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0年的3年时间,庞为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经营方式等方面,连出重拳、频频发力:推行综合平衡计分卡,让全员养成“用数据说话”的思维习惯;深植精益理念,推行精益生产,建立了精益改进指标体系,全员参与率达50%以上, 300多个六西格玛管理项目创造价值数千万元;整合资源,改变企业经济增长模式,先后组建黎航部件公司,并购青岛云路、黎航化机,整合上海黎明飞浦等物流公司;规范企业管理,强调“用制度管理,按制度办事,按流程执行”,推进制度创新与规范流程的基础工作;注重技术体系创新,注重产学研合作,同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长期科研协作,面向行业、社会广纳人才。这些改革措施从各个方面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企业规模、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迅速提升,为公司又快又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制度兴企 文化塑人
庞为视人才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他以“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为核心,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五个基于”的人员发展战略,强调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两个能力;建立了专家树等多种选择途径的员工发展通道,满足员工的发展需求;构建“重点突出、薪酬领先、分配模式多元化的薪酬管理体系”,使员工个人收入增长与企业经济效益有机联系了起来;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黎明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始兴于20世纪90年代改革脱困时期,庞为既是传承弘扬者,更是创新领导者。企业文化部的员工们还清楚记得看到庞为亲手书写的《企业文化理念》讲稿时的震惊:一册厚厚的笔记本上,数十万工整的字迹布满稿纸,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文化兴企的渴望。3年中,庞为不遗余力地大力倡导企业文化建设,并将“具有航空人精神和黎明特色的企业文化”定位为黎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他制定的企业文化“落地、深植、升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推动了一场企业文化的变革。在推进过程中,他先后三次在文化宫召开干部、骨干千人大会,亲自讲解集团文化和企业文化新理念。在庞为思想的指导下,黎明公司融合中航工业集团文化理念,现在已经形成了以“战略价值观、策略价值观、运营价值观”3个层面、19条文化理念为框架的企业文化体系,内容丰富系统,便于实现企业文化的深植与升华。现在,“三观十九条”和“先做航空人,再做航空事”等企业精神已经融入到职工工作中,企业文化已经日益成为员工工作和生活的精神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
2009年10月1日,在建国60周年阅兵大典上,一队歼10战机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庞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飞机,庞为知道自己的重任,纵使前方充满了未知的坎坷与艰辛,他依旧会积极向前,用奋斗谱写航空报国的华彩篇章。
蔡 毅
让西航基业常青的真心英雄
2006年,蔡毅从工作了21年的中航工业涡轮院来到西航。
5年过去了,从认识西航、融入西航到引领西航,他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这个有着50多年光荣历史的企业融合在一起。
五年实现八大历史跨越
蔡毅,1985年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专业毕业进入中航工业涡轮院,从技术员到室主任、科技部部长、科技副院长、院长。参与和主持完成了多个国家重点型号预研工作。作为国家“973计划”国防预先研究项目等项目负责人,他建立的新的发动机设计系统,为我国首台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研制做出重要贡献;主持完成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多项奖励,成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蔡毅,在西航度过的5年,贯穿了西航实现“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全过程。这5年,他迎难而上率领西航实现了经济发展、科研生产、国际化开拓、非航和三产发展、资本化运作、自主创新、党群工作、和谐惠民八大历史新跨越。公司收入以年均22.1%增长、实现收入248.5亿元,利润以年均30.6%增长、实现利润总额6.09亿元,分别为“十五”的2.9倍和4.7倍。
西航这个有着半个多世纪历史的老牌国企,实现年收入25亿元用了47年;“十一五”期间仅用了3年,就实现年收入从25亿元到50亿元的跨越;2010年西航实现收入69.08亿元。
蔡毅,在西航把自己的管理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成功完成了从科研领军人物到企业领军人物的角色转换。让西航这个老牌国企重新焕发了活力,创新发展风生水起, 5年实现了企业发展八大历史跨越,为企业“十二五”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西航动力无限
最能体现蔡毅管理之道的是“求快、求变、求新”。蔡毅常说,“创新太难,尤其是实现商业成功的创新更难。如果不能做到创新,那就不妨从求变入手,在变化中寻找机遇;如果还不能做到求变,那就一定要求快,以速度来领先,以快速来占位。”
破“循”除“规”求快,西航实现了“航空动力”短时间成功借壳上市,上市不到一年募集资金20多亿元;“航空动力”获得证监会“金鹰奖”和上交所“最佳重组案例提名奖”,董事会荣获优秀董事会,蔡毅荣获最佳CEO,开创了中航工业和陕西省的先河。寻“招”觅“术”求变,西航从按照国际标准到以远超过顾客需求的标准完成外贸订单,2009 年成为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全球 24 家“金牌供应商”之一。革“故”辞“旧”求新,西航以文化管理为核心,促进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荣获“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等多项殊荣。
蔡毅的管理之道,影响和改变着西航干部和员工的思维模式,从“细、实、衡、优”基础管理工作标准到“年精益、季目标、月改进、周计划、日看板、时记录”独特管理方法;从“大部制”、“首席专家”改革到几千人参加的岗位竞聘;从交付节点前移“10月对10月”到308名部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与553个基层生产班组“结对子”;蔡毅的管理之道使西航焕发出空前的活力。
耕心铸魂打造西航的DNA
蔡毅,为使西航基业常青,着力改变企业的土壤,打造西航的DNA。他愿意把自己在西航的实践经验和启示与兄弟国有企业共享,通过大家的共同奋斗使国有企业成为共和国的脊梁。他瞄准世界航空动力科技前沿,借鉴国际先进航空工业企业管理经验,潜心为西航注入基业常青的DNA。
他潜心研究、勇于实践、笔耕不辍,5年间撰写发表了100余万字涉及西航企业文化管理、创新管理诸多方面内容的文章,结集出版的《创新西~航》1~4卷,成为西航宝贵的财富。他主编的《综合平衡记分卡实战手册》、《文化西航 动力蓝天》由航空工业出版社公开出版后,在业内和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
他亲历亲为从西航整体战略出发,用文化引领变革创新,将以“人”为核心的柔性管理和以“事”为核心的刚性管理相融合。让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魂魄”、企业变革的“动力”,成为企业基业常青的“心经”,着力提升西航软实力。他用职业经理人和党员干部的双重标准要求自己。以文化的力量助推企业发展,用短短5年时间让西航在陕西、行业乃至全国树立起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杨 锐
二十六载动力情矢志不渝航空梦
杨锐,1985年7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同年8月进入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工作, 2006年10月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及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是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他曾先后担任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原中国一航航空产品部部长、发动机事业部常务副主任,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重要职务,现任中航工业发动机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杨锐视野开阔、思维敏捷,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和技术管理,熟悉国内外航空发动机行业的发展情况,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和企业管理经验,是一名阅历丰富的管理型学者。1999—2006年,杨锐作为原中国一航发动机事业部的主要负责人,担任了“太行”、“秦岭”、“昆仑”等多项国家重点型号发动机的行政指挥及项目负责人,全面、按期组织完成了发动机项目的研制及装备批产任务,为顺利完成国家高新工程一期任务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6年杨锐开始担任西航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他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以“耕心工程”为核心,构建具有行业和西航特点的“十个三”特色文化体系。通过组建西安航空动力股份公司,顺利实现了公司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有力促进了西航的改革发展与稳定,使西航在我国新型航空发动机的研制生产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9年1月,杨锐走马上任中航工业成发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毅然挑起了中航集团赋予的重任。对于历经改革阵痛蜕变新生的成发公司,履职之初的杨锐不断思考如何加快发展的问题。他带领公司领导班子及全体员工深入解放思想,主动转变观念,从中航工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成发公司的实际出发,重新确定了成发发展战略、愿景、目标,提出了“三重”、“四协调”等发展新要求。
先谋后动,动则必成。杨锐带领“哀兵必胜”的成发人重新由“分兵突围”向“协同作战”转变,用积蓄已久的能量证明了个人及团队的实力。他在上任伊始表明坚决完成某型发动机研制任务的使命!成发公司用半年时间打通军品生产线,并圆满完成批产交付;某型发动机全状态试车实现性能全面达标;成功交付国家重大专项WS××发动机国内首台反推力装置,并实现一次联试成功;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2号试车台顺利通过技术验收……成发公司科研能力的不断增强,重大型号任务的按节点完成,赢得了军方的赞扬和肯定,为后续型号研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在职期间,成发外贸转包业务克服金融危机的挑战,逆势而上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开始了由“世界级”向“世界级优秀”供应商的升级;工业余能动力系统如期实现10亿元跨栏目标,创历史新高,开始了由设备“制造商”向“系统集成服务商”的转型……一个又一个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为成发赢得了更多发展机遇。
他提出“虚拟成发”的理念,践行用“能掌控多少资源”而非“拥有多少资源”来衡量企业规模;他积极推进资本化运作,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11年4月11日,成发科技非公开发行股票成功,募集到航空发动机专业化发展急需资金10.5亿元,通过并购哈轴项目弥补了航空轴承生产能力的短板,为中航集团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树立了良好典范。为此,中航工业集团公司授予他“总经理特别奖”。
据统计,杨锐任职期间,成发公司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27.8%,利润总额2亿元,同比增长17.6%;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30.5亿元,同比增长26.1%,利润总额1.81亿元,全面完成中航工业下达的年度考核指标。2007—2009年连续三年优异的经营业绩使成发公司荣膺中航工业业绩优秀单位、2009年度优秀市场管理奖、非航空民品产业先进单位、纳税先进单位、四川省百强企业、成都市模范单位等诸多荣誉。
从研究所到集团机关,从集团机关到工厂,参加工作26年来,杨锐以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创新独到的管理理念,始终秉承“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宗旨,兢兢业业,脚踏实地,践行“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理念,为祖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激情奉献,矢志不渝。
刘永泉
壮志凌云翱翔长空
是谁,实现动力助推飞机翱翔;是谁,见证心灵伴随梦想飞行。几代人的报国情,几辈人的凌云志,无悔的青春奉献给蓝天,赤子的情怀与之交融。
刘永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主管科研管理、某系列发动机研制,带领着他的团队坚定地在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的道路上前行……
2000年3月,刘永泉任中航工业动力所副所长,2002年12月兼任动力所总设计师。他主管科研管理、某系列发动机研制、先进技术预研、对外技术合作、知识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工作。多年来,他以科学高效的科研管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对先进技术的执著追求,带领科研人员突破技术关键,确保型号研制节点,为重点型号的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3年起,按照动力所的总体部署,刘永泉负责某发动机技术攻关工作。当时该发动机存在的技术问题是设计定型的最大障碍,他充分发扬技术民主,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了多个技术攻关方案,并行推进。攻关过程中,他经常深入科研一线,在研制遇到困难、科研人员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他统筹安排、合理调度,使人、财、物各方面资源发挥了最大效用。在他和参研同志夜以继日地努力下,某发动机的技术攻关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