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辉煌60年
3765700000026

第26章 二等奖(5)

二是在全球工程师紧缺的状况下不得不重视教育。时下文化的浮华、学术的浮躁影响着人才的成长。信息传播迅猛便捷为思想智慧提供了广阔前景, 但信息不能混同为智慧。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当前人才成长的缺憾, 不如所愿。如果缺乏训练有素的各级各类配套的工程技术人员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也无法顺利实现研发、升级、革新、质量、转型, 达到预期的目标。教育部、中国工程院已关注这一倾向, 正在联合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 如制订国际通用型人才的计划; 加入英美和欧洲工程师资质体系, 设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这些将有利于工程人才的成长。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也极为关注, 有人甚至认为造成年青人不愿去选学工程学, 与华尔街的所谓“发明创造”、“短平快”的诱导是有关的。要与有关部门和院校建立校企全面合作机制, 建立完善航空工程技术的教育培训基地,尽力结合实际需求, 贴近前沿需要。

三是与有关单位一起建议有关部门, 从长计议建立航空事业的通盘人才指导性规划, 完善培养体系和机制, 或将人才问题纳入航空事业的立法范畴。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在实践中规范 在发展中创新

———中国航空工业财务管理60年回顾

刘秋林 冷传生 池耀宗 顾惠忠

1951年4月17日, 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颁发《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 宣布成立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 新中国的航空工业由此诞生。

时代列车驶入第12个5年规划开局之年, 中国航空工业迎来了60华诞。回首过去, 航空工业从无到有, 从修理、仿制到自主研发, 现已发展成为科研、生产、试验相配套, 专业门类齐全, 技术实力雄厚, 能够自主研制生产先进航空武器装备的高科技工业体系。步入新时期,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简称集团公司) 已经发展成为航空产品、民用产品、对外贸易多种经营, 商贸、地产、金融多领域发展, 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 正以全新的经营体制和机制踏上建设航空工业强国的伟大征程, 实践着“强国富民”的宗旨。

航空工业财务管理伴随航空工业的发展, 也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航空工业组建之初和大规模建设时期, 从建立财务机构、明确工作职能、调集干部入手, 建立适应航空工业特点, 覆盖生产、科研、基建、事业、物资、外贸等系统的财务管理核算制度体系。在治理整顿“大跃进”造成的危害和抚平“文化大革命”严重创伤过程中, 坚持实事求是, 恢复、巩固、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初期,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推动企业改制转型, 不断探索提高经济效益的新途径。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 坚持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财务管理以资金、成本为重点的管理理念, 建立并完善了财务管理和风险防范体系。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立后, 围绕战略发展目标, 着力创新财务管理体制, 不断推进集团公司管控体系建设, 全力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艰苦创业打基础

航空工业组建伊始, 所属不多的工厂是国民党时期遗留的烂摊子, 加之长期战争造成的危害, 生产力落后, 技术基础薄弱, 财务管理尚处于作坊式管理状态; 经济恢复时期突显出的家底薄、基础差、条件简陋充斥于各个企业。1951年, 来自军队、地方、院校的财务干部和会计人员,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 贯彻落实政务院关于航空工业实行经济核算制要求, 并在苏联财务专家的指导下开始了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建设的创业历程。

1. 健全财务管理专业机构, 加强队伍建设

把机构、职能、队伍建设摆放到重要位置, 打好财务工作的组织基础。财务管理组建之初以组织建设为切入点, 强化管理职能定位, 较快地实现了财务管理机构、职责、人员到位, 并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加以补充完善, 保证了财务管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为了适应航空工业的管理要求, 建立了完善的财务管理领导体制。相继在大中型企业任命了总会计师、副总会计师, 配备了财务科长和业务骨干, 建立了财务副厂长、总会计师领导下的财务专业管理系统; 为了培养财务管理队伍, 实施了全面的培训制度, 强调培训工作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 围绕财务工作重点开展业务培训, 通过财务理论知识学习和培训, 提高了总会计师和财务副厂长驾驭财务工作的能力; 为了提高航空工业系统财务管理水平, 先后在杭州、郑州创建了航空工业财经院校, 培养财务专业人才。与此同时, 全面培训了企业财务干部、业务骨干、会计人员; 针对“文化大革命”后期财务力量匮乏, 委托郑州航空管理学校培训了大批财会人员。艰苦创业阶段, 造就了一支品德优、业务精、作风硬的财务队伍。

2. 明确财务管理工作方向, 加强思想建设

坚定服务航空工业发展的信念, 打好财务工作的思想基础。树立“发展经济, 保障供给”和“算要有用, 管要合理”的指导思想, 组织财会人员开展了“写一手好字、记一手好账、打一手好算盘, 熟知企业管理过程”大练基本功的业务竞赛活动, 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 扩展财会人员的专业管理视野, 坚定了推动航空工业发展的理想信念。弘扬艰苦奋斗, 勤俭办企业, 节约每一个铜板, 为了航空工业发展和建设的思想, 坚持走专业管理与科研生产相结合、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道路。财会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生产工人共同努力, 取得了经济核算全面推进, 产品成本大幅降低, 资金运用有效控制的好成绩。在“大跃进”之后的财务整顿工作中, 深入开展查找“轻视经济核算的思想、降低核算质量的现象、不负责任的工作情绪、脱离实际的浮夸作风”的思想教育, 为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奠定了思想基础。

3. 建立财务会计核算体制, 加强规范化建设

实施规范的会计制度, 打好财务管理的坚实基础。一是严格执行《国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规则》, 规范会计账簿结构、会计科目使用、会计记账规则、会计报表体系及编制报送办法; 开展了会计报表“内容齐全、数字准确、情况明了、报送及时”的竞赛活动; 完善了原始记录、费用开支标准和厂内计划价格等基础工作。二是采取全面培训, 以点带面的方法, 学习苏联会计核算经验, 简化凭单日记账核算形式, 推行成本差异法和材料余额核算法, 改变了会计核算的落后面貌。三是完善三级经济核算体制, 建立车间成本核算室, 把商品产值、总产值、劳动生产率、废品率、成本费用主要经济指标和相关辅助指标作为车间核算考核内容, 加强以收抵支、计算盈亏、奖金提留及产品价格核算等管理; 推进班组经济核算, 分解细化经济指标, 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 人人肩上有指标”, 发挥生产、质量、费用、材料、工具、安全、考勤、生活兼职管理“八大员”的作用。四是在全面开展清产核资的基础上, 陆续制订了固定资产、半成品、产成品、原材料、低值易耗品、车间工段领退料、机械设备维护等财产物资管理制度, 结合三线企业管理特点, 建立了工业部门、基地、企业三级财务管理体制。011基地建立了所辖企业盈亏核算制度和内部托收承付资金结算制度, 在提高经济效益、调剂资金余缺等方面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通过建立科研、基建、供销、外贸、教育管理专业相配套, 与国家财政政策相统一, 正确反映航空工业特点的资金、成本、价格、利润核算制度和管理办法, 使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步入了规范化轨道。

4. 开展节约降耗, 加强成本管理

1963年, 三机部党组提出, 用两年时间实现可比技术经济指标超过历史最好水平的奋斗目标。为了全面落实部党组提出的奋斗目标, 财务司及时总结了410厂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干部参加劳动, 工人参加管理; 改革不合理规章制度; 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工人相结合)、降低原材料消耗的成功做法, 推广410厂锻铸分厂成本会计骆善庆“挂钩搭桥, 穿针引线”节约挖潜、降低成本的经验 (骆善庆在成本核算中发现, 发动机锻件原材料利用率很低, 提出了降低成本的建议, 在车间领导支持下, 经过与技术人员、工人共同努力, 改进锻件加工工艺, 节约了大量合金材料, 减少了报废损失, 材料综合利用率大为提高)。将其经验在全行业推广, 对降低成本产生了积极影响。

针对锻件毛坯普遍存在“肥头大耳”、原材料浪费十分严重的现实, 财务司提出的毛坯精化建议被采纳。在航空工业召开的成本价格会议上, 孙志远部长抓住了331 厂介绍的经验, 批评了一些单位“重生产, 轻效益”的错误思想, 用形象的比喻批评浪费现象,“短短的烟头使劲抽, 长长的料头到处丢”的一句话大讲特讲, 强调了降低成本的重要性, 要求认真贯彻勤俭办企业的方针, 以割锻件“肥头大耳”为突破口, 全面降低航空产品成本。会后, 节约降耗、降低产品成本工作全面开展。410厂与420厂开展了涡喷6发动机降成本竞赛, 财务人员以锻件毛坯图与零件图对比, 向职工揭示了原材料浪费的严重性; 120厂举办“肥头大耳”展览会推动毛坯精化工作。降本增效在全行业内取得了重大成果。

深化改革上台阶

1978年12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航空工业开始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 广大财会人员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肩负起二次创业的历史使命。在深化企业经营体制改革、推进企业全面进入市场的财务管理实践中,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财务队伍建设、管理模式、管理制度、资金成本管理等重点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1.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财务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加强

更新观念, 明确财务管理新使命。广大财会人员从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 明确新时期财务管理的新使命,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重视和加强, 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改革开放初期, 航空工业面临军品陡降、资金短缺、亏损严重的困难形势。部党组提出坚决贯彻“军民结合, 以民养军”的方针, 做出了“军转民, 内转外, 大转快转全面转”的决策, 要求财务管理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确保航空工业战略转型。1984年在深圳市宝安县召开的财务工作会议, 拉开了解放思想的序幕。通过学习参观, 到会同志对深圳的改革、发展、建设、速度有了深刻的印象, 开阔了眼界, 解放了思想。会后出台了关于搞活企业、放权让利、增收节支、提高效益的“两个十条”政策措施, 有力地推动了“军转民、内转外”的蓬勃发展。1984年航空工业财务工作会议以后, 贯彻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财务管理观念实现了“四个转变”, 即统收统支、统负盈亏向企业负债经营、自负盈亏的观念转变; 单纯经济核算向参与经营决策的观念转变; 平均主义“大锅饭”向工效挂钩、多劳多得的观念转变;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观念转变。在管理观念转变过程中, 1996年财务工作会议上, 时任中航总党组书记、总经理朱育理明确提出企业经营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财务管理要以资金、成本管理为重点的指导思想。从此, 航空工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

2. 注重业务学习和培训, 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 从1989年起部财务司和航空工业会计学会组织专家教授和业务骨干, 将传统财务会计与现代财务管理有机结合为宗旨, 编写了16分册200余万字的航空工业会计岗位培训丛书, 全面培训财务干部和会计人员。组织编写的《企事业领导干部财经知识要览》、《市场经济企业会计务实丛书》、《现代成本管理知识》、《成本管理大辞典》等专业书籍, 满足了企业进入市场对财务管理理论和实务知识的需求。

同时, 为改变知识结构, 提升财务管理能力, 选拔优秀财会人员进行学历、学位和外语培训, 多渠道地吸收财经专业毕业生, 并为其提供成长的舞台; 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 开展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 形成了较为合理的高、中级骨干人才梯次结构; 坚持按照德才兼备原则, 突出组织领导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市场经济运筹能力, 加强了企业总会计师的配备和岗位培训, 强化了财务管理领导体系建设; 引入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国外先进管理理念, 采取国内与国外培训相结合的方法, 学习管理会计、资本运作、价值工程、国外企业财务管理等经验, 提升行业财务管理能力; 重视国家和行业政策法规研究, 结合政企分开、财税体制改革等重大举措出台, 举办研讨会和培训班, 增强财务人员的依法理财能力。财会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3. 深化改革,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转变财务管理模式

在航空工业深化改革的进程中, 财务工作如何服务于航空工业发展的大局, 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 已成为财务工作上台阶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