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发展一日千里,沈阳变化日新月异,塔湾夕照重现壮丽。
沈阳舍利塔民间有种种传说。相传,古时沈阳地区经常出现灾害。一次闹风灾,大风呼呼地刮了七天七夜,以至河水断流,井水干枯,庄稼绝收,百姓无法安生。这时,一位僧人化缘到此,告诉百姓说,这是天上黄龙下凡造成的灾害。百姓听到后恳请僧人制服黄龙,救黎民于水火。僧人查看了沈阳的地势后,确认塔湾就是黄龙的龙头所在。
这里是沈阳的最高点,阳气足、风水好,随即与他的两个弟子在塔湾搭起高台,作法祭天,最终将黄龙锁住,百姓从此过上了太平的日于。百姓为了感戴这位僧人,就在龙头上建造了一座寺庙叫回龙寺,供僧人居住。僧人去世后,他的徒弟为了纪念他,就在寺庙旁修了这座佛塔无垢净光舍利塔。
1985年,人们在重修无垢净光舍利塔时出土了一件石函,上面的文字揭开了无垢净光舍利塔的真实来历。原来,辽代佛教盛行,上自皇帝下自百姓,人人崇佛信佛,因此修庙建塔之风很盛。百姓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万民乐业”,共有1500人自愿出资建造佛塔。每人施资多少都记在石函上,以示功德的大小。据说,集资办事并将集资者名单和施资额记载下来的做法,就是从这里传下来的。
传说归传说,我们接触到的和看得见的是现实。过去一片荒凉的旧塔湾,如今变成风景秀丽的新塔湾。在舍利塔南面建起了塔南公园,与沈阳的北运河连成一片。又在塔旁重新修建了当年的回龙寺,在举行公园的奠基仪式那天,天空清朗、风和日丽,当宣布奠基仪式开始时,天空突然飘来一块白云,遮住太阳,并瞬间下起小雨。当剪彩时,刚拉起红绸布时,太阳就露出一半,当把红绸布全部拉开时,太阳就完全出来了,立刻雨过天晴,又变成万里晴空。参加奠基仪式的人们顿时觉得一股灵气降临,大有身在福地之感觉。唯物主义者从不讲迷信,也许这是天时、地利、人和而出现的一种偶然现象,被人们传为人杰地灵的佳话。
如今的塔湾确实改变了模样,庙宇红墙,鼓乐钟声,楼台亭阁,花草树木,小桥流水,路径弯弯,修建起一块块健身场地和休闲广场。这里人来人往,有的翩翩起舞,有的放声歌唱,有的打拳挥剑,有的舞枪弄棒,到处是一片和谐欢乐的景象。这里确实是中老年的休闲好去处。可是近在咫尺的601所的人们却很少在这里游逛。特别是已到古稀之年的李天院士却从来没来到过这个地方。他每日仍然骑着自行车上班,他的办公室总是人来人往,电话响声不断,会议、文件、编审和科研等事务十分繁忙。还要经常到外地出差,不是去讲学,就是参加评审和试验,他还是在无休止地为航空工业“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目标实现默默奉献。601所以院士为代表的广大知识分子、工人和干部也正在这里建设一座宝塔,与无垢净光舍利塔比美。这是一座航空科研知识的宝塔,这里深藏的科研成果、型号图样、技术报告要比舍利塔里珍藏的舍利子更加珍贵。601所这座宝塔也呈现出一道塔影夕照独特风景线。
我们大约花了半年左右的时间,从接受任务到收集素材,为李天院士写传记,从他的人生轨迹中,没有找到惊天动地的非常事件,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惊人场面,他没有人大政协的头衔,也没有和中央领导的合影照片,他没有传奇人生的感叹,也没有动人的状语豪言,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航空科技工作者的淡泊平凡,但我们却深深感觉到他的人生淡泊不淡,平凡不凡,在淡泊平凡中找到他人生具有时代感的闪光点,他的一举一动、他的一言一行真实地塑造了一个航空科研战线院士风范,让人折服,令人敬佩。
他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廉洁奉公,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优秀党员。
他刻苦攻读、不畏艰险、敢打敢拼、勇于担当,是一个锲而不舍的科研尖兵。
他高瞻远瞩、严谨治学、执着探索、开拓创新,是一个勇于实践的预研先锋。
他坚持原则、敢讲真话、扶正压邪、实事求是,是一个敢于亮剑的科学卫士。
他深入一线、身先示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一个无私奉献的敬业标兵。
他发扬民主、组织团队、凝心聚力、踔厉攻关,是一个德高望重的领引帅才。
他尊师敬学、育才举贤、传承事业、为人师表,是一个甘为人梯的辛勤园丁。
他襟怀坦白、淡泊名利、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员工楷模。
那真是
淡泊不凡志高远,
院士挥笔巧绘蓝。
鲲鹏展翅江山捍,
国泰家和民自安。
从李天院士身上有学不完的宝贵财富和高尚品质,使我们真正体会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本传记得到李天院士及夫人王景翰教授及其子李晨提供的宝贵素材和珍贵照片。
本传记得到绥中县加碑岩乡党委王书记和中学骆校长及范老师、董老师及房东白淑英等的支持与帮助。
本传记得到气动院原626所程厚梅、李光里、朱华民、黄春霞及原627所郝卫东、张家信、金凤武、刘玉忠等领导和专家们的支持与帮助。
本传记得到606所高为民,611所李玉甫,618所张汝林,上海飞机公司陈迎春,29基地杨其德、朱国林、刘刚,集团公司魏金钟、金淑惠、樊玉辰等各位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和帮助。
本传记得到清华大学符松,北航武哲、刘虎、杨超、王晋军,南航赵宁、陆志良、张召明、沈宏良,西工大高正红等各位领导和教授的支持与帮助。
本传记得到601所柴凤城、云梦东、方继忠、孙品良、杨永和、骆素娟、杨士富、李洪杰、卢恩巍、王永恩、黎军、唐莉、单素娟、范彦铭、沈琪、张澎、李志、赵霞、刘志敏等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帮助和支持。
这里一并表示崇高敬意、衷心感谢。
由于时间紧迫和编者水平有限,本传记定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编著者
2011年3月20日于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