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所成立了以总设计师顾诵芬为首的发图领导小组,主要成员有陈嵩禄、宁树权、丁吉元和杨凤田,日常工作由杨凤田负责。他每日带领科技处孙广信等人到各室巡视。在发图高峰期间,领导小组每晚都召开碰头会,及时解决发图中的技术问题和其他协调问题。党委书记吕万春、副所长权高俊也经常到发图现场看望,及时了解发图情况,做好后勤保障和政治思想工作。
在发图中,广大技术人员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热情和事业心。设计室每天晚上都是灯火通明、热气腾腾。设计人员加班加点不计报酬,好些同志连日加班累病了,仍然坚持工作,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刚来所的82届大学生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发图工作中,他们边学习边工作,受到老同志的好评,得到了锻炼,其中大多数人后来都成为各专业的技术骨干。
为了保证发图质量,满足工厂生产条件,杨凤田请工厂工艺人员提前到所里进行工艺审查。他们吃住在601所,做到图样随时完随时审查、随时分工。有几位女同志是孩子妈妈,她们日夜加班,置自己幼小的孩子于不顾,给发图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82年12月31日晚,进行航炮图样工艺审查时,工艺人员一直从早审查到晚上10时,还有12个设计和工艺问题没有统一。这时顾总来到航炮专业组现场,他认真听取了双方的意见,经过反复协商,双方终于达成共识。午夜11时多工艺人员才签完了最后一张图样。大家工作虽然很疲劳,但心情很愉快。他们用辛勤的工作辞别了1982年,迎来了1983年元旦的曙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1983年4月完成了除外挂以外的全部图样(大约4万张)的发图任务。
每当杨凤田回忆起歼8Ⅱ型飞机发图的日日夜夜,总是激动不已。当时的政治思想工作、组织领导、各方面的协助和支持、广大设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干劲、厂所之间的协调合作都是建所以来最好的。在组织发图中,他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并和许多设计人员及工艺人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坚持科学试验
601所参加歼8飞机研制的技术人员、干部都清楚地记得1980年6月25日,对于601所、112厂来说那是个黑暗的日子,因为那一天是歼8S05架飞机的祭日。这一天S05架飞机首次地面开车试验,开车后不到2分钟,飞机就燃起了熊熊烈火,黑烟滚滚、热浪扑人,参加试验的人马上远离飞机,不敢靠近,以防飞机爆炸造成次生灾害。大家眼巴巴地看着飞机烧毁,烈火吞食着飞机,也吞食着每个人的心。好多人都心疼地落下了眼泪,有的女同志竟哭出了声。
事故发生后,经过设计人员认真查找事故原因,发现是液压系统供压导管破裂,液压油喷射到发动机扩散段壳体上,引起了火灾事故。由于首次试车时没有脱掉后机身,致使起火后很难扑灭。再加上场站消防设备不齐全,救火不及时,造成全机烧毁。不仅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更是影响了歼8全天候型飞机的定型试飞。那么液压导管为什么会破裂呢?进一步查找原因发现,飞机开车后,导管振动频率与飞机发动机振动频率产生了共振点,导管动强度不够而导致破裂,最后导致S05架整机烧毁。这使参研人员痛心疾首、后悔莫及,悔不该为了赶进度而没有做地面共振试验,没有发现共振问题。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601所将这起火灾写进了《歼8飞机研制史》、《第601所所史》及《第601所大事记》里,让全体员工、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永远记住这次火灾。以史为鉴、以史为戒,避免再次发生灾难。
现在到了歼8Ⅱ型飞机试验阶段,杨凤田作为试验的抓总人,他没有忘记S05架飞机的惨痛教训,非常重视每项试验。他清楚地知道:科学试验是新机研制的基础,只有充分而高质量的试验,才能保证新机研制的顺利进行,才能保证新机安全试飞,才能保证飞机研制成功。在歼8Ⅱ01架飞机首飞前,他组织完成了40多项地面试验,重点抓了歼8Ⅱ01架的操纵、液压、电源、进气道斜板调节、燃油系统的地面全系统模拟试验。由于种种原因,燃油系统地面全系统模拟试验实验室的土建工程于1983年底才全部竣工,离1984年“七一”上天的目标只有半年的时间,而试验设备仍在制造中,能否按时建好试验台并完成一定飞行小时的试验,一时成了歼8Ⅱ型飞机研制的关键。他协助歼8Ⅱ型飞机现场总指挥管德和型号总设计师顾诵芬,采取了非常措施,经过112厂62车间和601所实验室同志的共同努力,终于在1984年4月完成试验台的组装和调试,并于5月完成了50个起落的试验。当时被认为无法实现的事情,都被601所硬是干出来了。在歼8Ⅱ型飞机研制中,好多看来无法按时完成的工作,在杨凤田的组织下都完成了。
首飞成功,批准定型
112厂接到生产图样后,采取了非常措施,抓紧时间赶制零批飞机。为了使试制工作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步调,航空工业部调601所副所长管德到工厂任第一副经理,主管新机试制工作。厂所间成立了主管工程师办公室作为管德的办事机构,协调厂所关系。601所派出强有力的跟产队,处理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杨凤田经常到跟产队,深入工厂车间,了解情况,疏通各种关系。这样112厂按计划时间完成了01架飞机的试制任务,并做好了首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通过了放飞评审。
1984年6月12日,型号总设计师顾诵芬、型号现场总指挥管德、型号试飞指挥员王昂签字同意放飞,型号总指挥、航空工业部副部长何文治批准放飞。
上午11时,首席试飞员曲学仁进入座舱,开车检查,试飞员报告飞机一切正常,指挥员命令起飞。11时14分,01架歼8Ⅱ型飞机腾空而起,机场一片欢呼。飞机升至高度1500米,速度500千米/时,试飞员报告飞机、发动机及其他系统工作正常,飞行感觉良好。在飞机完成规定任务后,试飞指挥员下达返场着陆命令,飞机于11时28分安全着陆,机场顿时一片欢腾。领导同志接见了首席试飞员曲学仁,少先队员献上了鲜花。人们在欢呼,在跳跃,此时人们的心情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电影、电视真实地记录了这令人难忘的场面。
歼8Ⅱ型飞机首飞成功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6月17日,总参谋长助理谭旌樵,国防科工委主任陈彬、副主任邹家华,空军副司令员王定烈,海军副司令员李景以及有关工业部门的领导,由航空工业部部长莫文祥、副部长崔光炜陪同,亲临沈阳检查飞机的研制工作。17日上午,听取了型号总设计师顾诵芬的汇报。下午,总参谋长助理谭旌樵,沈阳军区司令员李德生,辽宁省委第一书记郭峰、省长全树仁及省、市委其他领导,空、海军等领导,观看了歼8Ⅱ型飞机的飞行表演。20日,各位领导亲临601所视察。21日在112厂文化宫召开沈阳地区军工单位厂所干部会议,各位领导向参加飞机研制的工程技术人员、空地勤人员、广大干部和工人表示热烈祝贺和亲切慰问,对歼8Ⅱ型飞机首飞成功给予高度的评价。
首飞成功后,飞机开始了定型试飞。到1986年,歼8Ⅱ型飞机的定型试飞与试验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601所开始了飞机定型前的准备工作。首要任务是定型发图、技术文件与资料的编写,要求按歼8Ⅱ型飞机的技术状态及试飞中暴露出的问题和飞机零批生产中的有效技术单一并改入图样,而且还要贯彻4项新标准(普通螺纹、表面粗糙度、机械制图和法定计量单位)。因此这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工作。在杨凤田副总师的精心组织下,经过4个多月的苦战,胜利地完成了发图任务。接着601所又编写了定型审查文件,为定型技术鉴定做好了准备。
1988年3月11—15日,航空产品定型办公室在沈阳组织召开了歼8Ⅱ型飞机设计定型技术鉴定会。鉴定组成员分成4个组对飞机的全部研制工作进行了审查与评议。鉴定组的评审意见是:歼8Ⅱ型飞机主要战术技术性能和技术状态,已达到了上级批准的有关设计定型的指标要求;各项试验、试飞工作已基本完成;图样、技术文件基本完整、正确、协调、清晰;定型新成品已定点生产或供应渠道畅通;专用新材料已鉴定并已定点供应;工厂小批生产的工艺技术及设备已基本完整配套。
鉴定组认为歼8Ⅱ型飞机已具备设计定型条件。建议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审议并呈报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歼8Ⅱ型飞机设计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