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的智慧
3763900000017

第17章 坐困愁城自我反省曲

我们在人生中所遭遇到的困境,总是一波接一波地永无止境。生活中的困境,让我们感到愁云惨雾、意志消沉;工作中的困境,使我们绩效衰退、萌生辞意。许多人总是请教我解套的良方,我就送他们自我反省三部曲,这三部曲听起来简单但是要好好锻炼,才能发挥效果。

一、首部曲——自我改变

许多人在某些公司或某些岗位,壮志难酬,主管同事掣肘,以致诸事不顺,这时候总想通过换个环境或调个单位解决问题。我先说一个简单的故事,你就会知道它可能不管用!有一只乌鸦打算飞往东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它们停在一棵树上休息。鸽子看见乌鸦飞得很辛苦,关心地问:“你要飞到哪里去?”乌鸦愤愤不平地说:“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个地方的居民都嫌我吵,嫌我的叫声不好听,所以我才想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好心地告诉乌鸦:“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吵闹与声音,飞到哪里都一样不会受到欢迎的!”所以,每当许多人力资源主管,发现某些员工在某岗位上表现不好,想转调其他岗位时,我一定要求他们停止,唯有在原岗位能表现优异的人,转调他职才有成功的可能,这是我们“自我的桎梏”,我们很容易背起来随身带着走。

你可能听过“小木桩拴大象的故事”。它是说在马戏团里,驯象师用一个小小的木桩,就能轻易拴住一头壮硕的大象的典故。许多人不解地问道:“何以这么小的木桩,就能拴住一头巨象?它们应该能轻易地挣脱啊!”驯象师却很笃定地说:“我在它还是一头小象的时候,就是用这样的小木桩拴住它,当时它没有力气挣脱,现在它虽然已经是庞然巨物了,但它却以为自己仍旧无力挣脱,所以小木桩自然就能拴住大象!”这是我们“思维的桎梏”。突破困境的自我改变,就是要解除“自我的桎梏”与“思维的桎梏”,用不同的角度与逻辑“易地”而“客观”地去审视相同的困难,它们才有可能被解决。爱因斯坦说:“以原来的思想水平解决问题,只是转移问题,而非解决问题!”就是这个道理。

二、二部曲——自我要求

在公司的经营会议上,负责业务销售的你正进行公司的销售成果报告。依此次的统计数据来看,目前仅实现应有目标的五成,担任销售经理的你正胆战心惊地向高层主管报告。报告的最后你开始提出未达目标的几个重要的原因,包括:整体市场萎缩、客户取消订单、新产品推出延迟、产品来不及制造等。接下来,主管们开始分配工作给各相关部门,业务部分随时追踪客户订单情况,研发部门严格管控各研发项目之进度,生产部门增加设备以应对需求……这时候你心想:“终于安全地通过此次会议。”

相信以上的情景对许多企业来说并不陌生,但仔细回想,似乎每次会议皆是如此。一样的结果、一样的问题、一样的解决方法,成为一个无止境的恶性循环。而且这种千篇一律的结果与解决方案,还总是需要耗费很长的会议时间(半天、一天,甚至规模较大的企业以数天计算)。我们进一步来看这几个“永远重复发生”的重要原因:

(1)整体市场萎缩→大环境因素(企业无法掌控);

(2)客户取消订单→客户端问题(业务无法负责);

(3)新产品推出延迟→研发部门问题(业务无法负责);

(4)产品来不及制造→生产部门问题(业务无法负责)。

依以上结果发现,对于负责销售成绩的业务部门竟然“束手无策”,自己也无须采取任何行动,而须借由其他部门的改善与努力,才能改善自己负责的销售数字。奇怪!销售部门的附加价值在哪里?

在“自我要求”之下,同样上述情境,销售经理如在会议前先自问:“业务部门可以做什么来改变情况?”相信后续所采取的解决方法会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业务部门可主动参与客户的市场预测,找出令彼此都失算的原因以图改善;也可以检讨彼此采购合约的签订,或提供能排除困难,如约履行客户一定折扣的优惠;也可以共同寻找订单所能衍生的其他服务,或外围准备工作规划(减少客户临时取消订单的情况,从而减少生产部门工作日程上的困难);也可以借此修改出更明确的未来市场走向,制订清楚的产品规格与销售新策略,及时回馈信息给研发部门,避免开发没有市场的产品,因太过频繁的设计变更而延长开发的时程与耗损。这一切都是在千篇一律的结果与解决方案外,担任销售经理的我们,可以自我要求去做的。

在目前的企业文化中,缺乏个人担当是蛮普遍的问题,推诿、抱怨与拖延到处可见。欠缺个人担当的组织或个人,将无法达成目标,无法在市场上与同行一较高下,无法让个人和团队更上一层楼。别再把“谁应该……”挂在嘴边,而是问“我能为公司做(贡献)什么”以及“我要如何改变现状”。当你是销售经理的时候,问业务部门能为公司做什么;当你是研发部门的时候,问研发部门能为公司贡献什么。如此延续下去,在企业内形成一股文化后,才有可能从老问题中解套。所以自我检讨,是检讨自己不先要求别人,是你坐困愁城下没有选择的第二部曲,除非你压根儿就不想解决问题。

三、三部曲——自我学习

我自幼在台湾受教育到大学,大学毕业以后赴美攻读研究生,若干年后又在中国念博士,所以对两岸或中西方的教育模式都有亲身的经历与体验。我记得我到美国念书的第一年,就碰上我求学求知过程的第一个大挑战,这个体验让我这个习惯中国式学习的人,毕生难忘。我遭遇到一个“很有水平与难度”的问题,想当然地请教我的指导教授(我还颇沾沾自喜,因为美式的教学,教授重视学生发问,甚至于列为平常成绩与考核的一部分)。在我请教他这个问题时,教授没有回答我的问题,直接反问了三个我答不出来的问题。我很有礼貌地把他问的三个问题写下来,不让他偏离主题,又重新回到我当初请教他的那个问题上。他仍旧不肯回答我的问题,只要我先回答他的三个问题。我心里非常不快,仍坚持认为他无论如何也应该回答我的问题。最后他淡淡地说“你先回答我的问题吧”就离开了。我心里的不快简直到了极点。心里想:“什么嘛?我问你一个问题,你问我三个不相干的!”忍住怒火与疑团,我穷尽将近一周的时间去找数据,试图找出他那三个问题的答案。终于在搞懂之后,我带着挑战的心理再次找到他,并在他对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满意后,继续追问着我那一周前提出的老问题。只见他云淡风清地回答我:“你认为我还需要回答你这个问题吗?”我这时才惊讶地发觉,当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被找到时,我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却还不自知地去问我的那一个问题的答案!美式教育重启发,很少给答案,喜欢给你通往答案之路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你能解答的问题就绝不止那一个。

许多社会人士及学生很喜欢问我,在我一路念到博士的所有过程里,学校所学习的课程,在就业以后实际能用上的比例有多少?我回答说大约五分之一!他们就质疑我说,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这么认真地读一些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的东西来浪费时间呢?我的回答是:“学校的学习,是要养成我们能不断学习的‘好习惯’,以及自我能去‘寻找答案’的能力,而不是给我们一堆在瞬息万变下永远能运用到的标准答案!”

国际趋势大师大前研一,在他的著作《专业——你的唯一生存之道》中明白指出,我们每一个人要学习做一个“专业”而非“专家”的人。他不是在玩文字游戏,他警惕地告诉我们,所谓“专家”做的是已经知道规则、用计算机或设备就可以完成作业的工作。专业知识、行为规范都十分优异的专家,以及擅长让组织顺畅运作的超级通才,这些人的能力越强,就越早将组织或公司带领到错误的方向去,因为他们的高度专业与墨守成规,限制了他们的“自我学习”。而“专业”则是在荒野中找出路,在没有路的世界中观察、判断,找解决方案与答案,甚至于知道什么时候,在哪件事上应该适时地运用几个专家,然后带领组织步向坦途。因为,未来世界的重点不是程度也不是规模,而是“方向”,需要的是受过严格训练,拥有良好学习习惯与有能力找答案的人,唯有他们才是拥有能克服眼前困难的创意和勇气,能够在无路可走之处,嗅出一丝可能性的专业人才。

许多专业经理人会找我指点迷津,除了营运的问题以外,总想找出他们专业知识上的盲点。我总是先问他们一个基本的问题,你们在大学或更高学历的学习过程中,最不感兴趣或最讨厌的学科是什么?有人会告诉我会计学或统计学,我就告诉他们,所以在专业知识上,你们最弱的就是这一项。他们才如梦初醒。人们最不感兴趣或讨厌的专业领域,往往就是他们日后专业领域扩张上最大的弱点与限制。小心,不要成为一个“专家”或一只“大象”,那么坐困愁城便自然是你的“天命”,怨不得人!这三部曲,好好用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