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赵振业传
3765500000034

第34章 附录(3)

第三个规律:材料体系。材料体系是生产力。不建立体系就很难应用到生产中去。材料体系由材料牌号体系和支撑基础技术体系构成。材料牌号体系,是按照性能水平排列出来的体系。支撑基础技术体系是保障材料生产和使用的相应技术体系。材料的牌号体系很简单,只是一些牌号;支持它的基础技术体系包括材料技术体系、材料应用技术体系,包括生产技术体系、评价和试验技术体系,等等。材料体系和它的支撑基础技术体系之间的关系,如同在山上建了一个宝塔,宝塔比作材料牌号体系,大山就是支撑基础技术体系,两者大小比例差距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说材料牌号体系需要一个庞大的基础技术体系来支持它。

材料体系是材料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它的作用在于简化在役材料,保障用好材料,规范材料发展,指导材料创新。由于现在还没有建立起来材料体系,我们体验到用好材料、创新材料都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材料体系应该具备先进性、实用性、科学性,才能够实现上面提到的那些功能。所以,建立材料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材料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材料体系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大家可以看看各种材料手册,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材料牌号。国防科工委编写的关于材料体系调研结果的几本书中,据不完全统计,仅军工行业用的结构材料牌号就高达5000多个。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这5000多个材料牌号,把它们的支撑基础技术体系都建立起来,国防科工委也未必支持得起。但是,未建立支撑基础技术体系,在生产使用中将存在大量问题。不仅如此,随着引进、仿制国外产品带来的新材料牌号还在不断增加,仿制一个飞机型号就要增加几百个材料牌号。各个行业、企业各自从不同国家引进的仿制产品,材料标准和技术状态各不相同。如此下去,我国的材料成了什么样子?怎么可能生产好,用好?我斗胆地说,如果不把2800多航空材料牌号减到几百个的话,航空材料是没有任何出路的。如果不把几千个材料牌号减少80%,从而建立中国的材料体系,中国的材料也是没有出路的。大家看一看各种材料手册,那里边有多少个材料是按照“四要素”研究的,有多少个材料是走完了两个“全过程”的?我们要把这么多材料牌号按规律一、规律二补充研究,是没有任何可能的。但缺少支撑基础技术体系,如何用作构件,用到产品上去,一大堆问题谁来解决?我国的产品、装备总是要发展的,总不能永远停留在引进、仿制上,总是要走上高端,走上竞争之路,这就需创新材料。几千个牌号在争人力、物力、财力和构件,怎么能创新呢?现在的“八国联军”材料牌号状况,几乎已经把我国材料带进死胡同里去了。

如何发展材料也要建立一个技术体系的概念。前面强调说了研究材料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材料要用作构件。高性能构件是设计—材料—制造三位一体技术集成。材料是基础,没有材料,什么构件也做不出来。一代材料,一代构件(装备、产品)。在三位一体技术中,没有哪个技术比其他技术更重要。三类技术分属不同的学科,在打造高性能构件中,需要三类学科技术都高水平发展,而且协调发展,然后才能在构件上集成。三类学科技术都有一个较长的研究周期,都有自己的形成规律。因此,在构件集成之前都应该形成以自身为主体,其他两类技术协调发展的技术体系。如材料技术体系为主体,制造、设计协调发展的三位一体技术体系,这样才能最终制造高性能构件。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技术落后,伴随引进、仿制装备、产品而引进、仿制国外的材料牌号,甚至由设计提出材料牌号去研制已是历史的概念和做法。材料技术应该主动支持构件、产品、装备。材料业者有责任创新材料支持构件、产品、装备,以前所未有的材料支持前所未有的构件、产品和装备,把我国推上国际先进水平和领先的行列。

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新责任应当是扩展材料及材料应用科学技术发展,认识新兴科学前沿,开拓新的科学研究模式,不断创新材料,保持可持续发展,肩负起把我国和世界从向地球无限度地索取和污染,变为人工材料和环保循环的责任,履行这些新责任中包括不断揭示新规律,并遵守新规律。

(本文根据赵振业院士讲课录音整理)

发展抗疲劳制造,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赵振业

20世纪80年代我和同事们一起研究300M钢用作飞机起落架的应用研究,提出了“无应力集中”抗疲劳概念,创新了10多种新工艺,建立了抗疲劳应用技术体系,把300M钢起落架疲劳寿命提升到了6000飞行小时不失效,1991年服役使用至今无一故障。由于这一应用技术用来制造起落架效果好,就变成了抗疲劳制造技术。2003年在中国科协举办的制造技术年会上,我第一次提出抗疲劳制造的称谓及有关概念、内容等。后来,一直用“抗疲劳制造”这一词作学术报告或写各种文章。美国空军材料实验室( AFML)曾于1970年发表一篇机械加工构件表面完整性制造指南(AFML-TR-70-11,Surface Integrity of Machined Structural Components),其内容包括有车、铣、磨切削加工和电化学铣切加工工艺的疲劳性能数据,称为表面完整性制造。我提出的抗疲劳制造较之范围更广泛,包括表层硬化、切削加工和表层组织再造改性等。之所以称为抗疲劳制造,是因为它更适应以疲劳为主要失效模式的高强度构件,或称关键基础构件,如转动件:发动机的叶片、轮盘、轴;传动构件:齿轮、主轴承;主承力构件:飞机起落架、主承力接头、动载连接螺栓等。也因为有些技术,比如表层硬化,表层组织再造改性,它们加工的不是服役表面,与切削加工的表面完整性不同,但它却能大幅度提高构件疲劳强度。当然也因为“抗疲劳制造”一词更通俗、更响亮,更具有中国特色。

1996年实现飞机前起落架长寿命后,超高强度钢AF1410也用相同应用技术,实现了飞机平尾大轴长寿命。接着我又致力于抗疲劳制造的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探讨超高强度钢以外的高强度合金,如铝合金、钛合金、涡轮盘用高温合金等的疲劳特性,发现它们和超高强度钢十分相似,它们具有的共同特点就是疲劳强度应力集中敏感,而且对构件的服役寿命和可靠性已经造成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世界。我国当然也不例外,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我国出口机械产品大幅度减少,心中很不是滋味。不由地产生一种想法,既然我国的中、低端产品卖不出去,还不如塌下心来做高端技术研究,待金融风暴一过,我国已发展了高端制造技术,能制造高端产品,正好可以与国外竞争。于是就起草了一份《发展抗疲劳制造,提升机械制造核心竞争能力》的构想,想向国家提出建议。随即和师昌绪院士商量,他见识广、名气大,能和国家领导人直接对话,不想两人一拍即合,准备上书中央。向中国工程院徐匡迪院长作了汇报,同样得到共识和支持,与另外10位院士商讨后共同署名,由中国工程院发文上报国务院。不曾想到,温家宝总理、刘延东国务委员不到半个月就批示下来。现在,我们正在组织多个高科技行业、技术领域共同做一个《抗疲劳制造与长寿命关键基础构件研究发展》咨询项目,提出一个可操作的技术实施方案来供领导决策。

一、发展抗疲劳制造是战略举措和紧迫需要

机械制造是国民经济实力和国防安全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一些产品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我国尚处于中、低端产品制造的竞争弱势。比如说:我国机械制造具有相当规模,但高端产品依赖进口。我国的航空、风电、高速列车规模很大,装备用量很大,但基本上是依赖进口;我国已是数控机床出口大国,消耗量居世界第一,但进口的高档数控机床也居世界第一;我国轴承行业规模居世界第三位,但主轴承依赖进口;齿轮行业规模居世界第四,但关键齿轮依赖进口。我国机械产品增长速度很快,但经济效益低下。据统计, 2000年我国出口额为938亿美元,进出口逆差达47亿美元;2005年出口额升至3090亿美元,增加了2倍,但进出口逆差也升至97亿美元,增加了一倍。2005年出口轴承价值达14.4亿美元,但进口额达到13.6亿美元。2004~2005年,外购高速列车花费了900多亿美元。倾国家之力,但因制造的是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低,与需求的高端产品进口相比,入不敷出。基本处于低端产品卖出去、高端产品买进来,外汇流到国外,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留在国内的困惑状况。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许多企业还没有从“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里走出来。技术落后,通过引进国外先进产品,仿制、消化吸收,提高水平原本是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发达国家是推销产品赢利而不是教徒弟、树立竞争对手,因此我们不可能买到先进产品;即使是先进些的产品,其制造技术也保密,以作为一种控制手段。再加上我们自身缺少引进—消化吸收的机制,往往引进一个产品一造就是几十年,国外又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不得不再次引进新一代产品,如此一来,与国外的差距变得更大而不是更小。引进带来的不是缩小差距,而是落后更多。竞争能力每况愈下,竞争弱势很难改变。与一个制造大国极不相称,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极为不利。

关键基础构件是机械制造的核心。所谓关键基础构件是指各种机械共性的转动件:叶片、盘、轴;传动构件:轴承、齿轮;主承力构件:飞机起落架、动载连接螺栓等。这些构件决定了产品的主要功能,其失效将导致灾难性后果,它们都承受动载荷,主要失效模式是疲劳。长期以来,我国关键基础构件主要存在三大问题,即寿命短、结构重、可靠性差,制约了产品的服役性能和经济承受性提高。与需求差距大,与国外差距大;关键构件依赖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我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落后的传统“成形”制造。

所谓“成形”制造是指以成本、时间、空间为技术依据,满足形位、表面粗糙度等设计图样规定要求为己任的制造技术。它不适应关键基础构件普遍采用的高强度合金,如铝合金、钛合金、超高强度钢、高温合金等,也不适应安全—寿命及损伤容限、耐久性先进设计技术,导致实际构件低于设计性能,寿命短、结构重、可靠性差。传统“成形”制造不适应高强度合金是因为高强度合金有个共同的弱点,就是疲劳强度应力集中敏感。无论是高强度铝合金7050,钛合金Ti6Al4V、超高强度钢300M,还是涡轮盘高温合金GH4169,它们虽分属不同类型合金,但其疲劳强度应力集中敏感规律却十分一致。即当理论应力集中系数(Kt)为3时,疲劳强度都要降低约50%,Kt为5时降低约80%。表面硬化至HRC60时,表面划伤造成的应力集中值超过抗拉强度,当然也就无疲劳强度可言了。“成形”制造对高强度合金的这一弱点予以充分展示而没有任何补救作用。由于高强度合金疲劳强度应力集中敏感,构件设计时不得不降低许用应力,提高安全系数,因此增加了结构重量;对于既定的设计和选定的高强度合金,制造时由于没有抗疲劳概念和控制表面完整性措施,加工表面可能附加一个应力集中,并导致疲劳强度的再次降低,造成实际构件低于设计性能,寿命短,可靠性差,而且寿命短的程度、可靠性差的程度不可预知。这就是我们常遇到的现象,同一工艺制造的构件,有的构件寿命很长,有的很短;有的可靠性高,有的可靠性低。例如,同一个M50钢,美国制造的主轴承寿命可达3000小时,国内制造很难保证500小时。关键基础构件都承受很高的载荷和很高的疲劳载荷,其主要失效模式是疲劳。据统计,普通机械关键基础构件疲劳失效占总失效的50%~90%,航空构件占80%以上。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航空发动机14起重大故障中有13起是疲劳失效;2003年统计的近些年来出现的300多起发动机故障中,绝大部分与疲劳相关,而且近几年研制的发动机中也出现疲劳失效。统计说明,疲劳是对航空发动机威胁最大的一种失效模式,而且由于高强度新材料的应用导致疲劳失效向短寿期发展。失效分析表明,“成形”制造是疲劳失效的主要原因。传动齿轮断齿故障为典型疲劳失效,其疲劳源在切削加工刀痕断屑处;涡轮盘榫齿裂纹也是典型疲劳失效,其疲劳源也在切削加工刀痕断屑处,因为断屑处是一个高应力集中。可见,伴随高强度新材料的应用,“成形”制造留下的隐患愈显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