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辉煌60年
3765700000068

第68章 三等奖(18)

1959年8月, 导弹生产线的建设正式开工。在基建施工过程中, 为加速我国第一枚空空导弹的试制进度, 工厂根据部局的指示, 基建工作和产品试制同步进行。为此, 工厂与施工单位省建五公司联合组成现场指挥部, 将基建项目逐一排队, 采取先用先建, 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到1960年初就开始有单项建筑工程竣工投产。首先完成了供电、供水、动力站房和特殊试制车间、实验室的施工, 基本保证了新产品试制进度的需要。

导弹生产线占地总面积338亩, 从1959年8月开始建设到1965年11月全部竣工, 历时5年。

建筑工程共37项, 其中优良11项、合格26项。设备安装工程17项, 其中优良11项、合格6项。从上述数据看, 虽然全部工程验收合格, 但质量优良的工程所占比例不大。其主要原因是, 在导弹生产线建设初期, 受“大跃进”的影响, 组织大兵团作战, 只注意工程建筑进度, 没有狠抓工程质量。以至于从1959年8月至1961年初的一年多时间里, 导弹生产线竣工19项, 面积达22291m2 , 但在建好后因质量问题而返工的有9 项之多, 面积达12915m2 , 多花费加固费用9. 42万元。

从1959年8月开工至1965年竣工, 全部工程共完成国家投资1344. 61万元。

我国第一枚空空导弹的研制与生产

为了仿制霹雳一号空空导弹, 工厂于1958年10月正式成立了综合实验室, 代号50科,负责空空导弹的试制工作, 并任命朱传千同志为50科科长, 唐远波同志为副科长。1959年初, 一机部任命朱传千同志为霹雳一号空空导弹总设计师, 负责全弹设计技术协调工作。工厂根据导弹技术特点, 抽调厂内一批技术骨干到综合实验室。初期只有20几个, 下设5个组: 总体组, 组长王斌; 火药发动机组, 组长张和生; 自动驾驶仪组, 组长李大容; 电器设备组, 组长王镜熙; 工艺组, 组长葛正龙。以后人员逐年充实, 50科的人数, 最多时曾达到170余人, 形成了一支较强的空空导弹的设计试制力量。

在开始对样弹进行分解测绘时, 由于大多数同志都不是学导弹专业的, 只能边干边学,边摸索。许多同志通过我国霹雳一号空空导弹的研制, 成了内行和骨干力量。1958年以后陆续充实的新生力量, 后来都成了从事空空导弹研制的骨干力量, 这是后话。1959 年初,工厂收到了设计资料和工艺资料, 并请来了卡岗等3位苏联专家, 帮助我们开展试制工作。

厂长郭固邦、总工程师苏义亲自抓霹雳一号空空导弹的研制工作, 在资料准备的同时,副厂长罗正坤同志抓基建安装和原材料、设备的供应工作。边试制边建厂。

当时承担试制任务的工厂位于北山沟, 山坡上树林茂密, 位置隐蔽, 沟内杂草丛生, 泥泞满地, 研制人员每天从几里外的居住地来这里工作至晚上10点多才回家, 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驱使他们不停地艰苦奋斗。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导弹专业车间 ( 50车间) 建成, 相应的环境实验室和试验车台也逐步建立起来, 并开始生产试验件。自行试制了工装4305种、非标设备33套, 总装调试工作也随之展开。

工厂为加快研制进度, 采取了有分有合的原则, 将40%的专业性强、易于暴露外形的零部件集中在50车间试制, 一般性零件则与航空发动机一起生产。这样既充分利用了航空发动机的生产潜力, 又加快了研制进度, 减少了投资。

空空导弹技术是一种涉及光学、机械、电子、火工等学科的综合技术集成。当时, 火箭发动机技术、空气动力学技术、无线电自动控制技术等多属新型技术学科, 有许多技术对我们来说尚属空白。如电子元器件的焊接, 由于我们的装配工人多数来自航空发动机装配车间, 没有掌握无线电器件焊接技术, 所以漏焊、虚焊现象不断发生。为了提高焊接技术, 工厂买回了30台收音机元器件, 作实战练兵。从早到晚, 装了拆, 拆了装, 反复练习无线电焊接基本功, 直到焊合格为止。又如, 开始掌握不好五舱的铝合金焊接, 废品率极高。为了寻找最佳焊接工艺参数, 就搬来两箱子铝片, 操作工人每天从早到晚反复练习摸索, 试焊了3个月, 终于闯过了铝合金焊接关, 拿出了合格产品。经过参研人员的共同努力, 先后突破了涂层、喷漆、氩弧焊、小直径紫铜管扩口等关键技术22项, 使得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

在一机部部长赵尔陆、副部长张连奎和部长助理钱志道的领导和关怀下, 在四局段子俊、油江副局长与一局李光、丁古副局长组织下, 一局张瑜同志蹲在工厂指导, 并与大家一起攻关键、作试验。在各协作厂家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第一枚空空导弹于1960年3月15日研制成功, 并向当时正在南京召开的国防工作会议报了捷。5月31日, 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贺龙同志在副部长方强同志和副局长油江同志陪同下专程从北京来厂视察, 详细察看了导弹试制情况, 赞扬工厂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试制成功了811 号发动机,“现在导弹又在调试了, 发展这么快, 很不简单!”“你们在技术上抓了尖端, 这符合国防工业的要求, 为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

同年6月, 又装配出12枚导弹产品。经地面测试和厂内例行试验合格后, 将其中10枚运往国家靶场, 进行空中靶场飞行试验鉴定。为了组织这次试验, 由国防科委吴宝光、空军王路、一局张瑜、十局杜智远、南方公司朱传千、兄弟厂黄兆铭等同志组成工作组前往试验基地, 具体组织指导试验。7 月22 日进行了地面发射, 接着又进行了两枚空中感觉发射。在两次试射正常的情况下, 用4枚导弹对ЛA-17靶机进行空中射击试验, 由于弹道偏离靶机方向太远, 未能命中靶机。鉴于参加靶场飞行试验单位多, 故障原因一时难以判明。在这关键时刻, 7月25日苏联撤走全部在华专家, 给我们的测绘仿制工作又带来了新的困难。

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 我们并没有因为第一次靶场飞行试验失败而灰心丧气, 也没有因为苏联撤走专家而中断查找原因。部和空军领导在靶场飞行试验退场后, 立即组织研究院、空军技术部、试验基地、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兄弟厂所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聚集在南方公司, 从1960年9月至12月对从靶场运回的3枚参试产品进行分解分析查找故障。在这3个多月里, 重新校对和消化了原文资料, 对571份图样、625份技术说明书、111本工艺技术资料、270种基本材料、271种辅助材料和4305种工装重新进行了复查, 发出更改单678份, 对产品可能存在的质量隐患一一进行了分析研究与排查。这一系列繁琐的工作并没有在产品上找到致命故障。然而大家仍是一丝不苟地工作, 在确认技术条件、设计图样和生产工艺资料及零部件均正确无误的情况下, 又开始从整个武器系统方面找原因。经对靶场飞行试验过程进行仔细分析发现, 在进行空中发射时, 由于机载雷达设备没有经过校准, 误差较大, 致使发射导弹时雷达导引产生偏差, 从而造成未命中靶机的问题, 致使靶场飞行试验总评不合格。同年下半年试制的24枚产品, 又由于无线电控制部分性能不稳定,导致厂内的全弹例行试验失败。本批产品不得已改用于教学。

当时, 正值国民经济处于3年暂时困难的调整时期, 整个试制工作从1961年底起暂停。在此期间工厂的工作实际上并没有停止, 一直在进行质量复查工作。

1962年10月, 部领导来厂召开霹雳一号空空导弹恢复生产协调会。然而, 这时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 许多关键材料和设备国外停止供货, 领导和同志们十分焦急。工厂副厂长罗正坤亲自组织采购人员分赴上海、北京及大西北采购材料和设备。如当时大型冷冻机是低温箱的关键设备, 经敬爱的周总理亲自批准从外贸仓库拨来6台。每当回忆到这里, 参研的同志们都十分激动, 没有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支持, 我们将寸步难行! 工厂内更是全力以赴保尖端, 处处开绿灯。技术人员和工人经常吃在工房, 睡在工房, 每天工作十几小时, 赶制设备和突破技术关键。如五舱成形需要一台液压赶形机, 当时国内缺乏, 工厂组织技术人员和工人通过多次试验, 利用普通车床自行制造了一台赶形设备, 满足了试制需要。又如三舱大螺纹变形是试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按照外方的工艺路线是先车螺纹, 再焊定向器。可是焊了定向器就会使螺纹产生变形, 我们把工艺路线改为先焊后车, 但定向器的垂直度又不符合要求, 怎么办呢? 经过多次试验, 找出了变形规律, 决定在工艺路线上增加一道校正工序,这才解决了定向器变形问题。再如二舱壳体是铝合金, 加工容易产生变形。加工好的零件当时测量是合格的, 但过一段时间再测量就会变成了超差件。原因在哪儿? 通过不断查找并采取相应措施, 通过采用钢模代替砂模制造毛坯, 工艺上通过改变基准面加工和增加时效工序后, 变形问题得到了解决。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又如三舱的涂层、四舱薄壁件加工及装调技术等, 都是在既尊重原工艺, 但又不迷信原文资料的基础上, 靠发挥参研人员的智慧解决的。经过努力, 工厂又试制出了27枚产品, 但在进行例行试验时又因自动驾驶仪部件低温卡死而造成试验未通过, 不得已将自动驾驶仪部件全部退回承制厂返修。

1963年3月, 在参研厂家的共同努力下, 对各自承制的主要部件分别在靶场进行了单元试验, 共发射12枚产品, 试验情况良好。经返修合格的自动驾驶仪部件通过了在工厂进行的全弹例行试验, 工厂重新装调出了24枚导弹 (无线电引信由于尚未研制成功, 装原装进口件) , 于1963年11月5日~12月12日再次到靶场进行综合打靶试验。在对机载雷达重新校准后, 共发射各种状态的导弹20枚, 其中两次对靶机ЛA-17射击, 均命中目标击毁靶机。试验结果表明: 霹雳一号空空导弹各项性能指标良好, 达到了设计要求。

为了审查我厂研制的霹雳一号空空导弹能否设计定型? 能否转入批量生产? 1963年12月7日, 国务院组成了以曹里怀、唐延杰、刘秉彦、徐明、田维新、油江、孙式性、赵汇川、魏国运、吴凯、丁古、何华生、许明修、刘兆生、李炳辉15人的空空导弹产品国家定型委员会。1964年1月, 国家定型委员会派出4个技术鉴定小组 (设计资料审查小组组长朱传千, 副组长苗述乙、张瑜; 生产工艺审查技术小组组长苏义, 副组长柳旭明、武祥鲸;例行试验审查技术小组组长苏义, 副组长柳旭明; 靶场试验审查技术小组组长梁于福, 副组长谷世兴、朱传千), 对导弹产品的设计图样资料、生产工艺、地面试验和靶试等情况进行了全面审查。3月份, 国家定型委员会的全体成员听取了技术鉴定小组的审查汇报, 参观了生产现场, 一致认为:“试制的霹雳一号空空导弹经靶场综合飞行试验考核, 发射离梁安全, 进入波束正常, 全部受控, 引导准确, 主要战术性能良好, 可供战斗使用, 证明试制是成功的, 参加试制的工厂基本上具备了批生产条件, 同意定型并投入小批生产。”5 月11日, 三机部以 ( 64 ) 三计字1362号文转发国务院特种武器定型委员会的批复, 同意霹雳一号空空导弹定型。至此, 我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 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枚空空导弹。霹雳一号空空导弹的研制成功, 是我们攀登现代化科学技术高峰的新起点, 为国家尖端武器填补了一项空白, 谱写了一曲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凯歌。同年, 霹雳一号空空导弹获得国家工业新产品一等奖, 并在全国工业新产品展览会上展出。

导弹定型后, 工厂立即转入了批生产, 至此我国有了自己生产的空空导弹装备部队。

由于霹雳一号空空导弹为波束制导, 制导方式落后且制导精度不高, 这种波束制导方式限制了载机战术使用的灵活性, 所以被红外制导的新型空空导弹代替, 并于1970年停止生产。第一枚空空导弹作为我国空空导弹的先行者而载入我国导弹史册。

忆参加航空工业60年历程

郭直正

抗美援朝战争催生航空工业快速建成和发展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南北战争爆发后, 朝鲜人民军快速越过了三八线并解放了汉城。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在仁川登陆之后, 则迫使朝鲜人民军退出汉城, 退回三八线以北。而联军则紧追不舍, 直逼鸭绿江边。他们靠的就是现代化的陆海空立体战和精良的武器, 尤其是1000余架各种战斗机的优势, 在无空防的天空横冲直闯, 疯狂轰炸, 给朝鲜人民及军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毛泽东写了多次求援信。我志愿军部署鸭绿江边后,中央政府曾多次去信与苏联商谈苏联出空军参战的事, 1950年10月13日中央曾派林彪陪同周恩来亲赴苏联与斯大林面谈苏联出空军参战的事情, 斯大林最后仍只指示下属供足武器,加速人员培训。在无奈情况下志愿军只能以陆军单兵种于1950 年10 月19 日夜渡鸭绿江, 25日与联军正式交战, 中国政府定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