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公司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的骄子, 迎着抗美援朝的烽火, 在中航工业诞生72天后的1951年6月29日宣告成立。
我今年78岁, 1952年4月被分配到沈飞。我在沈飞这片热土上整整奋斗了46 年。46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是短暂的一瞬, 而对于人生来说却是一个漫长的历程。
回顾沈飞过去的60年, 大体经历两个创业阶段。第一次创业是从无到有, 建成了我国第一座颇具规模的飞机制造厂, 开创了制造喷气式飞机的新纪元; 第二次创业是工厂从单一军品生产走上了军民结合、内外结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坦途。我经历了第一次创业的全过程, 可以说是第一次创业的积极参与者。在第一次创业中, 我从基层生产管理工作起步,经过历练、提高, 逐步走上了企业领导岗位, 成为第二次创业的主要领导者。在两次创业的实践中, 我备尝创业的苦涩和艰辛, 同时也品味到成功的甘甜和欢欣。
第一次创业
沈飞第一次创业的主要标志是实现了“两个转变”和“两个突破”。“两个转变”是:由修理工厂向制造工厂转变、由仿制向自行设计制造转变。“两个突破”是: 仿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 从此终结了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不能制造喷气式飞机的历史;研制成功我国自行设计的歼教1飞机和歼8飞机, 使中国航空工业走上了一条自行设计研制飞机的崭新道路。
沈飞第一次创业成果显赫, 在我国航空工业史册上留下了璀璨夺目的一页, 主要表现在:(1) 修理了数百架米格-9、米格-15等多种飞机, 制造了几千副副油箱, 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 2 ) 提前完成了“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的沈阳飞机厂的建设任务, 为航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1956年7月19日, 歼5飞机首飞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军用飞机的试制和生产一举跨入了喷气式时代。同年9月9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我国试制成功新型喷气式飞机!
(4) 组建了航空工业第一个飞机设计室, 开始了自行设计研制飞机的探索。飞机设计室后来发展为独立的飞机设计研究所。同时还组建了第二设计科, 开始了自行对地空导弹的设计和研究。
( 5 ) 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于1958年7月26日首飞成功, 开中国自行设计、研制飞机的先河。
(6) 仿制成功超声速战斗机———歼6, 并相继改进、改型歼6Ⅲ、歼6Ⅳ、歼侦6、歼教6等多种用途的飞机。歼6系列飞机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通过歼6飞机的仿制、改进、改型以及批量生产, 沈飞开始全面掌握超声速战斗机的制造、管理技术, 加速了航空工业的发展步伐。
(7) 仿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双倍声速中高空战斗机———歼7, 后来转到兄弟厂继续改进改型并生产。
(8) 仿制成功“红旗”1号地空导弹, 为我国导弹的发展开了个好头。后来沈飞将制造导弹的厂房、人员、设备全部移交给七机部, 独立设厂。
(9) 建设成功我国第一座超声速试验风洞, 开始了飞机设计理论的探索, 为全面开展飞机设计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来风洞实验室独立成为风洞研究所。
( 10 ) 沈飞公司与601 所共同研制成功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种高空高速战斗机———歼8。歼8飞机研制成功, 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为进一步改进、改型性能更加优越的高空高速战斗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物质技术基础。
( 11 ) 生产了数千架多种型号的飞机装备部队, 壮大了国防力量。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驾驶沈飞制造的飞机屡建奇功。
(12) 包建了西安飞机制造厂和贵州× ×基地, 同时向全国航空工业企业、院所、学校以及地方政府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其中有省部级领导干部十几人, 司局级干部近百人, 工程技术人员2000余人, 高等级工人10000余人, 发挥了航空工业摇篮的作用。
第二次创业
所谓第二次创业,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调整、优化产品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生产经营的新跨越。不过在当时我们没有这样高的认识。当时我们只是想, 军工企业在发展市场经济上怎样才能开出一条新路来。在这方面, 由于我们起步比较早, 没有经验可循, 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谨慎探索前行。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 在上级领导机关的支持下, 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 沈飞第二次创业在第一次创业的基础上, 百尺竿头, 再创了新辉煌。
沈飞第二次创业的主要标志是: 实现了“四个转变”和“三个提升”。“四个转变”是:由单一的军品生产型企业向军民结合型企业转变; 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型向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型转变; 由单一的内向型经济向内外结合型经济转变; 由传统企业型向现代企业型转变。“三个提升”是: 军品档次显著提升; 企业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企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显著提升。
1. 以航空为本, 咬定军品不放松
我们本着“多研制、少生产、储备技术、积累经验、增强后劲”的精神, 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浓缩军品生产线, 完善军品科研生产体系, 做到预研一代、研制一代、批量生产一代, 使沈飞在新形势下继续成为我国战斗机生产的重要基地。在我任总经理的13 年间,先后研制、生产了8个型号的飞机。1981年4月24日歼8Ⅰ飞机首飞成功。这是一种在歼8原型机的基础上改型的高空高速全天候战斗机, 1985 年7 月设计定型。歼8Ⅰ飞机研制成功, 标志着我国自行设计的战斗机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被国家授予科技进步特等奖。1984年6月12日, 新型高空高速全天候战斗机———歼8Ⅱ飞机首飞成功, 研制周期仅仅17个月,创造了我国战斗机研制周期最短、质量最好、经费最省的新纪录, 被空军领导称为“创造了一个奇迹”。歼8Ⅱ飞机在1989年巴黎国际航空博览会上静态展示, 受到国际航空界、舆论界的好评。随之我们又联合有关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 一鼓作气研制了一种高空高速、全天候、多用途、出口型战斗机———歼8ⅡM, 1996年3月31日首飞成功, 开创了军机研制的新模式。同年11月, 歼8ⅡM在珠海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上进行了飞行表演, 令国际航空界刮目相看。此外, 我们还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的受油机等。我们在研制新型飞机的同时, 还生产了多个品种高性能的飞机, 装备了空军和海军航空兵, 为进一步壮大国防力量,保卫祖国领空做出了新的贡献。
2. 走上了军民结合的发展轨道, 基本建成军民结合型企业
改革开放以后, 我们把调整、优化产品结构, 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并且抓紧抓好。20世纪80年代初, 在企业一度军品任务锐减的情况下, 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 在保证完成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基础上, 大力开发民用产品。产品结构形成了天上飞的 (飞机)、地上跑的 (汽车)、水里游的 (气垫船)海陆空产品并举的崭新格局。一个同时能生产海陆空主机产品的企业在国内外极其鲜见。我们先后建起了大客车、轻型越野车、洗衣机、全钢抗静电通路地板、铝门窗、香烟过滤嘴成形机等生产线; 基层单位还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挖掘潜力, 开发出了一大批市场急需的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比如风扇磨叶轮液压拆装机、电视机玻壳研磨机等一大批填补了国内空白的高精尖产品, 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民品销售收入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民品年最高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最多的一年, 民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74%, 实现了军民结合的目标。由于民品的收入不断增加, 使公司年年实现盈利, 从来没有发生过亏损现象, 有效地保持了军品科研生产能力, 促进了航空产品的研制和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
3. 全面实施“内转外”的发展战略
我们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进入国际民机市场, 大力开发民用飞机零部件的研制和生产, 先后与5个国家的8个知名飞机生产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形式由开始时的“三来加工”补偿贸易, 逐步过渡到自行采购原材料并生产。产品也由零件到组合件, 由组合件到部件再到大锻件, 逐步提高了层次和品位。民机零部件的出口创汇额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这样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可观的外汇, 为企业增加了效益, 更为重要的是学习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航空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 比如湿法装配、三氯乙烯除油、阿洛汀处理等工艺方法, 为我们自己全面开展支线飞机、干线飞机的研制做好了技术储备。
4. 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
在这方面, 我们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和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采取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方法, 积极稳妥地搞好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调整, 促进企业整体优化。1983年在部蹲点调查组的帮助下, 完成了企业整顿工作并验收合格。1984年, 在航空系统率先实行经理负责制, 在基层单位实行以目标利润为主要内容的经营承包责任制, 还相继实行了劳动制度、分配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等改革。后来, 企业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全国百佳企业, 经营承包责任制获得国家管理成果二等奖。我们还采取了一系列搞活企业的措施: 坚持搞好军民品分线, 通过转换经营机制, 以增量资产盘活存量资产, 将非航空产品形成经济规模, 提高了经济效益; 搞好生产与生活分离, 大力发展服务业; 将基本生产单位和辅助生产单位分开, 并推向市场; 我们还在公司内部进行了“小特区”试点, 成立了沈阳沈飞日野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沈阳飞龙巴士有限公司两个“三资”企业, 并且在一些单位实行模拟“三资”管理, 对全面放开搞活起到了推动作用; 我们把公司原来的三级管理改造为二级管理, 将39个车间全部改为厂的建制, 赋予其法人或委托法人的权力。这样就把车间推向了市场, 使车间能更好地发挥潜力。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工作, 我们感到组建集团的条件已经具备, 于是在1994年,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我们在原沈飞公司的基础上, 组建了国内第一家裂变式的企业集团, 为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夯实了基础。
5. 公司的经济技术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我们舍得在技术改造上不断增加投入, 不管是在软件上还是硬件上, 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或改善。我们推行了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 ( CIMS )、工业工程管理技术 ( IE ) , 提高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 ( CAD/CAM) 技术水平。我们投资上亿元, 对理化试验、数控加工、热处理、检测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新购置了三坐标测量机、绘图机、大型计算机、大型钣金液压成形机、五坐标龙门铣床、五坐标球形铣床、五坐标数控仿形铣床、AG-5000电子拉力机等一大批具有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的精密机电一体化设备。同时新建或改建了数控厂房、理化大楼、飞行实验室以及阳极化、电镀、化学铣切、复合材料加工、蜂窝结构加工等70多个项目, 固定资产比第一次创业期间的原值增加了3倍多。
6. 沈飞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知名度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 我们申请并得到部里批准, 在航空系统中率先将原来的松陵机械厂更名为沈阳飞机制造公司, 向国内外亮出了“松陵”的“庐山真面目”, 踏上了对外开放的征程。从此以后, 沈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日益提高。许多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访问了沈飞。多个世界著名航空公司的总裁或营运高管到沈飞考察, 商谈合作事宜。我们研制的歼8Ⅱ、歼8ⅡM飞机, 在国内外航展频频亮相, 令世界航空专业人士和传播媒体刮目相看。我们生产的民机零部件源源不断地提供给波音、空客等航空公司。沈飞已被这些公司确定为一些重要民机项目的“全球唯一供货商”。这充分表明, 沈飞企业的知名度、领导人的信誉度、产品的美誉度已经得到国际航空界的认可。
沈飞在第二次创业中, 多次荣获部、省、市先进单位称号, 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家一级企业、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国家花园式工厂等称号。在科技领域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多个奖项。
回顾与感悟
回顾沈飞两次创业的历程, 我的感悟颇多, 因限于篇幅, 只能择其要点, 聊表心迹。
首先, 我感到一个航空企业, 必须始终坚持以航空为本, 以发展航空为己任。而要做到这一点, 不能把宝押在外援上, 当然如果能争取到外援更好。在引进了技术以后则要立足于自力更生, 彻底丢掉依赖别人的幻想, 抓紧消化吸收, 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沉痛教训的。20世纪60年代, 就在歼6飞机仿制进入关键的时刻, 由于“老大哥”背信弃义, 撤走专家, 让我们一时手足无措, 延误了仿制进程。到了80年代末, 我们又受到了所谓的“制裁”, 把好端端的××工程扼杀在摇篮里。这些活生生的事实, 让我们彻底醒悟, 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是没有出路的, 否则必将受制于人, 被动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