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
3759000000020

第20章 宋宗元

宋宗元(1920.3—1980.6),山东文登人,国营安塘机械厂(现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红林)首任厂长。1944年2月在山东参加革命,194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在山东东海研究室技工部、东合兴铁厂、山东立兴兵工厂、徐州第三兵工厂任组长。在山东立兴兵工厂工作时曾荣立四等功三次、三等功两次。1951年调中南兵工局七一兵工厂(现中航工业南方)工作。1952年在湖南省委党校学习,同年回株州第331厂,任股长、副科长,后调陕西机械厂(现中航工业西飞)任检验科长。1966年4月调贵州国营安塘机械厂任厂长。1980年6月去世。

宋宗元是抗战时期转战在沂蒙山区的一位老军工,为共和国的诞生付出了青春。建设“大三线”的年代,他抛下妻儿来到贵州的大山里。1966年4月工厂厂址确定后,宋宗元带领12人先行进驻贵州黔西桃井公社。这是一个十分贫瘠的地方,解放前被称作“苦桃井”。当时桃井公社所在地是一个有四五十户人家的村镇,镇上有一个空着的粮库,宋宗元带领大家就挤住在这个粮库内。这地方条件恶劣,又没有电,只能点着冒黑烟的煤油灯。粮库居住地方狭小、拥挤、低矮,站立时一不小心就要碰头。由于当地天旱缺水,而桃井村旁几乎干涸的出水洞又是当地村民的唯一水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影响当地村民用水,宋宗元带领大家每天早晨拿着洗脸盆和洗漱用具,到离住地1千米左右的出水洞去洗脸。回来每人端上一盆水,供中午洗手和晚上洗脚用,最后才会倒掉这盆水。

他为人和蔼可亲,使人感觉与其说是厂长不如说是兄长。那时没有小轿车,外出开会联系工作坐的是大卡车,人多时要站在车厢里,落得满身尘土,但他毫无怨言。建厂时期民工进厂后,他走遍每一个工棚,对民工嘘寒问暖,人们看不出这个操着山东口音、穿戴朴素的人就是厂长。见民工穿得很单薄,他随即从省上调拨来1000多件新棉衣发给每个民工。

宋宗元讲话掷地有声,从不讲空话。身为一厂之长,工作千头万绪,从工厂建设到人们的吃、住、行都得亲自操劳。当时困难、问题很多,开会时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同志们,头拱地也要尽快建设红林厂。”

宋宗元工作兢兢业业,身先士卒。住在山洞时,每天很晚了他仍在煤油灯下工作,思考工厂的建设发展,安排第二天的工作。“三通一平”开始前,他拿着图样一遍一遍察看每一个山头,足迹踏遍整个厂区。为了使工厂布局更合理,有时和设计院的同志争得不可开交。

“三通一平”刚刚走上正轨,“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接着就是“靠边站”。“靠边站”在宋宗元身上有个怪现象,就是权力“靠边”,工作上不能“站”,而是要“干”。厂长的头衔没有了,可建厂的工作仍要他干,难事、乱事仍要他去处理。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解决单身吃饭难问题。那个年代副食、蔬菜供应很困难,炊事人员和就餐人员经常为一点小事争吵。一次单身职工食堂罢炊,让宋宗元去解决,实际上就是让他去当炊事员。快中午了他赶到食堂一看,连炊具都没有,赶紧跑到家属区食堂借来菜刀,亲自操刀给单身做饭。当职工得知厂长是为他们来做午饭的,个个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主动留下来帮着做饭,有的生炉子,有的淘米,有的削土豆……一会儿,得知消息的中层干部来了,准备吃午饭的单身职工来了,他们都加入了做饭的行列。那些食堂的炊事员们再也坐不住了,也穿上工作服开始炒菜。看到单身职工们端起了热气腾腾的饭菜,宋宗元脸上露出了笑容。

工厂军管后,宋宗元担任革委会副主任,负责建厂和职工生活。这时他经常感到身体不适,大家多次建议他去看病,可他说:“刚军管,我就离开工厂去看病,难以开口。”随着病情的加重,他逐渐行动不便,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在遵义医学院就医期间,宋宗元仍然惦记厂里的工作。可病魔使他不能如愿,宋宗元于1980年6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