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1960年国家处在最困难时期, 我家也遭遇了不幸, 爱人初到北方参加居委会组织的炼钢铁受了风寒, 长期高烧不退, 后检查发现双肺穿孔, 而两个孩子还小 (大的3岁, 小的1岁多), 我全身浮肿。在这样的状况下, 我仍坚持上班和加班加点努力工作, 从未动摇。我们认为困难是暂时的, 只要坚持, 咬咬牙就会过去。爱人的病得到我的老友和好邻居的全力帮助, 得以康复。这虽然是我的家事, 但对我和我的家庭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痛定思痛,发奋图强
经过“五查一整顿”后的黎明机械厂, 广大职工痛定思痛, 憋足了一股劲儿, 决心打一场质量翻身仗。全厂上下齐心协力, 从1961年到1965年开创了某机型航空发动机批生产优质高产的新局面。
1962年, 我从叶片生产车间调厂总检验师技术室任主任, 到任第一天领导交给我的主要任务是要带领技术室全体同志深入生产现场, 及时了解生产一线的质量情况, 掌握工厂质量动向, 协助领导, 当好助手和参谋, 配合生产加强质量预防。另一项具体工作是准确无误地向部质量司主管电话汇报工厂每周一次的质量情况。从第九级叶片质量事故后, 部质量司对各厂的产品质量工作抓得很紧, 对黎明机械厂总检验师有条不成文的规定, 每周四下午4点准时向三机部质量司电话汇报上一周工厂的质量情况 (汇报时间30~40min)。
不久, 总检验师王新民找我, 要技术室负责编写工厂质量简报, 正常情况每周一刊, 遇有重大质量问题及时增刊 (简报发送至厂总工程师办公室、部质量司、各生产车间和检验室), 其实这是一份工厂的质量通报。开始, 引起事发车间的反感, 但却受到厂领导的好评, 后来简报增送到厂办和生产工长办公室。这更引起我们的慎重, 关键要反映真实情况,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简报在我任职内按时出刊, 从未间断。
总检验师技术室成员共计12人, 除1名质量统计员 (兼质量技术档案管理) 和我, 其余10人都是具备各自的专业基础和基层工作经验的主管技术员, 按专业分管 (入厂器材、锻、铸 (含精密铸造)、机加、冲压、钳焊、总装、试车等) 车间 (单位) 的技术质量工作, 配合主管车间 (单位) 检验室主任做好质量管理工作。
周二至周六下午5点, 是技术室的碰头会时间, 互相交换当天全厂生产现场的质量情况, 多数时间总师或副总师也都参加听会, 并传达工厂的有关情况或要求, 加上每周一下午厂检验系统的作业会, 这是黎明机械厂总检验师工作系统掌握全厂质量动向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回顾我在黎明机械厂工作的11年, 从车间工艺员、生产工长、检验室主任到总检验师技术主任, 亲身参加过3种某机型航空发动机叶片的生产准备试制和批生产工作, 以及自行设计的2个重点航空发动机叶片试制 (后未投产)。长期工作在第一线, 尤其在总检验师技术室的3年因工作接触面广, 处理质量技术问题多, 对航空发动机生产工艺流程有了全面的了解, 这对我日后主持工厂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非常时期建三线
1966年3月, 我从沈阳黎明机械厂总检验师技术室岗位调三线贵州新艺机械厂, 同一期间先后调贵州三线的还有总检验师王新民、副总检验师姚克佩和机关党支部书记徐东甫。
时值“文化大革命”时期,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 当时贵州三线受到的干扰较小。三线广大职工怀着一颗早日把祖国大三线建设好的赤子之心, 排除干扰, 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工作。“艰苦创业”的精神扎根在大家心里, 这4个大字至今仍深深地镌刻在贵州新艺机械厂招待所后山的峭壁上, 它是老一辈创业者的决心和誓言, 也是当年工作实践的真实写照。在工地党委领导下, 团结协作干劲十足, 在“三通一平”大会战中, 曾多次出现老婆孩子齐上阵, 挑灯夜战的动人场面。无论白天黑夜, 刮风下雨, 只要一声令下, 指到哪儿干到哪儿。主动装卸车皮, 运设备, 扛水泥, 背炸药。出差在外地做生产准备工作的同志, 经常会遇到铁路停运、通信不畅或武斗停产等意想不到的困难情况, 但从不叫苦、不埋怨, 千方百计克服困难, 满足工地生产建设急需物资和器材设备工装的供应。
1966年5月初, 我受厂领导派遣返回沈阳黎明机械厂, 在驻内地办公室做生产准备工作, 并以首席代表身份负责联络协调老厂对口支援计划的贯彻实施, 生产技术资料的复制审核, 应调职工家属行李的搬运、装车、运输和火车票代购等后勤服务工作。
内地办公室常驻代表3~4人, 最繁忙时工作人员达到8人。大家团结协作, 严格按预定计划和厂领导临时电话电报急增任务要求, 想方设法完成各项调拨采购运输任务。据统计, 在我经办的两年多时间, 先后组织从沈阳发到贵州平坝县马场车站的货车车皮达到70多个。1967年, 贵州新艺机械厂42车间自制工装急需坐标镗床, 当时沈阳大多数工厂因武斗停产, 机床二厂不能按时供货, 经查实该厂库存有一台待发援外的同型号镗床, 因铁路停运滞留在库。我们两次造访原黎明机械厂厂长, 时任辽宁省国防工办主任, 后任三机部副部长的莫文祥同志, 请他帮助解决贵州三线新艺机械厂的生产急需, 经他批示, 将该设备先调给贵州新艺机械厂使用。
为了解决铁路运输问题, 当时主管运输的钟仲南同志当天爬上发往北京的货运列车, 到三机部开了张介绍信, 找到周总理办公室批了一个40 t的特运车皮, 保证了这台关键设备以及首批试制、批生产急用的锻铸件叶片毛坯, 专用工装、质量标准件、器材等一批急需物资能够及时发运到厂。
为弥补线质计量遗漏工程而煞费苦心
我1966年3月到厂时, 工厂基本建设已基本竣工, 部分厂房正在安装调试, 因为我未参与建厂工程设计工作, 为了解线质计量部分的厂房设计施工和生产准备情况, 查看了现场和借阅了相关设计资料, 发现工程设计中没有工厂线质计量的设计项目, 纯属设计遗漏, 这是工厂设计审核中没有专业人员参与的结果, 这将给新艺机械厂投产后的质量鉴定工作造成困难和损失。我向厂领导谈了这一情况, 不久我被派往沈阳黎明机械厂做生产准备工作, 但对新艺机械厂线质计量设计遗漏问题始终悬挂在心。为了弥补线质计量遗漏我煞费苦心, 一方面我借在老厂做生产准备工作之便, 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弥补工作, 如争取配备技术骨干, 增加自制专用工装设施制造计划等, 但更为关键的是工作厂房和关键测试仪器不能凑合, 线质计量厂房必须恒温。于是我多次向领导请示和催促, 1967年经厂领导同意以工厂名义给三机部四院写了申请补充设计报告。但我知道建厂设计方案是经过甲乙双方审核签字生效的, 申请补漏, 在未经批生产定型考验之前要求补充设计基建项目, 一般情况设计部门是不会接受的。因此, 我写的申请报告是一式三份, 在报送三机部四院的同时, 还抄送三机部质量司和生产司, 并向部主管同志说明申请原因, 请他们与四院领导沟通, 协助黎明机械厂尽早解决建厂遗留关键问题。
一年后, 1968年四院同意了贵州新艺机械厂补充设计申请。从设计施工到厂房竣工,新艺机械厂线质计量厂房的建设整整滞后了4年多, 一台补充设计的进口三坐标测量仪滞后5年多才到货 (因当时国内不生产)。由于线质计量工作滞后, 致使叶片排故改进改型所涉及的产品定型测试工作不能在本厂进行, 给新艺机械厂叶片生产排故改进改型阶段的质量鉴定工作造成不应有的困难。为此我曾3次借出差之便到三机部进口设备处找祝大维同志, 请他帮助尽早解决新艺机械厂叶片生产急需的三坐标测量仪问题。
首台航空发动机在贵州三线诞生
1967 年初, 贵州新艺机械厂机加厂房基本竣工, 并陆续开工调试。在黎明机械厂、贵州航空工业局和兄弟单位的全力支持下, 在工地党委领导下, 经过各方大力协作, 各项生产设施、工艺技术资料、对口支援的试制和首批生产所需的叶片锻铸件毛坯供应器材及专用工装都已基本配套齐全, 各个关键工作岗位员工已逐步到岗, 工厂生产体系初步建立。
贵州新艺机械厂某机型原型发动机试制、批生产条件已经具备。经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 于1967年末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了首台发动机装配的叶片供应要求。
第一台某机型原型发动机于1969 年在黎阳机械厂试车成功, 并于1970 年通过鉴定验收。
涡喷7原型发动机排故改进改型攻关的胜利
某机型原型发动机是我国1964年引进国外20世纪50年代研制的产品, 该产品先由沈阳黎明机械厂试制, 1966 年定型投产, 后转到贵州生产。该发动机在国外使用时间不长,设计上存在先天不足, 在国外使用中已暴露出较多问题。由于设计上存在缺陷, 造成某机型飞机发生多次等级事故。经过历次事故分析认定某机型原型发动机存在八大故障。正当广大职工为产品前景忧虑之际, 上级和空军使用部门给某机型发动机做了客观分析与肯定, 认为如果故障能逐一排除, 某机型发动机是一台好的发动机。上级和军方的肯定给发动机各生产厂和科研设计部门以极大的鼓舞。从此, 一场长达11 年之久的某机型发动机排故、延寿、改进、改型等一系列技术质量攻关战打响了。
从1976年至1981年, 贵州三线发动机各生产厂和设计部门, 经过艰苦努力, 不仅排除了某机型原发动机所有故障, 而且使原型机使用寿命从50h延长至100h, 随后又将某机型原发动机改为X型发动机, 发动机使用寿命从100h延长至200h, 使发动机的性能大为提高, 成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新一代航空发动机。某机型发动机终于赢得了上级和军方的信赖。1983年某机型技术鉴定会在贵阳花溪召开, 与会各方给予该型发动机极高的评价。这次会议贵州新艺机械厂有王贤、李站民和我3名代表参加。事实证明, 贵州三线职工下定决心, 以坚强不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战斗意志, 为建设三线, 加强国防, 历时11 年,坚持持久的技术质量攻关, 打赢了我国航空发展史上功不可没的质量翻身仗。
企业整顿,工业学大庆
1976年, 临时受命, 刘凯厂长要我负责组织筹划工厂全面质量整顿工作。这实际是“文化大革命”后, 中央决定在全国工矿企业进行的一次全面整顿。工厂决定成立全面质量整顿办公室 (简称整顿办), 初步由3人组成 (张松堂、王庆祝和我), 在组织验收阶段临时抽调大批中层干部参加。按上级全面质量整顿文件精神, 首先要制订工厂整顿计划, 经厂审核报送上级 (基地) 并组织实施。
(1) 计划内容: 政治思想、生产建设、管理制度 (含技术质量、工装设备、安全生产、文明整洁、社会治安、消防保密、医疗卫生、教学质量等) 以及工厂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等方面的收集、审核、修订、补充、完善工作。
(2) 工作分工: 工厂全面质量整顿计划由整顿办负责, 政治思想部分先由工厂政工部门制订计划并纳入工厂全面质量整顿计划内容。工厂所属车间、科室、单位, 根据工厂全面质量整顿计划内容要求和工作业务分管范围制订各自的整顿计划, 分别由厂整顿办逐个单位修订完善后, 由整顿办负责打印存档下发到单位组织实施。
(3) 整顿步骤: 工厂大会动员, 以支部为单位层层发动, 分组学习讨论, 提高认识。按照各单位车间、科室、班组经过修订完善的整改计划内容贯彻实施, 经单位自检合格, 提请工厂复查验收评定。经过近一年的彻底整顿, 工厂面貌焕然一新, 全厂职工劳动纪律、工作责任心大为增强, 少数青年职工中存在的无政府思潮 (如纪律松懈、打架斗殴) 经过学习批评教育后得以克服。
经过上级 (基地) 进厂检查验收合格, 评定贵州新艺机械厂全面质量整顿工作深入扎实、成效显著, 当年受到基地、省、部的奖励和表彰。
1977年, 工厂全面质量整顿经检查验收合格后不久, 上级指示要在全国厂矿企业开展“工业学大庆”, 工厂决定将整顿办改为工业学大庆办公室 (简称大庆办), 仍由原班人员负责, 在前一年工厂全面质量整顿验收基础上, 按上级文件要求, 重新制订工厂“工业学大庆”规划。在酝酿规划中, 发现干部职工中存在厌烦情绪, 他们认为工厂全面质量整顿工作刚验收合格, 又要搞什么“工业学大庆”运动, 有这个必要吗? 对此我们向工厂领导做了汇报。思想认识不端正,“工业学大庆”必然受到影响, 建议首先从党员干部入手,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明确全面质量整顿是为提高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打基础,“工业学大庆”是为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创新高。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重新制订工厂“工业学大庆”规划和学习计划, 以三老四严、一丝不苟的大庆精神, 扎扎实实, 一步一个脚印深入细致地在全面质量整顿工作基础上, 从学习中提出问题, 在工作中寻找差距。通过学习, 逐项对照检查整改验收, 工厂各项工作又有新的提高, 在生产建设中, 尤其在某机型原型发动机×批叶片的排故、改进、延寿、改型中大显身手, 取得优质高产双丰收, 受到基地、省、部的表彰, 当年被评为“工业学大庆”先进企业。
某机型原型机与×批叶片排故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