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情志蓝天
3761300000006

第6章 聪颖少年愉窗寒(2)

长春遐想

长春市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是文明中外的汽车城、电影城。是吉林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素有北国春城之称,像一块晶莹的宝石镶嵌在富饶的松辽平原上。长春到处是辽金时代的古迹,作为清末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在此生活过的地方,也是满洲傀儡政府的所在地,有过不寻常的历史背景和难以忘记的蹉跎岁月。长春是一座历尽磨难的文化都城,也是有着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这里有全国著名的汽车生产基地———第一汽车制造厂,有着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坐落在长春市的吉林省实验中学是省教育厅直属的首批重点中学,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笃学、践行、求是、创新”的校风;“严谨、多思、善诱、精深”的教风;“刻苦、灵活、互助、进取”的学风,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术终身负责”的办学理念;确定了“强化教育科研,打牢知识基础,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确定了培养“基础扎实,特长明显,身心健康,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吉林省实验中学已成为吉林省基础教育战线上的旗帜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示范学校。学校的升学率一直保持省内最高水平,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学子和各方面的优秀人才。 1955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随省政府一起从吉林市搬到长春,该校有一部分同学不能去长春,大部分同学和老师都随学校一起迁到长春市南岭南湖旁的新址吉林省实验中学学习和教书去了,李天和大家到了一个新环境,由于是新建的校舍,学生们用一周时间清理了校园,很快适应了新校园,并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到了长春后,1956年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很多科学家都参加了《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工作,当时由周恩来总理和聂荣臻副总理领导,全国有名的科学家、工程专家都是成员,他对钱学森、华罗庚、钱伟长和钱三强等著名科学家非常崇拜,经常从报纸和杂志上看到他们有关事迹和贡献的报道,受到很大的鼓舞,在内心激励自己要向他们学习,更加发奋地学习,将来也要成为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科学家,为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高中阶段正是青年人富于幻想的时期,学校为了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经常请一些有影响的科学家和名人为他们作报告,其中长春东北大学(现吉林大学)的一位留美归来的物理学教授余瑞璜来学校讲座,教授讲的题目是《趣味物理学》,他生动地讲述了物理学对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物理学中一些发明趣事,鼓励大家热爱物理学、学好物理学,我们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急需这方面的人才。这次讲座,给李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物理学,他对物理、数学及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越发感兴趣。在高中学习期间他一直博览群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了解的东西很广泛,同学们都称李天是“活字典”。对李天影响较大的是一本《星际来客》的幻想小说,神秘的外星人到地球的来访以及有关火星上是否曾有人类引起人们的争论,这也引起他极大的好奇和关注,他还阅读了《居里夫人传》、《趣味物理学》等多种课外书。当时的中学对学生的培养很重视理想的教育,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有一次高三(2)班开班会,题目是《插上理想的翅膀》,让同学们畅谈自己对未来的打算,将来想干什么,有的同学说将来要当一名文学家,更好地歌颂伟大的祖国,有的要当一名医生,医好疑难病症,有的要当一名体育教练,有人要当一名工程师,李天在会上表示要当一名物理学家,为国家科学发展作贡献,这个班会在那一代年青人的心目中确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这个班的很多同学确实都如愿以偿,分别当上医生、文学家、体育教练和工程师等。为了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学习期间他努力拼搏,他除学好课内知识和内容外,自己主动到书店寻找有关数学等理科使用的参考书,他发现了一本日文的《趣味几何学》,如获至宝,尽管书很贵,他还是用从伙食费中节省下来的钱,买了这本书。这本书中有500多道各种类型的平面几何难题,好在书中日文较少,他通过书中可认识的中文字和数字,利用课余时间把《趣味几何学》中的500道题全部做完,使他掌握了很多解题方法,并锻炼和提高了思维能力。他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每年都获得“最优等生”的光荣称号。

当时的吉林省实验中学特别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即健康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强壮的身体,保证能完成繁重学习任务的前提,要求学生们应学会几种体育运动的技巧。健康的身体是成功的要素,这是不言而喻的。李天是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尽管高中学习任务很重,但他还是坚持锻炼身体,参加长跑、踢足球等活动。他是班级足球队的守门员,在一次校内的足球比赛中,他不顾自己的危险,挡住了一个前锋单刀必进的球。这场球他们班取得了胜利,但他却当场受伤了,在用手抓球时与对方前锋撞到一块,右手小手指骨折成90度,他不顾疼痛,自己用手将小手指硬拧过来。当时正面临高考,他没有到医院医治,只涂了些消炎药用纱布包上坚持复习,至今这个小手指不能伸直,一直还是弯的,留下了他当年热爱足球运动的痕迹。另外,学校有时还组织各班同学去野营和做爬山竞赛活动,相同人数的两个队同时抢占一个山头,谁先上去,上去的人数多,谁就胜利,每次这些活动,男同学是主力,他们既要保护好自己班的女同学不被对方“抓获”,又要千方百计地捉拿“敌人”,最先攀登到山头。比赛规则是双方都各自戴上自己队规定的帽子,制定自己的口令,每个人的帽子如被对方拿下,就是被俘虏了,不能再登山了,李天身体比较好,加之他很机灵,一次在爬山过程中,在他面前出现两个“敌人”,向他们喊话问口令,当时那个人答错了,他立刻机智地一手两个将两个“敌人”的帽子摘下,将其俘虏。他又带领全队同学一起首先抢占了山头,而取得这次演练的胜利,同学都称赞他在这次比赛中立下汗马功劳。

1957年初,再有半年就要高考了,这是对每个高中生的一个重要考验,1957年又是高考招生人数大大缩减的一年,全国只招收10.7万人(1956年招收15万人,1958年招收20万人),原准备送去苏联留学的预备生当年不送苏联而改为保送上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牌大学,这又增加了考入名牌大学的难度,这对准备考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考生是极大的挑战。这些压力没有动摇李天报考清华大学的决心,在填写报考志愿前各大学颁发学校招生专业的介绍,当他看到清华大学有工程物理系时,他非常高兴,他认为这个专业既学物理,又与工程紧密结合,是一个理工结合的新专业,所以他在报志愿表上毫不犹豫地填写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当时清华大学在吉林省只招20名,由于他考试成绩优异,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十年辛苦不寻常,清华学子愿已偿。”

清华水木

1957年9月初,李天怀着一颗激动而高兴的心,告别了亲人和同学,来到北京并被接到清华园。进校后映入眼帘的是醒目的大幅标语:“清华园———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欢迎新同学入学!”来到培养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深感自豪和骄傲,他下决心要努力学习,将来做一名对国家真正有用的红色的工程师。

来校报到后离上课还有二天,他就和新同学一起游览了清华园。清华大学,英文名:TsinghuaUniversity,地处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是在几处清代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清华大学

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自1911年清华学堂建立至今,百年春秋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清华大学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构成了清华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激励和鼓舞着一代代清华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与腾飞做出不懈的努力。

他们先详细地观看了二校门,清华的二校门是清华大学的典型标志性建筑,也是清华建校之初最早的主校门,是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因1933年至1934年间校园扩建有了新的大门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了。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也有同样的建筑模型。作为清华象征的二校门,见证了清华大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和飞跃;它历春夏秋冬,经风吹雨打,默默地迎来送往每一位清华人。它不仅仅是清华园的鲜明标志,更是长期以来清华人勤奋求实、荣辱不惊之品格的象征。“文化大革命”中曾被毁,后恢复重建。

他们接着来到清华学堂,这是一座青砖红瓦、坡顶陡起、具有德国古典风格的建筑,始建于1909年,是建校初期的主体建筑。总面积4650平方米。1925年,清华在此设立“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以及著名考古学家李济、文学家吴宓等在这里荟集,形成了清华大学“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办学风格。

从清华学堂出来,走到工字厅,那时是学校领导办公的地方,工字厅原名工字殿,是清华园中之主建筑,清华园是清朝康乾时期熙春园的一部分,咸丰登基以后把此园赐予其弟,易名为清华园。因该厅有前、后两个大殿,而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似一“工”字,故其得名。工字厅原有房屋100余间,总建筑面积约2750平方米,院内曲廊缦折,勾连成一座座独立的小套院,形成这组建筑的主要特色。工字厅门口匾额“清华园”三字为咸丰御笔。

从工字厅出来就到了水木清华,水木清华是清华园里最幽静之处,是学生晨读和休息的好去处。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句:“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两旁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丰、同治、光绪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从水木清华出来,他们爬上自清亭和闻亭,自清亭原名迤东亭,在工字厅东墙外的土山上。朱自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曾任清华大学文学系主任。他的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字秀丽著称于世。如《荷塘月色》一文,以清华园景物为描写对象,已成为传世美文,是一代代中学生学习的范文。1948年,他因拒领美国救济粮在贫病中逝世,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1978年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将此亭命名为自清亭。闻亭是一座古式六角亭,原为一座钟亭,建校初即有之,为号令全校作息而设。亭内有大钟一口,径可四尺。钟声清脆,远及海淀。闻一多是中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在《周易》、《诗经》、《庄子》和《楚辞》的研究中有相当的成就。抗日战争期间,他目睹国内反民主的独裁政治,拍案而起,1946在昆明被暗杀。为了纪念在昆明遇害的闻一多先生,将该处命名为闻亭,亭内匾额由闻一多先生1921年的同级同学集资建成,“闻亭”二字由著名优生学家潘光旦教授所书。1986年清华师生在闻一多先生逝世40周年之际,修建了闻一多雕像,使闻亭景观益显庄严美观。李天在清华学习期间,闻亭内挂一口大铜钟,他们上下课时,除电铃响之外,还专门有一工友准时敲这口大钟,深厚而响亮,也是清华独特的一景。

在闻亭旁是大礼堂,这是学校开大会和演出等的重要场所,它是一座罗马式与希腊式相结合的古典建筑,科林斯风格的石柱,柱顶的涡形装饰带着古希腊晚期的情调,东罗马拜占庭风格的圆形屋顶,拓弘的拱形门窗有着罗马的辉煌与大气。它一直被清华师生视为自己坚定朴实、不屈不挠之性格的象征。大礼堂前面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草坪。

位于礼堂西侧的是科学馆:建于1919年,是清华早期“四大建筑”之一。当时清华的理工科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尤其是物理系可谓盛极一时。90年代曾作过统计,从此楼中曾经走出过7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天他们大二的中级物理实验课就是在此楼中上的。

位于大礼堂东侧的是新水利馆、电机馆、同方部。胡锦涛总书记曾在新水利馆学习。它的旁边是电机馆,朱镕基总理曾在此度过四年的求学时光。南面的同方部是当年梁启超先生作著名的《君子》演讲的地方,此次演讲之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从此成为清华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为强国富民而刻苦读书。

最后,他们迫不及待地参观了他们即将长期为伴的图书馆,1912年清华学堂改建为清华学校,正式建立了小规模的图书室,称清华学校图书室。经过一些周折,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迁回北京清华园。1946年复校时,图书馆已面目全非。抗战期间,日军以图书馆为外科病房,书库为手术室及药库。这期间馆藏图书损失达17.5万余册。到解放前夕,馆藏图书仅有41万余册。1948年12月15日,随着清华大学的解放,图书馆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1952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清华大学由一所综合性大学调整为工科大学,所有文、理科及一部分工程技术院、系被调整到其他院校,相关图书资料也被调拨出去,至1958年共向外校调拨图书18万余册。但所幸的是馆藏的30万册珍贵古籍善本及甲骨文、青铜器等一批珍贵文物,在时任校长的蒋南翔指示下被保留了下来。为适应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程大学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图书馆对馆藏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造,重点采集工科类图书。同时积极采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以及进步文艺作品。1966年馆藏已发展到135万余册。看到图书馆座无虚席,师哥和师姐们在那里安安静静地钻研,他很羡慕,希望能尽快进入这知识的宝库。

校园游览回来,大家深感清华园既古老、文化内涵深刻,又清新,环境优雅,是学习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