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中国航空工业大事记:1951—2011
3759100000032

第32章 恢复与振兴发展时期(1977—1999年4月)(2)

5月19日中国、罗马尼亚两国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中国向罗马尼亚提供军工成套项目的议定书》。中国援助罗马尼亚7项成套项目。其中,三机部承担3项:陕西兴平航空机轮厂援助飞机机轮生产线,北京青云航空仪器厂援助航空陀螺电机生产线,太原航空仪表厂援助航空机械仪表厂,设计单位均为北京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

5月23日总参谋部装备部颁发装备体制中飞机体制要求:“按部队编制配齐,并略有储备,老旧装备部分更新,各类飞机比例作相应调整,初步形成高中低空,远中近程和昼夜间配套的作战体制。新研制的飞机要适应我军作战特点,研制周期大幅度缩短,主要性能接近美、苏70年代水平。”

5月25日吕东部长召开航空工业电话会议。吕东强调要进一步解决领导问题,保证质量大检查搞得深、细、扎实,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宣布停止石家庄红星机械厂两位负责人(因对运5飞机质量问题无动于衷)的职务。会议推动了正在展开的质量大检查。就撤职一事李先念副总理后来批示:“问题的关键就在领导,不在群众,领导不力如何发动群众提高质量呢?”

5月29日三机部决定:沈阳航空工业学院,以沈阳航空工业学校为基础改建,设置飞机制造、计算机操作及维护、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航空机械加工等4个专业;南昌航空工业学院,以南昌航空工业学校为基础改建,设置航空铸造、航空锻造、航空焊接、航空材料及热处理、航空材料腐蚀与防护、航空机械加工等6个专业;郑州航空工业管理专科学校,以郑州航空工业学校为基础改建,设置航空工业计划与统计、工业会计核算、物资管理、技术档案管理等4个专业。3校面向全国招生。10月25日—11月17日,三机部又陆续发出通知,决定对北航、南航、西工大进行改扩建;南昌航校、沈阳航校改建为航院。

5月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兼总设计师顾诵芬乘歼教6飞机上天,在7000米高空,相距30米左右,观察歼8飞机尾部流线情况。通过3次飞行观察,查明问题症结后,他修改了歼8尾部外形结构,攻克了歼8飞机跨声速侧滑、抬头和抖振问题。

6月26—27日邓小平副主席、王震副总理、罗瑞卿秘书长听取吕东部长关于航空工业情况的汇报。邓小平就飞机发展的战略目标、科研规划、工厂整顿、人才培养和选拔等问题作重要指示。指出:1.战略目标。现在歼6确定为第一代,歼7大改确定为第二代,同时搞歼8,技术过了关,算第三代,第四代考虑引进。2.抓科研。学会引进的外国先进技术,掌握科学研究,要引进科研手段。3.规划。根据上述目标,制定规划,一个是机种系列,一个是引进些什么。引进是重要的手段。4.要整顿工厂。关键是班子,要精选人才,要抓尖子,选择年青人,要培养人才,现在还不着手,将来就来不及了。要多派一些人出国留学。

6月西安飞行试验研究所试飞员王昂驾驶歼8飞机作发动机加力边界试验试飞时,2台发动机停车。在12000米他1次、2次、3次轮番起动发动机失败。他一面观察飞机下滑情况,一面起动发动机。转眼,飞机已跌落到3000米高度,必须赶快在跳伞和迫降间做出抉择。此时右发动机起动成功,紧接着左发动机起动成功,这时飞机离地面仅有1500米。他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了飞机,取得了歼8飞机无动力情况下在高、中、低空中的准确下滑率。

7月1日三机部空气动力试验研究所在南京航空学院成立,无人驾驶飞行器设计研究所在北京航空学院成立,研究所均为部属院管。

7月10日以唐乾三为组长的飞机技术组一行10人去埃及接收1架米格-23МС飞机,8月飞机运到沈阳飞机厂。沈阳航空发动机厂测绘该机所用的发动机P29-300,定名为涡喷15,并被选为歼13的动力装置。

7月14日三机部党组任命徐昌裕、庞然、刘鸿志、徐立行、许明修、张池、韩宽庆、刘端祥为航空研究院党委委员。11月8日,部党组任命徐昌裕兼航空研究院党委书记,庞然为航空研究院党委书记。

7月16日—8月15日襄樊航空救生设备研究所在河南省铁路支线利用火箭滑车进行歼教6飞机双座弹射、抛盖等地面有速度试验,取得成功。

7月22日三机部发出《关于下达歼7大改飞机研制任务的通知》。通知要求:歼7大改的研制任务由成都飞机厂、沈阳飞机厂、贵州航空工业基地及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共同承担。成立歼7系统工程飞机设计室,实行总设计师制度。并附发了歼7飞机设计室组织机构条例、总设计师条例、设计原则3个附件。这是我国航空工业在设计、试制、管理方面的一个突破。歼7大改以苏联米格-21МΦ为样机进行测绘设计,原准机由埃及提供。12月,正式命名歼7大改飞机为歼7Ⅲ飞机。

7月22日—8月2日三机部在天津召开航空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会议第一次提出科研先行的方针,确定飞机发展“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目标,并对预先研究、科研手段和科研队伍建设等问题制定了全面规划。李先念、王震副总理到会讲话。

7月27日贵州航空发动机厂、成都航空发动机厂、沈阳航空发动机厂合作,开始测绘试制和生产涡喷13发动机。涡喷13是参考国外一种被称作无喘振的发动机进行研制的,作为歼7Ⅲ和歼8Ⅱ的动力装置。该机是我国首次采用联合方式研制的发动机,由贵州航空发动机厂和成都航空发动机厂组成联合体,共同研制、生产和发展,打破过去一家包一个型号、单枪匹马打天下的做法。7月,样机开始分解,1979年3月完成全部设计工作。1980年底,首批3台发动机在贵州和成都分头总装并进入台架调试。首批发动机均一次装配成功和一次试车成功。到1984年,共用10台试验机,完成了可靠性摸底试车、高空台模拟试车、露天台标定试车和预鉴定长期试车等整机试验考核。同时完成了16项部件试验,情况均良好。

7月襄樊航空附件研究所研制成功涡轮膨胀制冷轻烃回收装置,开始将航空涡轮制冷技术应用到油田气回收工程。该装置于1981年7月在河南省濮阳油田投入使用。1983年7月22日,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批示:“此事请予支持。这又是一项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的成果。建议对军工向民用转移认真加以组织推动,这方面大有潜力。要想法把军工转移、国外技术引进与攻关结合起来。”到1984年底又为大庆8个油田研制了25台(套)油田气涡轮膨胀制冷轻烃回收装置。

7月海防导弹总体设计研究所在南昌飞机厂成立。

7月三机部成立辅机管理局,李兆翔任局长。

8月空军、航空工业有关厂所协作,制定出适合我国飞行员体型特点的《歼击机座舱基本尺寸标准》、《歼击机座椅基本尺寸标准》等5项标准(草案)。

9月1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一批航空厂所、院校陆续对外开放。

9月12日国务院任命刘鸿志为三机部航空研究院第一副院长,徐立行、许明修、张池、韩宽庆为副院长,刘端祥为政治部主任。

9月16日三机部下发《1978—1985年航空工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试行草案)》。纲要提出:为加强技术引进和国际航空科技交流工作,需要加强调查研究和贸易情报工作;成立专管进出口业务的航空工业公司;培养、选拔一批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外语的出国人员,邀请世界知名的航空专家、学者来华讲学和进行科技合作。

9月20日三机部发出《关于立即上收检验机构的通知》,要求工厂所有军品检验机构集中设置。据此,航空工业厂所将各车间检验机构全部上收厂所检验机构管理。

9月2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国防工办《关于整顿国防工业管理体制几点意见的请示报告》。据此,航空工业不管是否已办理下放地方手续的企事业单位,一律实行以部为主的管理体制。

10月19日华国锋主席在接见工会九大代表、株洲航空发动机厂劳动模范李临庄时说:“331厂是个军工厂,任务不饱满,1/3的人没有事做。要解放思想,要搞民用产品,那么多人没有事做怎么行呢?军工产品要搞高级的,民用产品也要搞好的,可以出国搞点外汇回来,也可以从国外搞来料加工……”据此,10月30日,吕东部长主持召开电话会议,要求航空工业立即展开调查研究,制定计划,大上民品。

10月全国恢复高考,航空工业招收首批199名研究生。其中:北航67名、西工大40名、南航40名,襄樊航空附件研究所9名,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12名,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15名,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1名,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9名,北京航空计量检定所6名。

11月1日航空教材编审委员会正式成立,北航沈元、西工大王培生、南航朱启銮分别担任第一、第二、第三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11月2日—12月23日吕东部长和段子俊、陈少中、徐昌裕副部长以及20多位各方面专家组成的中国航空工业代表团,访问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代表团参观、考察了4所大学、9个研究所和32家工厂,包括这3个国家主要的飞机、发动机制造公司,航空研究机构和一批机载设备制造公司。考察内容包括生产、科研、教育、新产品开发、质量管理、航空电子、售后服务、设备更新、国际合作等方面,并就合作研制和引进某些型号的飞机、引进英国的电子火控设备改装我国现有飞机、开展科技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洽谈。以此为开端,中国航空工业开始广泛与世界各国接触。这次考察,对航空工业制定80年代的发展规划、加强科研设计工作、更加坚定地实行对外开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1月6—17日王震副总理访问英国,参观了宇航、罗·罗等公司,双方就购买武器和军工项目合作问题进行接触。

11月7日汉中182厂、汉中飞机部件厂与汉中飞机设计研究所合并为陕西飞机厂。12月18日,三机部转发国防工办批准的文件。

11月30日运10飞机在陕西耀县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通过全机静力试验,强度所总工程师冯钟越主持。试验中实际加载剪力104.1%,弯矩100.2%,符合设计要求。1979年5月17日,运10飞机在该所成功通过全机悬空机身破坏试验。试验中全机向上加载点3064个,向下加载点3435个,上、下总载荷均为307吨,载荷最大的点为3.3吨。加载时均从零载开始,逐级协调递增。加载到105%,全机破坏。

运10飞机静强度试验项目共进行了142项部件试验,42项163种情况的全机试验,这种150座级、100吨位以上的大型飞机静力试验,在中国是首创,在世界上也仅有极少数发达国家可以进行。

12月30日成都飞机厂研制的歼7Ⅱ飞机首飞成功,总设计师屠基达,试飞员余明文。

成都飞机厂从1975年起在歼7Ⅰ的基础上再进行4项改进,即将带离式弹射救生装置改成敞开式火箭弹射救生装置,实现零高度、小速度弹射的安全救生;改装涡喷7乙发动机,加大了推力,改善飞机性能;改装720升副油箱,增大飞机航程和续航时间;将阻力伞上移,改善飞机着陆性能,缩短滑跑距离。1979年歼7Ⅱ飞机获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重大技术改进项目一等奖。歼7Ⅱ飞机的改型成功和成批生产,改善了军队装备,并为出口铺平了道路。

12月无锡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以涡轴5发动机改型研制的10台注水机组陆续投入新疆油田使用。到1985年底,累计运行5万小时,单机运行最长时间的达13400小时。哈尔滨航空发动机厂改型涡桨5发动机为750千瓦发电机组,1978年交付3台给新疆独山子炼油厂。1981年,又改装为HD-1000型集装箱式发电机组,作为厂内备用电源。1983年,经改进研制成额定功率为1250千瓦的YD-1250型集装箱式移动电站(可以天然气为燃料),1984年7月,开始在大庆油田投入运行。

12月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和钢铁研究院等有关单位,经过20多年的仿制和自行研制,以及生产和使用实践,使中国形成了自己的高温合金系列,可以提供各种不同规格和不同用途的高温合金。

本年度至1978年底,部属企业113个,事业单位102个,职工人数418925人。全年基建投资24126万元,竣工43万米2;制造飞机453架,修理飞机373架;制造发动机2153台,导弹1310枚;工业总产值196065万元;实现利润10515万元;销售收入154107万元;科研试制费12069万元。航空院校在校学生16413人,招收新生10655人;毕业学生3926人,其中大学普通班1839人、技工生1162人、进修班925人。

1979年

1月2日根据中国政府决定,我国航空产品对外由无偿援助改为收费、以物易物和无偿3种形式。这是航空产品从援助转变成国际贸易的开端,航空工业开始出口产品换取外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