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3758600000027

第27章 孙有 1959年全国先进生产者

孙有(1911.11—1987.3),辽宁昌图人,1959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中航工业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东安)工长、工程师。1946年8月在吉林省白城子市参加革命,1949年3月在白城子机务段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齐齐哈尔铁路局白城机务段工人、工长。1948年获西满铁路局二等英雄称号;1949—1951年连续3年被评为齐齐哈尔铁路局劳动模范。1952年9月调到哈尔滨第121厂(现中航工业东安),历任工长、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孙有在工作中肯于钻研,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在建厂初期的10年里,发明创造成果60余项,1952—1962年间5次被评为哈尔滨市劳动模范,3次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1959年10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并参加了全国群英会。1978年12月离休。1987年3月去世。

作为中航工业东安50年代的劳动模范,孙有是一位以敢想敢干、勇于创造而著称的工人代表。参加工作30多年,他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肯于吃苦,是一个勤于钻研、不畏困难的人。凭着锲而不舍、勤奋刻苦的韧劲,他成为工厂最早的工人工程师,也是工厂首位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职工。

孙有1946年参加工作,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9月孙有调到哈尔滨第121厂,在5车间机修工段当上了车工。孙有把第121厂作为自己事业的新起点,勇于创新、任劳任怨。1958年,工厂正在改型设计生产伊尔-14飞机的发动机,以适应我国西线高原飞行的要求。当时,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大部分设备都由手工操作,孙有一直在琢磨:怎么才能把笨重的手工操作,改进成为完全自动化的操作?无论是吃饭还是睡觉,孙有总是在想这个问题。一次,他忽然想到2车间气锤的工作原理,从此“万能冲压机”的雏形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了。他立即到处寻找废料,边画草图、边试加工。那一年,正赶上孙有当选为公司的党代表参加了哈尔滨市党代会,这给孙有以极大的精神鼓舞,作为公司的党代表,孙有感到压在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再苦再累也要将设备搞出来。因此在开完党代会回厂以后,他更加紧了这个机器的试制。为了赶在“十一”前实现机械化加工,迎接工厂党代会的召开,在机修工段工友们的团结协作下,大家利用一个通宵的时间,终于完成了零件加工。并在当月21日初步试制成功。根据试验表明,这台“万能冲压机”既代替了手工工作,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10倍以上,可谓是事半功倍。

10年的时间里,孙有进行的发明创造共有60余项之多。当时加工设备简陋,条件艰苦,每一次的创造,都是在和许多困难做顽强的斗争。例如,50年代时,国营东安机械(简称东安厂)厂引进了一台波兰圆磨床,该磨床所用的滚珠轴承一直依靠德国进口,常常因为缺少轴承而影响设备运转。生产任务的推迟、国外的技术垄断使得孙有头脑里产生了自己制造这种轴承的念头。当时有的人却说:“那是人家德国人做的东西,又没有滚珠磨床,你能做成?”孙有表面没吱声,可是他却在心里不服气:别说是德国人做的,就是神仙做的,我也要试试看!凭借着一股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连续几个昼夜的艰苦努力,终于将滚珠轴承研制了出来。既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又为东安厂节省了大量的轴承进口费用。

东安厂在制造14个头研磨机的时候遇到了技术瓶颈,孙有作为工厂的技术骨干带领一线工人攻坚克难。但是在研制过程中,他又遇到了因为文化水平低、画图吃力的问题,但他用坚强的毅力战胜了困难。每天中午吃完饭后,他就趴在桌子上画图,下班后抽出时间他还画图。有一天深夜,正准备睡觉,突然他想起了一个机构的设计,马上披上衣服,来到车间把设计草图画出来……就这样,大大小小50余张图样都是他手工绘制出来的。

孙有经常说:“别看英国的瓦特、美国的爱迪生有那么大的发明,只要咱们敢想敢干,他们能做出来的东西,咱们也一定能做出来,就算他们没做出来,咱们也要把它做出来!”正是凭借着这股干劲儿,孙有为自己赢得了无数的荣誉,也为东安厂的全体职工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由于孙有刻苦钻研业务,不畏艰难,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他连续4次被评为东安厂劳动模范,5次被评为哈尔滨市劳动模范,3次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1959年,他光荣地当选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退休后,孙有时常关心着东安厂的生产发展和技术上的改进,积极参加东安厂组织的科技活动,热心参加退休工人技术“传、帮、带”活动,热心辅导和帮助新入厂的工人们,将自己的技术和几十年辛苦工作积累下的宝贵经验无私地传授下去,深得工人们的爱戴。他还经常主动深入各车间生产一线了解和帮助解决技术上的疑难问题,受到厂领导和工人们的一致好评。

孙有1978年12月离休,1987年3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