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要诀”、《研究工作程序》给刚参加工作的赵振业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时的科研工作过程有章可循,科研学术风气浓厚,特别是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兢兢业业的事业心,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是深深地影响了他。
赵振业说,自己的运气很好,刚参加工作就赶上整顿研究秩序,强调“出成果、出人才”,鼓励科研人员“冒尖”,鼓励“葡萄式”研究成果,并且提出了“为科研服务,为科研工作者服务”的口号,为科研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为科研人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而强化科研人员的试验“基本功”,又使科研人员能够做出可靠的试验数据,获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赵振业当时所在的第一研究室是一个综合、封闭的黑色金属材料和铸造工艺研究室。有结构钢与不锈钢、变形高温合金、铸造高温合金、熔炼工艺、铸造工艺、力学性能试验、金相和试样加工等专业组。从合金成分设计到力学性能评价都在室内完成。只有做变形性能、焊接性能、全面性能试验才到物理性能室、力学性能室,也只有当拥有这些实验室的试验结果并满足要求时,材料才能拿到所外使用。这使得研究周期短、效率高,几个新合金成果,如GX-8、GC- 11、GC-4、Эп929、K3等都是那几年研究成功的。
一室主任是老二级工程师吴世泽,管理主任是丛锦生。吴世泽是热处理专家,曾在重庆国民党制枪厂热处理车间工作。赵振业刚进一室时,吴世泽是结构钢与不锈钢组专业组长。为落实练“基本功”精神,有一次吴主任给全室人员讲“打硬度”课,让大家受益匪浅。大家认识到,一个试验数据看起来简单,但要做准确却大有学问,由此激发了全室人员大练“基本功”的热潮。赵振业终生都十分重视“打硬度”工作,曾经按照正确的“打硬度”方法处理了四川德阳第二重型机械厂(简称德阳二重)锻件硬度不合格的问题。
中尉技术员
来到621所后,赵振业被分配到第一研究室李文澜主持的课题组。
李文澜,1950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铁路系统工作。1952年为支援航空工业建设,调到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总技术处冶金科工作,1959年年初调到621所。
李文澜所在专业组主要是研究飞机发动机上用的结构钢和不锈钢。按学科分类,不锈钢主要分三部分,即奥氏体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和马氏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因其延展性较好,在航空上用得比较多。马氏体不锈钢主要是用在发动机的主要承力部件,如叶片、盘。国际上用得比较多的有英国的 S / SJ2,苏联用得比较多的、也比较先进的是ЭИ961。我国曾对ЭИ961进行了仿制并取得成功,国内牌号为GX-6.
后来,上级要求研制一种性能更高的材料,自定牌号为GX-8。从此,赵振业开始跟随李文澜学习研究不锈钢,查阅、收集、整理有关资料。
赵振业接受任务后几乎天天都泡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国外有关马氏体不锈钢的资料。在认真进行分析、消化的基础上写出了一份《合金元素在12%Cr不锈钢中的作用》实习报告,其中设计了GX-8钢的成分范围。这份报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自此也标志着赵振业一年实习期的结束。1963年11月3日,621所举行了全所技术人员参军授衔大会。六院院长唐延杰向参军人员授衔,赵振业被授予中尉军衔。
实习期间,赵振业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精神给李文澜留下极好印象,因此对赵振业很是器重。有一次,室里要调赵振业到另一个专业组去,李文澜一听就急了,直奔主任办公室,说什么也不同意。他对主任说:“组织从我专业组调人可以,我给你们两个,但要把赵振业留下,两个换一个总行吧。”尽管如此,最终还是没能留住赵振业。
难忘的岁月
1963年,赵振业被派去山西大同空军基地当兵半年。那是一次轮流下基层锻炼,他十分认真地当了一名机械兵。正赶上“大比武”,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上机场,任务是打开飞机蒙布,放油,检查安全隐患;飞机下来后,擦飞机,注润滑油,打扫现场,直到晚上七八点整理停当后才能回到基地休息。如果飞夜航,工作要持续到晚上十二点后才能休息。10月间,他随部队到北京南苑机场参加了“大比武”。“大比武”场面十分壮观。空军所有的飞机出动,依次飞过机场上空,安-2飞机领头,上面悬挂着“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大标语。晚上看夜战更是激动人心,亲眼见到一颗炮弹打出去划破夜空,一枚火箭随后发射,快速追上炮弹并超前击中目标爆炸。在北京前后待了一个月才返回基地,年底结束当兵锻炼回所。赵振业不习惯早起晚归的生活,本来人就不胖,这次锻炼又瘦了十几斤。
从基层兴高采烈地归来,一进研究室,赵振业却感到从未有过的冷清。见到的人说话轻声细语,躲躲闪闪,搪塞两句就走开了。后来才听说,前一阵搞“四清”,“人人过关”,一室要抓两个反革命,一个是技术人员张××,一个是试样加工工人陈××。中央刚下发了“二十三条”,运动尚未结束。又听说调干技术员“郭××上吊死了”,室政委林××也“出了问题”。仅仅半年,不知怎么出了这么多事。组长、党支部委员几次交代问题没有通过,其他人检查也都未能通过。上级派来的“四清”队长在会上讲了“二十三条”,他也未全听明白,运动几天后就停下了。
“四清”结束了。就在这时,赵振业被转到室里新组建的热疲劳组工作,理由是加强这个新专业。这个组主要是承担高温合金的冷热疲劳试验,研究热疲劳行为。赵振业学的不是这个专业,也不熟悉这个领域。到这个组后,他很少参加试验倒班,多半是跟着王海清、王冠军调试一台新试验机。他无心在这个组,因此多半时间用来查一些资料,或帮忙为叶片振动疲劳组查阅资料,有热疲劳方面的,也有不锈钢和结构钢的。
1967年2月,赵振业又回到了结构钢与不锈钢组,这时正赶上GX-8钢用于910发动机,他到富拉尔基北满钢厂跟产去了。接着, GX-8钢用于910发动机的材料和零件制造任务主要落在他和邱世纮的肩上,轮流出差,一住就是几个月,辗转在富拉尔、抚顺和湖南株洲331厂之间,直到1973年涡桨六发动机鉴定。
赵振业长期在331厂出差,除了解决生产中的问题,还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收藏毛主席像章。湖南醴陵的瓷器质地很好,像章做得很精致,他收藏了毛泽东不同时期的像章,至今还保存着。另一个就是读书、查资料。赵振业经常会到厂图书馆、阅览室去看书,查资料。他几乎查遍了所有钢的资料。那时管理处于无政府状态,不少人晚上班,早下班,逍遥自在。他泡在阅览室里看书下班还不走,惹得管理员很不高兴。赵振业获得的有关高强度贝氏体钢、超高强度结构钢的许多知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学的,是在下厂跟产中学的。
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工人阶级进驻上层建筑”的呼声中,“工宣队”进所“支”左来了。赵振业一年到头很少在所,即使在所也是忙碌不停。
不久,“军宣队”又进所支“左”来了。室里进驻了好几位,当了室政委、连长、排长,每天在室里,看大家干活,和大家一起活动,找人谈话。后来,抓“5·16”分子开始了,原来文革造反派的头头几乎一个不漏,隔离审查。接着,航空部给621所派来了新领导,党委书记、所长、副书记、副所长,一应俱全。研究室主任、书记走马灯式地换了一个又一个。在念念不忘阶级斗争,狠批反动学术权威的“动乱”岁月,赵振业顶着被扣上不关心政治、走“白专道路”帽子的风险,一直在厂跟产,研究解决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空闲时不忘读书、查阅资料。科研在进行着,赵振业在寻求着他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