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杨凤田传
3762500000041

第41章 七旬校长(2)

杨校长听完特困生的发言,由衷地感动。他站起身来,把所有的辅导员叫到一起,深深地给辅导员们鞠了一躬,并说:“我代表贫困生、代表学校感谢你们了!”这一鞠躬、这一句话,让所有的辅导员、所有的贫困生感动得热泪盈眶。在沈航的历史上,校长亲自组织召开特困生座谈会,这还是第一次,亲自向辅导员鞠躬更是历史上没有,因此他成了尊师爱生的楷模。最后他代表校党委向全体学工干部为经济困难学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向与会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努力钻研的学习精神表示赞扬。他还指出,当前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特别是弱势群体,本次会议旨在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倾听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化解矛盾、凝聚人心,使广大师生员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建设的新成果。他要求学工系统和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听取学生代表的发言和建议,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的高度,围绕学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有效载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关注弱势群体,建立帮扶体系,完善帮扶机制,全力做好帮扶整改工作,形成有沈航特色的帮扶工作传统。他希望广大经济困难学生要学会做人,懂得感恩,并将感恩之情转化为爱国、爱校、勤奋学习的动力;要自觉实践创先争优活动,争取自强、自立,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先进学生典型;要发挥榜样作用,影响和带动周边同学搞好学习、生活和工作,为营造和谐向上的良好校园氛围做出贡献。

新理念,新举措

近年来,教育部进行教育改革,提出工科院校都要推进“卓越工程师计划”,即要使工科院校的毕业生毕业后就能上岗顶班,改变过去毕业生分到单位后要实习2~3年才能独立承担具体工作的局面。教育部把天津市、辽宁省作为试点地区,因此辽宁省的工科院校都必须落实“卓越工程师计划”。为此,沈航特地成立了一个专家咨询组。但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始终没有找到落实计划的好办法,使这一计划的实施举步维艰,进展缓慢。杨院士任校长后,认为“卓越工程师计划”对培养学生很有利。他记得毛泽东主席在《实践论》里曾说过:“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一位英国人也说过:“知识是珍宝,而实践才是获取它的钥匙。”因此他决心推进“卓越工程师计划”,全面深化沈航的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办学机制。他提出了“政府组织指导、行业深度参与、学院敞开办学”的新理念。这一理念强调指出:学生要走出校门,到企业单位去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企业不仅是用人单位,还要承担培养人的责任;政府要给出相关政策,提供必要的保证条件。为了落实这一理念,他要建立2个基地、办好3个学院。

2个基地:

教学基地(以学校为主)

实践基地(以有关厂所为主)

3个学院:

飞行器设计与制造学院(由沈航、601所、626所、沈飞公

司联办)

动力学院(由沈航、606所、410厂联办)

民航学院(由沈航和民航机关单位联办)

学生实行3+1的学制,即前3年在校学习,最后1年到有关单位结合实际进行专业学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学生毕业后,可由有关单位接收,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就业。

杨校长的这一利在国家、功在千秋的新理念、新举措,引起了沈航和各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让沈航人看到了希望,为落实“卓越工程师计划”增添了信心。现在沈航正按杨校长的新理念、新举措实施着,相信不久就会在沈航校园内出现新气象,创造出新的荣光,书写沈航历史新的一页。

慧眼识商机,诚挚献良策

杨院士站在航空技术发展的前沿,把握航空技术的未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他了解到世界通用航空产业日益成熟,并已为有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很大好处。而我国通用航空技术的发展虽有了一定的规模,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落后很多。就辽宁地区而言,虽已具备发展通用航空技术条件,有3厂(112厂、410厂、139厂)、3所(601所、606所、626所)、1校(沈航),而且现在112厂在法库县已生产出赛斯纳162轻型运动飞机,已进入批生产阶段,但总的来看发展速度还是缓慢,没有形成产、学、研一条龙的产业链。

通用航空是指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包括从事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和建筑的作业飞行,以及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试验、教育训练、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飞行活动。通用航空的潜力不可估量,有着巨大的商机。杨院士慧眼识机遇,诚挚地向辽宁省出言献策:必须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充分利用3厂、3所、1校的优势,在现有基础上,制定出通用航空发展纲要,分步实施。他特别强调近期要在沈航建立“通用航空实验室”,成为通用航空特殊人才的培养基地。使辽宁省逐渐建成通用航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有着战略性的影响。他的良策已上报辽宁省委和省政府,相信很快会有满意的答复并付诸实施,迎来辽宁省通用航空的大发展。

办实事,得民心

1.新建锅炉房批了

2010年年底,杨院士任校长不足5个月的时间,可就在这短短的5个月里,他解决了几个多年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锅炉房是全校冬季采暖的热源地,地处北方的沈阳,冬季采暖可是个大问题。随着校区的增大,建筑面积的增加,原来的锅炉房已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在校区内空地上重建。可是审批手续一直办不下来,主管领导急得团团转,就是没有办法。杨院士出任校长后,知道了这个问题,他直接找到了沈阳市某位副市长,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新锅炉房建成后,不仅解决了沈航冬季供暖问题,还可以挂外网,挣些钱,够买一冬的烧煤了。

烧锅炉一冬要用大量的煤炭,往年都是后勤部门去外购。购买那些质量好的煤要花不少的钱;要把煤运到学校,中间还要经过几道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损失,实际到货量远远少于购买的数量。因此,杨院士支持通过招标把锅炉房承包出去,这样既保证了校区的供暖,又节省了不少经费。同时学校又省心省力,真是一举多得。

2.教工餐厅建起来了

沈航有两个餐厅:北餐厅与南餐厅。所有的学生与教职员工都在这两个餐厅就餐,一直没有教工餐厅。教工有强烈的要求,学校也多次想建,就是没有建成。杨院士到任后了解到了这一问题,并知道了没有建成的原因。于是,就果断地决定建设教工餐厅,并很快建成了。全体教职员工心情愉快地到自己的餐厅用餐了,再也不用与学生挤在一起买饭了。

民以食为天,要保证上万人的学生和教工吃好、喝好,不是件容易的事。学生餐厅和教工餐厅,每年要吃掉上千吨的粮食和蔬菜。过去都是采购员到市场上随意采购,花钱多,又保证不了质量。杨院士又如法炮制,采取招标的办法,选择固定的供应单位,这样粮食、蔬菜的质量有了保证,而且进货及时,价格便宜,全校师生都得到了实惠。

杨校长还总是愿意和师生坐在一起吃饭,吃饭时还征求师生对伙食的意见。只要提出的意见正确、合理,他总是责成后勤部门改进,想办法让大家满意,安心学习,安心工作。

3.老校区拍出31.2个亿

沈航原校址在北陵公园的西侧,占地面积为700余亩。搬入新校区后,原址急需卖出,以还建新区时所欠下的贷款,缓解学校经济上的困境。但是怎么卖,卖多少钱?校领导一时拿不定主意,曾有几次卖出的机会,都已错过。杨院士到校后,也曾多次为此事一筹莫展。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院士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去找政府机关,经商议决定公开拍卖。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召开了拍卖会,拍卖会气氛热烈,几个商家报价此涨彼高,最后涨到31.2亿,一锤定音。让在场的沈航人无不惊异,比他们预想的卖价高出近1倍。这一消息很快在沈航校内传开,“杨校长神了!”百闻不如一见,沈航人见到了杨校长的真本事。杨校长为沈航做了好事,有了贡献,自然也得到了沈航人的尊敬和称赞。

领导来校,保驾护航

杨院士出任校长后,原来在601所的老部下,现在的上级领导或兄弟单位的领导齐聚沈航为校长保驾护航,他们是时任中航工业重点型号办主任刘华翔、飞机公司分党组书记方玉峰,沈飞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罗阳、总工程师兼副总经理袁立,气动院院长赵波、书记王宗文、副院长于洪利等。在沈航书记王维、校长杨凤田的陪同下,各位经导参观了沈航的校史馆、图书馆、实验室等,大家对沈航的美丽校园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表示赞赏。中航工业的领导们表示将大力支持杨校长,努力配合沈航在科研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工作。沈飞、气动院的领导表示一定与沈航加强联系、紧密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2010年10月20日,601所向沈航捐赠2台涡喷7甲发动机。这2台发动机是601所自行研制的第一架歼8白天型科研原型机配装的发动机。为歼8飞机设计定型与生产定型及系列改型做出了重大贡献。601所将这2台具有光荣历史的发动机赠给沈航,希望能够为其专业教学、理论研究、工程实践、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做出贡献。沈航特意为此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601所所长赵民、党委书记褚晓文与沈航校长杨凤田、书记王维共同揭开了2台发动机上的大红绸缎,露出了整洁而闪光的威武雄姿。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代表601所对沈航的支持,对杨院士的支持,这掌声也将激励所、校更加紧密合作,共同发展。

有了上级的支持,有了兄弟单位的鼎力帮助,杨院士如虎添翼,在学校的威信更高、说话威力更大、凝聚力更强,办起事来更果断、更雷厉风行,他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都可以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