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同志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专攻流体力学,随后来沈阳601所从事飞机气动力设计工作。他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经过长达42年的飞机气动力研究工作,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在200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当之无愧的。
李天同志来到601所正赶上歼8飞机开始设计,歼8飞机设计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在大马赫数飞行时有足够的方向安定性。他一方面做资料调查,一方面做工程估算,在有了初步方案后即去做风洞试验,也得到了一些新的创意。进一步研究超声速机动时飞机的方向安定性需要做尾喷流影响的高速风洞试验。1967年当时正值文革高潮,他不顾生活条件的困难,坚持在北京航空学院的暂冲小风洞中一点点地测垂尾上的压力,最后得出在马赫数2.0时发动机喷流对垂尾影响很小的结论。
1970年初他被下放到辽西农村插队落户。1973年初回所后,他不计前嫌,并没有委屈的情绪,而是又精神饱满地全力以赴投入到气动力设计工作中。当时美国的YF-16,YF-17战斗机刚问世,它们采用的是边条翼。因为文革中我们中断了国外期刊和资料的引进,使我们脱离了新的气动布局的进展跟踪。为了下一代高机动战斗机的设计,我们必须研究边条翼特性。李天同志立即投入到这项工作中,他到北京航空学院和他们的教师一起,做了大量的系统的边条翼试验,得出了边条翼设计的一些重要准则,回所后提出了机翼设计方案。这些研究结果的文章在北航发表,刊载在国外的航空杂志上,这里也有李天的贡献。这项研究成果实际开创了我国边条翼设计的先河。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就开始了新一代战斗机的方案设计研究。当时美国等航空强国已明确要求隐身,并且还要有比F-16第三代机更好的机动性。对于隐身技术,院校的教授们仅从电磁来考虑,但没有与气动结合。李天同志一方面和他们结合深入探索隐身机理和改善方法,同时考虑如何在高性能战斗机上应用。他不仅在微波暗室里做隐身试验,同时也在风洞中做气动试验。当时国防科工委请他负责新一代飞机布局的预先研究工作,同时他在沈阳组织了俄罗斯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米高扬设计局和我国601、611及620所的同志联合设计新一代飞机的布局方案。
在他的悉心钻研下创造出了隐身和气动优化融合的新方法,经过大量计算分析、模型微波暗室和高、低速风洞试验,得出了一个高隐身、高性能的创新飞机布局方案,获得了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还编撰了一本《隐身飞机设计指南》,这些都为新一代飞机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李天同志有较好的数理基础,英、俄文都熟练,勤于读书掌握新技术,对设计工作则精心细致,他的计算分析报告很少有差错。我在601所时,他的工作是我最放心的。
对他的成长过程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作者做了详细的描述,文笔流畅,结构有条理,对有志于成为航空科技专家的同志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