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迈进2011年1月、喜迎中华民族的辛卯年春节之际,笔者完成了本书的修订。虽然工作告一段落,但兴奋与钦佩之情依然挥之不去,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我觉得:
颜鸣皋就是一本书,他是一本胸怀大爱、满腔忠贞、无私奉献、勇于拼搏的科学家之书,需要我们用整个心灵来阅读。
读这本书,你可以感到很轻、很轻,因为它只是一位中国科学家真实而又纯朴的一生,弥漫着一股清纯之气在这复杂的人间袅袅升腾。
读这本书,你可以感到很重、很重,因为它是用稀有合金铸成的,是用特殊材料锻造的,内涵太深又太美,满是热血在奔流。
笔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听颜老讲他过去的故事,听颜老的同事们讲他们知道的故事,听颜老的学生讲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作为笔录者常因激动而痴迷,甚至忘了记录;常因感动而忘情,甚至逢人去炫耀。
更多的时候,我把激动与感动和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的同志们一起分享,向他们复述着听来的故事,也常惹得他们发出这样的感叹:
“咳!这老爷子,可从来没对人讲过。他就是这样,甘愿默默无闻地做事,再大的成就也不张扬。”
正因为他甘愿默默无闻地做事,再大的成就也不张扬,许多精彩、许多故事都无法收集到,因此仅靠本书也无法准确和全面地反映颜鸣皋的一生,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深深的遗憾。
笔者刚当兵时,和千千万万个农村青年一样,对飞机这个庞然大物能够飞上天,感到非常的神秘和神奇,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气流、推力、升力等飞行原理,也略能在机务保障中检修一些飞机常见故障。
但是,对航空材料特别是钛合金等一些特殊材料知之甚少,检修飞机时也只局限于发现裂纹,而不懂什么金属疲劳和断裂,更闹不懂航空材料还有寿命,还有那么深奥的技术和原理。
认识颜鸣皋院士之后,我在研读他那充满智慧的一本本论著时,才略知了一二。
人们常引用一位领袖的话说,共产党人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我感受最深的是,颜鸣皋就是一块经过千锤百炼的特殊材料,而且是一块飞翔在万里蓝天上的特殊合金。
了解颜鸣皋的人都说,他身上有一股正气、锐气和骨气。这气脉凝结聚合,形成了一股浩然之气,贯串了他一生的宁折不屈、刚正不阿的性格。
这气脉的凝结聚合,也使他的一生这本大书,呈现出奇妙的曲折性、无限的丰富性、独特的个性和让人过目难忘的美妙性。
与颜鸣皋一接触,你就会被他那强大的气场深深吸引,就非常渴望能够了解他、读懂他,就会急迫地进入书中的境界,领略他那厚实丰富的内容,激情澎湃的意绪,精准而深邃的哲思……
我看到,曲折和苦难盘桓在他漫漫求索的征途;我看到,风霜及忧患弥散在他拼搏奋斗的历程;我看到,光荣与自豪写满他无私奉献的一生……
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年代期间,他貌似愚钝,但实质上,他对那些个复杂、多变的人性洞悉明察;他对那些个虚妄、荒诞的命运深谙彻悟;他对那些个丑陋、残缺的生活包容悲悯,非常坚定地守卫着自己毕生的追求和信仰。
阅读颜鸣皋,我仿佛打开了一座思想宝库,那些熠熠生辉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如晨曦般照亮着我们这些后来者前进的方向……
阅读颜鸣皋,一页页翻过他人生的历史章节,我与主人公一起欣喜、兴奋和自豪,也曾与主人公一起焦灼、躁动和震颤,力争用有限的笔墨描绘出一个真实的颜鸣皋,使自己的阅读和读者的阅读更具有阅读的意义……
阅读颜鸣皋,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陷入深深的思考:当我们能够冷静地打量这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时,当我们能够冷静地探摸这个人类历史上物质生活最丰富、最多彩的时代时,那么,就让我们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历史可以重演,可以重新经历一番颜鸣皋所经历的一切,我们能否像颜鸣皋那样,胸间充溢着一种强烈的自信,掷地有声地说出“我不后悔”,面对艰难困苦的磨炼、面对名利权色的诱惑而毫不动摇?恐怕有不少人说得不那么响亮,恐怕有不少人底气不那么足!我们应该承认差距是存在的,也是鲜明的,这就是现实!
可惜,历史不允许假设。
阅读颜鸣皋,我觉得还有一种特殊的指向,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商业化浪潮叠起,正在悄然无声地侵吞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思想高地之时,我们是否能从中领会到我党提出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意义?
阅读颜鸣皋,我更有一种独特的感悟和感受,觉得有一种比涡喷式发动机还要巨大的力量,在爆发中撞击着我的心扉,让我在感受激情和力量时,获取思想与精神的锤炼。
我在内心里承认,颜鸣皋就是一部经典,是一部读不尽、续不完的恢弘长卷!
我还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部传记是与中航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的同志们一起完成的,凝聚了许多同志的心血和汗水,并得到了院领导及有关部门的热情鼓励和帮助。
与颜鸣皋先生一起工作、生活过的一些老专家,不辞辛劳,逐字逐句地阅读书稿,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宝贵意见。在此,作者向他们致以崇高的军礼并深表谢意!
本书还借鉴并引用了朱之琹、曹春晓、刘才穆、陶春虎、刘世兴、朱知寿、张坤等同志的回忆文章,在此表示诚挚感谢!
还要感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宣传文化部和钛合金研究室的同志,帮助收集资料、修改编辑书稿等,提供有力的支持。
正是由于组织上和同志们无私的帮助,才使这部传记得以顺利付梓。
2011年1月初稿
2011年3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