上,一直到老都这样孜孜不倦。他睡觉很轻,有时正在酣睡,外面有人来报告,事先安排好侍女振动纸张,就能叫醒他。有时他把铜丸弹到楼墙外面,用以提醒打更人。有一次他悄悄出去,夜里敲打北城门,守门官吏不肯开,说:“就是大王来了也不能开门。”结果他从别的城门进去。第二天,他召见北城门守官,赏给他的东西很丰厚。(《资治通鉴》卷270)

小结

古语说“天道酬勤”,说白了,就是老话“人勤地不懒”,告诉我们,勤勉一定带来收获,这是颠扑不破的天理。譬如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论对中国人的影响,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过他,直到今天,他仍然是中国的一张通用名片,其成就便源自勤。楚国的叶(shè)公曾向子路打听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子路没能答来。事后孔子说:“女(rǔ)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孔子交代子路应该这样回答:老师在做人的道路上,用起功来经常忘了吃饭,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以至于连自己的生命走向衰老都没有察觉到。这是古人。今人也一样,譬如鲁迅,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其实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写作上罢了。这绝非谦虚之词。人在天分上当然存在着差别,但对事业的影响绝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事实证明,成功者大多不是天资超人,而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工作的人。不怕慢,就怕站,只要肯付出并且坚持下去,任何一个官员都完全可以交上一份令民众和上级满意的答卷。

(二)忧患

要义

勤勉很大程度上来自忧患。忧,忧虑;患,祸患,引申为不好的事情。忧患就是为可能发生的坏事而担心。正因为心存这样的意识,人们才不敢懈怠,从而更加努力地去工作。坏事是客观存在,你想,或者不想,它就在那里,不离不去。所以孔子劝人们要早做准备,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人不去做长远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

忧患意识应该成为治政者的一个职业素养,影响事业的成败,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这里的生死不妨理解得宽泛一些,不仅指人也包括事。由此可以这样解释:心存忧患的人,事业常青;迷恋安乐的人,事业衰败。

故事

想想窘迫的时日

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牙、宁戚一起饮酒。齐桓公喝得高兴,得意洋洋,对鲍叔牙说:“您为我祝愿吧!”

鲍叔牙双手捧起酒杯,站起身对齐桓公说:“祝愿国君不要忘记当年出逃莒(jǔ)国的日子!”那时,齐桓公还是公子,叫小白,他的哥哥做国君,鲍叔牙辅佐小白。国君荒淫无道,小白怕受到牵累,逃到莒国,度过了一段最倒霉的日子。

鲍叔牙接着说:“管仲不要忘记被人绑着从鲁国送回来的日子!”当时从齐国出逃的还有另一个公子,名字叫纠,逃到鲁国,管仲辅佐他。后来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同时赶回齐国,谁先到谁就是新国君。为了使公子纠抢先登上君位,管仲半路设伏,亲自放箭射杀小白,幸亏小白机智,躺倒装死,才逃过一劫。公子纠以为小白死了,放慢了速度,结果让小白抢了先,登上了国君大位,是为齐桓公。管仲一行只好重返鲁国。齐桓公发兵进攻鲁国,鲁国人害怕,杀了公子纠,把管仲绑起来送回齐国。齐桓公不记私仇,把国家行政大权托付给管仲。从鲁国被送回齐国的那段时间,是管仲最倒霉的日子。

鲍叔牙接着说:“宁戚不要忘记在车旁边喂牛的日子!”宁戚是卫国人,想投奔齐桓公,可是家里穷得拿不出盘缠,只好替商人押送货车到齐国去。到了齐国都城门外,宁戚在车旁边喂拉车的牛,正好赶上齐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宁戚不禁悲上心头,敲着牛角唱起歌来,声调激越悲怆,引起了齐桓公的注意,这样宁戚才见到了齐桓公。替人赶车喂牛是宁戚最倒霉的日子。

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祝辞,离开座位,向鲍叔牙拜了两拜,说:“我与两位大夫都不会忘记您的话,齐国的社稷一定不会荒废。”(《新序·杂事第四》)

胜利者的忧虑

春秋时期,晋国执政大夫赵襄子派兵进攻翟国,打得非常顺手,占领了老人、中人两座城池。前方将领派使者回来报捷。赵襄子正要吃饭,听了报告后,一点也不高兴,脸上现出愁云。

身边人大惑不解,问:“一个早晨就攻占了两座城,这实在是令人高兴的事,可您却忧心忡忡,为什么呢?”

赵襄子回答:“长江黄河涨大水,不出三天就会回落;天空起狂风降骤雨,不满一天就会停歇;太阳当空照,一过中午就会偏斜。如今我们赵氏的德行并没有积累那么多,一下子攻占两座城池,说不定灾祸会接踵而至吧?”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赵氏大概要昌盛了!”(《吕氏春秋·慎大》)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王打算进攻楚国,告诫身边的人说:“有人胆敢前来劝阻,立即处死!”大家都怕他,谁也不敢多嘴。

有一个门客叫少孺子,想劝说吴王改变决定,但又怕掉了脑袋,就手持弹弓,怀里揣着弹丸,跑到宫廷的后园中转悠,清晨的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襟。一连三天,天天如此。

吴王看着奇怪,叫他说:“你过来!有什么事儿这么吸引你,值得把自己的衣服弄得湿漉漉的?”

少孺子说:“后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趴在高高的树枝上,发出一声声快乐的鸣叫,吸吮甘甜的露水,然而却不知道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身后!螳螂低低伏下身子,曲圈起双臂就要砍下来,然而它却不知道一只黄雀正等在一边!黄雀探出脖子,坚硬的喙悄悄地伸上前,然而却不知道我的弹弓已经瞄准了它!蝉、螳螂、黄雀都沉浸在眼前利益中,全然不顾及自己身后的灾难。”

“太对了!”吴王说。停止了出兵。(《说苑·卷九·正谏》)

死于安乐

东汉桓帝时,京都洛阳发生地震。桓帝诏命举荐有独到见解的人士,以应答策问。崔寔被举荐,写了一篇题为《政论》的文章。其中说:“凡是天下不能治理的原因,通常在于君主继承太平盛世为时太久,风俗已经逐渐凋敝但仍旧不觉悟,政治已经逐渐衰败但仍旧不更改,对乱象习以为常,视危险为平安,对眼前的一切麻木不仁。”(《资治通鉴》卷53)

三国时期,吴王派五官中朗将薛珝(xǔ)前往蜀汉。回来后,吴王问他蜀汉的政治得失。薛珝说:“蜀汉的君主昏暗而不知晓自己的过错,臣子顺从只求免罪自保,进入朝廷听不到忠直之言,途经田野看到的民众面带菜色。我听说,燕雀把巢筑在堂屋梁上,母子欢乐,认为这里是最安全的地方。不想烟囱破裂,栋梁焚烧,而燕雀仍旧怡然自得,不知大祸将至。这种状况说的就是蜀汉!”(《资治通鉴》卷77)

唐朝时,太宗对大臣说:“我有两件喜事一件忧事。连年丰收,长安城里一斗粟仅值三四钱,此为一喜;北方部族服顺已久,边境没有战争,此为二喜。国泰民安容易滋生骄奢淫逸,骄奢淫逸会立刻导致危亡,此为一忧(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此一惧也)。”(《资治通鉴》卷196)

唐穆宗即位之初,黄河南北不服从朝廷的藩镇大体平定,宰相们认为,天下已经太平,应当逐渐减裁兵备,建议穆宗给各地军镇下密诏,每年每100个兵士中,允许有8人逃走和死亡。当时穆宗整日游宴,根本不把国政放在心上,便批准了这一建议。结果被注销军籍的士兵很多,他们无处可去,纷纷落草为寇。到了朱克融、王庭凑叛乱时,他们加入其中,成为叛军。朝廷调集军队进行镇压,由于士兵大多为临时招募,战斗力极差。虽然兵员达到15万,挂帅的裴度是很有威望的老臣,乌重胤、李光颜也都是名将,然而收效甚少,国家财力却耗尽了。(《资治通鉴》卷242)

五代时,楚王马希范喜爱奢侈靡费,陪伴他游乐谈笑的人无不赞颂盛况。荆南节度使高从诲对僚佐说:“像楚王那样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了。”孙光宪说:“天子与诸侯,礼节上有等级差别。他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骄傲奢侈,排场超过诸侯,自比天子,快意于一时,不为长远而忧虑,说不定哪天就面临危险,遭到灭亡(不为远虑,危亡无日),有什么值得羡慕的!”高从诲半天说不出话,良久才道:“先生的话是对的。”

司马光评论道:“孙光宪看到细微兆头而能够进谏,高从诲听到正确意见而能够改正。如果掌握国家大权的人都能这样做,亡国、败家、丧身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资治通鉴》卷279)

内忧外患

东汉桓帝时,太尉陈蕃上书说:“外面的盗贼,不过是人体四肢的毛病;内政不能治理,才是心腹的祸患。我寝不能安,食不能饱,真正忧虑的是,陛下的左右亲近越发受到宠信,忠言却越发稀少,内患一天比一天严重,外忧一天比一天加深。”(《资治通鉴》卷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