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任国民党空军第七大队第六中队中队长。“西安事变”中担任国共双方空中交通联络工作。国共第二次合作后,率领空军第六中队由洛阳进驻西安,继续承担国共双方交通联络任务,曾多次接送周恩来往返于延安、西安间。
“八一三”淞沪抗战中,率领空军所属中队投入战斗,曾轮番轰炸上海日军阵地和长江口敌舰,重创敌舰“出云”号,受到上级嘉奖。在武汉会战中,与苏联空军志愿大队并肩作战,立下战功。后又率空军第六中队参加台儿庄大战、徐州会战以及晋南战役。1941年,调任四川梁山空军第二总站站长,不久后调任空军第二大队中校大队长。
1942年1月,日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犯。金雯于1月8日率9架苏式CB-3轰炸机从成都太平寺机场起飞,至长沙长街轰炸日军。返航时遭8架日机攻击,激战20分钟,击落日机3架,而金雯驾驶的长机亦中弹受伤。金雯令同机另一飞行员紧急跳伞,自己驾机飞至贵州黎平时,人机俱焚,壮烈牺牲,年仅34岁。
邝炳舜
邝炳舜(1896—1947),广东台山人。1918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后辍学在银行界任职,事业有成。
中国抗战爆发后,邝炳舜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成立中华民国国民抗日救国总会,并曾组织旅美华侨联合募捐救国总会。1937年8月21日,他出任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主席。抗战时期,美国爱国侨领纷纷出面组织救国团体,坚持不懈地发起义捐运动,募集美金支持祖国,其中贡献最著者,当推邝炳舜及其领导的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
邝炳舜本人以身作则,不仅按时交纳定期义捐,还屡捐巨款,鼎力资助祖国抗战事业。他曾于1938年台儿庄大捷时捐款10万美元慰劳国内前方将士。
1941年1月他回国又赠送医疗救护器10部、捐款国币10万元劳军。此外,他还指挥当地侨众大力支援由华侨工人和海员发起的阻止废铁和军火运往日本的斗争——“不供给运动”,从经济上削弱日本的侵略力量。由于邝炳舜的积极倡导和带头捐献,义捐救国总会成为抗战时期美国最为活跃、募款最多的华侨抗日团体之一。
截至1944年7月,该会所筹款项已达500万美元之巨,位列全美之首。
为了生产飞机及机件支援祖国对日空战, 1943年,他还到美国各埠募集资金开办中国飞机制造厂,任总经理。享年51岁。
李柏龄
李柏龄(1903—1995)辽宁辑安人, 1930年6月自国立北平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即赴美深造,就读于普渡大学研究院,攻读航空工程,后转入密歇根大学研究部,仍攻读航空工程。1932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李柏龄获得硕士时,前一年已发生“九一八”事变,便立即回国,投身抗日事业。于1932年10月,进入杭州笕桥航空学校飞机修理工厂工作,先后任技士、机务课副课长、设计股长、代厂长、厂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奉命迁移昆明,李柏龄则留守笕桥。“八一三”空战时,他负责地勤支援,立志效命。未几即奉命撤退,随校转至汉口,旋即奉派往柳州接收广西航空学校。事毕,取道越南河内抵达昆明,重建修理厂于巫家镇。
1938年,奉调航委会,担任机械处副处长。1939 年3 月调至成都航空机械学校任教务处长。同年11月被任命为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筹备处处长。1939年,航委会任命李柏龄先生在昆明组成发动机制造厂筹备处,积极筹建工作。1941年2月,李柏龄被任命为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厂长。此后致力于国家托付的发动机制造重任,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而发动机制造厂首批两台发动机试制亦告成功。12月,先生调航委会附员,旋即奉命赴美英研议其他类型航空发动机制造事宜。但到美后,国内局势骤变,英国之行只得作罢。被留驻华盛顿专司空军技术人员的培养工作。1946年11月,调空军航空工业局副局长。12月调空军总司令部第四署副署长。
1950年外调台湾省农林公司,负责整顿所属所有民生生产工厂,当时职务为协理兼下属畜产公司总经理。1959年任台湾金属矿业公司总经理。1962年8月离职。但仍被任命为经济部工业计划联系组顾问,帮同研究发展工业计划,同时兼任行政院经济动员委员会研究员。1969年,筹办中华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1977年12月正式退休,但董事会仍坚持聘先生为顾问。退休后,于1990年赴美国女儿桂珍家休养, 1995年7月16日仙逝,享年92岁。
李宝焌
李宝焌(1886—1912),字焜甫,乳名汉佬。福建永安洋畲(今属贡川镇)人。中国航空先驱,第一代飞机制造家。
1903年,李宝焌到福州入全闽师范学堂读书, 1906 年毕业。因成绩优异,和刘佐成一起被选送到日本留学,先入同文、宏文书院,后进早稻田大学求学,研究理化,精心钻研飞行技术。在日期间,他加入孙中山组织的中国同盟会。1910年,李宝焌与刘佐成合作,在日本研究飞机制造,因飞行场地使用不便,无法试验。驻日公使胡惟德将情况报告清政府。清廷摄政王府电召2 人回国制造飞机。当年8月,胡惟德陪同他们回国。回到北京后,清廷军谘府即拨款在北京南苑庑甸毅军操场建筑厂棚,并从日本买来机件,让2人试制飞机。
1911年6月,李、刘合作试制飞机成功,这是中国人在国内制成的第一架飞机,但因发动机损坏而在试飞时坠落。李宝焌将坠坏的飞机运往上海修理。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李宝焌应召到南京,担任飞行营营长。该营训练注重科学,飞行科学一律由李宝焌口授,颇具成绩。在与刘佐成再次合作下研制的飞机终于在南京试飞成功。他们计划继续制造飞机。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南京临时政府夭折。李的飞机制造计划无人支持。他即赴沪向上海笋干行总经理沙县人章庆候寻求支援。章庆候帮他筹措到巨额款项,解决经费困难,他又回到南京着手制造飞机。不幸因积劳成疾,于1912年(民国元年)10月6日患恶性痢疾,在南京共和医院逝世,年仅25岁。李宝焌撰写的论文《研究飞行机报告》发表于1910年《东方杂志》上,航空界对此文评价很高。航空史学者厉汝燕在《世界航空之进化》一文中说:“李宝焌确实是我国航空学术界中之先导”“飞行研究家李宝焌著的《研究飞行机报告》是我国第一篇航空论文”“特别是向后焚烧(喷气推进)的提出,比20世纪40年代喷气飞机的出现还早30年,这确实是了不起的”。
李靖源
李靖源(1897—1931),原名家鼎,湖南湘潭白圫石子塘(今白圫乡紫云村)人。早年投身军界,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参加东征战役。后选送法国学习航空。归国后,奉命创建空军,历任陆海空总司令部行营空军指挥部上校参谋长、航空大队少将大队长等职。1927年受命负责筹建上海飞机维修工厂,该工厂后改名为上海(虹桥)航空工厂。1931年10月架机执行任务,因气候骤变,大雾弥空,飞机撞坠江西清江县樟树镇附近,机毁殉职,终年34岁。安葬故里。其碑文云:“靖源先生为国捐躯,无限光荣。功留史册,迹绘丹青。名留中外,气壮华东。永垂不朽,后辈典型。”
李耀滋
李耀滋(1914—2011),杰出的美籍华人科学家,著名流体力学专家。曾任麻省理工学院航天系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全美华人协会主席。生前为中美的航空事业做出很大贡献:他曾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首创麻省理工学院发明创新中心,亲自担任中心主任;他还曾担任美国华人协会主席热心促进海峡两岸统一大业和中美之间友好交往,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方针提出的历史见证人之一。2011年8月14日逝世,享年97岁。
李耀滋,祖籍福建闽侯, 1914年2月1日生于北京。入北平大学工学院学习,第一年读纺织,第二年改读机械,毕业后担任助教。1935 年,考入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机械特别研究班;1937 年被选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深造。1938年获得了MIT硕士学位;次年仅用9个月时间就拿下了博士学位。
1939年,为了对抗日本,中国航委会决定自行生产飞机发动机,便把李耀滋调回国。李耀滋负责与美国莱特飞机发动机厂洽商向中国引进美国技术,在美国招聘人员,并在贵州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制造飞机发动机的工厂。1940—1944年,李耀滋担任该飞机发动机厂的总工程师,主持建造中国第一个飞机发动机制造厂——大定航空发动机厂。
1947年4月,李耀滋以世界民航协会中国代表团顾问的身份前往美国。他的第二次赴美之旅不久之后变成在大洋彼岸永久定居。
李耀滋在动态测量和自动控制方面长期从事研究和教育工作,研制了压力、流量、加速度等传感器,为高性能的动力装置、大型风洞、飞行器的飞行试验以及工业自动化提供了检测手段。1951年合作发表有关最优控制的论文,为自动控制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他还探索过建立一套科学的方法在科研与生产之间搭起桥梁。进行了用于海水淡化及化学工业等方面的旋轨式蒸馏器的开发工作。他发表过约60篇论文,获近60项专利。
李耀滋在美国获得巨大成就, 20世纪50年代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并进入发明创新领域, 60年代参与人类登月工程, 70年代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任命负责创设发明创新中心,探讨训练学生搞发明。除了从事科研发明之外,李耀滋还先后创办了3所公司。1987年他成为美国工程院院士。
1979年李耀滋写了一封题为《用计划经济的政策,实行市场经济》的建议书信,并转送给中国当时的领导人,解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行并用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时任美国华人协会主席的李耀滋一直热心促进海峡两岸的友好交流。90年代,他与中国海水淡化研究机构联手推进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致力于在中国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耄耋之年的李耀滋仍在不停探索,他判断能源、环保等工业将是中国21世纪的迫切需要。
李一谔
李一谔(1892—1974),原名恺章,后名霭章,字瑞饶,广东省鹤山县桃源镇蟠光村人。少年赴美研习机械专业,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积极参加当地侨团爱国活动。1915年开始投身实业救国,后开办广东珠江电船公司。1917 年7 月在广州支持孙中山开展护法运动。
1918年初任孙中山大元帅府首任航空处处长,张惠长为副处长。当时只有旧飞机两架。李一谔将这两架飞机运至大沙头修理好,派张惠长率张恢寒、蔡司渡两名飞行员试飞训练,并在大沙头建立空军训练基地。当年6月,李一谔奉命将两架飞机拆卸后用船运到海南岛后组装,配合陆军讨伐北洋军阀余孽龙济光。7月,龙济光被击败后仓惶逃往北京,李一谔在讨龙战役中立下战功,便携机回到广州。孙中山发动的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李一谔离开了航空处,后在政界和军界任职,曾任鹤山县任民选县长、鹤山县联团总局局长、粤军第一军新编一旅旅长等职, 1924年旅居香港后弃政从商, 1974年于香港逝世,享年82岁。李一谔从事航空事业的时间虽短,但是他拥护孙中山革命事业的鲜明立场和开创我国航空事业的功绩为后人所纪念。1988年3月15日,坐落在广州市东郊的广东航空先驱纪念碑正式落成剪彩,碑上镌刻着10位航空先驱者的姓名,李一谔排在“中国航空之父”冯如之后,名列第二。
厉汝燕
厉汝燕(1888—1944),字翼之,浙江省定海人。中国近代航空活动家和飞行家。厉汝燕1909年毕业于伦敦纳生布敦工业学校,当时世界航空处于萌芽时期。他立志从事航空事业,曾多次吁请清朝政府重视航空。1910年经清军谘府批准入英国布里斯托尔飞行学校学习。毕业后经英国皇家航空俱乐部考试合格,取得飞行员执照。1911年受革命军政府委托,在奥地利选购两架“鸽”式单翼机带回国,被委任为沪军都督府航空队队长。1912年4月在上海江湾跑马场作飞行表演并散发传单,取得很好飞行成绩,受到了热烈欢迎。1913年3月将飞机转交北京南苑陆军第三师管理。这个师附设随营飞行训练班,厉汝燕任飞行主任兼修理厂厂长。同年9月北京南苑航校成立,他任主任教官。1914年3月10—11日,他与另外两名飞行员完成北京至保定之间的航线飞行,这是中国国内的第一次长途飞行。同年曾制成水上飞机一架,与航校修理厂厂长潘世忠同为中国早期的飞机设计师。厉汝燕20世纪30年代以后离开航空界。他的主要著作有《航空学大意》和《世界航空之进化》等。1944年去世。享年56岁。
林福元
林福元(1890—1962),祖籍广东开平市赤水镇。1911年初考入美国寇蒂斯-莱特航空学校。1913年3月毕业。在美国期间,在西部举行过多次飞行表演,以飞行技术高超而蜚声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