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航空报国英模谱
3765100000035

第35章 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26)

刘国民

坚毅睿智 功勋卓著

作为中航国际的前身——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简称中航技)的创始人之一,刘国民高瞻远瞩、务实勤奋、兢兢业业的工作,为中航技的发展和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中航技从成立到现在3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快速发展,跻身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前列。

破冰埃及 开荒航贸

1979年中航技成立初期刘国民集思广益首选埃及作为我国航空产品出口打入国际市场的突破口。在刘国民团长的带领下,出访小组在没有渠道、没有约定的情况下,借为埃及民航修理苏制飞机为由,怀揣借来的可怜的出国经费踏上赴埃及的征程。在我驻埃大使的巧妙安排下拜会埃及副总统,通过交流、抓住机遇,历经两个多月的艰苦工作,签署了50架歼6系列飞机的出口合同,打开了埃及和埃及空军的大门,为中航技挖到了第一桶金并开创了中国航空产品从无偿援助变为有偿贸易的新局面。

他们经历了50个日日夜夜,同埃及政府和军方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商业谈判,终于取得为埃方提供数十架战斗机和数百台发动机的大合同。1979年5月2~3日两天里,中埃两国终于签订了两份军事贸易主合同,其中包括中国向埃及出口44架歼6型和6架歼教6型飞机,220台涡喷6型和28台涡喷8型备份发动机;另外还签订了备件供应及发动机修理等附属合同,总金额为1.67亿美元。

对埃及出口中国航空产品取得的重大突破,极大地鼓舞了中航技的士气,各路团组频频出击,战果累累。继埃及之后,1979年先后又与索马里、赞比亚、孟加拉国等签订了飞机出口合同。由于埃及合同执行得好,中航技取得信誉。1980年4月5日,距签订第一批合同不到一年,刘国民又与埃及空军在北京签订了出口歼7Ⅱ型飞机、总金额为2亿美元的大合同。开创了中航技行商天下,我国航空产品走向世界的新局面。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航技的军贸业务不断增大,但刘国民也敏锐地意识到航空产品如果想要大批量出口必须伴随我出口产品的不断升级改造。当时中国空军对现有的军备装备提出要求,从英国引进“七项电子产品”改装部队列装产品,由于诸多因素,空军发现引进后产品不适于部队使用,中国航空工业面临毁约赔偿的尴尬局面。当时身为副总经理的刘国民力主为减少损失,提出继续引进,改装升级外贸机再出口的方案,使得80年代末以后歼7系列飞机的大批量出口成为现实。

拨开纷繁 放眼未来

为了中航技的发展,刘国民总经理拨开现实纷繁的工作,放眼未来,从公司的未来着眼,力主投资扩大航空产品的出口品种。80年代后期,刘国民利用多年出口在巴基斯坦军方建立的密切关系,积极活动,最终说服巴方与中航技共同投资新一代教练机——K8教练机的研发工作。在获得外方资金后,K8教练机很快研制成功,目前已成为我公司主要出口产品。继K8教练机合作研制成功后,在刘国民的直接领导下中航技开始与巴基斯坦探讨研制新一代先进战斗机。为新一代战机的研制工作能够尽快启动,他呕心沥血,多次访问巴基斯坦做工作。一晃十年,现在,中巴联合研制的JF-17战斗机在2003年底首飞成功,目前已进入定型试飞和小批生产阶段。

刘国民非常注重外事交往工作。巴基斯坦是中航技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刘国民前后与七任巴基斯坦空军参谋长密切交往。短短的20年间,他赴巴基斯坦百余次,其中的艰辛难于言表。在中航技向巴基斯坦市场出口各种飞机已有300余架,各种备份发动机500余台,创汇20亿美元里,刘国民做出了突出贡献。

刘国民生于1933年11月。参加工作后在哈尔滨122厂和三机部四局担任俄文翻译的工作,1963—1978年在三机部外事局任外事处处长等职,1979—1991年任中航技副总经理,1991—1995年任中航技总经理(1993—1995年还曾兼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济师),1995年后任中航技董事长。

刘国民为人低调,严于律己,老同志们对他的评价是,只知道干活,不知道要求回报。这就是一位老航空人、老共产党员的品德。

李国富

一位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

李国富,1924年生于上海,原籍广东番禺。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党总支委员,从事地下革命工作。中航国际深圳公司的首任领导人,新中国第一批技术干部,解放初曾是国家派往航空工业建设的骨干技术干部。自1952年起,李国富投身于我国航空工业建设,在航空工业企业历任科长、处长、总工程师等职。1982年调任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广州分公司和深圳中航工贸中心总经理兼党委书记。1986年10月起任深圳中航企业集团董事长。40年来,李国富在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理论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为我国航空工业的技术与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91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劳动模范,1992年由国务院审定为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提起深圳中航,或许许多人并不太熟悉。但上海宾馆、天虹商场、飞亚达,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深圳中航的下属企业。从最初只有两个小工厂、10多名工作人员的公司,到现在拥有包括5家上市公司以及一批在行业和深圳市有相当影响力的“航空母舰”,这简直就是一个传奇,而旗下每个公司背后,都有着许多故事。书写这个传奇故事的,正是深圳中航第一代掌门人、首任总经理——李国富。

李国富是深圳公司成立初期第一批航空工业派往深圳的干部,是中航工业支持深圳建设,深圳公司早期开疆拓土队伍的代表人物。20世纪80年代,在深圳创建经济特区的大背景下,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现中航国际)在深圳设立办事处,当时只是一个10余人的“赤膊小分队”,初始投资也只有3300万元,在缺项目、缺资金、缺人手的情况下,李国富带领队伍凭着航空人特有的创业激情和信心,坚定执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贯彻上级单位制定的“技贸结合”、“工贸结合”、“内外结合”、“以工为主”的方针,闯过了撤退风、经济低迷、资金土地难以落实、基建项目报批受阻等关卡,逐步建立十几家企业,业务涉及高科技制造业、地产业、餐饮服务业、零售百货业等各个领域。充分发挥了信息窗口、技术窗口、人才窗口、贸易窗口的作用。航空工业在深圳的影响力也逐步建立,1984年,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在深圳视察期间,来到深圳中航参观,并提出了“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的说法。在以李国富为首的第一代深圳中航领导人的带领下,深圳公司获得了良好的起点和长足的发展,也为后来的巩固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李国富十分注重人才培养,注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运作中锻炼队伍。任职期间,李国富为深圳公司培养出一批熟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与运作的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如今,他在任时培养和提拔的青年骨干人才,已有多位活跃在中航国际总部及下属各企业的重要领导岗位上,肩负着为中航国际乃至中航工业开创未来的历史重任。

1990年,劳累了一辈子的李老总退休了,但他的身影并没有从深圳公司新老员工的视线里消失。从1993年起,李国富即致力于引进马拉克公司研制的用于普冷温区冷藏集装箱和冷场车的M-21制冷机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从结构小型化和提高制冷率方面做出了新的改进和突破。时至今日,他依然在执著地探索着,奋斗着。他说:“能为党工作的时间不多了,要在有生之年尽其所能地来完成这个项目。”为了这个项目,李国富将一半积蓄全都投了进去,还把这个项目51%股权以一元钱转让给中航。他表示,将来会用项目产生的收益成立一个基金会,用于回馈社会。

李国富把自己与时代、与国家的迫切需要相结合,与自己所在的集体相结合,将自己的一切融入到党的事业之中。他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深为同事及下属敬仰;他为人谦逊、低调、务实、随和,深受员工爱戴。他对得失却视若烟云,淡泊名利,甘于清贫,在金钱和荣誉面前毫不动心。他对党、对国家和人民无限忠诚,对事业满腔热忱,对科学的探索精神以及高尚品德,至今仍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航人,他以一个老党员务真求实的行为实践了“人生奋进无终点,源水长流润无声”的信念。他,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

刘国强

二十七年的坚守

1985年,工程公司驻阿联酋代表处刚成立时,注册资金只有6.8万美元,技术和管理人员只有几个人。面对资金匮乏、人员短缺、业务停滞,刘国强被公司从约旦派到阿联酋领军创业,他临危受命,从零做起。创业途中,他身先士卒,勇挑重担,他坚守海外阵地27年,不懈进行国际工程开拓创业,使阿联酋公司经过27年努力奋斗,不断发展壮大。27年来,阿联酋公司已完成工程项目近百个,创造利润近亿元,书写了载入工程公司史册的业绩,也因此成为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工程的一面旗帜。

阿联酋地处中东沙漠地区,一年当中只有两个季节——凉季和热季。每年11月至次年5月的凉季,日平均气温还能保持在二三十摄氏度;可进入6月的热季后,最高温度一下子就窜到50多摄氏度。本地人热季从上午11点到下午4点这5个小时里是不工作的。而作为创业者,刘国强领导他的团队却要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浇筑混凝土,把高楼一层层盖上去,在漫长的27年创业过程中,刘国强率领他的团队,坚持以诚信品质,打造优质工程为己任,如今,阿联酋公司在刘国强的领导下已在当地形成了良好的信誉口碑。今天,在他参与的工程竞标中,尽管竞争对手的报价相对低,但最后甲方还是会把项目给我方,业主的结论是:把标给中国公司物有所值!

在刘国强和他的团队承接迪拜一家五星级度假村工程时,这是一个从设计到施工一条龙,最后给业主交钥匙的大工程,刘国强精心谋划,坚持诚信为本,品质第一,使工程得以顺利交付,这之后刘国强又争取到了业主在阿布扎比一个规模更大的项目,也就是富基拉30层楼酒店项目。

在与中建合作的富基拉30层四星级公寓式酒店的总包工程项目上,面对2008年国际市场的建材成本提高的情况,刘国强一方面通过大量采用中国建材和设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工程追加变更补偿损失,在业主对合作方能力质疑的情况下知难而上,迎接挑战,最终以1.5亿迪拉姆总价成交,该项目是工程公司在海外市场上获得的首个单项最大的最高层总包工程项目。

为保证酒店项目实施顺利和成功,刘国强除了加强团队自身建设,在与外方的合作中,不卑不亢,坚持以诚信和工程品质为本,克服种种困难,最终使得工程顺利交付,在进一步赢得业主尊重与信任的同时,还使合同额从原来的1.5亿迪拉姆上调到近2.2亿迪拉姆,不但使工程扭亏了近2000多万迪拉姆亏损,工程的结算除保质金外已全部收回。

为此,中国驻迪拜总领事到现场考察时不无感慨地说:“中航国际人真是好样的。你们为国人在阿联酋工程界大量采用中国建材带了个好头,不但创了品牌,也受了益。一定要大力提倡和宣传。”

在与中水电三局合作的阿布扎比双塔酒店6万米 2、合同额1.18亿美元,创下了公司单个项目合同额新高。

合作发展的模式不仅体现在专业施工能力上的借力,还表现为发展资源效率的提升。通过合作伙伴直接向海外银行开具保函,明显降低了公司保函使用额度和经营风险,海外业务占用上级保函资源比率由2006年的92%下降为2008年的34%,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有效益发展的效果,与此同时,刘国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给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与王室成员和当地政府部门建立的良好合作和互信关系,继续深化合作领域。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形势下,刘国强抓科学管理,锐意进取、逆势而上。他一方面狠抓阿联酋公司在施工重大项目上的管控能力和团队建设,有效控制工程项目质量、进度和成本,使得近几年阿联酋公司发展势头一路强劲,经营规模从2005年的9500万元猛增到2008年的近5亿元;利润从2005年的260万元提高到了2008年1350万元,3年增长了5倍;而2009年更是创下收入8亿元的新高,而且还新签合同13.2亿元,2010年主要在建项目8个,合同额11亿元人民币。

27年的海外工程开拓创业,使刘国强从一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变成一位雪染双鬓,年近花甲的老同志,谈起他的付出,他说,我已在海外为开拓公司的国际化事业奋斗了27年,这么多年只身漂泊在外我总感到有些对不起家人,但我对得起那份事业,事业的成就感让我今生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