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1909~1949
3759300000014

第14章 孙中山与中国航空(1910—1925)(4)

辛亥革命后,黎元洪曾多次电商孙中山购买飞船(即飞机)。孙中山复电:“飞船据称适用……”。“飞船及尊电嘱购之各物,已嘱前途照办”。当时武昌方面因北面大军压境,形势非常困难,孙中山积极支持革命军购买飞船增强战斗力。1916年3月21日,孙中山自日本致电美国旧金山《少年中国报》:“请将存款尽买百马力以上适军用之飞机十数台,速付来,并着能飞之同志及林森、邓家彦等回来。”3月25日,复旧金山《少年中国报》电:“电悉,机价太贵,可否改买百六马力之加的士(即寇蒂斯)机?价约美金万元,因机以多为妙,债券等已托日本丸带。”4月9日,又致电旧金山《少年中国报》:“飞机寄时用Osaki Ukitern名义,并电告船名。如有款,请多购百五以上马力发动机寄东,装机体较廉。美(国)加(拿大)同志曾习军操决心效力者,请资遣先来东。”4月10日,孙中山自日本复胡维埙函:“领袖支部来报,积存各处来款贰万余金,已电饬其代购飞机,以备军用。惟现时机价极昂,只能购两座,望诸同志竭力筹捐,俾得款多购。尊处少年同志曾学兵操,有志效力不避艰苦者,请择优资遣来东备用。”当时孙中山购买飞机,主要用于讨袁作战。

孙中山在致廖仲恺告以拟就《国防计划》中,有“向列强定制各项海、陆、空新式兵器。如潜水艇、航空机、坦克炮车、军用飞艇、汽球等,以为充实我国之精锐兵器和仿制兵器之需。”为了增强国防力量,孙中山主张向欧美先进国家订购飞机、飞艇、气球等兵器装备部队,他认为,从国外购买先进的航空技术装备有利于改善部队的装备,提高战斗力,同时也是为了“仿制兵器之需”。

为了革命战争的需要,孙中山主张从国外购买飞机,但他更强调自己制造飞机。遵照孙中山的指示,海外华侨和大元帅府航空局先后在国内外兴办飞机制造厂,及培养航空工程技术人员。1913 年初,旅美华侨在美国成立中华飞机制造公司,制成第一架飞机,并由谭根试飞成功。孙中山即电召谭根携机回国参加第二次护法讨袁作战。1922年2月,大元帅府航空局成立飞机厂。第二年7月,在杨仙逸厂长的主持下,该厂自行设计制造出广东省第一架国产飞机,经过多次试验后,孙中山和宋庆龄参加试飞典礼。为了表达孙夫人支持我国航空事业的勇敢行为,遂用她求学时的英文学名乐士文来命名这架飞机。同时,孙中山和宋庆龄在这架飞机前摄影留念。孙中山对中国人能自己制造飞机十分赞赏,并为此题写了“航空救国”。孙中山在致邓家彦函说:“至于飞机自己可造,日前完成第一架,比之外国制造者尤甚,此后当继续自造,不须外来矣。”这个厂在孙中山“航空救国”思想的影响下,小批量生产了一些飞机,成为近代中国少数几家有成就的飞机制造厂之一。

第五节 建立不败之空军

1903年飞机问世, 1911年飞机首次用于战争,各国竞相建立隶属陆、海军的航空部队。当时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朱里奥·杜黑呼吁建立独立空军,并强调掌握制空权将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重大影响。1918年4月1日,英国率先建立了与陆军、海军平行的独立空军。继英国之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等国家先后于1920—1935年建立了独立空军。

具有远见卓识的孙中山把航空事业与革命事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他多次强调:“有了飞机,革命将取得胜利。”孙中山倡导“航空救国”,说明他深刻地认识到航空与革命两者之间的关系。

孙中山不仅为推翻军阀统治积极建立和发展军事航空。而且还考虑到北伐成功,结束军阀混战局面,中国实现统一后,建立“不败之空军”,以巩固国防。

1921年7月8日,孙中山致廖仲凯函中,叙述所拟著的《国防计划》一书,其内容要目共62项。其中有关航空与空军的就有9项:

二十、各地军港、要塞,炮台,航空港之新建设计划。

二十三、发展航空建设计划。

三十五、举行全国国防总动员令之大演习计划和全国空、海、陆军队国防攻守战术之大操演。

三十八、向列强定制各项海、陆、空新式兵器,如潜水艇、航空机、坦克炮车、军用飞艇、气球等,以为充实我国之精锐兵器和仿制兵器之需。

四十二、聘请列强军事专家人员来华教练我国海、陆、空军事学生,及教练国防物质技术工程之意见计划书。

四十九、组织海、空、陆军队之标准。

五十八、我国之海军建舰计划,航空建机计划,陆军各种新式枪炮、战车及科学兵器,机械兵器建造计划。

六十、训练不败之海、陆、空军军队大计划。

六十一、列强之远东远征空、海、陆军与我国国防。

上面所列《国防计划》要目中,关于建立空军,拟订航空建设发展规划,聘请外国专家来华教练空军学员,购置航空兵器装备部队,自行研制飞机等各种计划,考虑之周全,真是应有尽有。可见,孙中山对发展航空事业,建立空军,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孙中山自喻其“国防计划”为“救国计划”。上述9项要目,可以视为孙中山倡导的“航空救国”的基本纲要。

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创建时曾颁训示:“自航空机参加战斗序列后,在国际主权之划分言之,往昔所争之领土、领水,今有领空之划分,造地球成形以来之异象,就其效力言之,已打破兵舰、潜艇、战车等之偏枯性能,极控制三界之能事。故欲因应现代国防上之需要,非扩充空军力量不为功。”

孙中山对空军的战略方针、指导思想、组织领导、作战训练、人才培养、飞机研制和勤务保障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考虑和规划。他倡导的“航空救国”激发了国内人民大众和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许多人以“航空救国”为理想,投身于中国的航空事业和空军建设,而更多的人则是积极支持中国的航空事业和空军建设。

孙中山倡导的“航空救国”深得人心,受到人民大众的拥护。同时,增强了中国人的航空意识。许多中国人把“航空”与“救国”紧密联系了起来。国难当头,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航空救国”。后来,孙中山逝世了,但他倡导的“航空救国”同他的英名一样永存,激励着后人为之奋斗。

1929年王正山在《航空杂志》创刊号发表的《论航空救国》说:“近世科学发达,水有潜艇,空有飞机。战斗之胜否,一视战具之良窳以为断。夫世界永久和平,固为我人之馨香祷祝。然如不幸而发生战事,则将来之战场,其必在空中也无疑……我国幅员广大,水陆防线之延长,互数十万里……如我国有伟大之空军,则不仅可补我陆军之单薄,对于海军裨益尤大……今日谈国防者所急宜努力者也。呜呼!世变日亟,来日之大难正殷。欧战终了以来,太平洋上之风云,亦既已示数度之紧张。我国人如欲立足于大地,舍善利用其精神财力,努力自强之外无他道。航空之提倡,诚为巩固我国防之唯一良法。”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一华侨从海外致函政府,提出“航空救国案”:“吾国内忧外侮,险象环生,忧时之士,近年多注意国防问题之研究,意在唤起国人一致对外也。吾国国防设备,弱点甚多,有应改革者,有应扩张者,然权其先后缓急,欲求轻而易举,费省而收效较大者,莫如先谋空军之扩张……沪战爆发,人民之巨大损失,直接受诸敌之空军者为最惨烈……现在失地未复,国耻未雪,亡羊补牢,尚未为晚,特就关于航空救国问题,摄陈进行纲要如下。”(共十条,略)可见,孙中山倡导的“航空救国”影响之深。

孙中山倡导“航空救国”的目的和意义,李济深先生在《航空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航空救国”诠微》中说得非常明白。他说“……航空在世界上各国重视如彼,对于我国今日情势又切要如此,故先总理领导国民革命谋中国自由独立而同时主张 ‘航空救国’,是即指明发展航空不仅为国民革命急进中需要之工作,盖为适应时代一种重要建设,尤其是我国处于国防不充、经济落后、交通梗塞,无论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均受种种束缚与压迫。致无由发展之环境中冀图解放最良之方略,惟有致力航空建设是巩固国民革命,故 ‘航空救国’ 云者,为根本久远规模非临时应用而已也。”

孙中山倡导的“航空救国”,促使了中国航空事业和空军建设,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有所发展。孙中山对近代中国的航空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军事航空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注 释

[1]. 1里=0.5千米。

[2]. 1890年生于日本山口县, 1907年毕业于县立工业学校,次年到美国洛杉矶留学学习汽车工业,毕业后在美国福特汽车制造厂工作。由于他热爱飞行,自制30马力单翼机1架,并入寇蒂斯飞行学校学习飞行。他于1912年取得国际飞行许可证(FIA)和美国飞行员证书(第192号)。随后,在旧金山任试飞员,于1914年1月携带自制的寇蒂斯80马力双翼机回国。他是日本民间航空的创始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