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人教子的100法则
3760200000039

第39章 为孩子播上品德的种子(3)

诚实正直的品质对孩子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些家长认为,面对今天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培养孩子诚实正直的品质就意味着让孩子有什么说什么,对人对事开诚布公,有意见当面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结果势必使孩子得罪人、吃亏。家长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孩子在儿童期,特别是幼年阶段,其成长的主要养料就是真善美。那么,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在这一关键期里,心灵尽可能不受外界干扰而接受真善美的雨露滋润呢?这既是每一个父母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父母慈爱之心的真实写照。所以如何培养孩子诚实正直的品质,是今天家长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教育孩子坚持正义。曾有一位孩子的父亲有一次去幼儿园接他儿子,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他儿子因看不惯班里一个强壮的孩子欺负一个弱小的孩子,而主动上前帮助弱小的孩子,以主持公道。回家的路上他表扬了他的儿子勇敢的行为,并进一步教育孩子:对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不管别的小朋友怎么看,要敢于坚持。同时,对待小朋友的缺点和错误提出批评和帮助时,要讲究一些方式方法。如果自己有错,也应主动承担责任,以获得其他小朋友的同情和帮助。这位父亲支持儿子坚持正义的做法,对孩子养成诚实正直的品质很有意义。

(2)教育孩子关心和体贴他人。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关心和体贴他人,这是培养孩子诚实正直品质的道德情感基础。具体表现在首先对他人要有责任心。我记得小时候妈妈对我这一方面的要求就很严,当时我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吃晚饭的时候,我发现忘记还同学的课堂笔记,妈妈知道后,让我把刚刚端起的饭碗放下,立刻给同学去送还笔记。她告诉我:不能因为自己的过失影响同学温习功课。这既是对同学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件事对我以后诚实正直的品质形成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心和体贴他人还表现为对他人的同情怜悯之心,这是一种善良的道德情感,是救死扶伤、救人于危难、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精神。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因为生活的环境孤独,又缺乏同龄伙伴,孩子常有自私、独霸、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日常生活中可从关心体贴他人的实践过程中体味到做一个诚实正直人的快乐。

(3)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要以身作则,做诚实正直的表率。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行动对孩子来说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教育孩子诚实,家长应该首先做到忠诚老实。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家长都没能够表现出诚实正直的品质,有的家长明明看见自己的孩子先动手打了邻居的孩子,反而说邻居的孩子先动的手。这位家长实际上是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做错事。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父母)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执行教育工作。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教育着儿童……”宋庆龄也曾说过:“成年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大人骗孩子,孩子也学会了欺骗……”因此,父母要以自身的优秀品质来影响孩子,使孩子成为一个诚实正直、有高尚品质的人。强调身教,并不是说可以忽视言教,身教与言教密切结合,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机智处理孩子的问题。发现孩子有问题,家长不要急躁,要认真分析孩子不诚实的真正原因。有一个邻居的孩子向母亲要了10元钱,去买上课用的画笔。孩子买好画笔回家的路上经过一个冷饮店,忍不住用剩下的钱买了一根雪糕。但他回家后并没有讲出实情,却说:“售货员阿姨没有给他找钱。”孩子这种撒谎骗钱花的行为是很容易被家长识破的,这个孩子的妈妈发现问题后比较冷静,她没有用打骂的方法逼孩子讲出实情,而是让孩子好好想一想,看看是不是买了其他东西自己却忘记了。暗示妈妈已经知道实情,但希望孩子自己诚实地讲出来。结果,孩子很羞愧地坦白了自己的行为,并表示今后不再那样。事后,这位家长也进行了自我反省,发现自己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中,对孩子所提出的要求往往超出孩子心理水平,让孩子感到太多的压力,以至于不敢提出自己的欲望的时候,就想采取撒谎的方式来回避可能遭到的惩罚。所以,作为家长应了解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要符合孩子的心理水平和个性特点,并督促孩子随时随地用诚实的标准检查自己的言行,使孩子自觉养成诚实、正直的行为习惯。对于经常说谎的孩子,家长应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说谎的人是交不到朋友的,因为这种人得不到大家的信任,而且被人瞧不起。同时要通过孩子的点点滴滴的行为来帮助孩子磨炼道德意志,使孩子的自尊心战胜自卑感,主观努力克服客观的消极因素,逐渐自觉养成诚实正直的行为习惯。

8.画品与人品合一──廖承志所受的教育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女士是一位受人敬仰的杰出女性。毛泽东曾高度赞誉她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她曾是孙中山的战友,又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朋友,在协助丈夫廖仲恺斗争多年后,还鼓励廖承志、廖梦醒都投身到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她自己奋斗的一生也成为妇女解放运动中的光辉典范。

何香凝,1878年6月出身于香港富商之家。1902年,她为寻找救国真理,继丈夫之后到日本留学。何香凝早年曾学习传统中国画,1908年入东京木乡女子美术学校学习彩画、临画、写生等课程,同时向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章学习画狮、虎等动物画。1910年何香凝从日本归国后辗转于港、穗、沪及日本之间,为革命奔波,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妇女部长、中央委员等职。

去日本的那一年,何香凝生下儿子廖承志。廖承志生下来的时候又肥又壮,虎头虎脑,于是父母亲给他起了一个小名:肥仔。肥仔出生后不久,父母就开始了漂泊无定的流亡生涯,日本竟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多年来,何香凝以卖画换得“买米钱”。她署名“双清楼主”的作品名扬海内外。她在日本美术学校时就得到名师辅导,后来又长年潜心于水墨丹青,还常与国内大师切磋。何香凝的绘画作品讲究立意,她常借松、梅、竹、狮、虎及山川等的描绘,抒情明志。直至80多岁,她在家中仍不时作画,且功力不减。在她那些充满斗争之意的作品中,不仅记录了20世纪初以来社会政治的变幻风云,同时也是她70年革命生涯和高尚品格的生动写照。

廖承志从小受母亲熏陶,也喜爱绘画。何香凝作画时,他专心守候在母亲身旁,一边研墨,一边琢磨。有时实在忍不住,就提笔画起小人像来。虽然笔法稚嫩,但人物却栩栩如生。当何香凝发现儿子的特长后,十分惊喜,决心把儿子的绘画天才好好发挥出来。于是,每当她完成一幅画作后,就要求儿子补画一个“小娃儿”。在母亲的精心指导下,廖承志的绘画技艺进步很快,不论素描、国画、漫画,无不得心应手。

更重要的是,何香凝不但教给孩子如何画画,还熏陶廖承志高尚的画品和人品。何香凝一生为革命所做的一切,以及表现出来的卓尔不群的品格,给廖承志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母亲崇高情操的浸染下,廖承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一方面与敌人周旋,一方面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情感。

从廖承志的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个革命者顽强的意志和不同凡响的品格。这一切和何香凝在面对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正气与人格品质有着惊人的相似。廖承志不但秉承了母亲的画品和人品,就连母子俩对于蒋介石的态度,都有着一脉相承的坚决。

有一次,廖承志被特务抓捕后,解送到重庆,蒋介石曾以“世伯”身份面见,并劝说:“如果放了你,想留你在我身边,怎么样?”没料到廖承志却当面痛斥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事业。他刚正不阿、正义凛然的精神深受党内同志敬佩。他的一生,和母亲何香凝一样,为革命事业和民族振兴,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教子感悟:

有些人只重视物质条件,不太在意自己习惯或内在条件问题,但有的父母们非常重视孩子的今后是否能过上好生活。习惯是形成人格的基础,所以培养当代少年儿童健康人格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人格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只要认真观察,你会发现人格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事业中、学习中。比如,这个孩子很喜欢学习、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人热情、坦率、谦虚等,这些词语都是人格的表现。

心理学上关于人格的定义已经有50多种了,但是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是1989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雷可斯塔等人提出的“大五人格模型”(OCEAN),也就是把人格分为大的5个方面来描述:

第一,开放性:具有想象、情感丰富、审美、求异创造、智慧等;

第二,责任心:胜任工作、公正、有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

第三,外倾性: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

第四,宜人性: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

第五,情绪稳定性: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这是原始的“工具”,慢慢学习掌握这些工具,就获得健康的人格。)

从这5个方面就可以看出来,其中许多因素是和人的习惯有关系的。一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在进入大学或者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岗位以后,却屡屡出现问题。比如,有的人没有办法适应集体生活、乱翻别人的东西、不能顾全大局,还有的人在公共场合随意乱扔废纸、随地吐痰等,也有的人人际关系很糟糕,甚至为了竞争而自我否定(自杀)或否定他人(杀人)。这些都是人格不健康导致的结果。这些问题也是从小没有培养起好习惯造成的。从表面看,这些都是道德问题,但事实上人的人格、道德、品德、习惯都是相联系的,而且有很密切的联系。

有的孩子虽然成绩好,但在人格上是有缺陷的。这些缺陷本是人格缺陷,但它表现在一个人的道德上,所以我们在形容这些人的时候会说他“缺德”、“没有修养”。也有一些人常常表现出两种状态,即在家里一个样,在外面一个样。比如,有的人在家的时候特别爱干净,甚至干净到有洁癖,但在外面却把垃圾随便倒、随地吐痰,甚至吐到植物上、草地里或者墙上。有的人从楼上往楼下丢东西,在自己卫生间冲厕所,而在公共卫生间就不冲厕所。在没人活动的地方也把所有的灯都打开,不怕浪费电。

应该说习惯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好的习惯可以渐渐形成好的品格和道德,好的道德约束又支配着人重复好的习惯。习惯其实不只是简单的动作重复,它是受人的道德支配的。如果没把道德和习惯联系起来的话,就比较容易形成行为不一致的习惯。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道德,道德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意识和倾向,要把道德化为每个人的行为,道德就在悄悄地起作用。我们为什么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呢?因为道德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规范,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又是由他的行为构成的。所以也可以说,道德是外部的,转化为人内部的东西就是品德。品德是什么?品德是人的行为的内化。行为又和人的习惯有关,因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深入到潜意识)的行为。

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呢?就是当一个人培养了好的习惯之后,他的这些自动化行为会渐渐内化成他的品德。这些好的品质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就表现为好的道德。这样,这个人健康的人格就显现出来了。人格形成的因素是会被后天环境所影响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机构、重要岗位的人都要经过三代人的调查。这是有原因的,有些不好的行为就算不通过基因遗传,也会由后天包括环境、教育、言传身教传承下去。

环境和教育都对习惯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重视对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帮助孩子发展良好的人格,对他人生的发展也有重大的意义。习惯的培养要从小抓起,越早培养越好,因为人在幼年时期最有可塑性,就好比橡皮泥一样,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比较容易的。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三岁决定一生。”表达了良好人格从小培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