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大响自传
3759900000051

第51章 附录一(1)

刘大响院士的动力情怀

中航工业动力所党委

风雨如磐志弥坚,动力情深爱愈浓。刘大响院士献身航空动力事业50多个春秋,与发动机研制结下深厚的情缘,他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从一名普通的设计员逐步成长为航空发动机领域的著名专家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半个多世纪的追求,他辗转从容,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三线”建设,从中国老工业基地东北的大都市沈阳来到四川江油大山沟,参与高空台建设、主持完成高推预研和中推核心机研制,近十几年来又为航空发动机事业的未来发展鼓与呼,以生命熔铸了他所钟爱的航空动力事业。他曾多次满怀深情地说:“根治飞机‘心脏病’我甘当老黄牛,这辈子就是要为发动机而奋斗终生,不搞出中国自己的发动机‘死不瞑目’……”刘大响为我国走出自主研发航空发动机的道路而苦苦求索和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中国航空工业动力发展的史册上。

信仰是旗帜,理想为动力

20世纪60年代,航空工程是新兴的学科,又是国防尖端,对报国心切的青年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刘大响憧憬着这一振兴中华的宏伟事业。1962年,当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在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系本科学习和副博士研究生结业时,正赶上国家三年困难时期,苏联又撤走专家,他壮志满怀,深信不靠外援,中国人自力更生也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在分配工作时,他放弃留在北京中央大机关工作的难得机遇,毅然北上沈阳,投笔从戎,参加沈字602部队(即现在的606研究所),投身于航空发动机科研的浩瀚海洋中,决心用自己的学识和汗水,为祖国的航空发动机科研事业而奋斗。

从刘大响院士的奋斗足迹中,我们体会到了航空动力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艰苦奋斗,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会经受住各种考验,以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把自己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自己个人的利益融合在为人民谋利益的奋斗进程中。

606所建所之初,迎接刘大响的是种种艰难与困苦,在410厂借来的厂房里,办公桌是从食堂借来的桌凳,两个桌子之间搭一块图板当办公桌,两三个人坐一条长板凳。厂房四处透风,东北的冬天特别冷,煤炭供应不足,暖气不热,大家戴着棉帽子、棉手套办公。面对生活、工作条件的艰辛,刘大响没有怨言也从不计较,而是融入到学员队伍中,认真读书学习,听专家讲课,向老同志学习,研读董绍庸教授写的《空气喷气发动机原理》,逐渐养成了每天提前10分钟上班、晚饭后2小时学技术的好习惯。他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实践锻炼。

606所建所初期进行的815发动机摸底工作,促使刘大响在实践中学习航空发动机知识,熟悉和掌握发动机设计技术,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所领导把他放在科研一线,压重担,苦磨炼,进一步加快了他的成长。

1965年3月,606所成立第七研究室,负责815甲发动机型号的设计工作。27岁的刘大响先后担任总体性能组副组长、组长、室代理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和试车突击队副队长。当时所党委对七室工作的评语是:全室对高温涡轮的设计很重视,工作热情很高,在短短的3个月内就完成了气动计算、强度计算,绘制了涡轮部件设计图。不计报酬,全力以赴,天天加班到深夜,有一股子攻关的劲头。

由于总体与部件同步开展,设计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反复协调,七室总体性能组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严于律己,敢于推倒重来,通过大量工作,精益求精,获得了优化后的最佳设计方案,确保了设计质量。七室在当年3月份组建,5月底就完成了涡轮部件图样设计,10月完成了815甲发动机设计,全部图样发往410厂等有关单位加工制造。刘大响所在的七室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团队。高效率、高质量的设计受到所党委、所领导和兄弟单位的一致好评。

正当815甲发动机进入试制和试车前的准备工作时,所内外出现了一些对815甲发动机研制的不同声音:空心气冷叶片未知数太多,难度太大,目前条件不具备,人家英国搞了8年,要我们一二年就搞出来不大可能,希望推迟进度,最好另谋出路,等等。

606所党委认为:高温涡轮气冷空心叶片是“三新”(新方案、新材料、新工艺)工程,技术要求高,任务要求急,协作单位多,研究困难大是可想而知的。有这样那样的不同意见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些不协调的声音虽然是少数,如果任其蔓延,对815甲发动机研制十分不利。所党委决定,由所领导率领机关人员分别下到基层,进行面对面的说服教育,提高认识,统一行动,以加快815甲发动机的研制进度。刘苏所长去研究室,张显政委去试制厂,田维良副政委去试验基地,吴大观副所长负责组织下部队“蹲点儿”调研的心得报告会,安排刚从空三师“蹲点儿”回所的刘大响作报告。

当时的刘大响壮着胆子,在1500余人的大会上讲了两个半小时,一是颂扬空三师这支英雄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王海、林虎、刘玉堤、赵保桐等一大批年轻优秀飞行员,只有几十小时的飞行训练功底,就一举打败美国飞行上千小时“王牌飞行员”的英雄事迹;二是讲在40℃高温下,抗酷暑顶烈日,空、地勤人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一丝不苟,勤学苦练基本功的动人事迹;三是按所的要求,重点介绍飞行员在歼7使用中发现815发动机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空地勤人员对815发动机改进的意见;四是讲在部队大熔炉里“蹲点儿”调研的个人心得体会,讲自己在政治、思想、作风和技术上的收获和提高。大响同志介绍说,歼7在使用中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腿短”,二是加力推力脉动。也就是说,发动机不开加力歼7就飞不起来,一开加力耗油率(单位时间耗油量)要增加一倍,致使歼7“腿短”,作战半径小。部队同志热切希望歼7不开加力就能飞起来,这样就解决了他们的大问题。其解决办法是:一是加大军用状态推力,实现不加力带副油箱起飞,计算结果需要提高涡轮前燃气温度100℃左右,这样一级涡轮叶片必须要采用气冷空心叶片。二是高空加力不稳定,在高空条件下,造成飞行速度不稳定,忽快忽慢。一遇到加力脉动时飞行员感觉很难受,甚至想呕吐,希望加以改进。其解决办法是改进加力燃烧室设计,采用分圈分压直流式喷嘴技术,以解决高空小表速飞行时原有加力燃油气动雾化喷嘴的“气塞”现象。刘大响讲到这里,下面有人递纸条写道:深受鼓舞,消除了顾虑,增强了信心,要为我们的英雄飞行员加力添翼!有的称赞: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还有的人建议:这样有血有肉的报告今后要经常组织。会后七室更多的同志表示:我们一定要急部队之所急,想部队之所想,要加快815甲新机的研制进度。

在周一领导碰头会上,吴大观很高兴地说:“上周六,刘大响在部队‘蹲点儿’的心得体会报告很精彩,效果很好,起到了统一思想、增强信心的作用,对搞815甲发动机研制起到了深入动员的作用。”刘苏所长说:“刘大响下部队调研报告的建议同袁美芳提出的815甲改进改型‘三不变’(即空气流量、外廓尺寸、重量三不变)及提高涡轮前温度的设想思路是一致的。这是815甲改进改型的依据,坚定了我们集中力量攻克气冷空心涡轮叶片的信心和决心。”张显政委很幽默地说:“这个刘大响还真行,替我当了一天政委。好,好!思想工作就是要抓好典型,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

所党委决定趁热打铁,又召开了一次全所中层干部大会,刘苏所长进一步作动员,统一认识,统一行动,进一步掀起大搞815甲研制的热潮。会上刘苏所长重申了中央军委1965年5月下达的815甲发动机设计任务书,传达了六院唐延杰院长关于“摸着石头过河”、循序渐进、初战必胜、争取时间将成果拿到手的科研方针和动员令;高度赞扬了在“6410”(1964年10月六院在601所召开讨论歼8飞机方案)会议上,六所(现621所)总师荣科和我所副所长吴大观向唐延杰院长立下的军令状“按时拿下气冷空心涡轮叶片,否则提头来见”的豪言壮语。他在会上还表扬了一些参研单位。刘苏所长坚定地说:“我们有中央军委和部、院的正确领导,有15个参研单位的大协作,特别是由我所七室设计,六所、九所(现625所)和410厂及沈阳金属研究所用锻造、铸造两种方法研制的气冷空心涡轮叶片,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只要我们从强军卫国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这项任务的深远意义,坚定信心,团结一致,攻克难关,就一定能夺取最后胜利。正如彭德怀司令员常说的:‘千难万难,发动群众就不难;千条万条,依靠群众是第一条。’”

动员会后,厂、所成立了815甲发动机研制联合领导小组。七室跟加工和搞试车的部分同志立即搬到工厂去上班,由410厂43车间和606所七室组成815甲试车突击队,决定43车间试车台台长周玉文为队长,七室刘大响为副队长。

815甲发动机第一次试车时由刘大响为现场指挥,有不少领导上台参观指导。为了确保安全,试车时设置了三套应急预案,严格规定了安全监控参数,建立了参试人员的工作责任制。1966年3月,第一台815甲发动机进行性能调试,6月16日完成第一阶段试验,性能一次达到设计指标要求,815甲与815原型机相比,涡轮前温度提高102℃,军用状态推力提高约14%。

空军曹里怀副司令员闻讯责成空政文工团赶排四幕话剧《无限风光在险峰》,颂扬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干部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一举拿下20世纪60年代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尖端技术成果———气冷空心涡轮叶片的英雄壮举,极大鼓舞了815甲发动机研制的热情。此剧在沈阳黎明文化宫演出半个月,凡是815甲发动机参研人员都优先安排观看演出。

1966年12月13日,终于赶在毛主席诞辰(12月26日)前加工出一台装有410厂和沈阳金属研究所研制的9小孔铸造空心气冷叶片的815甲发动机试验机。刘大响和他的试车突击队经过精心准备,顺利完成了试车任务,性能全部达标。在这个8年前(1958年2月)毛主席曾经视察过的厂房内,顿时响起了掌声和欢呼声:毛主席万岁!人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大响情未了。1974年,选用815甲发动机的歼8飞机开展定型试验,要求815甲发动机上高空台试验。8年前担任过815甲试车突击队副队长的刘大响又重操旧业。带领624所2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长驻北京,借用云岗五院31所的CS-01高空台开展这项工作。在31所同志的配合和支持下,他们调试设备,校准测试系统,制订试验大纲,编写试验程序,明确各自工作职责,搞好同沈阳飞机、发动机两厂两所的技术协调,排除试车中进口流场畸变而引起发动机喘振等一系列故障,经过一年半的风风雨雨,于1976年初完成了815甲和815乙两型发动机的高空台试验,为歼8飞机、歼7改型飞机的定型做出了贡献。现在,815甲/乙发动机已在部队服役了20多年之久。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刘大响走进606所听到的第一堂课,就是六院唐延杰院长讲的“先写正楷,后写草书”“摸着石头过河,循序渐进”的航空科研发展思路,从而使他逐步懂得什么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吴大观、荣科等老一辈科学家言行中,感悟到实现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理想,必须具备上刀山、下火海的勇气,要有“攻不下山头,敢于提头来见”的胆量;从身经百战的刘苏、张显等领导同志的言谈行动中,体会到战胜困难必须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树立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从空三师王海英雄部队和火热的生产、试验第一线,才能学到抗酷暑、战严寒、顽强拼搏、战天斗地的真功夫。潜移默化,细雨润物,加速了大响同志的成长。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刘大响从设计员、专业组长起步,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埋头苦干,不尚空谈。606所的8年是他练真功、长见识的8年,是他增才干、打基础的8年,也是他铸就“不用扬鞭自奋蹄”坚韧不拔品格的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