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56年的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是我国“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这里人才济济,藏龙卧虎。经过几代航材人的不懈努力,航材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研究仿制航空材料到自行设计研制航空材料,从研究一般合金到研究超高强度合金,从研究金属材料到研究非金属材料,从研究成功钛合金到发展复合材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多少人在这里放飞梦想,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多少人为之付出了智慧与汗水,又有多少人视航材院为家,与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辛勤耕耘,默默奉献。
赵振业院士就是航材院的优秀代表之一。20世纪60年代,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12%Cr型马氏体热强不锈钢GX-8;70年代,他主持研究成功38Cr2Mo2VA新钢种,填补了我国中温钢的空白,解决了歼击机后机身超温、超重无材可选问题;80年代,他提出“提纯原材料,降低硫含量”和“镦-拔开坯”冶炼新工艺,使仿制300M钢一举达到美国实物标准,使我国起落架制造有了新钢种;90年代,他主持创新应用研究新技术,使300M钢制起落架达到与机同寿命,居于世界先进水平;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他与他的研究生们又探索设计了一种超高强度不锈钢和超高强度不锈齿轮轴承钢;近年来,他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不顾年逾古稀高龄,为发展抗疲劳制造,提高我国核心技术竞争力,为使中国由一个制造大国成为一个制造强国而奔走呼吁。
赵振业院士几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航空材料事业勇于探索,不懈追求,敬业奉献的精神是我们时代的宝贵财富。对于这样的专家需要讴歌,对于这样的学者需要颂扬。
经《中国航空报》总编辑徐泽龙先生推荐,应航材院党委宣传文化部的邀请,笔者来到航材院采写赵振业院士的传记。
对于材料科学,笔者是个门外汉,很多专业名词听不懂,很多专业术语难以理解,这是始料未及的。为一个科学家写传,对于笔者来说也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深感写作难度大,惧怕写不好,因而压力较大。而航材院又为笔者提供了良好的写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这就更令我寝食难安。
赵院士的确很忙,他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但他总是尽量利用晚上和双休日时间接受采访,与笔者交谈。他说话时底气很足,岁月的流逝几乎没有在他身上脸上留下多少痕迹!他总是那么清健,神采奕奕,红光满面,看不出已是年过七旬的长者。他给笔者的第一印象是平易、和蔼、谦逊。在介绍他的科研工作时,总是提及领导的支持,他的团队里成员解决了什么问题,攻克了什么难关。在谈起国家的发展,科技的振兴,和一些不尽如人意之事时,他脸上立时会展现出慷慨激昂、乃至急不可耐的情绪。在回忆他的故乡,他的童年,他的父辈,还有他的老师时,则充满眷恋和感激。
在与赵院士的多次交谈之后,笔者的压力开始缓解下来。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对人们讲述的赵院士对科学研究的执着严谨,遵循科研程序,严格按科研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凡事讲认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淡泊名利,敬业奉献,为人朴实,生活低调,甘做人梯的高尚品德;怀有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不懈追求,而且一定要干成事的工作作风深深感动。在写出传记的初稿后,赵院士在百忙之中利用在外地疗养、国庆假日对书稿内容做了认真修改、补充,令笔者心存感激。
在此书编著过程中,得到航材院党委、宣传文化部、科技档案室以及曾经与赵院士共事过的许多同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尤其是郎小兵等同志为传记撰写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做了许多具体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激。
由于时间仓促,写作水平有限,未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赵院士的人生风采,恳请赵院士见谅。同时,也望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作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