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三境界:淡定从容舍得
3771900000027

第27章 舍得篇(7)

只看重输赢,不懂得双赢

人类的发展充满战争与和平的轮换轨迹,这也是自然界竞争法则的一个缩影。商场如战场,虽然没有硝烟却危机四伏。企业要发展壮大,商人要追求利润,竞争自然不可避免。如何在竞争中获得机会,在发展中获得支持,在这方面,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李嘉诚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说:“没有绝对的竞争,也没有绝对的合作,因为二者是可以转化的。”

李嘉诚从来不进行恶意竞争,不管这其中的利益有多大,他也从来不搞无原则的合作。在他这里,竞争往往成为合作的契机。

九龙仓不是仓库,而是香港最大的货运港,它是九龙货仓有限公司的产业,包括九龙尖沙咀、新界及港岛上的大部分码头、仓库,以及酒店、大厦、有轨电车和天星小轮。历史悠久,资产雄厚,可以说,谁拥有九龙仓,谁就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的货物装卸、储运及过海轮渡。但是一直以来,九龙仓的经营者固守用自有资产兴建楼宇,只租不售,造成资金回流滞缓,使集团陷入财政危机。为解危机,大量出售债券套取现金,又使得集团债台高筑,信誉下降,股票贬值。

李嘉诚非常看好这块宝地,他认为九龙仓是一块蒙了灰尘的宝玉,只要细心呵护,一定能够重新焕发光彩。基于这种考虑,李嘉诚不动声色一直在收购九龙仓股票,买下约2000万股散户持有的九仓股,意欲进入九龙仓董事局。但不料九龙仓股被职业炒家炒高,九龙仓老板不甘示弱,组织反收购。与此同时,船王包玉刚也加入到收购行列。包玉刚是何方神圣?他可是大有来头,据1977年吉普逊船舶经纪公司的记录,世界十大船王排座次,包玉刚稳坐第一把交椅,船运载重总额1347万吨;他拥有50艘油轮,一艘油轮的价值就相当于一座大厦。真是财大气粗!

李嘉诚的加入,一时间使得强手角逐,硝烟四起,逼得九龙仓向汇丰银行求救。于是汇丰大班沈弼亲自出马周旋,奉劝李嘉诚放弃收购九龙仓。李嘉诚考虑到日后长时的发展还期望获得汇丰的支持,即使不从长计议,如果驳了汇丰的面子,汇丰必贷款支持怡和,收购九龙仓将会是一枕黄粱,于是趁机卖了一个人情给汇丰银行大班,答应沈弼,鸣金收兵,不再收购。李嘉诚权衡得失,已胸有成竹,决定把球踢给包玉刚,预料包玉刚得球后会奋力射门——直捣九龙仓。

于是,香港开始上演一幕传奇故事。

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李嘉诚密会包玉刚,提出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转让给他。包玉刚略一思索,不禁感叹:这真是只有李嘉诚这样的脑袋才想得出来的绝妙主意!包玉刚在心里不禁暗暗佩服这位比自己年龄小但精明过人的地产界新贵。因为李嘉诚这一招可谓一箭双雕:从包玉刚这方面来说,他一下子从李嘉诚手中接受了九龙仓的1000万股股票,再加上他原来所拥有的部分股票,他已经可以与怡和洋行进行公开竞购。如果收购成功,他就可以稳稳地控制资产雄厚的九龙仓。而从李嘉诚这一方面来说,他把自己的九龙仓股票直接脱手给包玉刚,一下子可以获利数千万元。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通过包玉刚搭桥,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和记黄埔的股票9000万股,一旦达到目的,和记黄埔的董事会主席则非李嘉诚莫属。

于是两个同样精明的人一拍即合,秘密地签订了一个对于双方来说都划算的协议:李嘉诚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三亿多的价钱,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协助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票。

表示自己退出“龙虎斗”,却通过包玉刚取得与汇丰银行合作的机会,在此番商战中,李嘉诚是最大的赢家。

曾有记者问他与包玉刚、汇丰银行合作成功的奥秘,李嘉诚表示:奥秘实在谈不上,他认为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也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他还说母亲从小就教育他不要占小便宜,否则就没有朋友,他认为经商的道理也应该是这样的。

现代商人要信奉“商者无域,相容共生”的商业哲学。很多事实证明,竞争与合作相辅相成,不可分离。采用让利法则不仅实现了既得利益,还能够招来更多的合作伙伴,使你的财源滚滚而来。竞争与合作的平衡统一是获得成功的重要秘诀。

(第七章)舍弃执着,得到更多——舍得,是一种懂得糊涂的妥协

不过一念间,何必太执着

人们常常执着于某种念头,不到黄河心不死,却往往忽视了生命中的追之不及。

宇宙生命的来源,本来是清虚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既然一切皆为虚清,又何必对什么事都抓得很牢,执着而不肯放手呢?

有两个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望一位禅师:“师父,我们在办公室被人欺负,太痛苦了,求您开示,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两个人一起问。禅师闭着眼睛,隔了半天,吐出五个字:“不过一碗饭。”就挥挥手,示意年轻人退下了。

回到公司,一个人递上辞呈,回家种田,另一个人却没动。

日子真快,转眼十年过去。回家种田的那个人,以现代模式经营,加上品种改良,居然成了农业专家。留在公司里的那个人,也不差,他忍着气、努力学,渐渐受到器重,后来成为经理。

有一天两个人相遇了。

“奇怪!师父给我们同样‘不过一碗饭’这五个字,我一听就懂了,不过一碗饭嘛!日子有什么难过?何必硬巴着公司?所以辞职。”农业专家问另一个人,“你当时为什么没听师父的话呢?”

“我听了啊!”那经理笑道,“师父说‘不过一碗饭’,多受气、多受累,我只要想‘不过为了混碗饭吃’,老板说什么是什么,少赌气、少计较,就成了!师父不是这个意思吗?”

两个人又去拜望禅师,禅师已经很老了,仍然闭着眼睛,隔半天,答了五个字:“不过一念间。”然后,挥挥手……

对于每个人来说,没有一样东西是可以完完全全、真真正正抓住的,无论是物,还是人,因此不必斤斤计较,刻意追逐。有人问南先生:“怎样布施才不算过分贪心?”南先生精辟地回答:“地球都是你的,为什么不布施?”对于不生不灭的生命本源,要把握得住,要认识得透彻,才能够善始善终。“不知常,妄作凶”,醉生梦死,碌碌无为,终将痛苦离去。想要抓住一切,往往什么都抓不住。

有些人总喜欢给自己加上负荷,轻易不肯放下,自谓为“执着”。执着于名与利,执着于一份痛苦的爱,执着于幻美的梦,执着于空想的追求。数年光华逝去,才嗟叹人生的无为与空虚。

很多人总是固执地由“我想做什么”到“我一定要做到什么”,理想与追求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冥冥之中有人举着鞭子驱使着我们去追赶,我们能得到什么?夸父始终也没能追上太阳的东升西落。

放下是一种智慧。或许有另一扇窗户开着,蜜蜂掉头就能飞出去。外面是自由的天,自由的地,自由的空气,自由的心。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人们听说有位大师几十年来练就了移山大法,于是有人找到这位大师,央求他当众表演一下。大师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说表演完了。众人大惑不解。大师微微一笑,说道:“事实上,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移山大法,唯一能够移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我们可能无法改变生活中的一些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思路。有时,只要我们放弃了盲目的执着,选择了理智的改变,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大凡高效能的成功人士,踏上成功之途总是从改变思路开始的。

成功往往就隐藏在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假如你能发现它、抓住它、利用它,那么,你就有机会获得成功。困境在善于拓展思路的智者眼中往往意味着一个潜在的机遇。

换一个思路处理问题,可能会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象。

也许一个不经意的角度转换,就会让你在不经意间解决了问题。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是否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

有一个摄影师,每次拍集体照时都是有睁眼的,也有闭眼的。闭眼的看见照片,非常生气:“我90%以上的时间都睁着眼,你为什么偏让我照一幅无精打采的照片?这不是故意歪曲我的形象吗?”

就拍照而言,形象是头等大事,全靠修版也难,于是摄影师喊:“一!二!三!”但坚持了半天以后,有的人恰巧在“三”字上坚持不住了,又作闭目状,真难办。

后来,摄影师换了一种思路,从而解决了这一难题。他请所有照相者全闭上眼,听他的口令,同样是喊“一,二,三”,但是在“三”字上一起睁眼。果然,照片冲洗出来一看,一个闭眼的也没有,全都显得神采奕奕,十分精神。

众人见了都非常高兴。

当遭遇困境时,一个思路行不通,就要果断地换另一种思路,只有这样,新的创意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化解困境的方法也才会随之出炉。

改变思路,这是一个智慧的方法。工作有时就像打井,如果在一个地方总打不出水来,你是一味地坚持继续打下去,还是考虑可能是打井的位置不对,从而及时调整方案去寻找一个更容易出水的地方打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浩渺无际的思维空间里,如果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就能从“山重水复”的迷境中走出来,欣赏到“柳暗花明”的美景。

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静止不前的,世易时移,我们的思路也要跟着改变,才能赶上时代的潮流。当一条路走不通时,不要一味“坚持”,而要变换思路,改变陈旧的观念,打破世俗的牢笼。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只有勇于改变思路,才能创新,才能让成功持久。

让小事随风去

人活在世上只有短短几十年,却浪费了很多时间,去计较一些小事,事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事事强出头,只会让自己活得更累。

罗斯福夫人刚结婚时,每天都在担心,因为她的新厨师饭做得很差。可是如果事情发生在现在,她说“我就会耸耸肩膀把这事给忘了”。就连最专制的凯瑟琳女皇,对厨师做坏了饭,也只是付之一笑。

大家都知道,“法律不会去管那些小事”,人们不应该为这些小事而斤斤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