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院士作为航空界德高望重的飞机空气动力专家,是多项国家重点课题研究的负责人,不管工作多么繁忙,时间多么紧迫,他都一贯重视培育人才的工作,他特别重才、惜才、爱才、育才。李天院士尊师重教,承先启后,他有幸从1963年开始就同有强烈航空事业心的、刻苦钻研、严谨治学并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中国飞机设计大师两院院士顾诵芬一道工作,他一生受到顾总的深深教诲,顾总对他的成长和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一直把顾总当做良师益友,把顾总当做自己学习的楷模,他也像顾总培养他一样来培养他的学生。“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他是那么谦恭、那么虚心、那么祥和、那么敬师爱生。他荣幸地被北航、南航、西工大和清华等院校聘为兼职教授。是北航和中国航空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在科研协作实践中为所内和各院校培养一批又一批的硕士生、博士生。他极力培养一批航空精英人才而令人敬重。俗话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见伯乐的稀有和珍贵,李天就是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的伯乐。他培养的这些学生也不负众望,他们亲沐教诲,耳濡目染,严谨治学,功高德厚。有的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有的成为科研单位专业技术带头人。
高风亮节师尊严,
无私执教育彦贤。
有志学子多奋进,
桃李芬芳果满园。
身先示范
李天作为空气动力、隐身技术和飞机总体综合设计等技术领域的专家,日常工作非常繁忙,相关研究工作重担压身,但是他多年如一日关心并注重航空英才的培养。他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重才、惜才、爱才,无私地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新一代航空人。技术上的指导,思想上的帮助,生活上的关心,在他的精心指导与培养下,一批批飞机设计师和技术骨干担起了飞机设计的大梁,一批批航空英才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从“六五”期间的《边条翼近耦合前翼气动布局》预先研究开始,6个五年规划期,30年来,李天先后积极推动立项并重点负责了先进气动布局技术、飞机总体综合设计技术、隐身设计技术、高生存力设计、推力矢量控制技术、舰载机特殊关键技术、低阻外挂研究、新概念气动布局和变体飞机等诸多前沿性课题的预先研究工作。每个五年规划期,李天都带领二三十名高素质、高水平的年轻技术人员,从选题调研、立项论证、开展课题研究攻关到工程推广应用,与他们一起工作。长期以来,李天对国际上相关先进技术研究进展的敏感度、宽泛的知识积累、侧重总体统筹和工程可实现性的顶层思维方式、新技术新领域攻关勇往直前的工作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身边的年轻人。李天给这些年轻人分别委以课题、子课题重点负责人的重任,无论是研究队伍的组建、研究计划的制定、技术攻关的推进,他都严格把关并做具体的指导。一批一批的预先研究型人才在他的身边很快地成长,成为了我国航空新机研发事业的栋梁之材。李天从不搞技术垄断,他身先示范,因材施教,他就像韩愈在《师说》中说的那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师就是传授人生的道理,讲授业务知识,解释疑难问题的,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崇高理想,他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让更多的航空精英为祖国的航空事业贡献力量。
高级工程师李洪杰说:“从我认识李天那天开始,他所做的一切工作,除了主管某些型号工作以外,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在搞预研课题等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从早期的高机动气动布局到超声速巡航战斗机乃至今天的高机动、高隐身新一代一体化设计基础理论研究工作都凝聚着李天院士的大量心血。为601所今后新机研制乃至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我的记忆中,一开始我也曾跟李天搞过一些课题研究方面的风洞试验,正是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曾获得过超声速巡航战斗机气动布局研究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次;‘七五’预研工作获航空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研究院三等功1次;‘八五’预研工作获航空工业总公司三等功1次等殊荣。我个人这些奖项的获得都和李天院士的耐心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在此,我也向李天院士表示最诚挚的感谢!”601所现任副总设计师范彦铭回忆说:“我认识李天院士可追溯到我工作的
第一天,1988年3月,我从南航研究生毕业分配到601所工作,对我来说,到601所工作是我一生的幸运,更有幸认识了李天院士,从工作初期的肤浅认识到20多年后的深入了解并凝聚成深厚友谊,很难用一两句话来全面表达我对李天院士的感激之情,很多深层的感受只能心领神会,很难用语言准确表达。我对李天院士的真实感受是:一是高尚的人品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二是渊博的学识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工作初期,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毛头小伙子,心里有一种忐忑不安的感觉,总希望领导和同事对自己有一个好印象。第一次与李天见面是在ACT课题的工作例会上,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和爱可亲、平易近人,讲话有条理,没有专家的盛气凌人。当时李天院士已是负责气动力专业的副总师,每次斗胆向他请教问题,他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耐心地给予讲解,并且毫无保留地多讲述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点,这一点对刚刚工作不久的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与某些持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观念的保守老同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李天院士宽广的胸怀,心地无私、助人为乐。”
他关心和培养相关专业的每个年轻人。他说,飞机设计是集体的事业,一人或几人强不算强,只有集体强才是真正强。2008年出差,在登机前的短暂时间内,他向当时的室主任黎军详细了解室内人员的专业发展方向,并根据每个人所学专业和特点进行专业方向的调整并明确重点研究和突破方向。他认为,目标明确才能认识自身的不足,进而产生学习和工作的动力,进步也会更快。从他的言语中,能够切实感受到他对气动力后备人才培养的殷殷之心。
李天院士鼓励年轻人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励他们在专业上进行深造,使其尽快成为理论与实际兼备的人才。并尽其所能,积极促成,现在601所总体气动部的“气动隐身工程硕士班”就是他积极支持和促成的结果。
作为技术报告的批准人,他对每份报告都逐字逐句审核修改,一丝不苟,工作态度和作风极其严谨,经他批准的报告,有时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产生质的飞跃,使设计人员收益良多,人们深深感慨李天学识的渊博。
601所102室的卢恩巍,在清华大学大四上学期决定毕业去向的时候,有幸认识了李天。初次见面,这位和蔼的老校友亲切和善,谈吐中充满了智慧与风趣,给一位憧憬未来的青年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毅然决定毕业不回南方,而到沈阳拜李天为师,愿为航空事业献身。
他来沈进行硕士学习初期,根据所里的科研工作发展情况,李天为他量身定设了一个研究课题。头一年在清华大学学习硕士基础课,工作繁忙的李天不能亲临学校指导,但也一直关注他的学业,并针对未来的课题给他选择了许多重要课程。到601所后,所里安排他挂靠在气动专业室做论文研究工作,李天不忘亲自向他传授科研工作的经验,并多次挑选专业书籍和一些开阔专业视野的资料给他。“学业要精,视野要广。”李天让他体会到科研的精髓。
中航工业科技发展部部长魏金钟谈到与李天的相识仍记忆犹新。1989年初,他刚刚从北航硕士毕业,来601所实习、锻炼。李天的平和、无微不至的照顾,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当时李天已经是副总师了,带着他到每个室去学习、锻炼,一个室一个室地介绍,除在技术上、专业上给予指导外,还细致到安排食宿。因为李天的平易近人、没有架子,有感召力,很多年轻人都愿意与他共事。他还说李院士特别关心对青年的培养,他推荐的新人一个一个地成长起来,技术上传帮带,生活上百般关心,年青人有心里话都要和他说,李天的好思想、好作风时时刻刻影响着年青人。
教授科研
李天院士作为航空界的专家,始终没有忘记年轻时追寻航空的梦想。长期以来,他不忘使命,结合世界先进战机的新技术发展动态和自己的创新科研成果,编制了很多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和内容丰富的专题演讲材料,应邀到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空军工程大学等多所大学进行演讲,耐心回答学员提出的各类问题。他的演讲内容面向世界航空最新技术动态,专业知识系统、深入,科研实例丰富、生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敬重与赞誉。面对航空有志青年,李天始终满怀热忱,引导和鼓励他们了解航空、热爱航空、献身航空。为我国航空事业后继有人、不断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李天从1975年开始与北航五系(现为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流体所在边条翼布局领域进行科研合作,并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1986年初,李天领导和主持总装备部的预研项目———《先进气动布局研究》课题研究工作,邀请北航多位老师参加联合攻关团队。他们承担了先进气动布局课题中有关复合平面形状的机翼流动机理及推力矢量等子课题任务。通过课题研究,他们对李天在飞机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积累的经验比较认同,特别是在飞机气动布局设计方面的工程设计经验比较丰富,而北航老师们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注重理论研究,接触工程实践活动少,他们希望与设计所的工程师们互相取长补短,一方面积极申请参加具有工程背景的预研和型号项目,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打算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设计师们来校讲学,使学生们学到更多有关工程设计方面的知识。在这种背景下,各航空院校开始向航空工业部各研究所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做兼职教授,以推动教学与工程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