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谷
张有谷,贵州平坝人。云南航空学校第1期飞行科毕业。1927年入国民革命军航空队任职,参加北伐, 1931 年任航空第1 队指挥官,曾参加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4年任空军第3大队上校大队长, 1935年任驻陕空军指挥官,参加围剿陕北红军, 1936年任航委会第1 厅参谋处长,抗战爆发后任空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 1938年任航委会军令厅少将副厅长, 1939 年任中央空军军官学校教育长, 1941年5月任空军第3路司令,同年被撤职查办, 1944年赴云南任云南省防空司令部副司令,后任云南省宾川县县长, 1948年5月任云南省第10区(鹤庆)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 1949年11月任云南省保安司令部参谋长, 12月9日在昆明参加起义,任昆明机场司令。后任解放军牡丹江第7航空学校副校长,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陕西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
郑衍杲
郑衍杲,浙江慈溪人。193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航空门。1945年留学美国。1947年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航空学院教师、教授、系副主任、系主任,中国航空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二、三届理事,江苏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致力于航空仪表和自动控制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20世纪60年代中期主持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三轴液压飞行模拟转台。1977年发明摆翼式立轴风力机。
朱家仁
朱家仁(1900—1985)湖南汉寿人,字君一。1920年赴美留学。1926年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毕业。先后在美国芝加哥惜士飞机制造厂(后成为休斯公司)、底特律沃阿格西飞机制造厂、堪萨斯美鹰飞机制造厂工作。1928 年回国,在上海虹桥航空工厂服务,担任上尉技士,后升任少校技正。参与饶国璋先生等设计的仿法国高德隆型教练机之“成功”1 号的研制工作,该机于1929 年试飞成功。
1930年春,朱家仁提出想制造飞机的愿望,得到陈调元的支持,给予了两万元的经费资助,接着又取得了南京航空署的准许。从此,朱家仁开始研制飞机。1937年春朱家仁的飞机制造完成。取名为“苏州”号。1937年担任洛阳第三飞机修理厂厂长。全面抗战开始,他又奉命调到昆明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任厂长,主持研制研驱零飞机。1939年7月,任航委会机械处处长。1941 年4 月,任第一飞机制造厂厂长,驻地在昆明。
1944年,国际上直升机开始发展,朱家仁开始研制直升机。1947年,贵阳飞机制造厂迁移昆明市郊黑龙埔,定名为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首任厂长是空军少将朱家仁,制造成功双旋翼共轴式“蜂鸟”甲型单座直升机研制成功。这是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架直升机,朱家仁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直升机之父。1948年7月“蜂鸟”乙型直升机研制成功,超过了国际上同类直升机。同年9 月,朱家仁被调台湾台中担任空军第三飞机制造厂厂长。1951 年,朱家仁研制成功了CJC-3纵列双旋翼直升机,绰号“飞行香蕉”,但在飞行试验中出了事故。经过3 年的研究、试验和改进后,朱家仁在1955 年8 月制成了CJC-3 A型直升机。这架飞机在1956年3月9日首飞,其后因“国防部”规定的研究期限已到,停止经费支持, CJC-3的研制工作遂止。同年,朱家仁任空军技术局飞机制造总厂少将厂长。
1962年12月31日,朱家仁退役。1965年8月,朱家仁自费赴美国考察航空工业,回到台湾后在台中制出了气垫机一架。1980 年,朱家仁迁居美国。1985 年7月11日,朱家仁在美国逝世,享年85岁。
朱景梓
朱景梓(1910—1985),山东淄博人。1934年考入了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航空工程专业,毕业后曾在多所大学执教。
新中国成立后,他调到山西大学工学院工作,直至太原工业学院、太原工业大学(皆为太原理工大学前身),任机械系系主任。1958年9月,他筹建了太原工学院强度研究室(后为齿轮强度研究所)并担任主任,该室以圆弧齿轮及新型杆传动的研究为主要方向。朱景梓教授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圆弧齿轮传动理论,开创了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领域。
1978年3月,他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他的“双圆弧齿轮强度”“分阶式双圆弧齿轮的齿形研究”、他领导的齿轮研究室和与人合著的学术专著《圆弧齿轮》一书获得四项全国科学大会奖。在朱景梓先生率领科研人员完成的“双圆弧齿轮承载能力的研究”基础上制订的双圆弧齿轮基准齿形标准JG 2940—81现已广泛应用于许多行业部门。
作为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机械组成员、教育部机械课程教材编审委员、全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机械传动学副理事长等,他撰写了大量的富有成果的论文和专著,他和他的合作者完成和审校的有关专著、教材、论文、工具书及译著近200种。著有《变位齿轮移距系数的选择》 《加工圆弧齿轮用的万能变位滚刀》等。
1985年,朱景梓教授逝世,享年75岁。
费孝通先生称赞说:“解放前积极参加民主运动,解放后孜孜不倦为新中国教育、科学事业献身。景梓同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钱伟长先生为朱景梓题词曰:“耕耘一生,硕果累累。”
朱霖
朱霖(1896—1967),字君复,原籍江苏宝山,生于湖南长沙。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之后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学士及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23年任职于美国柯克斯与克莱敏飞机厂,之后被纽约大学航空工程系聘兼任助教。1925年返国,在北京政府航空署任职,嗣先后任教于北平交通大学及北洋大学。1931年创设中国航空协会。1933年任国民政府军政部航空署技术处器材科科长,任内研究自制降落伞,成立降落伞制造所。1936年10月参加筹办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筹备处,任监理。1937年1月4日任空军二等机械正,同年赴意大利考察。1939年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迁四川南林,改称第二飞机制造厂任厂长。1939年春调航空研究所组长。1941年任航委会参事。1943年调任航委会工业计划室主任。1946年出任空军工业局局长。1948年9 月22日晋任空军机械监,年底去台湾,任空军技术局局长。1952年10月以空军少将假退役。1958年组建中国太空航行学会,三任理事长。1963年7月以空军中将退役。1967年1月26日病逝,享年71岁。
朱卓文
朱卓文(1875—1935),原名超,字卓文,广东香山(中山)人。1896年旅居美国旧金山。1910年,在旧金山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并学习飞行技术。同年底同邝佐治伏击访美的清廷海军大臣贝勒载洵,邝被美国警探追捕,朱卓文幸逃脱。1912年回国后,任临时大总统府庶务司司长。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协助孙中山筹建中华革命党。1920年11月孙中山整顿军政,建立航空局,任命朱卓文为局长。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朱卓文即令兵工厂赶制枪支,支援孙中山的卫士队,并返香山县组织中央直辖讨贼军,任中央直辖游击司令,并配合滇、桂军直捣广州,驱逐陈炯明。1923 年6 月,任香山县长。1925 年8 月20日,国民党左派廖仲恺被害身亡,朱卓文因涉嫌参与而被通缉,辗转潜居香港。1931年回到中山。1934年10月任中山县土地局局长。其时军阀陈济棠统治广东已多年,朱深为不满,于是在1935年间集结一些军人,秘密组织大同救国军,计划在广州举事推翻陈济棠,但被广州市公安局查获朱订制的大批铜质证章,陈济棠即密令驻石岐教导团团长梁公福,将朱逮捕就地处决。对外则称是朱逃跑被守兵枪击致死。
庄前鼎
庄前鼎(1902—1962),字开一,上海青浦县人。1920 年考入上海南洋大学(即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1924年毕业。
1925年,庄前鼎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生,在美留学、考察及工作共达7年之久。他先在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专攻机械工程, 1926年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继入麻省理工学院专攻化学工程, 1928年获化学工程硕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多家工厂工作过。
1932年爆发美国经济危机,庄前鼎归国,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参与创建了清华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担任系主任,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批机械工程方面的专门人才。
1936年,庄前鼎由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借调,担任资源委员会机器制造厂代理筹备主任。这个厂的设计规模较大,建成后将以生产各种航空发动机为主要任务。翌年夏因“七七事变”后,工厂由湖南湘潭迁往云南昆明,庄前鼎仍回校工作。在此期间清华大学机械系为当时航委会在南昌设计建造一座15英尺口径航空风洞(当时远东最大的航空风洞),但终因敌机轰炸频繁,该风洞竞功亏一篑。庄前鼎和航空组华敦德(美籍)、张捷迁教师等一同撤退到成都,筹建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1938年重庆教育部命令昆明西南联大成立航空工程系。为集中人力物力,通力合作,在庄前鼎领导下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在昆明正式成立,他任研究所所长兼航空工程系系主任。1939年航空研究所在昆明白龙潭建造5 英尺口径航空风洞(与留在北平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建造的全国第一座5英尺口径回气风洞相似),而其长度则展至70余英尺,在调试范围及调节灵敏性方面都有所改进, 1940年建成投入运行,它就是当时国内唯一可用的航空风洞。
在那抗战艰难困苦的岁月中,庄前鼎从未动摇坚持在科教战线上,尽管重庆国民政府曾再三商量调聘,甚至以“委座促驾”来电催请,他以“敬谢不敏”复电坚辞。他常说:“我这辈子不做官,也不善于做官,我要以毕生精力踏踏实实地做些有益于国家、造福于人民的实际工作。
庄前鼎逝世于1962年,享年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