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足迹与风采:南航校友访谈录(全2册)
3765600000079

第79章 少年航空梦 半生冲天情(1)

———记78级?[1]友,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胡晓峰

胡晓峰,男,1958年11月生,安徽芜湖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动力控制专业。历任陕西飞机工业 (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员、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副总经济师、副总经理、总经理,中航飞机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兼中航机电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个人排名第二)和全国劳动模范等奖项荣誉。先后担任5个运8重点型号的现场总指挥。对中国的大飞机事业有深厚的情结,曾著书《寻梦大飞机》以表达他的不泯志向。

或许你我都有一种特定的情结,我们甘愿一辈子沉浸在里面,为它哭,为它笑,为它喜怒哀乐一辈子,仿佛这就是支撑我们一直走下去的力量,有了它,就有了希望。对胡晓峰来说,这种情结就是航空,从儿时订阅第一本航空杂志开始,他就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插队知青到求知学子再到企业领导,胡晓峰的人生画卷上满是航空的色彩。

“学航空是我的梦”

1978年是胡晓峰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航,就读于发动机动力控制专业。胡晓峰说:“学航空是我的梦,早在当知青之前,我就对航空如痴如醉。”

1975年,17岁的胡晓峰高中毕业,和当时所有的年轻人一样,他当上了插队知青,务农成为他人生的第一步。但爱好航空的胡晓峰却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在知青点上组织起了航空兴趣小组,知青点有限的活动经费,几乎都用在了订阅《航空知识》以及邮购飞机模型材料上了。在胡晓峰的知青生活中,很多都是关于航模的回忆。“那时候,能买到航模材料很不容易,做航模是我们一天农活之后最兴奋的事情。”回想起那段经历,胡晓峰脸上露出了陶醉的笑容。在生产队的晒场上,胡晓峰和他的伙伴们制作航模、放飞航模,周围总是围满了好奇的农民。直到今天,那个村子的农民们还在传说着这样一个越传越走样的故事,说过去曾经有一帮知青在这里造飞机,那些人现在都成为大科学家了,有一个人还当上了航空工业部部长。

1977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全国恢复高考。那时的胡晓峰已是生产队队长,他当然不会放过高考这一改变命运的重大机会。和别的航空“发烧友”不同,胡晓峰的航空梦是造飞机,而其他几个知青的航空梦是当飞行员。胡晓峰要考南航,但他并没有如愿以偿,得到的是安徽师范大学徽州分校的通知书,而他的一个好伙伴却顺利地考上了南航。胡晓峰决定放弃安徽师范大学,他对伙伴说:“你先走一步,明年我就来追你。”恶补半年之后,胡晓峰再次参加高考,瞄准的当然还是南航。没想到成绩考得特别好,分数达到了清华、北大的录取线。胡晓峰说:“那年北大、清华在安徽录不满,要从其他志愿的考生中点录,就点到了我的头上,征求我的意见时,我说我就要学航空,我就要去南航。”胡晓峰对航空、对南航就是这样的矢志不移。

就是怀着这样一个少年之梦,本着一种近乎愚顽的执拗,胡晓峰终于如愿以偿地踏进了航空领域,从此与中国的航空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更重要的是学方法”

从生产队长到大学生,胡晓峰很快适应了自己身份的转变,开始了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胡晓峰的大学学习,是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的。他说总有一股动力鼓舞着自己每天都坚持学习,并不觉得辛苦,同学们之间也都铆足了劲学习。“记得大一大二时,我的成绩一直排在班级的第一梯队,但是大三大四就退到第二梯队了。知青还真是搞不过应届生,后劲跟不上。”胡晓峰深感“文化大革命”对一代人的影响之大。而在学校的社会工作中,胡晓峰却是如鱼得水。他从小学时就当班长,上中学时又一直是校团委书记,学生干部经验丰富的他在大学里担任了班级团支部书记一职。“那时的团支部书记不好当。”胡晓峰坦言,“学生会的工作更接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比较受欢迎,而团的工作则有很强的政治性,吸引力就差多了。”

那时候,学校里要求团支部每星期都要学习政治,身为团支部书记的胡晓峰绞尽脑汁策划各项活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班级团支部活动搞得风声水起,连续五学期被学校评为先进团支部。除了负责班级团的工作外,胡晓峰还兼任校团委宣传部副部长,负责校报的第4版组稿、学校黑板报的编辑出版、广播站节目的录制等。这些事情加起来可忙坏了胡晓峰。他经常奔走在各个工作地点,有时候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胡晓峰自己也很喜欢写东西,他用笔名“古月”在校报上经常刊登诗歌、散文和小说,那个时候很多人都知道“古月”这个笔名。

丰富的社会活动一定是会影响学习的,但胡晓峰却认为有失必有得。他说:“在大学阶段,学专业没错,但更重要的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经历过大学社会活动的锻炼,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就看出来了。大学的社会活动使我受益匪浅。”

“要到生产一线去”

1982年,胡晓峰面临自己人生的重大抉择,身为学生干部的他可以选择留校,不参加毕业分配。但工作心切的他却没有这样做,在得知“分配不到好的地方,很有可能是到三线去”的时候,他仍然坚持参加毕业分配。于是,在这一年,胡晓峰被分配到了地处秦巴山区的陕西汉中某基地———真正的大三线。胡晓峰回忆道:“当时也没有什么悲凉的感慨,去的路上我们都意气风发,都是想要去干一番事业的。”

到达汉中某基地之后,胡晓峰被留在了基地机关组织部干部科当干事。刚干了一个月,他就提出了一个让部领导十分惊讶的请求:要下厂,到生产一线去! 胡晓峰说:“我当时就觉得这种工作不是我想要的,我想既然千里迢迢跑到了这个地方,就一定要到生产一线去,否则还不如留校了。”领导都好心劝他留在组织部,因为一线工厂都在山沟里,条件非常艰苦,但胡晓峰就一心想要搞专业。最后,部长撂下狠话:“你下去之后可别后悔,想上来不容易的!”他只是笑笑,坚持着自己的想法,打起行李走进了182厂 (现在的陕西飞机工业 (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陕飞),在设计所当上了一名飞机设计员。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大幅减少对军工企业的投资和军品订货,这导致大批军工企业跌入了低谷,生存非常困难,尤其是三线企业。“你们都不可想象当时的情况,城市里的军工企业还能够自谋出路,但是三线的军工企业简直没办法活。”胡晓峰举了个例子: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批三线企业职工要靠给农民打工来挣钱糊口———割稻、割麦、插秧……一亩田的活儿挣3块钱。胡晓峰选择去基层工厂无疑是需要巨大勇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