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朱育理文集
3762300000062

第62章 航空工业1986—1999(57)

一、军民结合思想的形成是基于对国际形势的正确判断

在国防科技工业中实行军民结合的思想,是邓小平在70年代末提出,并在80年代初全面形成的。但有关资料表明,他在70年代中期主持中央工作特别是军队工作后,就已经开始思考和研究这个问题。这个思想的形成和实施在当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对相当一个时期内国际形势的正确分析。一个国家军事工业的发展主要是由其面临的国际战略形势所决定的,受到战争与和平这两种力量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从70年代末开始,邓小平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杰出勇气和无产阶级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对国际形势做出了新的分析和判断。他在1985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讲:“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有变化,也就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有变化。……全世界维护和平力量进一步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当今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这种态势使霸权主义有所收敛,战争的力量受到许多限制;而如果本世纪打不起来,和平力量会有更大发展,和平因素也会有更大的增长,在下一世纪谁要发动战争就更困难了。邓小平还精辟地总结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具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经济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问题。与此同时,他也多次强调,和平要靠争取,我国的国防实力要与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相称。我们必须有反侵略的思想和物质准备,把立足点放在自己准备和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实践证明,当时对国际形势的这个战略性判断是非常正确和及时的,为我国国防建设战略的适时调整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这个基础上,党和国家提出了国防建设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即由立足于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上来。由此为国防科技工业全面实行战略性转变,步入军民结合的新道路奠定了根本基础。

二、实行军民结合是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需要

邓小平关于军民结合的思想,最核心、最具有远见的是提出必须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问题,确立了国防建设要服从经济建设大局这一新时期加强国防建设的原则。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一个带有高度战略性的敏感问题,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是有争论、有教训的,不是很容易能够解决好的。邓小平以其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识和远见、魄力与智慧,进行了成功的处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三、在处理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问题上,邓小平有4个比较核心的观点

(一)发展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

中国的根本问题在于经济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就会被开除“球籍”。他认为,搞“四个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力,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对于我国来讲,目前发展经济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为此,全国党政军民要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紧密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行动。其中国防建设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军队要忍耐,国防科技工业必须把更多的力量用到国民经济建设上去。我国航空工业遵循邓小平这一思想,坚决贯彻经济建设这个大局的要求,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最终大局好起来了,国力大大增强了,再搞一点原子弹、导弹,更新一些装备,到那个时候就容易了”的重要指示的深刻政治与军事意义,在确保军工任务的前提下,大规模地开展了军转民、内转外,将相当一部分力量用于国民经济建设,从而走上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健康发展道路。

(二)国防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依托

生存与发展是国家战略利益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国防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国防建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国防科技工业是一个技术密集的高技术产业,作为当代先进技术的集成,要求必须投入大量的科技能力,占用大量的科技资源来发展新技术;另一方面,国防科技工业作为一个资金密集的综合性产业,必须有广泛的物质基础和大量财力支撑。科技实力和经济基础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两大基础。从根本上说,一个国家的国防状况尽管受许多因素的制约,但主要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那种脱离国家发展水平、单纯强调和发展国防建设的做法是无法持久的。我国作为一个经济、科技比较落后的国家,只能在国情和国力允许的条件下发展国防建设,决不能急于求成。所以邓小平多次对军队和国防科技工业的同志们讲这个道理,“国防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离开这三化就谈不上国防现代化”“经济不发达,国力太弱,国防现代化就不可能”“我们没有和美苏比赛的想法和能力,我们只要有自卫的力量就行了,不可能在这方面花更多的钱,也花不起”;而如果国民经济上去了,就能够为国防建设提供一个有力的基础,拿出钱来改善装备也就容易得很。要做到这一点,就只能把国防建设力量调整好,更多地服务和支援国民经济建设,从而为国防力量的增强创造基础性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实践证明,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是非常正确的。航空工业的较快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巨大支持,得益于相关行业技术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与大力协同,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集中体现。

(三)国防工业要带动民用工业

国防工业从本质上是一个高技术型的战略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是由国防工业首先研究应用,进而推广到民用工业中去的。长期以来,我国国防工业虽然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门类齐全的科技工业体系,但基本是单一军品型,处于“另外一个天地”。邓小平坚决要求改变这种局面,强调我国国防工业里面的设备是全国最好的,科技专家、科研技术人员很多,如果把这部分设备和力量加到国家建设上去,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同时,他认为,把国防工业这个力量充分利用起来,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大力发展民用产品生产,这样做,有百利而无一害。在这方面,邓小平在从1978年至1986年这近10年的时间内做了大量的论述,表明他对国防科技工业进入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坚定信心和巨大期望,并为此做出了一些重要决策,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军工企业军转民的战略转变。

(四)充分利用军工企业的剩余能力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在五六十年代迅速形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工业体系,为国防建设提供了大批武器装备,做出了应有的历史性贡献。但是,随着军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进步与管理水平提高,以及存在的重复建设等问题,军工剩余能力日益突出。特别是80年代国防建设战略调整,使军品生产任务陡降,许多军工企业“吃不饱”,大量军工资源闲置。邓小平较早就看到这个趋势,他在1975年听取国防工业汇报时分析:“有些工厂搞到一定程度,非转产民用产品过不了日子。五年之后这个问题是会很突出的。”事实证明他这个分析极有预见性。所以军民结合方针的提出与贯彻,及时开辟了军工企业新的发展领域。航空工业上百家军工企业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军转民的第二次创业,近20年来共创民品产值1000亿多元。到1997年,全行业民品产值已占总产值的81%,不仅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使这个有可能变得很严重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邓小平关于国防建设要服从于国民经济建设大局的思想,是一套比较系统的指导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改革的科学理论,深刻体现了他善于把握事物本质和发展趋势,具有高度战略性和务实性的理论思维特征,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军情,针对形势变化提出来的,完全符合国防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且在实践中产生了巨大成效。

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道路

邓小平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实行军民结合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对国内外军事工业发展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和规律性认识,从而指出了一条改革开放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正确道路。

(一)邓小平关于军民结合思想的内容构成

必须坚决贯彻军品优先的方针,确保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国防科技工业实行军民结合,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转变,其实质是以国防现代化建设为中心,有计划地把较强的军工科研生产能力纳入到国家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去,为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做出贡献。因此,在这个重大转变中,必须处理好强兵与富国的关系。富国才能强兵,但富国必须有强兵来保卫。国际霸权主义势力极不愿看到中国政治影响的扩大和经济的崛起,要在各个方面为我们制造麻烦,甚至可能会危及中国的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尤其是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本身就使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显得十分突出。在中国走向富强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有一个相对强大的国防实力做后盾,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做到不仰人鼻息,成为任何外国的附庸。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国际战略与和平外交战略在复杂的环境中游刃有余。正是出于这个清醒的判断,邓小平认为尽管我们要争取和平,但对战争始终要保持警惕,特别是做好应付周边地区突发事件的全面准备,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并为争取亚洲乃至世界的长期和平局面做出中国的贡献。武器装备现代化是国防现代化的标志,在新时期的发展中,他反复强调要优先发展能够克敌制胜的“拳头”力量,拿出一批具有威慑力的“撒手锏”。航空工业坚决贯彻“军品优先、航空为本”的指导方针,突出重点,集中有限的经费与科研力量,优先发展能够克敌制胜的“拳头”力量,完成了一批重要航空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为部队更新换代,增强了我军在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和应急作战能力,从而为加强国防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把科研作为巨大的生产力,走在武器装备发展的前面。邓小平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与经济、军事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其中,他特别强调,国防科技工业要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大力加强科学研究,科研必须走在前面,没有科技上的突破就没有武器装备的发展,无论是尖端武器还是常规武器都是如此。他要求“国防科技工业过去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科研就是巨大的生产力,这在航空工业表现得特别明显”。他反复强调,在装备发展中,要抓科研,加强科学研究,这是总的趋势;科研发展要一步一步上台阶,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大力培养年轻科技人才;在发展科技的同时,要把科研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等。邓小平的这些指示,对国防科技工业在改革开放的新环境下,在实施军民结合方针的过程中,突出科技发展,及时跟踪世界先进军事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航空工业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坚决贯彻邓小平这个思想,按照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依靠科技进步,振兴航空工业”的要求,牢固树立“科技兴业”的战略指导思想,下大决心抓科研、打基础、上水平,大力推进航空技术预先研究,仅“八五”期间,就取得45项重大科技成果,掌握和突破了航空科技领域一批重要关键技术。

在确保军品任务的前提下,改革军工体制,生产能力转向民用。邓小平在70年代末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的16字方针,指出军工要找出路,军工要储备,生产能力转向民用。随着形势发展,根据国防科技工业的转民情况,到1982年他又提出,要把“以军为主改为军品优先,其他三句不变”,这个方针的局部调整,反映了邓小平对军民结合问题的重视和进一步的认识。在此期间,他强调,总的方针是至少拿出一半的人搞民用,将来自动化程度高了,可用2/3的人搞民用。不单是兵器工业,航空工业也有这个问题,电子和造船本身就是军民结合。为了推进军民结合,他还提出改革军工体制、结束“另外一个天地”的问题。1986年邓小平讲:“我国的军工体制还是同苏联的一样。苏联的体制证明是吃了亏的,主要是不能带动民用工业,不能带动整个经济。因此,我国的军工体制要改革,否则也要吃亏。”根据这个精神,当年中央就做出决定,将军工各部划归国务院直接领导。在此前后,邓小平还多次就军工调整、实行军品合同制等做了许多指示,这都有力地保证了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