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力矢量技术研究的总目标是:以我国第三代主力机种为平台,突破带轴对称推力矢量喷管飞机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初步完成其地面半物理仿真模拟试验,争取在“十五”期间实现推力矢量飞机试飞演示验证。
“九五”主要研究内容是飞机和矢量推力喷管一体化设计研究;飞机推力矢量飞行控制系统综合设计研究;推力矢量飞机操稳特性和作战效能研究;推力矢量飞机地面飞行模拟试验研究。
该课题受中航总科技局委托采用联合课题组形式进行协作攻关。611所为组长单位,601所为副组长单位,626所、627所、606所和628所为主要协作单位。601所主要承担以歼11飞机为平台改装轴对称推力矢量喷管所牵引出的关键技术研究及总体、各系统改装方案确定;推力矢量控制系统方案及控制律设计;地面模拟试验实施方案确定等研究工作。
601所该项目的总负责人是李天副总师。该项目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发动机平台无法尽早确定,加上课题研究经费不到位,致使立项初期的总目标无法实现。针对这种情况,上级主管部门在“九五”中期对该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重点进行部分项目的概念研究和原理性试验研究,将一些大型的地面仿真试验放到“十五”期间完成。
从国内外对推力矢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实践可以看出,推力矢量技术是一种具有高效益、需要高投入、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复杂综合技术,要真正应用于战斗机设计,必须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数字仿真、风洞试验、地面半物理仿真试验及试飞演示验证,突破关键技术,才能逐步满足工程化应用的设计要求。因此,就我国目前的研究水平和综合国力情况,要在“十五”期间真正全面掌握推力矢量技术,并为新一代战斗机设计提供依据,必须尽早确定技术成熟、性能优异、气动布局适用于推力矢量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歼11飞机为机体平台和一种发动机具有推力矢量功能的,即涡扇10加推力矢量喷管作为动力,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研究工作。
推力矢量技术是介于预研和工程应用之间的研究项目,因此,其所需的研究经费投资力度应远远大于其他预研课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拿到有用的研究成果,否则,一切研究只能浮在表面,其研究经费和时间将白白浪费。
自俄罗斯的苏-27加推力矢量喷管后,在1997年范保罗航展做出惊喜的库柏斯特机动———在空中旋转360度的高难动作后,推力矢量技术被格外关注了。尽管美国在X-31验证机上用尾部可调叶片做出高机动动作,但效果没有俄罗斯的推理矢量喷管的大,应用效果也差。在此情况下,中航总科技局决定开展推力矢量技术研究,成立了飞机和发动机两个预研课题组。飞机组由601所、611所等组成。李天任组长,611所谢品为副组长。601所的苏-27为背景机,611的歼10为背景机,开展研究。李天领导的课题组由王永庆(总体)、赵霞(气动)、张子军(操稳)、范颜明(飞控)和卞静(发动机)等人组成。开展对歼11带推力矢量的技术方案,风洞试验结构更改以及战效分析的研究工作。
由于是用歼11还是歼10作为验证机平台一直有分歧意见,加之涡扇发动机加推力矢量喷管研制难度大,致使我国推力矢量研究进展比较缓慢。
高生存力
研发新一代战斗机提高生存力势在必行。提高战机生存力的课题研究是一个牵涉面比较广的多专业综合设计技术。601所建立了专门课题组,李天院士是本课题组的技术负责人。
飞机的生存力是指飞机在人为敌对环境中躲避威胁或能承受威胁杀伤的能力,即飞机不被发现和命中或被杀伤后仍能继续执行战斗任务、控制飞机飞行、完成返航着陆、保证空勤人员安全的能力。
飞机的生存力用生存概率表示为:
PS=1-PHPK/H
PH=PDPTPLGH
式中:PH———击中概率;
PK/H———飞机被击中条件下的损毁概率;
PD———由飞机被雷达等探测设备发现的概率;
PT———武器系统跟踪并锁定的概率;
PLGH———武器系统将入射体成功发射、制导且击中飞机的概率。
PK/H取决于入射体的威力、引爆系统的效能外,还取决于飞机自身的易损性。
PD、PT和PLGH这3个概率都与飞机的目标特征信号有关。这些特征信号包括雷达、红外、光学和声响等信号。在考虑飞机性能和成本的前提下,对这些特征信号综合应用减缩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威胁武器系统对飞机的敏感性,提高飞机的作战生存力。
综上,飞机的战斗生存力主要取决于飞机的敏感度和易损性。降低飞机的敏感度与易损性均可提高飞机的战斗生存力。
另外,主动与被动电子战系统的采用也可有效地降低威胁武器系统发现、跟踪和击中飞机的概率,进一步提高飞机的生存力。
《高生存力设计技术》是《飞机总体设计技术》重点预研课题中的一个分课题,它起始于“八五”后期的1994年,但真正在国防科工委预研立项开题还是从“九五”规划开始。
李天院士(中)在601所战略讨论会上发言
在“八五”期间的《飞机总体设计技术》预研课题中有一分课题为《可靠性设计技术》,由601所李天副总师负责,601所与611所总体专业参加研究。但由于要求不太明确,难以开展具体工作。为此,611所与601所总体专业共同倡议,将飞机总体设计技术中的《可靠性研究》分课题改为《高生存力设计技术》课题,其原因为:
(1)现代战斗机在常规武器威胁下的高生存力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前提,它可减少军用飞机战场损耗,提高飞机的完好率和出勤率。高生存力设计技术国外发展很快,1971年6月,美国成立了飞机生存力综合技术协调小组,编制了相应的生存力标准规范、手册,并在F/A-18飞机研制及其以后的主要军用飞机(包括F-X)研制中全面贯彻了生存力设计原则。另外,还研究开发了一批用于提高飞机生存力的计算模型和计算程序。
(2)提高飞机的非核生存力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措施,一是降低飞机的探测敏感性(包括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光、声特性的减缩等,称隐身技术);二是降低飞机的易损性。其中隐身技术我国已从“七五”开始作为重点课题进行预研,而降低飞机易损性方面却没有专门组织研究。降低飞机易损性又与飞机总体综合设计关系密切。
经课题主管李天副总师与中航总科技局崔德刚副局长等研究,同意两所的意见,正式决定从1994年起开展《飞机高生存力设计技术》的研究。
1.“八五”期间的课题任务与工作项目
此后“八五”期间只有最后两年(1994、1995年),经费紧张,而课题工作软件、硬件都需要起步,根据这一具体情况,确定课题工作从进行某些典型系统的生存力试验着手。按分工601所开展燃油系统生存力试验研究,611所开展液压系统生存力试验。“八五”期间具体工作项目为:
(1)组建并进行飞机燃油系统的生存力试验,以601所为主,611所参加评审;(2)组建并进行飞机液压系统的生存力试验,以611所为主,601所参加评审;(3)共同编制《在常规武器威胁下提高飞机生存力的设计要求》。
2.“九五”期间的课题任务与工作项目
1994—1995年,601所为了开展高生存力设计技术的研究,并争取在“九五”期间立项,以得到更多的经费支持,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了“九五”期间开展高生存力设计技术课题的论证工作,并提出了由王大瑜、王永庆执笔,李天副总师审批的《高生存力设计技术》论证报告,内容包括高生存力设计技术的重要性、必要性、含义、国外研究情况与发展水平、国内情况及与国外水平的差距及“九五”期间预研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经费和进度等。1995年国防科工委预研局及中航总科技局批准“九五”期间立项开展《高生存力设计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