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的智慧
3763900000002

第2章 供应链中的蝴蝶效应

2004年1月,由埃里克·布雷斯(Eric Br Ess)导演的电影《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掀起了一股连锁热潮,也让蝴蝶效应这个本来属于气象学的术语,植入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不论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还是在个人行为研究中,都印证了它的存在。在气象预测中,学者罗伦斯(E.Lor Enz)发现,预测系统中所使用的初始数值,即使只有微小的差异,也会造成完全不同的温度、湿度、气压等预测报告;中国人下象棋,胜败总是决定于前五着,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在科学研究中,面对这样复杂的难以预测的系统变化,学者则称之为混沌效应,简洁地说,这样的现象,其实是起因于整个系统“对于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所致。

因此,在理解这些现象与背后支持的理论之后,像后面这样的预测,就变成是可以理解的了:一只蝴蝶在巴西煽动翅膀,可能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如果各位了解蝴蝶效应中所传达的意义,那么接下来这个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的精髓,就非常容易懂了。什么是牛鞭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将企业的供应链比做一条牛鞭,只要牛鞭的一端有些微的变动,就会引起另一端大幅度的摆动,而企业的供应链越长,牛鞭摆动的幅度与效应也就越强烈。这是1961年杰伊·佛瑞斯特(Jay Forrester)发表的理论。这个理论与蝴蝶效应非常相似,但是远比蝴蝶效应容易分析与控制。

知名企业惠普公司(HP),曾在一家主要零售商店检查打印机的销售记录时发现,打印机的销售量随着时间波动起伏,但是这家零售商,对于惠普公司所提出的订单数量的波动幅度,却比销售的波动幅度还大。接着他们又往上游追溯,追踪惠普公司打印机部门对于订单数量的处理记录发现,打印机生产部对于物料供应单位所提出的数量,其波动幅度更远超前面两者。这就是牛鞭效应:末端消费者微小的消费波动,却能造成产品上游供货商的需求量大幅变动,并导致企业产生巨大的库存成本或销售预测差异!

食品制造业的供应链中,从产品离开生产线到摆放至零售商的货架上,库存时间大约要耗费100天,而这些库存所造成的时间成本、空间成本、维护成本等,都是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沉没成本,是有害无益的。食品制造业如此,其他产业的状况也不相上下。

要抑制牛鞭效应,经理人必须找出自己所属产业中,造成牛鞭效应的原因有哪些。总的来说,造成牛鞭效应的因素不外乎三种行为:促销行为、预测行为和批量采购行为。

1.促销行为

零售商为了刺激市场,常通过提供折扣券、优惠价,或限量供应来促销,这些促销行为会造成需求量的短期增加。事实上这些增加的数量,并非市场真正的需求,而是消费者捡便宜心理造成的波动。这些波动的信息,很容易就会被曲解成需求增加,而造成牛鞭效应。对于中上游的供货商来说,要限制零售商使用这些手段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通过协商或约定的方式,控制一年中促销价格的变动幅度与变动频率,让变动成为可以预测与考虑的因素。此外,上游供货商在接到订单的同时,也应观察零售商的销售量,利用第一手的市场信息来计算市场需求,避免产生误判。

2.预测行为

企业为了减少前置期(Lead Time),让生产线能够顺畅地实时生产交货,会要求原料保存在安全库存水平之上。如果安全库存的预测基础,是来自于牛鞭效应下的资料,那么越是上游的厂商,库存的成本就会越高得离谱。要防止这样的现象发生,供应链厂商之间就必须达成协议,让市场信息能够共同使用,并且在进行预测分析时,使用同一套计算逻辑,避免各自计算各自期望的结果,让“安全”的范围不断扩增。

3.批量采购行为

企业为了减少采购作业成本,或为了压低购买价格,都会做出定期的批量采购行为,但对于上游供货商来说,这些批量的数字中,无法呈现真正的市场需求。若是以这些数据来作为需求量的判断基础,就会很容易落入牛鞭效应的圈套之中。要促使企业减少批量采购行为,上游供货商必须提供优惠的混合采购政策,或者联合采用第三方的物流服务公司,使少批量的装配运送费用降至合理与较容易负担的水平,而不再是企业的负担,借此鼓励厂商根据真正的市场需求来进行订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要抑制牛鞭效应的发生,供应链的强效管理是必要的手段。供应链的企业间若没有信息同步的沟通、信任与支持,就没有办法获得正确、可靠的信息;没有正确可靠的信息,在市场需求量的估计上就必定会出现扭曲,导致牛鞭效应的再次出现!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