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航空工业改革开放三十年
3759200000023

第23章 科技创新(9)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航空工业吸取国际军工产业发展经验,产业基础不断扩大,产品体系不断增加,促进了航空工业向业务多元化转变;业务集成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产业辐射面广,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军民技术界限越来越模糊,民用技术在军事领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军民融合程度加深。设计制造综合性强、专业化程度高、不断采用新技术,促使航空工业通过集中提高竞争力。航空工业的市场规模和投资强度完成了由单一国家主导向国家主导和资本市场驱动相结合的转变,商业资本越来越多地登上航空工业发展的历史舞台。航空工业发展要求合理处理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在顶层消除或只保持适度国内竞争,集中国内航空工业的力量,组合超大集团公司,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以上变化为航空机载研究所跨越式发展筑就了平台。

运筹智慧谋者制胜

———航空工业机载电子设备升级换代纪实

宋亚林

航空飞行自动控制技术、航空惯性导航技术和机载计算机技术是提高和决定飞机飞行品质、确保飞行安全和作战效能的关键技术,有“战机神经中枢”之称,是衡量一个国家航空工业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技术和产品一直为美、俄、英、法等少数发达国家严密封锁,严禁输出和转让。地处古城西安的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简称自控所)、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简称计算所)所担负起追赶这三大技术世界先进水平的重担。

一、智慧的飞翔

改革开放30年来,自控所锐意创新,乘势而上,探索出了一条国有军工研究所自主、良性、超常规发展的新路,不仅成长为我国航空工业飞行控制、惯性导航两大专业的研究发展中心,更成为我国导航、制导与控制领域占技术主导地位的高科技研究所;先后承担了近百项国家重点型号任务,产品几乎覆盖了所有航空机型和导弹,并积极向航天、航海领域扩展,构建了科研、生产、开放式经营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立我国航空飞控、惯导研制系统,中国航空研究院于1960年正式组建自控所。经过10多年探索,初步形成了飞控、惯导专业的雏形。1978年,自控所相继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飞控系统和第一代惯导系统,填补了技术与产品空白。

自1978年始,自控所每年由国家下拨的事业费和科研经费仅占所需总经费的1/10。如此少的经费,不要说研究所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就连稳定研制队伍也显得捉襟见肘。自控所决策层开始认识到:特殊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跨越式快速发展,研究所的生存发展绝不能靠“吃皇粮”,必须形成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能力。

1.飞控专业的突破

30年来,自控所飞控专业技术发展是在引进吸收的基础上自主创新的结果。1978年以前,自控所主要飞控产品是621自动驾驶仪,当时机种少,主要还停留在自动驾驶仪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之后,研究所开始了数字技术、多余度技术、电传技术等相关先进技术研究,走出了一条自主研发和国外技术交流的并行发展之路。自控所用开放的技术视角看待世界技术发展,站在国外航空工业巨人肩头,自主创新。

自控所从1979年开始研究电传主动控制技术。当时在这方面我们与国外的差距很大,面对国外技术封锁,研究人员只能自己消化吸收相关资料。到1990年,掌握了单轴电传主动控制技术;1991~2000年进行三轴电传主动控制技术研究。掌握这些技术不仅为后期一系列飞机产品研制打下了基础,也为后来新机种预研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L15高级教练机的飞控系统是三轴四余度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该项目从签合同到首飞,用了不足两年的时间,从中可以看出前期预研对后期项目的支撑作用。目前,自控所在研制大型运输机、大型客机以及新一代战斗机的飞控系统中都继承或借鉴了这些技术。

在引进吸收方面,引进国外技术给自控所自主研究提供了一个与先进飞控系统的交汇点,使我国自有技术和外国技术能在国内新一代飞机研制中融汇贯通。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开放、引进,更重要的是破除思想约束,用市场经济办法,用风险投资进行技术项目研究。

2.无人侦察机制导系统

自控所研制出了留空时间、续航时间都满足连续工作几十小时的制导系统,目前已经用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贵航集团生产的无人机,技术水平在国内遥遥领先。在无人军用机方面,自控所通过预研课题研究,掌握了很多基础研究方法,获得一批科技成果;这对今后30年都会有很大影响。通过借鉴神经网络等先进技术,飞机控制系统已从单机控制发展到多机协同、智能化自主控制阶段。在地面仿真中,已经实现集群、联合攻击大目标。把简单的自动控制扩展到自主决策,飞机控制系统可以根据战场敌情及时做出决策。此外,还进行了光传飞控系统和光传感器自主研发。

自控所技术进步表现在研发能力更强,研发速度更快。现在一个课题组只有一二十个人,同时面对多个课题并行开发,游刃有余。这缘于先进的开发手段和成熟的控制律仿真方法。自控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数字仿真技术,90年代初开始应用虚拟原型机技术,使控制系统研制跳过原型机阶段,大大缩短了研制周期。现在自控所研制协作能力不断增强,随着联合生产网络建立,很多加工任务拿到所外去做,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形成了“两头在手、中间在外”的哑铃形生产模式。

改革开放使整个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价值法则驱动下,各单位都希望尽快看到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值,研制、生产等所有步伐都加快了。另外,国家经济体制变革使立项论证工作更加科学严谨,以前课题“几上几下”的现象不再出现。国家综合实力增强,也加大了科研投入,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技术进步。

3.惯导专业的进步

1989年春夏之交,西方发达国家突然终止了与中国引进惯性导航产品的谈判,对我国实施禁运和技术封锁。困难面前,自控所依靠自己雄厚的技术储备,承担起高新惯导产品研制的特急任务。仅用4年时间就配套研制出满足需求的过硬产品,跻身于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研制并配套生产挠性器件惯导系统的科研机构行列。“争气”惯导研制成功,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标志着自控所在惯导技术上终于冲上追赶发达国家的跑道。

惯性导航专业规模由小变大。惯性导航专业过去是一个室,现在是惯性导航部和光学部。实验室、人员素质、设备、仿真手段都有了巨大提升,专业能力由弱变强;惯性导航专业从过去年产值几十万元增加到现在的年产值七八亿元。过去我国惯性导航研制能力在世界排不上号,而到了2000年,美国国防部发表的报告显示:中国的惯性导航能力已处于第三个等级,即拥有部分自主研制能力,这说明了我国的进步。现在自控所惯导专业视野拓宽,从单一研究惯性导航到综合研究各种组合导航系统;专业产品不断升级换代,从第一代液浮陀螺到第二代挠性惯性导航,到第三代激光捷联惯性导航,现在开始了第四代硅微加速度计研究;产品水平不断进步。第一代液浮惯性导航系统因为体积大、重量重、飞机不能装载而无法定型。1994年定型的挠性惯性导航产品与当时国外水平相比,精度相差1倍多。目前,自控所研制的挠性惯性导航产品已经与国外同类产品水平相当;在激光惯性导航产品研制方面,缩小了与国外产品的差距,一步跨了10年;产品研制周期明显缩短,过去一个产品搞十几年,现在平均2~3年就是一个型号,这说明自控所研制、加工、配套、试验能力都明显增强;产品从单一到系列化,覆盖面从各型飞机向导弹等其他领域扩展。

经济体制改革催生了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国家加大预研投入的同时,自控所也开始自主加大预研投入,增强竞争能力,力争使产品更好、更精,研制速度更快;而不是等立项后再“从零开始”。这使自控所一直在竞争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不断缩小与国际强手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自控所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节奏加快,课题研制周期加快,人员知识更新加快,项目决策加快,敢于投入资金,包括技术改造、科研和自筹资金;技术交流多,国内外交流多,以前几年才有一批外国专家来,现在一年来多批,技术信息交流多,速度快,行业交流多,项目组内部以及跨专业、跨团队交流多;技术进步快,技术更新迅速、跨越大,研制、生产切换速度快,产品成熟期寿命短,价格更低廉。

当然,技术进步离不开管理层的决策。“有所为,有所不为”贯穿在自控所核心管理层各项决策中,并辐射到各个管理环节上。不仅在军品方面,自控所在民品方面也摆脱了过去什么都想做的思路,开始围绕GNC核心技术不断拓宽应用领域,参与竞争,击败对手;更加实事求是,做不好就不做,做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技术进步的“认证”方式更多,不仅仅是出几个成果评定或几个奖,而从出成果拓展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产值等各个方面,认可技术进步的方式增多,技术进步的动力也就更强。

改革开放以来,自控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制项目已增至30项,在国内实现了飞行控制、惯性导航技术更新换代,开发的多项新技术、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唯一拥有该领域高端产品开发能力的单位。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自控所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十五”期间完成的首飞、首射项目和设计定型的产品数均超过建所前40年总和,取得了产值翻两番的骄人业绩。2007年不仅年产值近20亿元,利润也跃居航空机载设备各厂、所首位。

近年来,基于对企业使命的重新认识和定位,对新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理性分析,对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脉搏的准确把握,自控所确立了专业化、开放型的发展道路,重新定位全所发展战略:业务战略从传统的飞控、惯导扩展为导航、制导与控制;市场战略从面向传统的有人驾驶飞机扩展到面向各类飞行器;经营战略从已有的科研生产型向科研、生产、开放式经营型转变,全面提升预先研究、新品研制、生产交付、售后服务能力;资源战略从关注内部资源向利用社会资源转移,实现价值链重构;文化战略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向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转型。

基于对研究所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的全面分析,自控所将提升创造价值的能力作为目标,提出了支撑实现发展战略的具体途径:整合专业,形成飞控、惯导、制导三大系统及配套元部件研发能力,同时从非专业领域退出;整合资源,改变资源配备“小而全”的状况,快速淘汰普通加工设备,强化精密机械、光学加工、电子加工三大制造基础,构建技术研发、产品制造、维修服务3个业务平台;重构价值链,在“开放、联合、互利、共赢”的原则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打造院所结合的开放式研发体系、厂所结合的开放式生产体系、军所结合的开放式售后服务体系;协同变革、从建立学习型组织入手,以流程再造和信息化为主导,推动企业文化转型,强化管理基础,进而递次推进6S管理、六西格玛管理、多项目管理、精益生产、CMMI等多种管理协同变革,实现研究所管理效率化、规范化、数字化。

从1978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代自动驾驶仪,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奖,到今天凝聚着中国航空人智慧的歼10战斗机批量装备部队,自控所填补了我国多项技术与产品空白,谱写了共和国航空飞控、惯导研制的新篇章,设计研制的多功能飞控系统和惯导系统已成批装备“飞豹”战斗机;为歼10战斗机研制生产的核心飞控系统和惯导系统,标志着我国在飞控、惯导核心技术领域里取得了巨大突破;标志着我国从此成为影响世界航空工业发展格局的重要国家。

二、谋者的成功

计算所是从事机载、弹载计算机和航空软件研制的专业科研机构。经过50年建设,计算所圆满完成了国家多项重点型号研制任务和国家一大批重大预研项目,为中国航空工业跨越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为航空机载产业打开了发展之门,大量新型号飞机诞生对机载计算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计算所是我国最早研制计算机的重要单位之一,有一批我国第一代研制计算机的专家,有较雄厚的技术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计算所承担了国家重点型号机载计算机研制生产任务,科技人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打破了多项技术封锁,为新型号飞机航空电子系统研制成功了多种机载计算机及模块。随着现代军用飞机技术发展,机载航空电子系统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综合化、数字化的系统,并且已成为提高飞机作战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