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足迹与风采:南航校友访谈录(全2册)
3765600000024

第24章 心怀感恩 务实无私(2)

在养老方面,2003年吕祖善当省长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孤寡老人集中供养。以前每年去慰问困难群众时,吕祖善都要看望一些孤寡老人。看到这些孤寡老人虽然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是生活质量极其低下,他就下决心要把这些没人抚养的老人由政府进行集中供养。当时他提出的三年目标,实际上两年半就提前实现了。现在浙江省孤寡老人的集中供养率,农村达到96%,城镇已达到99%。与此同时,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范围由农村居民扩大到了所有城乡居民,即具有浙江户籍、年满16周岁(全日制学校的在校学生除外),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未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均可在户籍所在地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这在全国是超前的;而且要求目标任务一步到位,即从2010年1月1日起,凡符合条件、年满60周岁的城乡居民均按规定享受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并加快推进参保缴费,扩大覆盖面。

在改善居民医疗卫生方面,吕祖善提出“有钱看病、有地方看病、加强预防少生病”的目标,在全国率先抓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钱看病”就是通过合作医疗,解决居民,特别是农民的看病钱问题;“有地方看病”,是指启动基层卫生项目,建立县乡村3级联动的卫生服务体系,许多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老年病的康复,老百姓都可以在家门口解决;“加强预防少生病”,是指全面推进3大类、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最早按社区人数保障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并开展两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在城乡居民中开展健康档案的建档工作,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全面普及。

在教育方面,吕祖善多次深入基层就农村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进行调研,主持研究有关的重大问题,并亲自进行动员部署。他提出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先后统筹推出了一系列举措。2004年,在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他提出“要下大决心把农村教育搞上去,让所有的农村孩子都念上书、念好书”;2005年主持召开了全省农村教育工作现场会,部署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食宿改造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等“四项工程”;2006年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实施职业教育助学奖学行动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校企合作行动计划、提升劳动力素质行动计划等“六项行动计划”,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2007年召开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推进高校加快工作重心转移;2006年在全省范围内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2007年起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感恩生活 点滴累积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响应号召,掀起了“上山下乡”的高潮。当年这些知识青年小的只有10多岁,大的也就20来岁,正值生命中的花季。他们所到之处,生活、劳动环境极其艰苦,劳动强度到了极限。繁重的体力劳动及贫困的生活环境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全部。吕祖善1968年从南航毕业后,先是去部队农场劳动锻炼,后来去工厂担任技术员,个人的经历自然也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回忆往事,吕祖善并无任何怨言,相反却很感激生活所给予的一切,使他能不断从中体会人生、感悟人生。

在部队农场里,生活十分艰辛,劳动强度很大,这让吕祖善深深地体会到了基层老百姓的艰辛,也坚定了他在从政后要为百姓办实事的决心。刚到农场时,住在连队里,连队本来住宿就很紧张,都是睡在通铺上,两头木头,中间是芦苇,翻身都很困难,于是大家就自己动手盖营房。时值冬季,湖区水位低,连队安排在上冻的稀泥上盖营房。房子盖好了,冻土化掉后,进出房间都要穿雨鞋。没有菜吃,大家便就地取材,去洞庭湖上挖藕。与生活艰辛相比,让吕祖善他们更难以适应的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一到农场就要参加农场的围垦、修大堤。为了抓紧时间完成任务,大家争分夺秒,1968年的大年三十还在大堤上劳动。早晨天没亮就起床,走10多里 (1里=500米)路到大堤上,匆匆吃点东西,然后脱下棉裤,换上头天晚上湿淋淋的、裹满泥巴的裤子,跳到泥塘里,用脸盆挖稀泥。很多人承受不了这种高强度的劳动,晕倒在泥潭里。吕祖善的双手也经常被磨破、长出老茧。大堤修好后,大家开始种水稻。吕祖善所在的连队负责1100亩(1亩=666.6米2)稻田的种植,除掉蔬菜班、炊事班的人员,每天真正出工的只有70多人。为了抢收抢种,一日三餐都在田里吃,一早起来先到田里干活,干到6点钟,在田间吃完早饭继续干;下午6点钟吃完晚饭天还亮,继续在田间干活。很多人衣服破了,棉花露出来了,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只是用稻草堵一堵,继续穿。

参加“四清”运动时,跟着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吕祖善懂得了如何依靠群众、如何与群众打成一片,深刻体会到深入群众的重要性。当时吕祖善被安排在江苏扬州市邗江县霍桥人民公社束桥大队劳动。刚去没多长时间,生产队队长、会计及学校带队老师全部集中到县里参加培训,就留下吕祖善负责生产队的日常管理。从未干过农活、对农业生产一窍不通的吕祖善接到任务后,学工科的他想出了个“好办法”:利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画图功夫,将生产队的道路走向、土地划分等地情画出来,并在咨询队长后,标出各块土地上种何种作物、大概什么时候收、收割后续种何种作物……然后就“按图索骥”,拿着图样指挥生产。工业生产一耽误是耽误一个批次的产品,农业生产一耽误就是耽误一季的收成。为了更好地指挥生产,他白天跟农民一起到田间劳动、了解实际情况,晚上收工后就跑到一些有经验的老农家里咨询当天收种的情况是否符合要求、分工是否合理、有没有做错的地方。一开始,当地农民并不把他这个大学生当回事儿,经常取笑他。可是几天下来,大家看他干事很认真,而且是真心实意地请教,就都掏心窝地帮助他,经常主动跟他聊天,一起商量农活,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都不忘给他送一份。就是靠着向群众学习、走群众路线的“法宝”,这位城里来的大学生硬是将农业生产管理得井井有条。“这段经历对我的锻炼是非常大的,让我感悟到离不开群众,要依靠群众,也让我学会了如何跟老百姓打成一片。”吕祖善自豪地回忆道。

1970—1975年,在邵阳水轮机厂当技术员的经历,让吕祖善对企业有了系统的认识,对工业生产有了直观的感受,这为他从政后长期主抓工业经济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当时邵阳水轮机厂正在筹建涡轮机厂,吕祖善被调到筹建处。因为单身一人在湖南,吃住都在厂里,宽容的个性、谦虚的态度让他很快与工人打成一片。筹建处大概有10来个人,技术人员只有两三人,什么事都得干,车工、铣工、钳工等机械制造、精密加工的事,吕祖善基本上都干过。虽然大学里的专业是发动机,但航空发动机跟水轮机有很大差别。于是他一边自学英语和日语,一边大量学习国外技术资料。当时水轮机大的机组尺寸大概在2.5~3米,厂里没有可供加工的机床,都是靠外加工,生产周期得不到保证。于是他就想自己造一台机床,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很困难的,因为国内缺少的就是大型加工设备。在大量学习国外资料的基础上,吕祖善大胆创新,用钢板的焊接结构做机床的床身,只有导轨才使用高碳铸铁;同时打破常规的加工方法,通过机头运动进行切削加工。总体思路有了,在没有焊接工艺图的情况下,吕祖善与厂里的老师傅一起琢磨、一起改进,最终把机床造了出来。如今,30多年过去了,水轮机厂早已改制成为私营企业,但这台机床却仍然在车间使用着。

回忆过往,吕祖善深有感触,他认为这些经历都是一种磨炼、一笔财富。他谆谆教导南航学子:“对于今天的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顺路太多,挫折太少;甜的东西吃得太多,咸酸苦辣尝得太少;顺利的事、高兴的事太多,挫折的事、痛苦的事太少。这样走过来的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会一蹶不振,甚至会自暴自弃。人生的道路终究会有曲折,当身处生活的艰辛与坎坷当中,我们不要就此怨恨、消沉。因为这一切其实都是财富,可以给你以启迪,让你得到磨炼,并从中悟出更多有益的东西。”

(撰稿:徐文俊 审稿:苏 州 编辑:孔垂谦)

注 释

[1].友寄语: 人生的道路终究会有曲折,当身处生活的艰辛与坎坷当中,我们不要就此怨恨、消沉。因为这一切其实都是财富。可以给你以启迪,让你得到磨炼,并从中悟到更多有益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