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活色生香
3798100000002

第2章 百年妩媚·中国选美报告

有两句话能概括我们对美的看法,一句叫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句叫爱美之心自古皆然。这两句话让我们在美的时空上打通了一条大道,让我们能把古今中外的美人一网打尽。在民间演义上,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贵妃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虽然她们活在一个传说的年代里,跟我们今天所说的性感什么的好像也无涉,但凡此种美人上了古装电视剧,总要梳妆总要洗浴也总要上床,所以也能有限度地满足我们对美人的那种渴望和想像。这么说虽然俗是俗了一点,但老百姓就是喜欢这种俗,跟四大美女俗上一腿,这也就算咱老百姓的一种雅事了。毕竟,选美总是可以打着风雅的旗号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眼皮子底下的当代。

[古代的选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梦想,都想回到唐朝,那时虽然没有电视和网络,但是我们要这么一个方盒子,不就是为了从中获得快感和愉悦吗?唐人以胖为美,这是我很早的时候就知道的,此处的胖即丰满丰腴之意,但是唐朝以前是什么标准,好像没有人告诉我。比如隋朝隋炀帝,大家都说他是个花花皇帝,但是他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美人,我就心里一点数也没有。凡是历史书上说荒淫无度的,我总想了解他无度到什么程度,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伟哥发明,一个普通的凡胎肉身怎么可能做到无度呢?

只好在书上寻找真理。片言只语之间,猜度各朝美女的标准……中国是个讲诗意的国家,不讲数字化,如果古代能留下三围的尺码那又该多好,用不着我花费心机了。诗经中我们最熟悉的《关雎》也是虚晃一枪——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窈窕淑女如一定要硬解,那就是美好苗条之意,而淑本来就是美好之意,恐怕在那时还没有承载那么多道德之意。硬着头皮看下去,总算找到了一篇叫《硕人》的:硕人其颀……硕人敖敖……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后两句是熟悉的,前面几句要看解释才知道,硕人也就是美人之意,身材是颀长的,容貌是端正美丽的,而肌肤是洁白细腻的,概括一下就是要身材好相貌好皮肤好,简称“三好”。这“三好”如何一个好法,她都有一个比喻。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对的,特别是身材,有点国际化的标准。此处的硕人是特指春秋时期的齐公主庄姜。身为公主当然是贵族了,由此看这是贵族阶层的审美标准,即端庄之美。从地理范围看都是中原地带的。而从楚辞等更难懂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南方的文人和平民百姓对美人的标准,此类美人多半还是女巫歌伎身份的,她们大多小腰秀颈,可以说是一种纤柔之美,用今天的话说,大概就是一手可以掌握的女人。端庄和纤柔,刚好是两种标准或者说是美的两种基本类型。不过就官方的标准来看,“硕人”的那种样子,实际上还是主旋律,中间虽有多样化,但主旋律起码是一千年不变,一直延伸到唐朝,都是选妃的最重要标准。特别是在两汉时期,讲究的也还是“三好”,即身材要苗条颀长,容貌要端庄秀丽,皮肤要洁白细嫩,简单地说就是三个字:长、靓、白。期间虽有个别帝王搞搞个性有癖好,但总体看没有逃出那种标准,比如晋武帝要的是“美而长白”,他老人家后宫美女的储备量多达五千多人,后来晋又灭吴,顺便接纳了吴的宫女五千多人,总储备量达一万人,这就给皇帝老爷的宠幸带来了大问题,倒不是说要端平一碗水,问题是他必将挑花了眼。传说中晋武帝坐羊车去寻欢,羊车停在哪个门口他就进哪个门“方便”,于是美人纷纷想出吸引讨好羊的办法,要讨好皇帝就先要讨好羊。到荒淫无度的隋炀帝那里,他要的美人是“妙丽、长白女子”,而唐太宗为太子选妃要“细长洁白者”。不过我在想,那个时代的“长”可能并不一定要身高在1米70以上的。因为帝王男人老爷,即使是北方种,也不都是高个子呀。所以我对“长”缺乏数字化感到非常遗憾。至于说那些纤柔之美的,则是做后妃的命,虽深得帝王宠爱,但活动范围只是在后宫。何况古代的所谓选美,其实就是为了娱乐皇帝一个人,后宫美女少则成百多则上千上万,其实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哪像今天法国的美女在巴黎走上几步,全世界都能看到,而不仅仅是给希拉克总统一个人看的。总统在今天爱上一个美女,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一不小心也会弄出丑闻来的。

一直要到宋代,男人的审美观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纤柔之美才登堂入室。确切地说,是对美人的身高不再作要求了,其他的特点,我想是不可能改变的。而到了明清时期,有情有闲的文人开始总结美人的特点了,概括起来大约有如下几点:一是要年轻,二是要美丽,三是要体态轻盈,四是身材适中,五是适度修饰,六是德才色要统一,第七是要与居住环境协调一致……这第六点是一直都在争论一直都在坚持的,而第七点则是非常超前的。中国的文人实际上是很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他们要求女性的美也要和自然相融相谐,这里的自然是指居住环境、室内陈设、园林景致以及自然景色等。有不少今天还在用的词语就是描绘女性与周围环境相谐的,如“雨打芭蕉”、“夕阳芳草”、“雪映珠帘”等。

美人之色美人之美,人们除了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外,因为还涉及才、德等问题,所以从古自今都比较复杂。德和才的问题,都涉及道德领域了。各朝的选美选妃都说要重德轻色,也就是强调心灵美,就像今天有人说,相貌好是跑不掉的,至于她心灵美不美那谁知道呢?因此在实际操作中,皇帝还是以色为重以德为轻的,至于德和才的关系,“女子无才便是德”已经是最具代表性的说法了。不过也有一些徒登子不想做语言的伪道士,他们公开说出心中的喜欢,如晋朝有个叫荀粲的公开宣称: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由此看晋朝真是一个很开放的朝代,开放的标志之一是文人能不能放开。所以晋朝的选美单纯就成了选色。不过也有的将德才色三者分开来各取所需各有所重,此类言论的代表者就是李渔,他认为讨老婆要重德轻色,而纳小妾可以是以色为主。李渔的观点其实不新,汉代就奉行过这个标准的。就是认为老婆和妾的工作责职有所不同,妾是“以色事人”的,所以“色衰爱弛”是很自然的,老婆当然更早地色衰爱弛,但总有个“牌坊”的位子在。不过说这话的前提是在于,德才色这三者很难在一个女人身上统一,虽然统一是我们永远的追求目标,但是多元多极也是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选美也是如此。不过古代的民间性的选美,稍微像样一点的,明清时才有一定规模,后来江山也保不住了,选美之事当然得服从稳定的大局了。太平盛世才有选美这是肯定的,这从妓女选美的“选花榜”也可看出。选花榜肯定不是为皇帝老爷一个人服务的,所以它更具有广泛性。文人墨客用唱诗等形式来赞美妓女,其实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讽刺和反抗。他们用“状元”等名称给妓女们排座次,其意图是很明显的,最“卑贱”者最“高贵”,这起码也是一种仿戏吧。离我们更近的选花榜,便是在清末旧上海的租界里进行的。

[选花榜:一种温存态度,有足令人心醉香]

这是一张典型的老照片,照片上是清朝末年旧上海的“十美”,虽然她们的身材裹在厚厚的棉袄下面,但是从那姣好的面容看,可以想见她们当年的莺歌燕舞和绰约风姿。如果凭我个人的喜好,前排右起第三者(站立者)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口味,右边的坐者也显得极为温柔。从她们的年龄判断,可能都没有超过二十岁的,整体看虽没有大家闺秀的风韵,但小家碧玉还是称得上的。不过要是我告诉大家,这是清朝末年旧上海的十佳娼妓,不知大家心里会怎么想?或许真的是一点想法也没有了。

实际上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事情了解甚少,如果没有照片留下来,我们想像不出那“十美”是长什么模样的。那时的评选就叫评“花榜”,跟古时的科举考试相似,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花。妓女女如此的叫法,跟今天影视剧中的妓女形象以及在街上拉客的暗娼显然不一样。记得侯孝贤有一片子叫《海上花》,也是改编自清人的小说,讲妓女们的感情和面子问题,其间有我后面要提到的港姐李嘉欣饰演的一个妓女形象。从照片上看,旧上海妓女中的姣姣者可能都不如李嘉欣那样发育得好,或许这里有一个审美观的差距,但那是一个不可能再回去的时代,今天我们来看当时的文人李士棻歌颂“申江十美”状元陆月舫的诗赋,倒也还颇为传神:

香颊花妍,凉肌肉映,疑嗔疑喜,若远若近,一种温存态度,有足令人心醉香,琵琶一曲,余韵欲流,真个销魂之际,尤在珠喉乍啭,玉手初挥时也。

在旧上海,似乎也只有在租界里还有选妓女这种花样。不过老外很快也发现,中国的妓女和他们老外的妓女还是有所不同的。老外讲究的是一个色字,是可以拿钱去换女人的贞操,而中国的妓女似乎更讲究一个艺字,即她们中的不少人是卖艺不卖身的,这就为租界的评选十美创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更何况有文人墨客的捧场,文人的艳词丽句,可以直接影响花榜的排名不过到了后来,租界中的妓女也渐渐从艺妓向色妓转变,或者说她们本来就身兼多职的,这也是社会多样化的需要,这样就在选美中增设了不少单项奖,也像今天的选美似的,会评出诸如最佳才艺奖、最具潜力新人奖、最佳上镜奖等。有如下一段记述,可以看出佳丽们究竟胜出在何处:

第一曰文波楼上姚蓉初。入座留香。当筵顾影,艳如桃李,()[左边“火”字旁,右边“门”字里一个“东”]比云霞。以色胜。

第二曰忏素庵主张素云。艳态迷离,神光离合,丰肌雪腻,媚眼星攒,以态胜。

第三曰小广寒宫仙子陆月芳。体比梅肥,气同兰馥,端庄流丽,幽逸飘流。以神胜。

如此香艳之词,在评美女时倒还真管用,今天我们形容美女,除了丰满、性感这种大路货的用词之外,实在想不出用什么词语了。在以色胜、以态胜、以神胜之后,自然还会有以丰胜、以媚胜、以艳胜等,有意思的是第七名是一个叫韵珠楼主张善贞的,“老师”写给她的评语是“逸响凌云,妍姿瘦月,歌筵荡气,梦枕销魂。以度胜。”所谓“度”就是过夜、宿夜的意思,很显然张小姐是以床上功夫好而著称。此种说法在当时应该说思想和行为都很解放的了,虽然文人有时以狷狂而著称,但把床上功夫列入选美之标准(前提当然是评妓女)应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这也就这等于承认了“美女”的多样性,即有的美女是用来看的,有的美女则是要用的。因为妓女职业的特殊性,妓女上了花榜,生意就会火红得很,这也就是当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这跟今天评出的各类形象小姐那样,大部分都成了各广告客户的“客户”。而落榜者的生意自然要大打折扣,这也跟我们曾多如牛毛的“十强”“百强”评选是一回事,行业虽然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

另外一点也跟今天博彩有“彩经报”一样,当时的上海为评花榜也出过一份《游戏报》,这报纸比当时其他的报纸版面要小,故又称为“小报”——“小报”的来由竟然是这样的。《游戏报》的评选是专家与大众投票相结合,也就是金鸡和百花的结合,这比评审权垄断在少数文人手里要好多了。文人当然还可做他们的专家评委。当时还有不少类似的报纸,光听名称就可见百花齐放了:《花世界》、《春江花月夜》、《花天日报》、《娱言报》、《采风报》、《闲情报》等,真是百花齐花,由此也迎来了报业的一个春天。更有意思的是,在废除科举之后,状元、榜眼和探花等名头也废除了,这也叫与时俱进,第一名叫花国总统,第二名叫花国副总统,第三名叫花国总理……想必花国部长们会有很多很多。

在旧上海,有时选美也是做善事,就像今天买福利彩票也是献爱心一样,主观上是想中大奖,客观上总多多少少积了点德。1929年的上海,从老电影中看到的已经是一个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可是要造一家“麻风病医院”却没有钱,只好发动群众,当时在新世界的游艺场举办了一场“中西游艺大会”,这个大会就专门组织了一次选美比赛。1946年,为募捐救济苏北水灾,上海搞了一次评选“上海小姐”的活动,如此看来美还真是一种资源一种眼球经济,她可以赈灾济贫:既是肉体上的也是精神上的。

[香港选美: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在我们还没有脱下黄军装时,香港的选美活动已经开始香起来了。经济起动,电视机开始普及,民众需要娱乐,眼球经济和注意力经济都需要选美这一新鲜事物去刺激。虽然在我们这里,差不多十年之后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的。比如我们在《上海滩》看到与周润发演对手戏的赵雅芝,她当初就是以一名空姐的身份参加首届港姐的评选获得了第四名。不用说,赵雅芝曾是好多中国人心中的梦中情人,即使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赵雅芝,三围什么的也不算太冒尖,但是看着就觉得舒服,听说她准备复出,不知会有什么效果。再比如有着一双猫一样眼睛的张曼玉,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好像都会演戏似的,她是由港姐身份出道而最具声名的一个女人。

香港应该记住一个日子:1973年的6月24日。这一年我13岁,对同班的女孩有着朦朦胧胧的意识。这一个日子,在香港一个叫孙咏恩的小姐成为香港历史上的首位港姐。今天我们从不算太老的照片上看孙小姐的风采,难免会感慨良久。从一个男人的角度说,香港开始几届的选美都像是在选老婆和选母亲,当选的港姐无不雍容华贵、端庄淑仪。不用说没有比基尼这种套路,就是今天常见的作嗲作秀也是不见的。这跟中国古代对美女的要求是一致的,即德行天下,德要在美之上。虽然一个女人德不德从面容上很难反映出来,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有一些人长得就特别像皇后皇太后似的。由香港选美的这一风气也可看出,中国传统思想和审美观对香港的影响,虽然当时的香港还是在英人统治之下。

1983年,在我蜇居乡村拼命写诗的那一年,一块轻灵柔曼的玉横空出世了,她的名字就叫张曼玉。不过她是这一年港姐的亚军而非冠军,这一年的冠军是杨雪仪。杨当然也是经得起冠军考验的,有人说她的美几乎无可挑剔,她还代表香港参加了世界性的选美比赛夺得第五名并获亚洲皇后的称号。这让张曼玉和事后诸葛亮都无话可说。倒是1983年的张曼玉,看上去还很单薄,当时绝没想到日后会大红大紫,竟成了香港女演员中演技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所以后来有人参考历届港姐评选的规律时说,冠军好比是选老婆,亚军好比是选情人,季军则是选一般性的女朋友。老婆太漂亮可能会栓不住,所以讲的是一个雍容华贵贤淑大方,要能带出去上台面就行了;情人当然要俏丽可爱,最好能风情万种;女朋友要天真单纯,要年轻。所以这三种身份都是不一样的。

另外我们也知道,港姐(冠军)还有一个使命,那就是要在一年内代表香港出席各种宣传和亲善活动。香港是一个小地方,但商业活动频频。一国要有国母和第一夫人,一个地区当然也得有一个形象代表,港姐就是香港的形象代表。可以想像,这种时候她们的一笑一颦一言一行都必须符合礼仪规范,这无疑是一种荣誉,但同时也是一种苦差。而亚军季军和其他获奖佳丽,则各自忙着朝演艺的道路上狂奔,等冠军从繁文缛节中摆脱出来,其他佳丽都演了好几部戏了。所以冠军往往是捞个名头嫁个好人,而其他的佳丽则各有各的出路。

了解港姐选美的此种情况之后,我们对内地以及世界上的选美冠军或许不会要求其面面俱倒,至于说冠军不如亚军、亚军不如季军,则是完全有可能的,特别是就美色这一单项来说。

港姐的评选从七十年代的讲德到八十年代的讲色,这是一段必然要经过的路。期间也起过一些风波。比如也追求过纯模特的那种路子,所选者皆是与国际接轨的人高马大者,但因此种身材不能为演艺圈所用,最后只得放弃此种作派。也有的当选美女被视为“丑”的,比如1993年的莫可欣,有说是才智战胜了美色。当时的评委之一便是影响力很大但没读过很多书的成龙,他极力推崇读过很多书的莫可欣,结果使香港引发了对选取美标准的争论——到底选的是自然美相貌美还是其他学识美?本来嘛,选美的评奖就没有一个客观标准,燕瘦环肥各有所爱也很正常。

就香港近30年选美的历史看,选美为演艺圈输送人才这是人所共知的。李美凤、李嘉欣、陈法蓉、袁咏仪等人所共知的美女,都是港姐的产物。只是到了最近几届,此种评选已渐渐冷了起来,当楼市下跌之时,美女再这么嗲这么出位,也不能牢牢吸引港人的视线。毕竟经济还是硬道理呀。美女再美,你硬不起来,你不能拉动股票指数,那就会造成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局面。

[选美之今天:犹抱琵琶半遮面,换来春色换人间]

中国在换了人间之后,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所以选美之种事只能暂时搁一搁了。只是在民间,找对象跟选美也多少还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普通人找对象,范围很有限,而某位大人物的公子找对象,据说就有选妃子的那种架势了,起码在地摊小报上经常能看到这一类的文字,这使有着悠久历史的“选美史”没有出现太为明显的断裂层。改革开放以来,选美这种事也就放到桌面上来了,而且渐渐跟国际接上了轨。虽然在中国,选美还是遮遮掩掩的。其中90年代初广州举办的“美在花城”颇有影响。近年来选美之风日劲,随之而来的选美的概念也越来越庞杂,模特比赛、形象小姐、才艺大赛甚至演艺培训招生等,凡是跟选美这趟快车搭界的,都要买张车票上去看一下。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在当今中国,类似国际上的世界小姐以及香港的香港小姐等权威的评选还没有。所以要说出当今中国谁是第一号大美人,看样子还是挺难的,我们只能以农民猜测皇帝天天吃肉的想法表达对美人的看法,比如有喜欢宋祖英、许晴的,也有喜欢林心路舒淇的,各种选美你方唱罢我登场,缺乏权威性,这是很致命的一点。不过央视在2001年11月举办的全国性模特大赛很有可能一统天下虽然模特比赛还“暨”上一个设计比赛,比较专业,但这应该算是一次全国性的有电视转播的活动。在中国就有这么一个问题,既然国内的评奖说服不了谁,那就听老外的吧。而国际的标准又很难和国人的选美标准一致。起码的,国人是把模特比赛等同于选美比赛的,所以才会对吕燕获“2000年世界超级模特大赛”亚军而大惊小怪,因专家评委说她是“中国古代仕女型美女”,这么一来,不仅改写美丽的定义,而且完全颠覆了美的定义。我听人说这样丑的人能评上去,不是老外在丑化中国人民吗?

行动上在看选美,脑子里却还是丑观念,此乃一例。而最早在国际上有声望而今天还活跃在T型台上的就是陈娟红,她的脸部轮廓其实长得都是挺西化的。身材也极其高挑。而那些80年代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美女,大多身材仅在1米70左右,如果说照传统美女的标准倒或者说在华裔中选美,倒也还过得去,但是一走上T台就相形见绌了。就是参加那种正式的世界小姐选美,中国也一直举步不前。2001年在南非太阳城举行的世界小姐选美,中国选手李冰以模特身份初次参赛就获第四名的成绩。李冰的身份是三亚的形象小姐。到目前为止,因为中国没有公开正式的选美比赛,所以只能让模特或形象小姐去参赛,此种打擦边球的方法也是中国特色之一种。据说李冰在参赛时也受到当地华人华侨的支持,他们挥舞国旗为李冰加油——不知道李冰的成绩是不是能让有关方面对选美网开一面?也有消息传,明年的世界小姐评选要在中国设分区赛,如此一来倒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形象小姐是当下最为普及的美人形象,这跟打响旅游(企业)品牌,提高城市知名度有关。所以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县一个厂,都得有个形象代言人。其中找名人做形象小姐当是最佳策略。就国家来说虽没有个形象小姐的说法,但是像杨澜这样在申奥大会上做的陈述,以及巩俐刘璇等美人参加申奥代表团,无不说明国家对此的重视,这也是国际化的趋势之一。如果我们的世界冠军长得都像巩俐似的,那她们的前途似无可限量。所以国家和政府实际上非常需要拿得出去人人叫好的形象小姐的,特别是像杨澜这样的“国花”,虽不能算是美人胚子,但却以学识和风度而被人看好,还有她的资产——这也是被看好的一个原因。形象小姐的评选跟其他各类小姐的评选有所不同,因为她不像对专业模特那样,对身材和三围等都有严格要求,形象小姐看重的是形象,而且有时又要有广泛的参与面,也正因参与面广所以新闻也多了——比如某个面容姣好气质高雅的小姐被告之是一被包的二奶或是娱乐场的领舞小姐,于是组委会只能忍痛割爱。因为评上某一档次的形象小姐,除了能获得有企业赞助的高额奖金之外,更主要的是,还能极大地提高知名度。所以也有人认为某些攻击性言词,也不排除有人暗中造谣中伤,目的是通过打击别人而提高自己的声誉。至于说拉选票、贿赂评委等新闻也已经屡见不鲜。更奇怪的一个现象是,平时满街都是美人的城市,一旦真的选美了竟然个个都很不入目,这使观众多少有些失望。所以有人上下而求索:漂亮女人,你在哪里?

商品经济,对美女资源的需求也很大,就是让领导来剪个彩,起码也得亭亭玉立者托着盘扯着红绸呀,大连国际服装节等有影响的“城市名片”更需要大量的美女出席此类活动,至于时装发布汽车展销等离开了美女简直就成了无水之鱼无根之木,巩俐不就是在参加香港555汽车拉力赛上认识了现在的夫君黄先生的吗?社会承认的正规场所需要美女,还有更多还不被承认的场所,那里的美女也是一个无法统计的数目。

目前国内的各种选美活动,目前仍处于瓶颈状态,但就她歪歪斜斜走过的脚步来说,还是碰到了一个游戏规则的问题,归结起来也就是一个德才色的统一问题。这里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大概是在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初,大学生如果参加选美,那就是很不道德的事。可是现在中学生,十三四岁个子就往1米80上奔,而且屡屡拿奖获名次,像2001年新丝路模特比赛的女子冠军,就被广西16岁的中专生甄妮夺得;而你看国际上近年来的世界小姐,都是大学生的身份,所以这第一点,学生参加选美已经不再是禁区了;第二,各类形象小姐,诸如西博会小姐等,到底是选才艺还是选美色,即以哪个为重,因为要两者统一,有点自古难全的味道,所以最后评出的形象小姐常常是非驴非马,有点两边不靠十三不搭的感觉。不过你仔细想想也对呀,一个美女会一点外语会一点古诗词了解一点时事政治的,也是应该的——不仅仅是对美女来说需要这样,即使普通人也是应该的,但问题就出在这里,有的人偏偏一问三不知(也可能是紧张的缘故),这样就造成了这样一种情况,即美女不美才女不才,最后评出的冠亚军不能征服观众,此类选美活动,往往一开始轰轰烈烈但结局冷冷清清;第三,我们通过选美出来的人,在以后的事业发展中并没有取得大的成绩,其间专业模特除外,像瞿颖马艳丽等在影视上有所发展,但终没有像张曼玉李美凤袁咏仪等明星的出现,这跟包装专业化等都有关系,因为像港姐的评选是固定由无线台举办的,这也等于是近水搂台先得月,在给无线台找新的艺员。

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是今天中国选美的现状,但是千呼万唤始出来、迎来春色换人间,这也是肯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