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多彩的人生
3760500000004

第4章 孩提时代(1)

出生

1934年8月6日凌晨,一个可爱的小生命呱呱坠地,生下来的是个男孩,妻子金巧云和刚从上海赶回上虞(属绍兴)的丈夫曹荫培心里都乐开了花。

自此,在上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又多了一位未来的名贤。

曹荫培在家细心照顾妻子和孩子满月后,准备返回上海,虽然他舍不得离开家人,但也放心不下上海那边的店铺。临走的那天晚上,妻子对他说:“你给咱孩子取个名字吧!”曹荫培一面喝着绍兴黄酒,一面思量着。老大取名为春旺,预示着家庭和事业的兴旺发达;老二该取什么呢?沉思中突然来了灵感,他拍手叫好:“就叫春晓吧!”妻子问他为什么取这个名字?曹荫培说出了3个理由:一、孩子是拂晓出生的;二、“晓”字富有诗意,家喻户晓的孟浩然的唐诗《春晓》中就有晓字;三、“晓”字主要寄望于孩子将来通晓事理,做个有学问的人。妻子听罢,啧啧称妙。

曹春晓的确切出生地是浙江绍兴的上虞(县级市)曹村。

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间。历代以来,绍兴出过文武状元227名,进士2238名,现今的绍兴名贤馆中,群星璀璨,记载着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黎民百姓的幸福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贤人97位,其中两院院士61位,曹春晓也位列其中。

上虞位于绍兴的东北部,殷商甲骨文中已载有“上虞”地名。上虞文化底蕴深厚,系“故舜封地”(舜为“尧、舜、禹”三圣之一),是全球最早的青瓷发源地,“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一站。“江南第一”曹娥庙、“东山再起”娥江景、英台故里祝家庄、白马湖畔春晖园等名胜古迹,孕育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上虞的两院院士有12位之多。

曹村,当时叫曹家堡,据考证,曹春晓一家属于虞西板桥曹氏家族。其祖先是个大户人家,有99间房,但不知什么年代被一场大火烧毁,只有一座气势不凡的石制门台仍较完整地保留在旧址。门台上方的横匾一面刻着“紫气东来”,另一面刻着“勤俭维风”。可见当时的曹氏家族既期望兴旺发达,又提倡勤俭家风。

曹荫培生于1905年,小时念过几年私塾,学过《三字经》、《百家姓》、唐诗宋词,有点文化基础,写得一手好字,在当时算是个识文断字的小知识分子。由于受新思想的影响,曹荫培崇尚名人,曾结识绍兴上虞的同乡——从日本留学归来、后被推举为首届中国文艺家协会主席的文学家夏丐尊(曹春晓小时候曾多次看到他到上海的家中做客)。在夏丐尊的启发下,曹荫培不甘平庸,决心到外面闯荡一番。到什么地方去呢?他看到一些同乡纷纷去了上海。

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初期,上海的近代工业逐步发展起来,其在企业数量、技术装备、工厂管理等方面都在全国确立了优势地位。同时,随着新的工业门类不断开拓,上海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基地。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一度成为远东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

上海素来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情怀,她包罗万物、宽厚大度。因此,当时的上海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全国的有志之士来到这个大舞台,开展经济、文化、政治等各种活动。18岁的曹荫培就这样怀揣着梦想,从上虞来到上海,先是当学徒,由于吃苦耐劳、勤学多思,很快就学了不少本事。几年后,曹荫培有了一些积蓄,人生经验也更丰富了。1932年起,曹荫培当起了旅社和绸布庄的业主,开始了自己独立经营的生涯。

幸福成长

曹春晓从小便长得清秀端正,人也机灵活泼,一双大眼睛总是滴溜溜地转,似乎对这陌生的世界充满好奇。不到一岁,小春晓就能咿呀学语,刚过一岁,就能走路,一见人就笑,特别的可爱,大家都爱逗他、抱他。爸妈后来给他起了个小名——小旺,他哥哥的小名叫大旺。

小春晓的妈妈虽然没有文化,却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温存和善,对孩子更是疼爱有加。小春晓从小就喜欢吃鱼虾,妈妈总是弄些新鲜的来,变着花样做给他吃,但哥哥却爱吃肉,兄弟俩各有所好,因而互不争抢,只是累了当妈妈的,又要烧肉又要做鱼。小春晓在妈妈的细心呵护下幸福地成长着。

曹荫培在上海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赚了些钱,于是,决定将母子三人接到上海。1937年,他们在黄陂南路的霞飞路口(现今的淮海中路)法属租界的一个里弄找了3间楼房住了下来,门牌号为黄陂南路123弄1号。来到这个繁华的大都市,曹春晓对一切都感到很新鲜。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穿梭往来的汽车、电车,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五彩缤纷、变幻莫测的霓虹灯,使他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一次,曹荫培去办事,顺便带着小春晓。到了南京西路,看到高耸入云的国际饭店,小春晓惊讶了:“怎么有这么高的房子?怎么上去呀?”曹荫培告诉小春晓:“乘楼里的电梯可以上去。”小春晓就想让爸爸带他去坐电梯,试试什么滋味。曹荫培告诉小春晓:“那不是一般人去的地方,门口有门卫,不让随便进。”

“那什么人才让进呢?”小春晓仍不甘心地问。

对于3岁的孩子,曹荫培也不知道怎么给他解释清楚。

不能进去,小春晓就在外面数楼房的层数。他费力地扬起头,一层一层地数着,不想,一阵风吹来,把帽子刮跑了。但他却顾不上去捡,仍在专心地数着:“15、16……”曹荫培跑过去把帽子捡回来,生气地责备他:“帽子也不要了,是不是?”小春晓好像没听到爸爸在说什么似的,只是大喊:“24层,这么高哟!”曹荫培虽然一面在斥责他,一面却暗自对他这种对什么都好奇,对什么都喜欢探个究竟的性格很是欣赏。

从那时起,小春晓便朦胧地感到,原来世界上的人是不一样的,他长大了要做那种能坐电梯的人。

又有一次,小春晓的妈妈带着小哥俩上街。小春晓看到电车后,特别感兴趣。它为什么会跑?那“叮当叮当”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为了看个明白,他从人行道上跑到了马路中离铁轨很近的地方。当电车开过去时,“叮当”声的问题搞清楚了,但这可把妈妈吓出了一身冷汗,赶快跑过去把他带走。以后,妈妈再也不敢带他去看电车了。

小春晓的妈妈心地善良,信奉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家中常年供着观音的佛像。她虽不是个常年吃素、经常念经的地道的佛教徒,却笃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慈悲为怀、与人为善的佛教宗旨,并付诸于自己的行动之中。有一次,调皮的小春晓故意踩死了两只蚂蚁,妈妈看见了,非常严肃地批评他:“蚂蚁虽小,但也是个生命。踩死一个小生命是有罪的,会受到惩罚的。蚂蚁没有招惹你,你为什么要置它于死地呢?”从那以后,小春晓再也不伤害蚂蚁了,而且喜欢上了小动物,特别是蚕宝宝。他仔细地观察,蚕怎样从幼虫吃桑叶慢慢长大,到吐丝结茧,到成蛹,到变成蚕蛾,到破茧飞出,到交配产卵,到孵化成幼虫的全过程,他觉得非常有意思。后来,当他看到一些小飞蛾从米袋中飞出来时,就想,这些小飞蛾是不是也是从幼虫变来的?他去问爸爸,受到爸爸的表扬,并鼓励他,要善于观察,善于联想,举一反三,这样,才能积累知识,增长学问。

兄弟姐妹

1937年,妹妹出生,取名曹亦君;1939年5月,曹春晓又添了个弟弟,取名曹春晧。曹春晓的父亲取名是有讲究的,他给儿子取名的第三个字,都要带个偏旁“日”,蕴含“如日中天”、“红红火火”之意。“晧”同“皓”,意为洁白、光明,在古字中,“白”与“日”相通。自此,兄弟姊妹4人在父母的培养呵护下,幸福快乐地成长着。他们个个聪明能干,只是妹妹后来不幸得了侏儒症,成了全家特别是父母的一块心病。但妹妹手脚灵巧,非常聪明,功课也好,只是受不了别人异样的目光,辍了学。曹春晓对妹妹的感情很深,至今仍一直关心着妹妹。除妹妹外,三兄弟后来都上了大学,成为栋梁之才,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曹春晓的哥哥毕业于华东纺织学院,后任上海灯芯绒总厂厂长。弟弟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后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01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曹春晓本人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工作。后来,曹春晓曾风趣地说:“我们家三兄弟,陆、海、空都占了。”

当上小学生

光阴似箭,转眼到了1940年,小春晓6岁,该上学了。对这个聪明机灵、活泼可爱的孩子,望子成龙的父母寄予了厚望。父亲给他买来了书包、课本、铅笔、橡皮擦、作业本等学习用品,母亲给他赶制了新衣服。

上学的前一天晚上,父亲叮嘱他:“以后可要专心听讲,刻苦用功,只有学好文化,将来才会有出息,才能做大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母亲一边拉着他的小手,一边深切地看着他说:“儿啊,要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听老师的话,和班里同学友爱相处,凡事让着点,可不能打架、闹事。一定要做个好学生,给爸妈争气呀!”

父母的话在曹春晓幼小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妈妈那动情的嘱咐、殷切的期盼,更让他难忘。妈妈的这一席话,不仅使他感受到了慈母的一片爱心,更使他强烈地认识到,能否成为一个好学生,在妈妈心中是多么重要。小春晓暗下决心:我一定不能让妈妈费心,不能让妈妈失望。于是他对妈妈说:“妈,你放心,我会努力的,我要成为班里最好的学生!”妈妈紧紧地把他搂在怀里,眼里闪出了激动的泪花,连声说:“好孩子,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