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有一位上市公司的创办人兼董事长,年逾60,事业成功更深具智慧。在一次与我私下闲聊的时候,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一句话:“60多年来我体会出赢家与输家的最大差别在哪里。你知道吗?它的差别就在,赢家永远说‘这有可能’,而输家永远说‘这不可能’!”当时只觉得这番话颇具启发性,但经过多年以来我阅人无数的工作经验中,去不断验证它的正确性,发觉它还真是有点像“真理”!
因为担任顾问的关系,总是在不同组织中,见到层出不穷的问题解决方案,而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方案被提出的过程中,总见到许多乐于尝试创新的人。这批人总认为,虽然是新的尝试,没有历史上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但在经过成本效益与衍生风险的评估后,认为未来虽有不确定性,但总应该试试看,因为它们“有可能”成功,进而产生有价值的影响力。可是在这批人存在的同时,我也总是看到另一批人,他们见到不熟悉或意见相左的提案时,不加思索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可能”!而且总有各种千奇百怪的理由来证明自己这种判断“不可能”的看法,还要说服影响大家,让大家也都认为这一切是不可能的,应该停止或放弃!这两种截然不同特质的人,在起跑点上看来近似,但经过若干时间后就会发现:说“有可能”的人,因为愿意尝试,不断检讨,总是找到新的方向,创造新的价值,最终成为一个赢家;而那一群说“不可能”的人,因为拒绝掉大部分的“机会”,不愿尝试,所以幸运之神总难眷顾他们,最终成为一个输家!
在职场上,不难发现把“不可能”这三个字挂在嘴边的大有人在,他们总是担任永远的“反对势力”,但讽刺的是,当你认真地询问他们如果坚持反对的话,可有其他更好的主张或建议时,这些喜欢说“不可能”的人,还常常没有任何更好的主张或建议,仿佛他们的角色就是提反对就好,而不须要解决问题。组织里还有许多“非不能也、乃不为也”的同仁,他们极有才华或能力,明明可以胜任很多工作,但就是有些致命的缺点:不熟悉的工作不碰,不主动接受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这些人这也不可能,那也不可能,结果就什么都变得真的不可能。有一句俗语说:“成功者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三个字!”在成功者的眼中总是看到机会与光芒(这是成功创业家的最基本特质),他们会绞尽脑汁去想办法,面对事情的态度是积极的、勇于挑战的,越是不可能成功的事,对他们来说越值得去征服。这类型的人也特别受老板、员工与客户的欢迎与爱戴。
最近我在网络上看到一则故事,这是一则关于100万法郎的故事,这则故事叫做《穷人最缺什么?》。故事指出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只存在一点点的观念差距而已,而且告诉我们穷人缺的不只是钱,最主要的是一点点的正确观念。这则故事说有一个法国商人叫做巴拉昂,他靠推销装饰肖像画起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迅速跻身法国50大富翁之列,在1998年因病去世。临终前,他留下遗嘱,除了将自己的大部分资产捐献给医院外,另准备100万法郎作为奖金,奖给能揭晓“穷人最缺什么?”这个题目答案的人。共收到了48561个答案,绝大多数人认为,穷人最缺的是钱,或是,穷人最缺的是发展和发财的机会。有的人认为,穷人之所以穷,那是因为他们缺少帮助。答案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巴拉昂逝世一周年,在公证部门的监视下,从48561封答案的信里找到一位叫蒂勒的小姑娘猜对了巴拉昂的秘诀与谜底,那就是穷人最缺少的是:“野心,成为富人的野心!”这种野心,或是企图心,它就是来自于对任何事抱着“有可能”的挑战勇气与尝试。只有有了野心,才会转败为胜、找到机会!
天底下没有不可能的事,只是你选择用什么态度去面对,有没有找到对的方法去处理而已。在不景气或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总有些企业的业绩硬是逆势一枝独秀。假如人人都在惯性思维下宁愿相信过去的不可能,也不愿意去寻找可行的办法,不仅对自己失去信心,而且严重打击员工士气,在他手底下做事的员工自然一直来来去去,换了一批又一批。很多事实证明,“不可能”的想法只是属于暂时性的,在过去的经验法则之下,只是无法立即想到解决之道。所以,下次当遇到难题时,别让“不可能”三个字再度束缚自己的思维,有时候只需要换一个角度思考,转换立场去探讨,更积极往前迈进,再坚持一下,或许“不可能”就会变成“有可能”。而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除了他们能忍受过程中的各种艰辛、磨炼、挫折,甚至于旁人的嘲弄以外,也因为他们对“不可能”多了一份不肯低头的韧性和执著。自古以来,赢家总愿意做其他人不愿意做、不敢做、做不到的事情。其实蠃家与输家之间的差别真的不大!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蠃家说有可能,输家说不可能!如此简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