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杨凤田传
3762500000050

第50章 附录(3)

空一基地的冬天来得特别早,也特别冷,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有些南方的同志冬装准备不够,杨院士经常大笑着说“我们东北人耐冻”,接着就把大衣披在别人身上。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每次在去外场时他从不坐配给他的小车,而总是第一个上到大车门口的座位上,然后和每一个上车的人打趣开玩笑,车内始终洋溢着和谐温暖的气氛。在那寒冷的冬日,杨院士用他那真诚友善的心温暖着每一个人,也让每一个靶试人员同样充满热情地去完成每项任务。

靶试虽然结束了,但是杨凤田院士那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朴实无华的工作作风已深深留在了我记忆中,还有杨院士对于祖国航空事业和国防现代化的追求也成为了我们年轻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我所认识的老朋友杨凤田院士,就是这样一个刚毅执着、充满激情、观念超前的人,是一个对航空事业无比热爱,对国家和人民极具责任感的人。

凤翥龙翔图千里壮志凌云傲长空

——我心目中的杨凤田院士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电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许建峰

杨凤田院士是我极为钦佩和敬重的一位杰出科学家。在他的积极支持和不懈努力下,我们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长期封锁,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的研制和列装。每当回忆起与他一起工作和奋斗的情景,总令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高瞻远瞩、决策英明的领导者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技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PD雷达技术,一直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列为需要严格控制的核心技术。由于缺少PD雷达,我国国产战斗机不能下视下射。一度我们曾希望通过对美合作,解决这一制约我空军作战能力的关键问题。然而,80年代末中美关系的变化使得这一合作项目首当其冲,先是被冻结,继而被撤销。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美国人心中这类装备和技术的分量。

面对蛮横无理的封锁,党和国家领导毅然决然做出了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争气机”的决策,一个新的战斗机型号正式立项。不久,时任601所副所长的杨凤田不畏艰难,欣然受命担任型号工程总设计师。其后多年,我先是作为软件负责人,再作为研究部主管领导,负责该型飞机PD雷达的研制工作,因此得以与杨总有了很多接触,并长期追随在他的左右,辗转千里、攻坚克难、共同战斗。这一段时间也成为我人生当中最为珍贵和难忘的一段经历。

俗话说,“事非经过不知难”。由于新的型号需要解决多个领域中的关键问题,并且当时的资源投入也很有限,所以研制工作一直颇为艰难,甚至还遇到了意外的重大挫折。那时,我本人虽然主要着力于PD雷达,却也能从型号的整体进程感受到杨总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

基于审时度势的战略判断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杨总一方面大力组织各级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攻关和试验试飞,积极推动型号研制工作;另一方面抓住主要矛盾,果断提出了以PD雷达为核心的“小综合”系统方案,组织国内相关单位,以型号研制成果为基础,自筹资金,自带“干粮”,开展系统集成和试验试飞,力求通过PD雷达的重点突破,填补下视下射空白,带动国产战斗机空战能力的整体跃升。对于这个战略筹划,当时我还不是完全能够领会,但后来的实践进程充分表明了其中的重大意义。

在型号研制的关键阶段,研制工作又一次遭遇重大挫折,整个工程的研制目标不得不做出调整,这对我们努力拼搏近20年,矢志于尽快填补我国PD雷达空白的几代科技人员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所幸的是,正是由于杨总的坚持和执着,我们“小综合”系统的方案丝毫没有放松,试验和试飞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这个基础上,他又敏锐地抓住机遇,多方奔走、全力以赴地向各级领导宣传“小综合”系统方案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终于赢得了各级机关的认可,以此为基础正式开展了一型新机的研制,并纳入重点工程序列。这一重大举措,为我国第一部实用化PD雷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现在看来,正是由于杨总当初的远见卓识和主动作为,才能将“小综合”系统方案付诸实现,使我们在遇到重大挫折时不至于束手无策;也正是由于杨总的果断决策和锲而不舍,才使我们的合理方案及时得到方方面面的认可和支持,几乎陷于穷途的局面实现了逆转,整个研制团队精神为之一振,斗志更加昂扬,在较短时间内圆满完成了各项研制和交装任务。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型飞机的成功研制,我国在PD雷达领域的突破还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还需要在其他型号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发端于该型飞机的突破,我国PD雷达以及综合化航电系统呈现出迅速发展的可喜局面。

后来,在杨总的主持和带领下,我们又成功实现了PD雷达的多目标跟踪,有力支持了我国第一型空对空“发射后不管”导弹的研制。从空中加油到PD雷达,再到“发射后不管”导弹,攻克这几项制约我空军战斗力的关键技术问题,都是在杨总所主持的型号系列飞机上首次试验成功的,而这些都与他本人的卓越贡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经验丰富、指挥若定的总设计师

战斗机的研制需要组织上百个单位、数以千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协同作战,是一项十分复杂、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很多先进技术,即使在实验室、制造车间已经很成熟,但到飞机上却可能难以经受无数次的飞行考验,进而影响到整个型号的研制进程。因此,作为一型飞机的总设计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更要有超人的意志和毅力。长期与杨总共事的同志都时常为他所具有的这些优秀品质以及“化腐朽为神奇”的高超能力而叹服。事实上,每当研制团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杨总总能以他举重若轻的睿智和掌控全局的组织协调,迅速地理清思路、化解难题,使研制工作得以推进。在那些日子,杨总是我们工作上完全信赖和依靠的主心骨、顶梁柱。

记得当时的型号工程遭遇第二次重大挫折时,我恰好身处现场,眼看着长期辛苦和努力的成果顷刻间化为乌有,心中顿感无限沮丧和惆怅,不禁感慨军工报国之路何以如此艰难和坎坷?!也就在此时,接到杨总的电话,他鼓励我们不要灰心,并结合自己长期的工程实践经历告诉我越是宏伟卓著的事业,越要准备经受艰难困苦的考验,在困难面前只要信念不倒、沉着应对、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杨总当时的谆谆教导,至今我仍觉言犹在耳。也正是他语重心长的一番话,使我们很快扫除失败的阴云,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后续的研制任务中。

作为新机研制的重点,PD雷达的技术攻关和制造交付是整个型号工作的重中之重。当时我是PD雷达研制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方方面面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杨总对此深有体会,他一方面给予我这个30多岁的年轻人以充分的信任、理解和启发,同时主动地在计划安排上尽量考虑雷达研制的特点和难点,帮助我们出面协调和解决雷达与机上其他系统之间的各种对接关系,做出了很多既不违背科研程序、切合型号研制需要,又照顾到雷达实际可能的重要决策。这些决策直接体现了杨总对雷达研制工作的巨大支持,而这些支持对PD雷达的研制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研究本身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到再认识的螺旋上升过程。我国PD雷达的研制也充分体现了这样的客观规律。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的雷达在试飞中暴露了很多问题,例如作用距离近、杂波抑制能力弱、跟踪不稳定、故障率较高等,这些问题既有制造工艺及元器件的因素,也有认识水平局限的因素。在新机型号立项时,我们结合技术攻关和试验试飞成果,提出对雷达进行天线、发射机等6个方面的重大改进,以提升雷达的性能。要知道,当时型号研制的任务本已十分紧迫,而在短时间内进行这种涉及面较广的更改,对雷达本身以及整个型号的研制进度都会带来不小的风险。作为型号总师,杨总对此十分地理解,并给予了充分信任和鼎力支持,从而使得改进方案得以顺利实施。我想,这固然由于杨总对客观规律的谙熟认识,也是基于他对前期工作的通盘掌握以及对我们这个团队的高度信任。在后来的试验试飞中,雷达的上佳表现证明了当初改进设计的正确性,雷达研制不仅没有影响整个型号进度,还为新机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杨总还经常地感慨:“你们当初的‘六大改’实在是太必要了!”

任务正式启动后,我们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雷达的设计投产,不到8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雷达S型件的联试及验收出所,不到10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2部雷达正式装机件的联试和军检出所,所有样机均以稳定良好的状态和优于指标的性能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在研制进度上创造了我国机载雷达研制史上多个新纪录,赢得了主机厂所、试飞单位和上级机关的多次好评。而所有这一切,都得益于杨总主持制定的突出重点的总体技术方案和实事求是的计划进度安排。在其背后,不仅仅意味着作为型号总师所要经受和承担的千钧压力和严峻考验,更印证和彰显出杨总作为老一辈科学家所具有的高度负责、胸襟坦荡、宽广包容的超凡气魄,以及周密组织、科学指挥、把握全局的卓越才能。

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人生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