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舰载武器
3765200000032

第32章 舰载内层防御系统(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反舰导弹(包括舰舰导弹、空舰导弹)的崛起,水面舰艇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尤其是1967年中东战争中以色列驱逐舰被反舰导弹击沉以后,防范反舰导弹的攻击就成了水面舰艇防御的重大课题。经过长期研究,各国军界对水面舰艇的安全对策形成了共识:为了确保战舰的安全,必须构筑多层次的防御体系,即把不同作战距离的武器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由远及近、由外层至内层的防御网,共同拦截来袭目标。军事专家们认为,所谓多层防御体系,系指水面舰艇至少应有三层防线:第一层防线由远程防空武器和电子对抗系统(含软杀伤武器系统)构成,主要任务是将来袭反舰导弹等目标拦截、“诱骗”或硬软杀伤在距舰艇数十千米之外;第二层防线由中程近防武器系统(含中程防空导弹和中口径火炮等)构成,主要任务是将突破第一层防御网的来袭目标压制和阻断在距舰艇数千米至十数千米的距离上;第三层防线即本章介绍的内层防御系统(亦称末段武器系统),由近程点防御导弹、弹炮结合武器系统和多管炮基武器系统构成,主要任务是将突破或侥幸“漏”过第一、第二层防线的来袭目标拦截、摧毁在距舰艇数千米至数百米的范围内,以最终保卫战舰的安全。

随着反舰导弹的日益先进(速度更快,隐身性能更好,机动能力更强,智能化程度更高),使得水面舰艇第一、第二道防线对其进行探测、跟踪、拦截并杀伤的困难越来越大,以至第三层防线不得不承担起反舰导弹“终结者”和舰艇“终极保护神”的角色。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水面舰艇的第三层防线引起了各国海军的极大关注,竞相开展舰载内层防御系统的研制工作。1970年夏,苏联率先推出世界上第一个装备巡洋舰的AK-630型内层武器系统后,其他一些国家也相继开发成功型号各异、种类不一、采用不同作战机理的舰载内层防御系统。这些内层防御系统大多是多管小口径火炮、点防御导弹和弹炮结合形式的硬杀伤武器系统,具有火力密集、反应快速、自动化程度高、拦截效率好等突出的优点,对水面舰艇的最终防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海军专家认为,作为水面舰艇的“贴身利刃”,内层防御系统将在战舰的周边近距范围内构筑起一道固若金汤的钢铁屏障,成为反舰导弹闻之色变的死亡之线。

第一节 舰载近防武器系统

虽然舰载电子对抗系统和中近程防空导弹系统是“诱骗”和拦截反舰导弹的有效手段,但日益先进的反舰导弹仍不乏突防和“漏网”。如何对这些突防和“漏网”的反舰导弹在逼近舰艇的生死关头进行最后的拦截、杀伤和摧毁,引起了世界各国海军的高度重视。从20世纪70年代起,各国海军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全面的论证。近些年来,种类繁多、型号各异、以多管炮组成的舰载近程防御系统陆续问世,构成了水面舰艇坚不可摧的第三道防线。

一、“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

“密集阵”是世界上迄今使用最广泛、装备量最多的炮基近防武器系统。该系统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于1969年开始研制,1973年进行海上试验,1979年正式服役。

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舰载近防武器系统,“密集阵”的主要特点是反应速度快,射速高,弹幕密度大,全自动化,可以自动完成目标探测、威胁判断、跟踪锁定、发起攻击、毁伤评估和火力控制等全过程。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三位一体结构(集搜索雷达、跟踪雷达、伺服系统、火炮、弹库等子系统于一体),体积小,重量轻,可以很方便地在各种水面舰艇上列装,极具通用性,对反舰导弹、小型飞行器和海面水雷等目标具有强大的攻击能力。

“密集阵”系统于1979年正式服役。该系统采用了通用动力公司的EX-83型炮架和M61A1型6管20mm转管炮,可以发射脱壳穿甲弹,射速3000发/min,射程1.5km,弹鼓备弹量980发;火控雷达为采用“闭环弹着自动修正技术”的Ku波段搜索跟踪雷达,可对目标进行自主搜索、跟踪和捕获并控制火炮发起攻击。该系统的装舰比较简单,除动力系统线路外,整个系统全部位于甲板之上。1982年,为参与马岛海战,英国海军的“卓越”号航母曾在不到三周的时间内完成了全系统的列装。“密集阵”系统主要用于对付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在攻击高空俯冲的反舰导弹时,性能稍嫌不足。

Block1A型“密集阵”系统于1982年投入开发, 1986年开始生产,1988年正式装舰。和早期型相比, Block1型的改进有以下几点:采用了4套背-背式天线,使火控雷达的搜索俯仰范围增大到0°~70°;减小了弹鼓的雷达截面积,储弹量增大到1550发;引入了气动式自动机传动技术,射速增大到4500发/min;具有了对小角度俯冲导弹的攻击能力。

1994年,应美国海军的要求,美国雷神公司又开始研发更先进的Block1B型“密集阵”系统。研制公司称,Block1B型“密集阵”是根据未来的浅海作战要求设计的,除进一步提高其防御反舰导弹的能力外,还拥有对低速空中目标(如直升机、攻击机)和高机动性水面目标(如高速攻击艇)的探测识别和攻击能力。较之Block1A型,Block1B型“密集阵”又进行了几项重大改进:加装了高分辨率的前视红外传感器和自动搜捕目标的视频跟踪仪;配备了Ku波段低旁瓣天线的搜索跟踪雷达;设置了两个控制台(炮位控制台和遥控台);采用了更高强度的加长炮管组;加装了可集中弹丸散布的炮口限制器;配用M244型钨制强杀伤力穿甲弹和M940型自毁弹,以取代原用的M149型脱壳穿甲弹(这里要着重指出,M149型脱壳穿甲弹是一种贫铀炮弹,重量252g,长度202mm,初速1100m/s,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曾广为使用。这种贫铀弹具有极佳的穿甲性能,穿透金属时会产生强烈的燃烧效应,可确保一次命中就会使导弹制导系统失灵或使其战斗部提前起爆。但海湾战争证明贫铀是一种会污染环境的材料,对人体有严重的危害作用,因而遭到了世界舆论的强烈反对,于是美国人不得不改用了新的弹种)。

较之前几型“密集阵”,Block1B系统的技战术性能有了全面的提高。其一,由于其跟踪雷达的角跟踪精度高达2~3mrad,所以可以极其稳定地跟踪并锁定来袭目标的前部,直至目标飞临舰艇上空;其二,具有防空作战的超控模式,一旦有大威胁目标进入射程之内,这一超控模式就会立即中断正在进行的对水面攻击作战,转而对空发起攻击;其三,可完全并入全舰作战指挥系统,起到辅助传感器的作用,向舰载的其他武器系统(如“拉姆”近程反导系统、“海麻雀”防空导弹系统和多用途火炮等)提供目标指示;其四,配用的M244钨制强杀伤力穿甲弹虽和原用的M149型脱壳穿甲弹具有相同的初速和飞行时间,但其动能却增大了50%,穿甲杀伤力显著提高;其五,增强加长后的身管可与前期型相配用,炮管组坚固而紧凑,有效射程几乎增加一倍。2000年3月, Block1B型系统的最终作战鉴定试验宣告成功。

迄今为止,“密集阵”系统已生产出近千套。除装备美国海军水面舰艇外,还出口到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以色列和中国台湾等22个国家和地区,总量达300余套。另外,雷神公司后来又推出了陆基型“密集阵”,该陆基型已从2005年8月起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投入使用。

据悉,美国海军的6艘FFG-7级导弹护卫舰和2艘DDG-51级导弹驱逐舰现已装备了Block1B型“密集阵”系统,其他一些两栖作战舰艇也将陆续列装。另外,Block1B系统还具有巨大的出口潜力,因为国外海军现已装备的300多套“密集阵”和Block1A系统均可升级到Block1B的标准。其中,日本和巴林将是Block1B型“密集阵”系统的首批用户。

二、“守门员”近防武器系统

“守门员”是荷兰电信公司推出的一种炮基近防武器系统,是继美国海军“密集阵”之后又一种广为装备的舰载近防武器系统。该系统于1976年开始研制,1981年完成样机,1983年成功地进行了海上试验,随之装备荷兰皇家海军舰艇。1990年,美国和英国海军曾联合对“守门员”系统进行了全面技术鉴定试验,证实该系统和“密集阵”系统一样,是既可用于对空作战,又可攻击水面目标的一种从探测目标、摧毁目标到选定下一个目标都完全自动化的、优良的近程防御系统。

“守门员”系统主要由30mm的7管GAU/8型转管炮、I波段搜索雷达、I/K波段跟踪雷达、电视摄像机、独立式无线电发射机和接收机、电子控制舱、系统接口舱和控制台等组成,射程为200~3000m,射速4200发/min。在对付多个来袭目标时,“守门员”系统可以自动判断并使跟踪雷达天线自动指向威胁最大的目标;摧毁第一个目标后,系统的连续搜索和跟踪模式又可使其快速对下一个目标发起攻击。系统的闭环弹着观测方式可自动对命中点进行校正,使弹着点与目标的误差为零。应当指出的是,“守门员”系统的弹鼓安装在舰艇甲板下,补弹隐密性强,而美国的“密集阵”系统却必须在甲板上露天补弹。

“守门员”系统配用两种弹药:一种是对付空中目标的30mm脱壳穿甲弹,弹重685g,长度290mm,初速1020m/s,弹体由大密度钨合金材料制造,可以较大的冲击动能穿入导弹的战斗部;另一种是易碎型脱壳穿甲弹,爆炸后可迅速形成大块破片云,兼有动能穿甲弹的轴杀伤效应和高爆榴弹的径向破坏作用,主要用于对付水面目标。

“守门员”近防武器系统的作战性能已多次得到成功的验证。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海军对“守门员”进行的技术鉴定试验中,“守门员”曾成功地命中超声速“汪达尔人”导弹目标;在韩国海军KDX驱逐舰对“守门员”进行的验收试验中,“守门员”又曾一举摧毁了尺寸为0.1m2的雷达塔目标和大小为4m×8m的水面目标。

迄今为止,“守门员”近防武器系统已列装近80套,除荷兰海军外,还装备着韩国、卡塔尔、阿联酋和英国皇家海军水面舰艇。1991年初海湾战争爆发后,德国海军曾临时租用了三套“守门员”系统,装备在派往海湾的三艘“布莱梅”级护卫舰上。2000年初,韩国海军又订购了三套“守门员”系统,装备其KDX-2新型驱逐舰。

三、“梅罗卡”近防武器系统

“梅罗卡”是西班牙FABA公司于1975年开始研制的一种舰载近防武器系统,1986年服役。20多年来历经多次改进,战术技术性能日趋先进,目前已大量装备西班牙海军水面舰艇。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发射率高,火力密集,反应速度快,杀伤力强,具有独立的火控能力,综合战术技术性能与美国的“密集阵”系统和荷兰的“守门员”系统基本相当。

“梅罗卡”系统采用气动式供弹系统,全重4500kg,结构紧凑;火炮单管射速1440发/min,有效射程3km,反应时间不到4s;弹药发射采用定时程序控制(每组射弹12发),以避免产生机械共振,增大散布面。该系统可配用各种类型的20mm口径弹药。目前西班牙海军为其配用了20mm次口径弹,弹重320g,弹长205mm。该弹药初速高(达1200m/s),动能大,可有效杀伤来袭导弹的穿甲战斗部。

“梅罗卡”系统的Mod2A先期型主要由两排水平配置的6门“厄利空”KAA式20mm自动火炮、一部SPG-2B型I波段单脉冲多普勒跟踪雷达和一台微光电视摄像机组成,目标搜索和探测由舰载雷达完成,目标数据需输入系统的跟踪雷达加以转换后才能使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梅罗卡”系统接受了一次重大改进,升级为Mod2B型。Mod2B型“梅罗卡”系统的跟踪雷达和红外传感器具有互补作用,即首先由雷达对目标进行探测,然后在目标周围产生红外自动跟踪图像(显控台上的红外摄像机图像不但可用于目标捕获,而且可用于目标识别),系统将两种传感器的目标数据加以融合处理,从而获得最佳的命中精度。另外, Mod2B型的光电传感器系统还可独立工作,对导弹类的小型目标进行远程探测和跟踪。

最新型的Mod3型“梅罗卡”系统更是技高一筹,它采用了全新的多功能显控台、更先进的双配置射击指挥仪、升级换代型光电跟踪系统、新一代红外摄像机、闭路深冷式矩阵变换传感器和改进型视频跟踪仪等,作战性能有了全面的提高。Mod3型的开发研制工作已历经数年,完成在即。

迄今为止,“梅罗卡”是继“密集阵”和“守门员”之后西方国家装备数量最多的舰载近防武器系统,仅西班牙海军舰艇就已列装20多套(其中大多数为Mod2B型,最先装备的是“纳瓦拉”号和“加那利”号护卫舰)。据悉,Mod3型“梅罗卡”也即将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