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航空报国英模谱
3765100000022

第22章 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13)

在工作中,李胜泉勤于思考,大胆创新,针对传统的液压执行机构原理图设计中存在的表达不清楚、效率低下的缺陷,他主持开发了一种DCL(数据库控制语言)界面的执行装置原理图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该系统应用在某型发动机数控系统机械液压执行装置原理结构方案的设计中,大大提高了设计速度和质量,可靠性显著提高,该系统的机械液压执行装置通过了部级评审。

走上中层领导岗位后,他创新管理模式,摸索出一套科研任务量化及考核制度管理办法,采用协议工作量的方式对课题进行量化,有效地保证了科研任务按节点保质量完成。在型号研制中,他大胆启用年轻人,多鼓励,少批评,不怕失误,为年轻人发挥才能创造条件,为每个新来的大学生安排了指导老师,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并亲自授课培训,通过学习培训和岗位锻炼,为青年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在他的指导下,一批批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了专业技术的带头人和领军人物。

2005年担任副所长后,他分管质量和生产工作以及某系列发动机控制系统专业平台工作。作为管理者代表,对质量工作高度重视,通过组织质量检查、监督、考核、奖惩和管理评审等活动,为研究所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他的领导下,动控所软件研制过程能力成熟度评价进入了总装备部第三批试点评价单位,成功通过了军用软件研制过程能力二级评价,中航工业质量体系达标评价也走在了集团公司各成员单位的前列,2010年通过了生产过程和软件研制过程两个模块的达标评价工作。他积极推进科研生产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生产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责任体系,关注生产能力、生产规模的持续提高,将6S管理与生产现场管理相结合,确保科研生产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在某型发动机控制系统专业平台建设中,注重专业技术成熟度的提升,以专业技术发展支撑型号项目工程能力的提升,为我国某型数控系统的定型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诚信、责任、进取、理智、务实、卓越是李胜泉崇尚的价值追求,也是他的特征写照,他努力工作,勇挑重担,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祖国的航空事业,是广大干部职工学习的榜样!

高 华

风鹏正举 情系蓝天

现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领军人?曾有人这样描述:这个人首先是一个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家,同时也必须是一个拥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和勇于创新变革的开拓者。原中航工业西控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现中航动力控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华,就是一个这样的领军人。

明确战略目标 引领企业快速发展

2007年6月,从宝鸡212厂(中航工业宝成)调回西控公司担任董事长的高华,根据集团发展战略,认真梳理西控公司发展思路、目标与方向,在充分研讨和分析后,明确提出了西控公司“431”发展战略(即:4个业务板块、3个管理项目和1个发展支持平台)。几年来的实践证明:“431”发展战略正确规划了企业的方向与目标,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引领企业前进的行动指南,“431”发展战略起到了有效拉动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预期效果。

在林左鸣总经理来公司视察并发出“113厂(中航工业西控)要进行第三次创业”的号召后,高华立即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创业”的学习讨论与研究,确定了“下大力气抓民品市场开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发展民品”的发展思路,主持规划了3~5年的民品市场发展项目与市场目标、阶段目标。公司抓住机遇果断投资,成功购置项目配套用地上百亩,并着手筹备规划西控民品工业园区,并将厂区按功能布局,划分为A、B、C等区域,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高华的带领下,中航工业西控全体干部员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打赢了重点型号、经济建设和“1021”项目三大战役。3年多来,公司经济规模持续大幅增长,荣获了中航工业2007—2009年连续3年在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中获得A级“业绩优秀单位”称号;重点型号研制成效显著,圆满完成了“0910”国庆阅兵保障任务;现场管控能力、均衡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西控公司确立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经济增长模式,公司步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坚持改革创新 探索企业发展新模式

高华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企业发展整合模式。一是坚定不移地执行集团专业化整合的重大决策,站在有利于航空发动机控制板块未来发展的高度,审时度势地提出“确保成功、利于整合、稳定全局、持续发展”的工作原则,全力推进“1021”重大资产重组项目获得成功。作为集团重组后的第一个专业化整合项目,该项目的成功获得了集团高度认可,高华荣获了中航工业集团颁发的“总经理特别奖”。二是坚持“专业化整合、产业化发展”思路,大胆创新,多渠道探索存续企业发展模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了新业务领域的突破,与“中航瑞赛”合作成立了“中航瑞赛西控置业公司”,实现了公司“431”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房地产板块的平稳发展。先后组建了物业、兴航、艾力特航空科技等公司和工具分厂,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引进科学方法 搭建管理创新体系

高华注重科学管理,为加速公司由“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组织构建起以发展战略为导向,以EVA(经济增加值)为核心,按照IBSC理念与构架,融合精益生产、六西格玛、6S管理、流程再造、知识管理等多种工具与方法,以信息化为保障运行平台的涵盖企业全价值链流程的管理创新体系,公司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保持了集团和行业内的相对领先水平,促进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快速提升,充分展现了公司综合实力与社会形象。

坚持以人为本 凝人心促和谐保稳定

高华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注重人力资源的调整和优化工作,加大了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保持了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注重改善职工福利,3年中职工收入年平均增幅均高于20%。几年来,果断决策购买、建设竣工职工住房约1600余套,完成了单身职工公寓改造,新建了约10000米 2的“113航空苑”综合楼,使广大职工能够安居乐业,提振了职工队伍的士气,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多年来,高华长期投身于企业的科学发展大业,取得了卓越的成果。面对未来,重任在肩的高华正带领中航动控积储能量,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牵引,迈向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征程,“九万里风鹏正举”,他正豪情满怀地追寻着中航动控打造世界一流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供应商的腾飞之路。

张淑霞

兵头将尾张淑霞

走进中航工业西航叶片加工中心繁忙的生产现场,来到转子叶片拉钳加工区,您就会看到正在忙碌的她——张淑霞。

可别小瞧面前这位个头不高、身材略显单薄,还显得几分文弱的中年女子,她可是转子叶片拉钳加工区的掌门人。钳工班长的官职,说大是兵的头,说小是将的尾。可张淑霞在这小小的人生舞台,以对航空事业的执著追求,以超脱凡人的毅力,风生水起演绎出一幕人生大剧。

这位20岁参加工作,10年前调入西航叶片加工中心后,在这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她数不清自己质量、工时多少次名列叶片中心前茅,多少次被评为叶片中心先进生产者。中心领导说,是连续多年、连续多次,末了,也未拿出准确的数据。但对张淑霞10年中,多次登上先进生产者光荣榜,获得中国一航劳模,国防科技工业劳模;名列西安市百名文明市民,中心领导是如数家珍。可张淑霞看重的是2010年她所在的班组又一次荣列公司巾帼优秀班组。

在平凡岗位实现人生的价值

张淑霞语录:敬业爱岗是职业态度,也是职业道德。只有把本职工作同个人理想,兴趣爱好相融合,才能在工作中寻找到自身的归宿和价值。

叶片中心承担着多种型号发动机叶片科研、生产任务。在一条生产线上交叉进行多机种科研生产,任务繁重、技术含量高,工作强度大。

尤其是不像有的单位加工的零件有重要件、关键件、一般件之分。转子叶片每一件都是重要件、关键件,任何一件叶片的质量问题都会影响发动机的性能,甚至引发质量事故。工作20年来,张淑霞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负荷忘我工作。聚精会神精心操作,在机床前不停地忙碌。工友们说,张淑霞的劳模称号不是吹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是的,她连续多年质量、工时名列叶片中心前茅,对此做出了最好的注解。叶片中心领导说,按照年龄张淑霞尚有5年方可退休,但如果按照标准工时计算,5年前她已经在干退休后的活了。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生命的宽度是无限的,张淑霞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延长了自己献身航空的职业生涯。以标准工时计算,她多干的工时将自己的职业生涯拉长了10年。

在平凡岗位创造骄人的业绩

张淑霞语录:人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有多么远大的理想,最重要的是先要把本职工作做好。

张淑霞质量意识强,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都力求做好、做精、做到位。尽管每一种叶片的每一个尺寸都有公差带,可公差带在她眼里却作用不大。因为在她心中,合格的零件是每一个实际尺寸都是名义尺寸,都是中差。工作中她把每一个零件尽量干到名义尺寸,严格自律精益求精的她,获得了检验员的信任,称她加工的零件都是信得过产品,她也成为质量先进个人行列中的“不倒翁”。

2010年8月,在加工某新机高压一级转子叶片精密浇注工序时,张淑霞发现叶片在模具中定位不准,加工出的零件尺寸不稳定。检查了自己的操作程序和浇注模具没问题后,她立即找主管工艺员一起追根溯源仔细检查,发现叶片进排气边加工工序尺寸不到位,从而避免了一起叶片成批报废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

在平凡岗位锐意进取创造辉煌

张淑霞语录: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凭借的是智慧。我们不但要敢打硬仗,能打硬仗,更要会打硬仗,要凭借智慧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

张淑霞不仅是苦干,更会巧干。某新机转子叶片精密定位工序时,她发现按照原定位浇注夹具浇注出来的零件不符合图样要求。她和技术员一起动脑子想办法,仔细观察反复试验,发现是工装设计不合理造成。凭借自己的经验,提出将由原来的叶片叶冠和榫头部位工艺凸台定位,改为叶片进排气边定位,使叶片加工尺寸达到设计图要求。

加工某科研叶片时,按工艺规范在实际装配中无法满足工艺要求,张淑霞利用边角料自制了一个装夹工具,经技术部门批准后投入使用,满足了该科研叶片设计图要求,加快了该叶片组合件的试制进度。

张淑霞,把普通的工作岗位作为人生的舞台,她没有创造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建树功盖天地的奇功,但她在平凡处彰显了伟大,令人敬佩,令人尊重。

邓卫华

为中国“心”加油助力的科技带头人

支撑人生命的关键部位是心脏,助推飞机翱翔蓝天的关键部位是发动机,发动机燃油控制系统附件就是飞机上“心脏”的“心脏”。邓卫华就是为飞机心脏加油助力的总工程师。

邓卫华,1982年从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就告别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回到他所热爱的故土,来到了红林,加入到浩浩荡荡的三线建设行列中。28年中,这短短的四分之一世纪的人生,邓卫华从工艺员到设计员到室主任,从独当一面的副总工程师到驾驭全局的总工程师,先后在一系列航空发动机的研制中表现出卓越的才华。在航空工业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创造了许多不平凡的业绩。

2001年8月,受到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高度关注的“撒手锏”工程的研制任务光荣地落到了红林公司干部职工的肩上,该任务技术难度之大、要求精度之严是红林公司创建以来前所未有的。向上级领导机关立下军令状的公司领导保证,在规定的17个月内坚决完成过去需要四五年时间才能完成从方案论证到研制生产的艰巨任务。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研制新机,行业少见,国内也罕见!

为中国“心”加油助力是对红林、对邓卫华的一次严峻考验。

红林将研制工作总设计师的“帅旗”交给了邓卫华。邓卫华担任了该项目组组长、技术总负责人。下过乡、当过知青、当过赤脚医生的邓卫华,深知时间与打赢未来战争的关系。军人视时间如生命,军工人更知道时间就是提升战斗力的保障。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理论和技术管理上的优势,跳出设计工作陈规,指挥着设计、冶金、工艺、检验和非标制造的设计研发团队,采取高度平行交叉作业,超常规工作,精心组织,克难攻坚,并行作业,一天当三天用!经过16个月的日夜奋战,发图12853张,使这个型号产品提前33天顺利完成研制、生产任务,创造了让军方领导和上级机关为之赞誉的航空附件研制生产史上的一个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