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发(1933.10—1988.1),黑龙江双城人,1977年全国先进生产者,时任国营惠阳机械厂(现中航工业惠阳航空螺旋桨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惠阳)工人。1953—1966年在国营伟建机器厂(现中航工业哈飞)车工;1966年7月—1969年2月,国营惠阳机械厂(现中航工业惠阳)第25车间车工;1969—1977年,任副工长、工长等职务。197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1982年,任31车间副主任、代理车间主任、25车间副主任等职务;1982—1985年,任9车间主任;1985—1987年,因病在家休养。周立发在国营惠阳机械厂第一次加工金属桨叶时,摸索出一整套的机加工序,为金属桨的研制及批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87年4月退休。1988年1月因病去世。
1966年,周立发离开家乡来到地处河北省保定地区的国营惠阳机械厂(简称惠阳厂)工作。保定地区粮食比东北定量低、粗粮多、副食差,而且正值惠阳厂建成伊始,工作强度大,周立发对此毫无怨言,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周立发在普通的机械加工岗位上,以自己勤劳、灵巧的双手,积极完成各项生产任务,积累了丰富的机加技术经验,赢得了工厂全体干部职工的尊敬,同时也为国家螺旋桨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63年,航空工业局依据国家要求,决定让惠阳厂研制飞机金属桨。1967年金属桨转入试产,此时已成为业务骨干的周立发,勇挑重担,在工艺资料不稳定、加工技术都不成熟的情况下,带领机加小组投入到紧张的试制任务中。由于是第一次加工金属桨叶,毛坯和设备条件较差,小组成员都没有经验,周立发在尽量减少废品量的情况下,摸索出一整套的机加工序,为某型号金属桨的研制及批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为后续其他螺旋桨的试制与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周立发在国营惠阳机械厂工作期间,荣获工厂先进生产者、铁人式的好工长、学习大庆模范标兵;1977年被保定市评为先进生产者,1980年、1981年被评为保定市劳动模范;1985年被评为保定市优秀党员;1979年被评为河北省国防工业劳动模范;1977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并出席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
周立发1987年4月退休,1988年1月25日因病去世。
董仁扬1978年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董仁扬(1935.8—),重庆人,1978年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时任国营新都机械厂(现中航工业成都发动机(集团)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成发)设计员。1960年7月由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工艺专业毕业留校参加教改,1961年分配到国营新都机械厂工艺处工装设计科任刀具设计员,1966年6月—1976年任刀具设计员,1976—1984年任刀具室主任、主管设计师,1985年1月—1997年9月在工装设计科任工程数学室负责人。在成发工作期间,多次评为公司劳动模范和优秀党员;1978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78年评为第三机械工业部先进个人标兵;1979年获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被评为成都市优秀党员;1979年、1984年两次被评为成都市劳动模范;1993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被航空航天工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77年当选四川省第五届人大代表。1997年9月退休。
董仁扬从事刀具设计和研究20多年,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造诣,对数学在工程上的应用有深入的研究,尤其对工装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研究和软件开发有较深入的研究。
董仁扬是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75-52-18/01、02、06、09的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董仁扬在长期的工作中,创造了工程计算的“向量矩阵法”,并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注重解决工厂生产的实际问题,他结合生产实际完成的科研项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袖珍计算机FX-702P和PC-1500上开发了“常用复杂刀具计算机辅助计算软件包”,投入使用后效果很好,以前三四天的计算量,现在几分种就能完成。另一类是结合刀具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关键进行研究,并将成果撰写了论文《向量矩阵法在平面啮合问题上的应用》等,其中《用迥转面加工圆柱螺丝面》解决了加工螺杆泵的铣刀设计关健。
董仁扬组建了公司工程数学研究室,从零开始建立起了公司一套微机CAD工作站,培养了一支基本力量,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完成了“16吨位冷冲落料模CAD应用软件”、“渐开线直齿内外插齿刀CAD应用软件”、“CAD支撑软件的改造与扩充”、“复杂刀具CAD专用数据库的建立”、“特形插齿刀CAD应用软件”等项目的开发,其中“插齿刀重磨后齿顶宽和齿轮根径的变化”解决了公司某些插齿刀寿命低的问题。
董仁扬于1997年9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