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1909~1949
3759300000007

第7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航空工厂(1912—1928)(1)

北洋政府是指从1912年至1928年,北洋派首领袁世凯及其后继者建都于北京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也是当时被世界各国于法理上所承认的中国中央政府,直至1928年,国民党北伐成功,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中国早在1910年(清宣统二年)就开始购置飞机,试办航空。而航空工程工作,则开始于1913 年的南苑航校。潘世忠是我国从事航空工程的先驱。他早年留法,在高德隆飞机工厂学习航空工程和飞行。回国后,于1913 年担任南苑航校修理厂厂长。1914年曾自行设计制造和试飞一架80 马力的推进式飞机“枪车”。其“性能颇佳”,后竟用以作战,并曾飞行各地。这可算是在我国制造的第一架军用飞机。

1920 年2 月,南苑航校改组为航空教练所,其修理厂独立称为航空工厂,直属于北京政府航空事务处。厂下设翼身及发动机两股。1921 年航空事务处改组为航空署,将航空工厂移至清河,称为清河航空工厂。此时规模扩大,并聘有外籍技师多人,购进大批航空器材。除装配修理外,曾准备研究制造飞机。后因直奉战争爆发,两派军阀轮番执政,航空工程不但未能发展,到1925 年工厂已被破坏殆尽,遂于1926 年重新归并于南苑航校。潘世忠自1913 年至1921年经营厂务8 年,本可做出较大成绩,可惜在那个时代,纵有抱负,亦难做出较大贡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20 世纪20 年代末和30 年代初,世界上出现了一股“航空热”。在这个潮流的影响下,我国各省军阀也都先后购置了飞机,建立了航空队,自然也办起了航空工厂。除从事飞机修理外,亦有利用旧材料尝试飞机制造的。当时较著名的有福州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和广州大沙头飞机制造厂等。中国航空工业建设在20 世纪20 年代由于军阀混战,只能在分散的、艰难的逆境中前进。直到北伐战争结束以后,发展条件方有所改善。

第一节 南方建立的航空工厂

一、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

1918年2月,北京政府海军部在福州马尾海军船政局内开办了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飞机制造工厂——海军飞机工程处,后改为海军制造飞机处。海军飞机工程处,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的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厂。1919年,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试制成功了第一架水上飞机——“甲一”型双座初级教练机。以后,该处工程技术人员利用国产材料替代进口材料,制造了用于教练、侦察、轰炸、巡逻的飞机、水上飞机约30架,并在生产实践中培养锻炼了一批航空工程技术人员。

海军飞机工程处初建时隶属船政局,由巴玉藻任主任,王助、王孝丰、曾贻经任副主任。船政局让出铁胁厂和船厂,改作制造飞机的车间、工场及办公室。因辛亥革命后船政局基本上停止造船,铁胁厂改为木作间和机工间;船厂及其附近旷地建成飞机装配厂和机库,临江地段铺设飞机滑行水道,并改建办事处一所。以上工程共耗资24000元,除由江南造船厂补助5000元外,其余均由船政局拨付。飞机工程处开办之初未拨有专项经费,制造飞机只得使用造船机器。“原有机械均属粗拙陈旧,故设备简陋而工程多半依赖手工。”工程处十分重视培训技术工人,开办初期从船政局工人中挑选40~50名木工、机工、钳工和油漆工等,按专业分别加以训练。由巴玉藻等人首先教以通俗的飞行原理与发动机原理,以及飞机各组成部分和构造的知识。又教以各重要部分的装配工作应该怎样注意精确性,以及怎样小心加工和选择材料。还有发动机的校准、拆卸、装配和试验,飞机和发动机的各种仪器的识别、使用和修理等课程。由于训练采用边学边做的办法,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工人逐步成长为我国第一代制造飞机的技术工人。

当时中国工业落后,飞机制造属于新兴工业,因而困难很多。但巴玉藻、王助、王孝丰、曾贻经等人,凭借他们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认真吸收欧美各国最新航空科研成果,大胆革新,飞机工程处开办不久,即开始试制飞机。

制造飞机所需的钢、铝等金属及发动机,当时国内不能生产,完全依靠进口。早期飞机基本上为木质结构,后来才发展为金属结构。欧美各国飞机生产厂家多采用白银枞、胡桃木等木材,进口这些木材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费时费事。巴玉藻等试验用国产木材取代进口木材,从福建产的10 余种优质木材中,经反复试验,筛选出杉木、樟木、梨木、白麻栗木4种,杉木与国外白银枞近似,适合制作机身、机翼、尾翼及浮筒的框架;樟木、梨木纹细质坚,适合制作机身、浮筒,水上飞机等骨架的加强角片;白麻栗木质柔易弯曲,适合制作水上飞机、浮筒等弯曲部分。为了防止木材干裂和变形,工程处特制了蒸汽烘木炉,把锯好的木板烘干,经拉力、压力等试验后使用。飞机蒙布,从国产20 多种丝绸麻布中,经过严格筛选,选择了强度高、质量轻的山东茧绸和江西夏布。但用作飞机蒙布受潮后易变松起皱纹,影响飞机飞行性能,后经试验,如果将中国布料经过化学方法处理,则可用作飞机蒙布,但成本较高。因而该处选用了国外性能较好、价格也较便宜的爱尔兰麻布。“桐油与生漆乃天赋中国无上之宝品,该处用之多年,觉其倍胜于进口之油漆。”“杉木浮筒内髹以桐油,外加两过生漆,再加推光漆,永无渗水之虑,不仅光润悦目,而且减少阻力,为完全国货可以夸示于人之出品。”

1929年夏,在杭州西湖博览会期间,中国自制的水上飞机和从外国购买的水上飞机,同时停泊在西湖水面上,连续过了两个月。事后经检查,发现外国飞机的木浮筒,浸水处油漆已脱落,木板渗水,严重处已腐朽,可以撕下;而我国制造的飞机木浮筒,里面干无滴水,外面光洁如新。当时国内造的木浮筒质量,不仅比外国木浮筒好,而且比外国金属浮筒也要好些。从价值上说,一具外国金属浮筒约值400英镑,同样性能的中国木浮筒,只要其1/5 价钱。此外,木浮筒的重量比金属浮筒轻3%,一具排水量708 千克的木浮筒,重量大约只有35 千克。该处制造飞机除严格选用材料外,对设计制造的飞机部件,还采用当时欧美国家通用的“沙袋法”来进行试验。即用每个重4.5 千克(10 磅)的沙袋若干件放于试验的部件上,以代表各部位在空中所受的压力,以检验其抗弯、抗扭等性能。

1921年8月,北京政府大总统以福州船政局试制水上飞机告成,局长陈兆锵督率有方特“授勋五位”,负责制造飞机的海军工程处主任巴玉藻等分别“晋授官资”。

1923年9月,福州船政局呈请海军部。拟将飞机工程处改为独立机关,隶属海军司令部管辖。海军司令部复令,“仍归该局兼管”。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 年6 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天津后,国民党宣告“统一”已告成。同时接收、接管原北京政府的机关、部门。海军部及所属部门为南京国民政府海军总司令部接管。

1928年8月夏,海军飞机工程处主任巴玉藻奉海军总司令部命令,赴柏林参加国际航空展览会,并考察德、法、英、比各国航空事宜。1928年9月19日,海军飞机工程处改为海军制造飞机处,由巴玉藻任处长,曾贻经任副处长,隶属南京国民政府海军总司令公署。同时,上海海军总司令部飞机处成立,由王助任处长。1929年6月30日,海军制造飞机处处长巴玉藻在福州马江病故,同年9月,海军部调上海海军总司令部飞机处处长王助任福州马尾海军制造飞机处处长。同时,任命沈德燮为上海海军总司令部飞机处处长。同年11月,飞机处改为航空处,处长仍为沈德燮。

1919年8月,海军飞机工程处制成第一架水上飞机“甲一”号。该机为双浮筒双翼水上教练机,机长9.32米,翼展13.7米,机高3.88米,发动机功率100马力,总重1055千克,最大速度120千米/时,座舱为串列式双座双操纵系统。飞机造出来了,却找不到试飞员。当时在中国找一名试飞员非常困难,因为那时一般人都认为飞行是十分危险的,尤其是对中国自己制造的飞机更有疑虑。时逢粤军飞机队总指挥杨仙逸到马尾访问,出于爱国热情,他不顾个人安危,亲自驾驶“甲一”号飞机进行试飞。试飞后,他的评价是:“飞行高度不过千尺,操作难于就范”。后来,杨仙逸又介绍华侨飞行员蔡司渡前往试飞,蔡司渡驾机起飞不久即失速侧滑坠落,机毁人存,发动机尚好。为此,海军部于1920年3月派遣从南苑航空学校毕业的沈德燮、江光瀛、蒋逵等赴英国学习制造飞机的技术,以便将来回马尾制造飞机。但1921年6月北京航空署改派沈德燮和蒋逵由英赴美学习军事飞行。这对海军积极发展航空工业,无疑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1920年5月,海军飞机工程处制成“甲二”号水上飞机,该机由福州某洋行一位英国人帮助试飞,试飞顺利。1921年2月又制成“甲三”号水上飞机。不久,海军部派曹明志、吴汝夔来马尾教练学员飞行,他们对飞机工程处制造的飞机不是很满意,只试飞一次即离去。随后,由德国人亨克和司徒曼试飞过几次都很顺利,他们认为海军飞机工程处制造的飞机质量不错。1926—1927年,海军飞潜学校飞行教官林安曾先后试飞过机名叫“江鹳”“江凫”“江鹭”的飞机,每次试飞都很顺利。1930年飞行员许成檠多次驾驶“江鸿”号飞机在马尾上空飞行,以后他驾驶该机安全、顺利地飞到汉口。这些飞行活动充分显示了当时中国制造飞机的技术水平。

1933年6月13日,海军制造飞机处制造的“江凤”号双翼双座侦察机在上海江湾机场进行飞行表演,该机起落架换装一对杉木浮筒,即可以在水面起飞、降落。6月15日,海军制造飞机处处长曾贻经同机师布里尔(Brill)驾驶该机沿长江作长途飞行。他们从上海出发,经镇江、南京、芜湖、安庆、九江、汉口, 6月27日飞抵岳州,拟继续飞往长沙,因浮筒渗水,运回上海修理,沿江长途飞行计划因而中止。这次长途飞行的目的是考查飞机的性能,由于长江上的风浪大,浮筒被冲撞渗漏,说明浮筒的强度还不能承受较大的风浪。这次长途飞行对于海军制造飞机处改进产品、提高质量是非常有益的。随后,“江凤”号换浮筒为机轮,改装成陆上飞机,又飞往杭州、厦门等地。

1934年海军制造飞机处专门聘请许成檠任试飞员,该处制造的飞机均经他按规定试飞合格才交货。

海军飞机工程处制造的飞机除用于教练外,还用于军事行动,并参加过实战。1921年12月,飞机工程处的“甲三”号水上飞机奉命运往江西湖口助战。1926年北伐战争中,北洋军张毅部由闽南溃退至闽侯峡南,想进攻省城福州,已易帜的马尾海军要塞司令部就出动水上飞机投掷石子弹和玻璃弹,协助由何应钦指挥的北伐军东路军围歼张毅部。1927年9月,海军飞机工程处副主任王助,奉海军司令部命令率飞行教官林安、陈神护等,并带“江鹳”“江鹭”2架飞机去上海西炮台黄浦江岸执行战备任务。1930年1月6日,卢兴邦发动福州事变,马尾厂造的飞机曾飞往闽北轰炸卢兴邦部队。

海军飞机工程处制造的飞机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等8个型别。在福州马尾初期制造的飞机和迁到上海高昌庙后,仿照美国弗利特(Fleet)小批量制造的14架飞机无机名外,其余制造的飞机每架都有机名。

甲、乙两种型式结构大同小异,为双翼双浮筒水上初级教练机,座舱为串列式双座双操纵系统。机身、浮筒、机翼、尾翼、方向舵、升降舵等均以杉木制成,机身内和机翼内用钢线拉紧,外蒙麻布,刷以油漆。发动机为100马力,速度小,稳定性好,易于操纵,适合初级教练使用。

丙式为双翼水上飞机,用于轰炸。水上飞机(Hydro-airplane)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浮筒式水上飞机(Floatplane),这种飞机依靠一两个用支柱与机身相连的船形浮筒使飞机得以浮在水面;另一种是船身式水上飞机(Air-Boat),它本身有一个船形底部,使飞机得以浮在水面,当时国内亦称“飞船”。丙式水上飞机设计注重载重量,配以360马力发动机,发动机置于驾驶员座舱后上方,悬于两翼之间,以防止海水溅湿,船身除主体部分使用白麻栗木外,其余以杉木为材料,船身为流线型,底部为V形,以减小水阻力。下机翼两端各挂一小浮筒,在水面行驶时不致倾斜。驾驶舱为单座,位于机头,机身前后各有一机关枪舱,每个舱可容纳2名射手,以抵御敌机,平时可作为载客用,可载4人。

丁式为双翼双浮筒水上鱼雷轰炸机,驾驶舱在机身前部,为并列式双座双操纵系统,机身后部有一炮手舱,机身中部为炸弹舱,可载炸弹多枚或鱼雷1枚。炸弹舱内空间较大,平时可作为载客用。该机结构简单,维修方便,除机头发动机及座舱用金属材料外,其余部分均用木材制成。机身用4条杉木小方梁与几条杉木撑柱构成一个桥梁式,撑柱与梁衔接处用双层樟木片胶连,并用铜铆钉铆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