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变国家能源短缺特别是电力短缺的矛盾, 在“七五”规划末期完成电站建设总规模6000万~6500万千瓦的计划, 汽轮发电机组大叶片的国产化迫在眉睫, 势在必行。1987年国家机械委把大叶片毛坯生产国产化的希望目光定格在我们这个航空锻铸专业化企业———红原锻铸造厂 (现陕西宏远航空锻造有限责任公司)。那个时候, 工厂也在着急, 由于国家军品指令性计划锐减, 生产任务严重不足, 为了二三千人的生存, 工厂派出多路人马走南闯北, 四处揽活, 找米下锅。揽来了汽车前桥、船舶发动机齿轮、微型汽车曲轴、连杆……同时我们也在探索寻找工厂发展后劲的支柱民品。汽轮发电机组大叶片国产化的信息使我们心头豁亮, 国家机械委把我厂列为大叶片毛坯国产化“投资省、见效快、可取”的第一方案单位使我们看到了曙光, 航空工业部关于汽轮机大叶片精锻生产线技术改造可行性报告的批复, 使我们开发汽轮机组大叶片这项民用产品变为现实。1987年8月21日, 从工厂接到哈尔滨汽轮机厂提供的710 mm精锻大叶片制模型面时, 标志着工厂研究开发汽轮发电机组大叶片的攻坚战鸣锣开场。
汽轮机大叶片属于高技术产品, 长度一般在500 mm以上, 厚度薄, 呈双面螺旋曲面,精度和粗糙度要求高, 锻造、加工极其困难, 被列入国家级重大新产品。工厂为了确保研发任务的完成, 立即成立了技术副总、技术人员及锻工组成的攻关小组。攻关小组在手头无任何现成资料, 实践无任何经验可借鉴, 模具设计无专业人员的“三无”条件下, 刻苦钻研,认真研究, 发挥集体智慧, 共同消化图样, 精心制作模具, 精心模锻毛坯, 精心组织抛磨成形, 夜以继日, 连续奋战, 终于在1987年11月中旬 (仅用3个月时间) 就研制出710 mm汽轮机大叶片。同年12月通过国家机械委、航空工业部组织的质量评审, 评审认为: 产品质量达到日本进口叶片水平。
1988年, 710 mm大叶片研制成功后的头一年就向国家交付1190片。这意味着工厂在汽轮机发电机组大叶片这个产品项目上填补了国家空白; 大叶片向用户厂家交付, 标志着国家从此结束了大叶片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 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 为加速汽轮机大叶片国产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工厂争来了具有发展潜力的民用产品。我们能不为此感到骄傲吗?
汽轮机大叶片的开发成功, 极大地激励了我们的斗志。我们深知要想赢得市场, 要想取得市场的大份额, 要想把自己的民用产品做大做强, 就需要不断开发市场需要的新产品, 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始终站稳自己的脚跟, 立于不败之地。在成功开发665 mm、710 mm大叶片的基础上, 1988年着手开发800 mm、851 mm、869 mm、900 mm 4种大叶片。到了1989年大叶片已拥有6个品种, 年产4500片; 大叶片交付形成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到全厂工业总产值的23%。大叶片的生产基本上走上上批量出效益的良性循环轨道。进入20世纪90年代, 工厂年产大叶片7000片以上, 基本满足了国内市场对大叶片的需求, 为大叶片的全部国产化做出了贡献。同时, 工厂开发的汽轮机大叶片 (其中包括部分小叶片) 已形成系列,达到14个品种。在围绕市场稳定开发产品的基础上, 工厂叶片产品的订单日益看好, 2003年客商订货首次接近1亿元。2004年客商订货达9024万元。2007年工厂开发出东风汽车新型叶片———核电叶片, 使工厂在民品锻造技术方面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这里我们可以自豪地说, 我们的汽轮机大叶片产品已经赢得了市场, 成为工厂名副其实的支柱民品。
当我们在开发国内汽轮机大叶片节节取得进展的同时, 工厂不失时机地把目光转移到叶片的国际市场。1992年工厂确定了外贸工作重点, 将大叶片打入国际市场。工厂在汽轮机大叶片研发及生产领域的显赫地位、精良的锻造设备、一流的锻造技术水平, 以及高质量的产品和较低的价格, 吸引着外商的目光。近些年来, 先后有德国的西门子公司、瑞士的ABB公司、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日本的东芝公司和日立公司到工厂考察订货。1994年德国西门子公司的500 mm叶片经过技术攻关首批交付174件, 创汇9. 1万美元, 这不仅仅是工厂 , 而且也是我们国家汽轮机叶片首次出口, 实现了国家汽轮机叶片出口零的突破。工厂与日本东芝公司的合作, 取得了东芝公司的充分信任。东芝公司在全球选择了4 家供应商, 其中就包括红原锻铸厂, 并向工厂颁发了最佳供应商证书。1998年东芝公司同意我厂为产品免检单位。1999年, 东芝与通用电气公司的合资公司的叶片订货将所有静叶片的任务全部转入我厂生产, 全年订货达236万美元, 开创了工厂叶片出口的新纪元。
历年来, 工厂开发的系列汽轮机组大叶片产品不仅给工厂带来较为丰厚的经济效益, 而且也收获了可嘉的荣誉: 1988年, 710 mm精锻大叶片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新产品; 1989年11月710 mm钛合金精锻大叶片获第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牌奖; 1991年869 mm精锻大叶片荣获陕西省优秀产品奖。
回首过去不平凡的岁月, 看看改革开放给共和国航空事业、给工厂带来的丰收硕果, 我们不禁心潮激荡, 感慨万千, 更加坚定了我们走“航空为本, 军民结合”的道路。展望未来, 我们倍觉前途光明。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上去迎接航空事业新的辉煌吧!
刻骨铭心的记忆
———忆亲人解放军创建陕飞的峥嵘岁月
刘元厚
参加中航工业“辉煌60年”征文活动, 勾起了我对创建陕飞历史的深刻回忆和思索,让人震撼, 催人奋进……
军管组同陕飞人鱼水情深
人们不难忘记, 1969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 为了稳定局势, 加强对三线建设的领导, 确保三线建设的顺利进行, 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 对012系统实行军事管制。同年11月, 由北空、武空、福空等部队干部组成的军事管制领导小组 (简称军管组) 进驻工地。同时, 空军217部队、5340部队相继进驻工地, 成为陕飞基本建设的生力军。从此,工厂的党、政、财权均由军管组实行全面领导和负责。亲人解放军、陕飞人、第四设计院和广大三线民工一道为规划和建设陕飞翻开了新的一页。
众所周知, 军事管制是国家在非常时期, 由军事部门对一些地区、单位实行暂时接管的一种特殊管理机制。
在军管初期, 不少人对军事管制非常陌生, 甚至有些畏首畏尾, 误认为军管人员阅历广、资格老、级别高, 在他们领导下共事, 恐怕难以适应。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 纠正了以上错误的认识。
军管人员中从连级一直到军级干部, 都曾与我们共事过, 他们的级别虽高, 但从未摆过“官”架子, 说话和气、平易近人, 我们很快消除了畏惧心理, 慢慢地加强与军管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多数场合下, 我们不再称呼军管人员的职务, 而是亲切地称其为“军代表”。
那时工地上各方面条件都很差, 生活十分艰苦。军代表利用他们政治理论水平高、思想过硬、整体素质好的“先天”优势, 对我们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形势教育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教育, 提高我们的认识, 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用“忆苦思甜”的教育方式, 调动我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陕飞建厂初期,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受地域差异的影响难免会产生不团结的现象。军管组每每在工作例会上, 都要反复强调团结的重要性, 对影响团结的现象进行严厉批评。团结是开展工作的基础, 团结就是力量, 大家认识上得到了统一, 形成了齐心协力加快三线建设的新局面。
虽然是军事管制, 但军代表并没有大包大揽。在工厂的工艺、设计、生产和计划管理等许多方面, 他们都十分尊重工厂干部、职工的意见和想法, 并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不耻下问、虚心学习。军民双方的真诚合作, 夯实了创建陕飞的基础。
建厂初期的工艺设计任务十分繁重, 受诸多因素影响, 工厂与第四设计院之间也难免产生意见分歧, 有时甚至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军代表的协调, 双方很快把认识统一到“三线建设要抓紧”的高度上来, 僵局很快打开, 工艺设计的步伐也明显加快了……
人们更难忘的是, 建厂初期, 红砖紧缺, 大家只好自力更生, 就地烧砖。由100多名工厂干部、军代表和民工组成的“三线一连”, 迅速投入到建窑、建房、打坯、烧砖的紧张工作中。他们冒着40℃高温进窑出砖, 不怕手烙脚烫, 不怕烟熏灰呛, 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烧砖130多万块, 解决了燃眉之急, 给工厂节约了大量资金。
军代表们不因位高权重而以权谋私, 他们严以律己、廉洁奉公、先人后己、光明磊落,处处都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好榜样。在工作分配中, 他们并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将自己的亲属安排到“优越”的岗位上。他们的行为和影响, 有着非常鲜活有力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也是军管组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 它将永远激励陕飞人不断前进。
军代表和我们一起工作, 加班加点、通宵达旦; 军代表同我们一道出差, 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不搞特殊; 我们身体不适或遇到困难时, 又是军代表们来到身旁……
1973年末, 军管组奉命撤离工地, 部分军代表留下来成为陕飞人。在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 军管组同陕飞人风雨兼程, 同甘共苦, 建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谊。
部队专业施工夯实陕飞大业基础
为加快创建陕飞的步伐, 缩短基本建设周期, 解放军217部队、5340部队成为陕飞基本建设的主力军。217部队主要承担着“三通一平”和洞室的施工任务。所谓“三通一平”就是路通、电通、水通和平整场地, 它是基本建设的先决条件, 如不将其顺利完成, 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陕飞创建之初, 场地不平, 道路不通, 缺少水电, 没有住房, 几千人的施工队伍一下挤在山沟里, 困难是可想而知的。217部队部分战士离开工地200多里地来到大巴山下, 搭草棚、吃凉馍、喝溪水……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 砍伐毛竹80余万斤、伐木杆4万余根, 很快解决了近4000m2 建设用料, 为“大干快上”创造了基本生活条件。
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等各种施工机械驰骋在2000多亩的荒原山丘上, 场面十分壮观。隆隆的机器声响, 唤醒了沉睡多年的土地。山丘被削平, 沟壑被填满, 一块块平整的土地在战士们的汗水中开拓成形; 一条条道路, 在战士们的苦干中开通; 一根根高压线路, 在战士们的拼搏中竖起……
“三通一平”的工作量难以估量, 仅平整场地就达200余万米3 , 相当于在一个标准足球场上堆满近300m高的土方量; 相当于在20km长的治杨铁路专用线上, 筑起一道100m2 的土围墙……
在1号洞室的施工中, 战士们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二大队的张哲浩排长在施工过程中, 由于山体突然塌方, 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十多名战士也因此身负重伤……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陕飞创建初期的壮丽篇章, 为世世代代的陕飞人铭记和颂扬。
由5340部队、217部队、工厂职工和三线民工共同承担修建的治杨铁路专用线, 全长20km, 是陕飞从初建到如今的唯一一条铁路运输大动脉, 它的顺利通车, 对陕飞的建设和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60年弹指一挥间, 历史的洪流滚滚而来, 又汹涌澎湃席卷而去。有些人或事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被遗忘, 反而会因为岁月的洗涤而历久弥新, 更加刻骨铭心。
在40多年前的今天,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亲人解放军在陕飞这块热土上, 表现出的艰苦奋斗、纪律严明、作风扎实、思想过硬、英勇无畏的优秀品质和光荣传统, 是留给陕飞人的宝贵财富, 它深深烙在陕飞人心中; 亲人解放军创建陕飞的丰功伟绩, 是陕飞厚重历史中值得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
陕飞创建初期的艰辛岁月已悄然远去, 如今的陕飞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们隆重庆祝中航工业创建60周年之际, 请不要忘记过去, 让我们珍惜今天, 把握未来, 相信陕飞的明天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从修理起步到仿制成功
吕慧敏
航空工业已经走过60年。在这辉煌的60年里, 航空工业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在从修理走向制造, 从仿制走向自行设计、研制的战略方针指引下,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艰苦奋斗, 取得了今天的伟大胜利。抚今追昔, 感慨万千。
1952年秋, 我从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 被分配到二机部四局所属哈尔滨120 厂。120厂是飞机发动机修理厂, 是当时我国仅有的航空六大工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