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足迹与风采:南航校友访谈录(全2册)
3765600000028

第28章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2)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江西南昌也发生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巨变。身为市长的刘伟平知道,只有大力发展南昌经济才是为民造福的源泉。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范围内的国有企业改革风起云涌、浪潮迭起,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不可逆转。刘伟平从经济结构调整入手,着力推动“山海计划”,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着力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谋求南昌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当时,南昌作为一个以工业为主体的省会城市,由于基础方面的原因,存在一缺支柱企业、二缺经济总量两大缺陷。为解决上述难题,南昌市全面实施的“山海计划”,就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植一批像“山峰”一样足以支撑全市经济大厦的大企业、大集团;同时,加快放开搞活国有、集体中小企业的步伐,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县区域经济,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蓬勃发展的“汪洋大海”。在刘伟平的带领下,南昌市建“山”造“海”,逐渐构筑起了面向21世纪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刘伟平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百姓的一致认可。5年的光阴过去了,看到修过的路、盖过的楼,看到老百姓逐渐富起来的日子,身为市长的刘伟平深感欣慰。

情系西北 民生为本

2001年7月,刘伟平调任青海省副省长。2006年11月,他又从青海辗转到甘肃,担任甘肃省委副书记。从那以后,他就一直扎根西北。刘伟平对大西北的热爱源于他的“三农”情结。他当过知青下过乡,在土地上摸爬滚打,和村民们并肩战斗,调任甘肃以后,就主要分管“三农”工作。他非常重视到基层调查研究,调研的足迹纵贯陇原大地。从车间厂房到建设工地,从田间地头到百姓家中,刘伟平和当地干部群众亲切交谈,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问题进行广泛调研。“我每年都要抽出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深入基层部门、厂矿企业、学校医院、村社农户进行调研,与基层干部和群众面对面地学习交流,从中汲取了许多智慧,这样丰富了工作思路,完善了工作措施。”他说:“我时刻提醒自己,在做出每项决策、实施重要工作部署之前,都要坚持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力求使各项举措能够符合客观规律和工作实际。”每次考察调研的经历,都加深了刘伟平对“三农”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他认为,中国现代化问题,最核心的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所以,让农村富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面貌,这些都是农村最基本的工作。如何真正解决和落实这些问题,成为横亘在刘伟平面前的一座大山。2008年,刘伟平和他的工作班子通过周密调查和认真研判,推动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开始实施促进农民增收的“六大行动”,即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行动、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农村二三产业推进行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行动、扶贫开发水平提高行动、强农惠农保障行动。“六大行动”认准了甘肃省农民增收潜力,抓住了甘肃农业的发展特色,从制约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瓶颈入手,统筹兼顾,破解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种种难题。这不仅蕴含科学发展的精神,而且饱含着刘伟平努力促进陇原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愿望和信心。《意见》出台之后,作为惠农政策的参与制定者和具体落实者,刘伟平更是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他领导各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将“六大行动”这一纲领性要求转化成可操作、易执行的一系列实施细则,分解为“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发展方式怎么转”、“农产品供给如何保”、“二元结构如何变”、“贫困人口怎样减”6个问题着力落实。

启动“六大行动”后,刘伟平又马不停蹄地实施起四个“1000万亩工程”,即10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工程、1000万亩马铃薯生产工程、1000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工程、1000万亩优质林果工程。“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这些时常出现在甘肃经济发展报告中的常用词汇,浓缩了刘伟平对甘肃农业发展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探索的成果,凝聚了他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工程付出的大量心血。他分管“三农”工作后,各方面很快有了起色,落实“三农”工作的成效也十分显著。而他自己,勤政敬业、尽心尽力做了许多工作,几乎成了半个“农业专家”。在工作中,刘伟平亲身经历和亲眼见证了甘肃的发展变化,甘肃人民勤劳质朴的优秀品质、不畏艰辛的奋斗精神和不甘落后的强烈愿望深深感染和滋养了他,他已经融入其中,爱上了这片深情的土地。

2011年1月18日,对于刘伟平是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在甘肃省第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他众望所归,当选为甘肃省省长。在履新讲话中,刘伟平激情地宣言:“我热爱甘肃人民,对陇原这片热土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由衷高兴,对实现省委确定的未来发展目标充满信心。我将殚精竭虑促进甘肃跨越式发展,尽心竭力为全省人民谋求福祉。”实现甘肃快速、全面、科学发展就是他的心愿,更是他的追求。他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这一承诺。刘伟平上任之时正是甘肃发展处于两个五年规划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担任省长职务,面对全省人民群众对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刘伟平感到肩负的是光荣使命,从事的是伟大事业。未来五年,甘肃将会走怎样的一条发展道路? 在谋划发展时,刘伟平带领他的领导班子牢牢把握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自觉把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甘肃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勇于探索创新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推进甘肃的跨越式发展。刘伟平说:“要结合我们的发展实际,走科学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在上任之初的近半年时间里,刘伟平从未休过双休日,还是坚持他的老习惯,每到周六、周日就往基层跑。他说:“每到一些地方,灵魂都会受到一次净化,老百姓太不容易了,作为人民的公仆就是要努力工作,勤政为民。”他还说:“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无论在哪一个地方、哪一个岗位,我都没有忘记多为国家和人民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并一以贯之地把为社会作贡献、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人生的追求。”他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广纳贤策,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的向心力和工作合力。同时,注重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中得出新的认识和判断,敢于、善于提出常人不曾想、没有做的思路和谋略。对于甘肃的发展战略,刘伟平带领他的领导班子走出了发展旱作农业、风能发电、循环经济等切合甘肃发展特色的新路子。

“我们意识到,甘肃必须走节水道路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这是省情决定的,所以所有的发展目标和规划都围绕节水这个核心展开。”通过充分调研,刘伟平带领甘肃人民找到了自己的路子。甘肃发展旱作农业,在地里铺膜,中间起垄,天上的降雨都能集中在垄沟里,这能改良垄沟的墒情,有利于作物生长。实施这个技术以后,甘肃粮食产量也从800万吨增长到将近1000万吨。过去甘肃粮食是要靠调进,现在完全可以自给、自求平衡。刘伟平举了一个例子:曾经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地区,不仅在“十一五”期间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通过打造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成为甘肃发展现代化农业体系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