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1909~1949
3759300000076

第76章 后记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最早应用航空技术的国家之一,为人类航空探索曾做出重要贡献。从1909 年冯如驾驶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架动力飞机首飞成功开始,中国航空已经走过了100多年历史。这样一个有着悠久航空历史的大国,但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部系统完整介绍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的专著。根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林左鸣董事长提出的编写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的要求,在航史编修办的组织下,编撰者查阅和考证了大量历史资料,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编写完成了这部《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1909—1949)》。

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的整理和编写过程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程,对其艰难程度外国航空史学者有如此评论:“在世界上的大国中,没有一个国家的航空历史资料像中国这样难收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朝代更迭和战乱

在20世纪前50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数次朝代更迭,战乱不断,致使航空历史资料和设备或散落各处,也有不少散落在国外,或被丢失损坏。特别是日本侵华期间,对中国航空工业造成极大破坏。航空工业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里程碑事件的有关资料挖掘和收集一直是项艰巨的任务。

2.现有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欠缺

在现有已找到的资料中,很多因为被反复多次引用,互相抄袭,演绎夸张,造成对一些事件的叙述版本众多,而且不完整,因此需要下大力气溯本求源,从查找原始资料着手,还历史以真实原貌。

本书编撰者曾于20世纪80年代初参与了航空工业部中国航空工业史编辑办公室创建初期的编辑工作,对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本书的写作酝酿已久,并且多年来陆续积累了一些零碎资料,直至编撰者有幸在2011年再次重新参与航史编修办的工作后才有机会系统整理此部史稿。

本书主要由史稿正文、人物名录和航空大事记三大部分组成。在史稿的正文部分,编撰者遵循“尊重历史、史从实出、存真弃虚、功过俱修”的原则,力争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为读者提供一部有价值史书。在人物名录部分,收录的原则是,以从事飞机制造、飞行、科研、管理为主,兼顾军队工作过的人物为辅。在航空大事记部分,由于中国近代航空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军方的特点,在充分收录航空工业重要事件的同时,也保留了中国空军的重要历史事件,希望此次整理的航空大事记能为今后从事研究的人员提供参考。多年来,编撰者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想把1949年前中国自制飞机和从国外购买过的飞机进行系统整理。应该说这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工作,此次整理应该说只是这项工作的开始。

虽然在本书编写过程中花费了大量时间搜集、查阅、整理、核对、考证资料,但是受到条件限制,仍有一些事件很难追溯到原始记录,希望能有机会在以后的再版中予以完善。

本书编撰过程中,航史办组织了数次认真讨论,提出修改完善意见。

编撰者前往查阅资料的图书馆、档案馆有:中国航空工业档案馆、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档案馆、浙江图书馆、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图书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等,在此向以上单位的领导及提供过帮助的同志表示感谢!在此还要特别感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博物馆原馆长何述章、中国航空博物馆研究员程昭武、《中国航空报》原副总编王钟强和《航空知识》原社长熊伟为本书提供的宝贵意见。还要对在编写过程中提供珍贵资料的赵中、杨常修、姜椿年、张朝方等表示感谢!航空工业出版社的高凤勤等编辑也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工作,特此衷心感谢!

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2013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