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一篇名为《真相的背后是什么?》的文章 中提到,真相的背后是解决之道。假如你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对策,表示你还没有看清事实的真相!而要找出事情的真相或了解问题发生的本质,提出聪明的“问题”,与得到正确的“答案”就是关键。坊间或网络上类似问题的论述多如牛毛,足见这个问题的热门与老掉牙程度。写本文的目的不在炒冷饭,而在强调这个题目应该被一体两面完整地思考,而不是只谈一面。唯有“问题”与“答案”两者同样清晰精准时,才是对症下药。要不然徒然会问问题,却没有能给出正确答案;或是问不到问题的核心,就算提供了正确答案,最后还是牛头不对马嘴。
作为提问题的一方,我们最常遇到的是,会被“笨答案”答得误导方向;而作为给答案的一方,我们最常遇到的是,会被“蠢问题”问得不知所云。事实上,在实际工作中上能精准提问与回答的,坦白说为数不多。
一、提问题方
解决问题、厘清真相、销售服务或发明创造,都贵在提问题。一个好的问题提出来,思维立即就有了目标和方向。发明家们素来有“提出一个问题等于成功了一半”的说法,但是如何提问题却大有学问,值得推敲和深思。提问题应该分为两类,两类的提问基础迥然不同:一类是具有引导性的提问;另一类则是不具有引导性的提问。两者的差异在于是否系“中性提问(Neutral Questioning)”。
(1)具有引导性的提问
这种提问既有目的性也有引导性。例如营销式的提问,目的就是要引导到需求与供给间的一种默契配合,所以并不一定是中性的提问。
(2)不具有引导性的提问
这种提问虽有目的性却没有引导性。例如,为了探究事理的真相,或是咨询式的提问。这时候必须是中性的提问,尝试去引导回答人的答案就会失去真相,这是很忌讳的。
拿营销式的提问举个例子吧。在面对客户作营销式提问前,最重要的是:
(1)对客户的情况与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没有在提问前做足功课,包括收集资料、分析客户的消费习性、了解客户的预算与能力,就无法问出专业性的问题。
(2)对客户真正“需要的(Needs)”与表面“想要的(Wants)”先清楚分辨。对被销售的产品或服务本身,大部分的客户没有销售人员来得专业,客户是需要“被教育的”,不管他们是否承认这个事实。客户真正需要的,往往与他们提出想要的,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如果销售人员只是满足客户说出来的“想要的”,那么这种销售只是在基本上的满足需求(Fulfillment);如果通过专业的提问,弄清客户想要的背后需求背景(Demanding),那么销售人员除了能更有把握确定未来交易的成功与失败外,还有可能提供额外衍生的销售服务机会。
(3)对销售的产品不够深入了解,对销售标的与客户需要的匹配性,特别是效益无法确定,难以证明数字性的效益(能提供数字性效益的销售,几乎没有失败的)。
(4)销售过程中的不当送礼或无意义的折扣优惠,不但增加成本,还会宠坏或吓跑客户,并不是所有客户都爱贪小便宜,除非你的产品或服务,与竞争对手没有什么差异或有突出的价值。
销售人员对客户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谨慎,否则交易很难谈成,把客户气走。管理顾问史蒂夫·吉里欧(Steve Giglio)在《营销与销售管理》杂志中提出以公司为销售对象时的十大蠢问题:
(1)近来生意如何?这是一个很懒惰的问题,这个问题跟见面打招呼时问吃饱没有一样,寒喧话一句,没什么特别意义。
(2)你们今年的目标是什么?前面说过,销售前要准备好功课,了解客户对未来的看法。先对其目标主动提出具体问题,或是请教看法。如此,客户会知道你做足了功课,是为了帮助其达到目标,而不只是响应其所提出的问题。
(3)你的对手是谁?还是做功课的问题,先分析客户的竞争对手,拿他们的情况来请教客户,一般而言,这是个吸引客户的问题切入点。
(4)你如何让公司立于不败之地?如果你不知道答案,为什么对方要与你做生意?深入了解客户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可能的话去买来试用。
(5)过去,你的企业有多成功?这多半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顾客没有多余的时间活在过去,你也一样。
(6)你的顾客是谁?如果你因为不知道而问这个问题,如何能为客户量身订做合适的产品需求?除非你这么问:你理想的目标顾客是谁?
(7)我还必须与谁见面?你必须与这个人建立伙伴关系,然后问他:除了你以外,还有谁也是最后作决策的人?但不要让客户觉得,你希望直接跟他的老板对话,而撇开他。
(8)我该把这个信息留给你吗?绝不要问这个问题。你要告诉对方你所提供信息的价值,把你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像一份礼物一样送给客户。
(9)你的预算是多少?在谈价钱之前,你必须让对方被你所提出的产品或服务吸引,也要让对方提高需要你的程度。你需要主动提高顾客需求的价值,但客户这笔预算可能是成本也可能是投资,两者的差异只在有无报酬率上,以及你如何证明实践而已。
(10)接下来我要和谁联系?这真是个蠢问题。你永远要主动提出下一个步骤。你可以说,下一次会面时谁必须在场,原因为何,并且再次强调客户所提的主要目标。
以上史蒂夫·吉里欧的观点应有后述的补充:
(1)不要武断地问Yes/No的问题。希望听到只有“是”或“否”的答案,除非你十分肯定答案是“是”,不然只会徒遭拒绝,自取其辱。
(2)不要问太广泛或空泛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回答往往也是可有可无的,你得不到有价值的答案,还可能徒增对方的厌烦,不如说一段简短的实际经验案例。
(3)别问应该自己解决的问题。这才是你的销售机会,这才是你的专业与价值。
(4)话不在多,只要知道了客户的时间计划与兴趣程度,见好即收。
(5)如果客户要求进一步提供企划案或报价,最蠢的问题就是问客户,你何时想要拿到手?因为答案永远应该是ASAP(越快越好,As Soon As Possible)!你不如说,“我下星期一以前交到您手上好吗?”不但给自己预留了处理的时间,也能探询客户的进一步需求与对交易的诚意。
(6)你能得到怎样的回答,取决于挖出答案的难度,但同样也取决于你提问的方法。不会问问题,多半找不到你想要的答案。真的不会的话,那就先准备问题自己预演一番再出手。
(7)明白你想问什么。很多人把提问题式的销售,视为拉近距离与建立关系的方法,这样做的风险就是效果很难掌握。找出什么是你知道的,什么是你不知道的,问问题的焦点就在于你不懂的地方,越快弄清楚越好。
(8)提问题就是提问题,切记不得变成滔滔不绝地谈个人想法,除非客户主动表示感兴趣。不要扮聪明爱表现,表面是提问题,其实只是想让对方知道你的见地有多伟大。最后客户对你了如指掌,你对客户一无所悉。
(9)小心别问错了问题。如果你的问题基于错误的假设,除了给对方一个很差的印象以外,这样的销售注定要失败;当然万一你的假设推论很有把握,却有相当的帮助。重点是,你有多少把握赌一赌这样的效果。
(10)三思而后问。清楚你在销售过程中要知道的信息,掌握销售的主动性与时间。得到你想要的信息,就该开始作整理总结,然后让客户确认。
二、给答案方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提供答案一方的情况又是如何?
网络上有一些计算机自动应答的聊天室,也有人称为“聊天机器人”的网页(如果心血来潮时可以体验一下,不过这非笔者个人的推荐。各种语言的如:http://international.jabber wacky.com/,纯英文的如:http://home.enfamily.cn/robotchat.php或是http://alicebot.org/igod/)。这些网页有的是拿来作为练习外语之用,有的是纯聊天没有特别意义。它们的情形大致上是,你可以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问计算机,然后它也能很正常地不断回复你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来一往地问与答,不是特别艰涩刁钻的问题,有时候你还不容易察觉它回答的逻辑规律,其实说穿了都是一串白问白答,因为它提供的答案看来行云流水,用来练习应对语言还好,在信息的获得上是一点帮助也没有。这就是典型的笨答案。
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处处充斥着笨答案。举例来说,我一位友人总喜欢管他儿女的行踪,到了晚上,就习惯用手机追踪。一般而言,他们间的问答情形如下:“你在哪里?怎么还不回来?”“我在外面!”“在做什么?”“在忙!”“什么时候回来?”“过一会儿!”一串类似的对话后,打完电话生气的父母其实没有获得任何有用的信息,只是完成他们的发泄与不满。商周出版发行人何飞鹏曾发表过一篇名为《拒绝不确定的答案》的短文,文中提到:“管理‘不确定’是企业领导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遇上不确定的答案时,首先要拒绝接受,再通过不断的追问或更换问话方式,一直到得到相对正确的答案为止。”其实要判断“不确定”的答案很简单,凡是没有5W1H(What、Where、Who、When、Which、How much)的答案,就是不确定的答案。例如问下属:“你有多少把握及时完成?”答:“我一定尽力而为!”就是完全不确定的答案!如果问:“何时能完成?”答:“下星期完成!”就是暧昧不明的答案!因为一个星期有七天,一天还有上下午两个时段,更甭谈几点了。但是很多人就是能接受这样的答案,等到结果揭晓时再来不满是没用的!
教育学家及思想家陶行知先生(1891—1946)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定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与其祈祷提问者聪明提问,不如让自己回答言简意赅;与其希望回答者精准回答,不如清楚拒绝不确定的答案。因为蠢问题与笨答案实在是一样的可怕而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