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历史就是读故事(中国卷)
3798700000002

第2章 争霸时代

五千多年前,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为中国历史上演了一场成功的开幕式。开幕式过后,登场的就是浪漫而又铁血的竞技时代。从尧舜不流血的禅让到血流漂杵的汤武革命,拥有争王称霸野心的人越来越多,春秋战国的英雄豪杰们挥舞着刀枪棍棒,杀得你死我活。最后,在中国大西北崛起的秦王国在公元前221年一统天下,争霸时代宣告结束。

谁在涿鹿打架

二千多年前,在今天的河北张家口涿鹿县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战役,这就是涿鹿之战,交战双方是黄帝和蚩尤。不过,在这场战役之前,还有一段插曲让我们印象深刻,因为它告诉了我们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的原因。“黄”自然是黄帝,而“炎”则是炎帝。

据说,少典娶了有之后,生下了黄帝和炎帝。黄帝从小在姬水边长大,而炎帝则一直生活在姜水之滨。也就是说,黄帝和炎帝本来就是一家人,都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境内,只是生长的地方不一样。

分居两地的两兄弟日后都成为了不一般的人物。传说中,炎帝降临人间后,三日就能说话,五日就能站起来走路,七日长出牙齿。三岁跟随大人上山打猎,下地耕作。长大后,部落里的人见他天资聪明,智力超群,就拥戴他为部落首领,他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神农氏。而他的兄弟黄帝也在十五岁时就被民众拥戴当上轩辕部落的首领,史称轩辕氏。

虽然黄帝和炎帝都神通广大,但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还是很低下的,人们大多数还是以打猎游牧为主,偶尔也种种地,发展一下农业,这在当时也算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了。总体来说,部落的人民生活得还是很幸福的,尤其是炎帝部落的人民,在神农氏炎帝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以至于后来他们发现陕西的猎物已经不够打了,地也不够种了,于是他们决定向土地更肥沃的中原地区发展。

但是令炎帝没有想到的是,早有人对中原这块“肥肉”虎视眈眈了,他就是黎苗集团的首领蚩尤。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勇猛无比,号称“战神”。两个部落狭路相逢,自然免不了发生冲突。结果,经过长期的斗争,善于种田的炎帝最终没能打过长于作战的蚩尤。最终,黎苗集团的人占领了炎帝所居住的“九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九州”。

炎帝族人为了生存,于是向同集团的黄帝部落求援。黄帝为了维护华夏集团的整体利益,就答应了炎帝族人的请求。于是,炎帝向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转移,与早已移居到那里的黄帝族人汇合,向九州进军,共同对抗黎苗部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涿鹿之战”开始了。

涿鹿之战,是中国上古史中传说色彩浓厚的一场战役,由于当时没有正史记载,我们只能从传说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

传说中,蚩尤这个人的母亲是绝对的生育强人,所以,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而且个个都是人面兽身,铜头铁额,面目狰狞,手持金刀铜斧、强弓大弩,很是威风。而黄帝和炎帝带领的华夏集团则手执木棍、石斧、石刀,显得有些寒碜。

这是因为黎苗集团的根据地在长江中游,这个地区当时已能生产铜与锑,用辰砂冶铁等,因而蚩尤可以用金属制作兵器。但是黄帝虽然以石器为兵器,剥木为兵(用木棒子当兵器),但他和炎帝带领的华夏集团已经能够驾驭牛马,用牛马驾车作战了。

从交战双方使用的兵器看,各有优势。黎苗集团的金属兵器,有利于近战;而华夏集团的石质兵器和弓箭,则利于远战。

论战斗力,华夏集团要比黎苗集团弱一些,黄帝也知道本方的这个弱势,于是便充分利用了天时和地利。他考虑到蚩尤部落的人长期生长在南方,肯定不适应北方的地形、饮食和气候,就想把他们引到自己的地盘,以便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因此,在战争开始时,黄帝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略,先向九州进军,当遇到蚩尤率领的黎苗集团时,就主动撤退。当时也没有什么兵法书,因此蚩尤也不知道所谓的“诱敌深入”是怎么回事,没多想便带着大部队穷追不舍,一直追到黄帝的大本营——河北涿鹿。

这正中黄帝下怀,当时华北平原森林茂密,蚩尤部族到达之后,由于环境陌生,气候不适,粮食、饮水缺乏,再加上长途跋涉,因此,他们极为疲劳,战斗意志大为衰退。

战争开始时,正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南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适合晴天环境作战的华夏集团处境很不利,曾经九战而九败。没办法,黄帝命“应龙高水”,即利用位处上流的有利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但是这个策略很快被效忠于蚩尤的风伯、雨师所破。在这紧急关头,黄帝利用起了天时,他请旱神作法,顿时天气骤然放晴,旱热难当,使久习于东南方阴雨气候的蚩尤族无法忍受,叫苦连天。

紧接着,狂风大作,黄沙蔽天,黄帝趁蚩尤部族被吹得东倒西歪、看不清状况之时,利用指南车指示方向,率军出击,并将随军携带的虎、豹、熊统统放出冲向敌阵。手持金刀铜斧的蚩尤部落被这突如其来的猛兽吓得魂不附体:有的被猛兽咬断了脖颈,身首异处;有的被猛兽撕开了胸膛,血流满地;侥幸活下来的没命地逃窜。

这时,华夏部落向蚩尤部族发起了最后的冲击,一举将其击溃,并在冀州将蚩尤擒杀,战争就此结束。

之后,黄帝得到各部落的拥戴,一时声威大震,周围其他一些小的部族也纷纷归顺黄帝。黄帝、炎帝和部分归顺的人定居中原后,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两岸。他们的活动地域相对固定,逐步由游猎转向以农业为生。在务农过程中,他们从事各种发明创造,使得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将人类社会从野蛮生活带进文明时代。

【酷评】

从大历史观来看,涿鹿之战是华夏民族由蒙昧步入文明的转折点。黄帝族之所以取胜,在于黄帝的战争指挥艺术比蚩尤要高明:巧妙利用有利于自己的气候条件,占据了“天时”;精心选择决战场地,占据了“地利”;善于争取同盟者,占据了“人和”。在此基础上,他又果断地抓住机会,发动了致命一击,取胜也就不难理解了。在今天也是如此,小至一个人的职业规划、工作和生活,中至一个企业的发展、竞争与壮大,大至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外交乃至经济贸易、金融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合力”的道理依旧适用。制定战略时,顺天时,占地利,得人和,方能赢得竞争条件的优势,也才能为赢得最终的胜利奠定基础。

许由为什么要躲尧

许由是何许人也?许由,字武仲,生于公元前2155年,卒年不详。他是尧舜时代的人,以淡泊名利而著称。

那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用今天的历史术语来讲,是我国的上古时期,传说中的尧帝当政的时代。尧帝即位后励精图治,一番整饬之后,朝堂焕然一新,人民也有了生活劳作的定则,于是上下安睦,各得其宜。天下安定了,可尧帝也老了。他知道自己终会死去,所以,他决定把帝位禅让给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让他接班来治理天下。

一天,尧帝因为继承人的事情而纠结,不知不觉就走到附近的阳城槐里,在这里,他听说了有一个人叫“许由”。据说此人道德高尚,安于清贫,邪席不坐,邪食不吃。

尧帝一听,眼前一亮,觉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不正是他苦苦寻觅的接班人嘛!于是,他打听到许由的住址之后,便一刻不停地前去拜访。见到许由后,尧帝开门见山,说想把王位传给许由。

想不到许由一口回绝了,他告诉尧帝:“你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这么好了,那么,我还要天下干什么?我代替你,难道就图个名吗?名实相比,实是主人,而名是宾客,难道我就为了这个宾客而接受王位吗?我看还是算了吧。”

见尧帝说不出话来,许由开始卖弄广博的知识:“一个小小的鸟在森林里面,即使有无数的林木让它栖息,它能筑巢的地方也只是一根树枝。一只小小的鼹鼠在河里饮水,即使有一条大河让它畅饮,它也顶多喝满它的小肚子而已。您还是回去吧,我要天下做什么呢?即使厨师不做饭了,祭祀的人也不会代替他办席的!”

尧帝见许由这个人非常固执,以为许由坚决拒绝的态度只是源于高人的谦虚,于是对许由更加敬重。但他一时间也拿许由没办法,只得先回去,打算第二天再来拜访。可是许由是何等人也,他早就看出了尧帝的决心,于是脚底抹油,干脆连夜跑到今天的河南登封附近的箕山中隐居起来,让尧帝想见他一面都难。

不过,隐居后的许由名声大振,人们纷纷传颂他的谦让。过了一阵子,尧帝始终觉得心中不安,大有“许由不出,天下不定”的想法,于是便派人去劝说许由,说他实在不愿意做王也可以,还可以做自己的助手,当九州长。

尧帝派的手下去请许由时,许由正打算去饮牛。还没听使者说完,许由便把饮牛用的瓢往牛角上一挂,扭头便朝山下跑了。使者目瞪口呆,愣了一会儿才紧追过去。

许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河边,洗起了耳朵,此举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许由的朋友巢父恰巧隐居在附近,这时正牵着一头小牛来饮水,便问许由在干什么。许由就把整件事情告诉他,并且说:“我听了这样不干净的话,怎能不赶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冷笑,说了一段非常经典的话:“您如果躲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与世隔绝,谁能找见你?我看你是故意在俗世浮游,想让人家找见,然后又拒绝出任,从而博得名誉。你这不是作秀是什么!喝了你这种伪君子洗耳朵的水,我的牛肯定会拉肚子的!”说完,他牵起小牛,径自走向河上游去了。一席话说得许由羞愧万分,真想找个地缝儿钻进去。

这时,观众渐渐散去,紧跟着他跑下山的使者也来到他面前。许由对气喘吁吁的使者说:“我可以在尧帝的治理下做一个快乐本分的农民,却做不了国王也做不了其他的官员,因此,请他不要再来找我了。”

使者将许由的原话讲给尧帝,尧帝知道了许由意志坚决,只好就由他去了,打消了将天下禅让给他的念头。

被儒生推崇的“禅让”在中国历史上的确存在。这种政治制度所以存在,必然有它的道理。所以,后人也不必大力鼓吹这种制度,从许由躲避尧的事情上就能窥破其中的真谛。

原来,原始社会因为物质条件差,尧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名义上称“帝”,但是生活却非常清苦,工作又十分繁忙。当时尧住的是茅草房,上面的茅草零乱摊放,没有经过整理和剪削;房屋的椽子是从山里采来的树干,弯曲不平,没有经过砍削和刨光。尧吃的主食是粗米和小米,副食是野菜和豆叶烧成的羹。冬天他披着一张幼鹿的皮,夏天穿一件粗布衣服。尧整天为部落联盟中的事东跑西颠,却没有一点物质上的享受。所以,许由何必去受那份罪呢?他耕田种地,自食其力,乐在其中,不是也很好吗?

【酷评】

今天的人很不理解许由,认为他有领导不做,却甘心当农夫,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其实,尧的时代还处于原始社会,没有阶级高低之分,也没有“官本位”的政治结构和社会思想。那时的物质生产成果都是平均分配,尧并没有因为“帝”的地位而享有高于其他人的利益,是完完全全的人民公仆。许由把尧的领导位子只是看成一份职业,这份职业和他的耕地职业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也许在许由看来,自己耕田所获得的人生体验要远远高于做尧的接班人获得的体验。对此,韩非子的论断可谓一针见血:“能让古之天子,不能让今之县令,利使之然也。”从今天人类的生存法则来看,也是如此:利益是人类大多数行为的指挥棒。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没有实际的物质利益和愉悦的精神体验,才高八斗的人是请不来也留不住的。因为待遇和地位虽然被很多人看成俗物,却在一定程度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所以,要请高人出山,光凭诚意是不够的,必须有实质利益,在这一点上,古今都是一样的。

“革命”一词的由来

最早进行“革命”一事的是商部落的首领成汤。商本来是夏王朝的一个卫星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强大,并具备了与夏王朝抗衡的实力。夏朝最后一任统治者夏桀骄侈淫逸,对民众及所属领国部落进行残酷的压榨奴役,引起了人民的憎恨与反对。成汤(又称商汤,武汤)是个先知先觉者,他从夏桀的残暴统治中敏锐地看到了武装起义的可能性,他觉得政治秩序到了要重新洗牌的时候了。于是,成汤迁徙部族统治中心到亳地(今河南商丘)后,采取了一系列强商弱夏的措施,在内政外交上做了积极的准备。

首先,他创造性地开展“用间”活动。

伊尹是成汤的心腹,来自夏朝,在投奔成汤的途中成为奴隶。但是成汤并没有因此看不起他,反而大加重用,把他破格提拔为右相。后来成汤派伊尹回夏朝去当卧底,对他说:“我听说夏桀骄奢自恣、劳民伤财,但不知是真的假的,请你跑去看看情况吧。”伊尹当然责无旁贷,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007,多次出生入死前往夏朝进行谍报工作,比较详细地掌握了对方内部很不和谐的具体状况,使得成汤做到了知彼知己,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自己的战略方针。

接着,成汤为自己树立了另外一种形象。野外,有人四面张网捕鸟,并祷告说:“小鸟啊,从四面八方都进我的网里吧!”成汤则说:“怎么能把天下的鸟捕尽呢?”于是就把网揭开了三面,祷告说:“往左边飞,往右边飞,不听劝告的,就要被网住了。”与“一网打尽”的贪婪相比,“网开三面”显示了成汤仁慈宽厚的风范。那些和夏朝离心离德的诸侯听了这个故事后,无不赞颂他的仁德,对成汤很是放心:“成汤这个人对禽兽都这么宽厚,可见是个有德的人。”

其次,扫除障碍。

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立国四百多年的夏王朝,即使已面临灭亡,但它的属国仍是遍布天下,仍有不少的支持者。成汤想一口吃掉对方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成汤稳扎稳打,由弱到强一口一口地消化、吸收夏的属国。

在商和夏之间有个小部落,叫葛国,如果要与夏桀翻脸,必然要经过葛国,这就成为了第一个要清除的对象。汤要颠覆葛国,必须拿出见得光的理由,否则诸侯们是不会答应的,道义上也站不住脚。经过仔细的侦察,这葛国的国君别的毛病也没有,就是有点小气,舍不得祭祀用的牲口,所以很少搞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的活动。

于是,成汤派手下去责问葛国国君葛伯:“你们也太不像话了,长期不搞祭祀,难道不怕上天怪罪吗?”葛伯回答说:“我们这儿穷,人都要饿死了,哪有牲口作祭品?”于是,成汤送了一批牛羊给葛伯,葛伯当下就把这牛羊分给大家伙吃了,还是不祭祀。成汤又派人去责问,葛伯说:“我没有粮食,拿什么来祭祀呢?”于是,成汤派青壮年人帮助葛伯耕田,派老弱孤寡给耕作之人送酒送饭。不料在半路上,葛伯派人把那些酒饭全都抢走,还杀了一个送饭的小孩。葛伯的做法激起了大家的公愤,成汤趁势出兵灭掉了葛国。

自此,成汤的名声越来越大,用同样的方法,成汤又先后攻灭了韦(今河南滑县东)、顾(今河南范县东)等夏的属国,又击败了昆吾国(今河南濮阳东南),并吞并了这些国家的土地、财产等资源。

第三,寻求决战时机。

经过多年的经营,商部落的力量日益壮大。伊尹建议成汤停止向夏桀进贡,以试探夏桀的反应和实力。夏桀果然大怒,征调“九夷”等天下诸路兵马,准备讨伐成汤。伊尹一看夏桀还能调动九夷的部队,说明夏桀还是有号召力的,所以劝成汤向夏桀请罪。而一年后,夏桀的横征暴敛更甚,九夷中的一些部落实在忍受不了夏桀的残暴,转而向成汤示好。成汤再次试探性地停止向夏桀进贡。这次,夏桀再调动“九夷之师”时,居然没人理他了。而这正是成汤所要寻求的结果,收获的季节终于到了。

大约是公元前1600年,成汤在“誓师”大会上将夏桀的丑事一一亮相,这就是流传于今的有名的《汤誓》。《汤誓》中说:“你们诸位快来,都好好听我讲话!并不是我胆敢以下犯上、发动叛乱,是因为夏桀犯了许多罪行,上天命令我前去讨伐他。现在你们大家会说:‘我们的君主不怜惜我们,让我们放下手中的农活,拿起武器讨伐夏桀!’我要告诉你们,夏桀罪恶滔天,我害怕违背上帝的旨意,不敢不去讨伐他!现在你们又会问我:‘夏桀罪行究竟有哪些呢?’我要告诉你们,夏桀大兴徭役,耗尽了夏民的力量。夏民对夏桀极其不满,他们说:‘你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才会灭亡?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夏桀的统治坏到这种程度,我一定要去讨伐他!你们要好好地辅佐我,执行我的命令,这样我一定会大大地赏赐你们;否则,如果你们不服从我的命令,我就要惩罚你们,决不宽赦!”

什么叫正义之师?什么叫师出有名?这一篇誓言出来,那当真是惊天地,泣鬼神,从根本上确立了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和合法性。

誓师后,成汤派出七十辆战车和六千名敢死队员,联合其他小国,发起了灭夏的战役。

成汤是一个很喜欢动脑子的人。他琢磨来琢磨去,没有直接扑上去与对方厮杀,而是采取了战略大迂回,避开夏朝的正面防线,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从西面直击夏都。因为自黄帝以来的上千年里,中原帝国的主要威胁都来自东方,所以夏桀的防御重心都放在东边。当夏桀听说西边地平线上忽然出现成汤的大军时,他的嘴惊讶得难以合上了。

不过,夏桀还是有点军事头脑的,他迅速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向东撤退,努力向集结在都城东边两百公里处昆吾地区的部队靠拢。但由于当时通信不发达,夏桀向东撤退的消息没能及时通报给昆吾的驻军,以便他们早做准备。当成汤的军队追到昆吾时,整个昆吾地区的军队集结还没完成,仓促之下匆忙迎战,尽管也给成汤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可不能改变战局了。昆吾之君战死,夏桀唯一可依靠的力量被消灭了。但夏桀还是一口气向东继续撤了一百公里,再向前就到了东夷的地盘,那可是成汤的根据地,早就严阵以待了。夏桀无可奈何,为避免腹背受敌的情况出现,只得回过头来,在鸣条——也就是河南开封地区——收拾残余部队,做最后一搏。

两军交战,夏桀登上附近的小山顶观战。激烈的战斗正在进行时,忽降大雨,夏桀这个人哪里吃过这样的苦,急忙从山顶跑下避雨。夏朝将士本来就不愿为桀卖命,此时也乘机纷纷逃散。兵败如山倒,夏桀制止不住,只得仓皇逃走,商军在后紧追不放。

是非之地,不敢久留。夏桀匆忙携带妃子妹喜和一些珍宝,登上一艘小船,渡江向南巢逃窜。商军穷追不舍,俘获了夏桀和妹喜,后就将其流放于此。在这穷乡僻壤之地,桀和妹喜原本养尊处优惯了,现在却无人服侍,自己又不会劳动,最后活活饿死在了卧牛山。夏桀留下了唯一的遗言是:“早知道如此,当初就该把汤这小子杀死在夏台的!”原来,成汤早些年由于治国有术,在诸侯中威望大增。夏桀感到成汤对夏王朝构成了威胁,就借故把汤召到首都,囚禁在夏台中央监狱。汤用重金买通了夏桀的两个嬖妾,最终说服夏桀释放了自己。有的史书说,夏桀并没有被商兵俘获,而是逃匿于南巢,最后病死。

至此,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夏朝,就这样灭亡了。而第一个以武装力量颠覆政权的商部落,接替了夏的统治,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而后人把成汤的这次消灭夏王朝的军事行动称为“革命”,从此,“革命”一词成为拥有雄心壮志之人想要改变现状的一个庄严而合理的借口,流行开来。

【酷评】

这一事件教给我们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不要打无准备的仗。而这个“准备”,不仅仅是战略战术的准备,也不仅仅是战斗人力和物资的准备,道义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要取得战争的全面胜利,首先必须要占领道德的制高点,美化自己,凝聚人心。后人将此总结为“师出有名”。在“师出有名”这点上,要抱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军事如此,商战亦然。在商界,企业的声誉,事关企业的整体形象。越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就越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其产品也越加受欢迎。此外,成汤给后人在做人和干事业方面一个更有益的启示是:如果你真的认为自己的使命是正义的、有益于社会的,那面对没有起色甚至惨淡的现状,不要气馁,不要“认命”,要敢于积聚力量,勇于“革命”——革除自己身上的一切积弊陋习,脱胎换骨做一个崭新的自己,从而成就一番伟业。

流言你惹不起

这是发生在三千多年前西周都城镐京的场景。

两个并不是很熟悉的人在聊天。

“你听说一件事情没有?”甲低声问乙。

乙看到甲神情很神秘,被吊起了胃口:“什么事情?”

“听说周公想要自己当大王。”

“嘘……”乙把食指竖在嘴边,向四周看了一会儿,才小声地说道,“我听说,咱们大王(成王)已经被周公囚禁起来了。周公正在逼迫大王退位呢。”

旁边过来一人,听到了二人的谈话,立即给予了反驳:“这都是谣言。当初武王过世的时候,曾让周公来继承王位,可当时周公却死活不接受。当初可以正大光明地继承王位的机会都放弃了,现在却想做大王,他吃饱了撑的?”

乙冷哼一声:“你懂个屁!这正说明周公是个奸诈的人啊。当时武王还活着,如果他露出想要继承王位的意思,武王早就把他给杀了。现在周公靠着当时的表演,得到了武王的信任,掌握了大权,自然就可以无所顾忌地逼迫大王退位了。”

“这事情真的假的?”又有人伸过脑袋来问。

乙又是哼了一声:“当然是真的,天下人都知道了。”

……

前面提到的“周公”,就是本篇的主人公周公旦。

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的四儿子,他的二哥是武王姬发,两人都堪称人中龙凤,祖上积的德都在他们俩人身上体现出来了。如果说武王具有天子之才的话,那么周公则不折不扣地是王佐之才,是天生的良相。武王即位之后,主抓大的战略方针的制订,而周公就全面负责具体的执行,事无巨细,都打理得顺顺当当,非凡的总理事务的才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周公与他哥哥武王的关系非常好。当初,对殷商战争胜利的第二年,天下初定,很多地方还有反抗力量作乱,偏偏在这节骨眼上,武王病倒了,大臣们都非常着急。周公竟然设下祭坛,向先祖许愿,愿意以自己的身体去代替武王受难,去侍奉鬼神,以换取武王的安康。结果卜问三龟,都重复出现吉兆,再对照简册的占辞,竟然都是吉利。周公回来,就把祷告的册子放起来。或许真的是他感动了上苍,第二天,武王就痊愈了。

不过,武王躲得了初一,却躲不过十五。由于日夜操劳,一年后,武王还是离开了人间。他的儿子继位为王,就是成王。成王即位的时候年纪很小,这时,周公就责无旁贷,亲力亲为地打理朝政,稳定天下。周公的辛苦有目共睹,连他自己都说:“我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就这样来接待贤士,还怕失掉天下贤人。”这就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由来。可见周公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了。

周公虽然很卖力,有些人却不认账。管叔姬鲜是文王的三儿子,论地位原本仅次于武王姬发,在周公之上。但周公因为出色的才干被两代天子都倚为左臂右膀,位高权重,自然让当哥哥的管叔姬鲜心里很不爽。于是,他开始散播谣言,说周公想要图谋不轨。所以,就发生了前面的一幕。

镐京城中的流言,自然是不可能瞒得过周公。甚至这些谣言是谁嘴里传出来的,目的是什么,周公的心里也是很有数的。正是因为知道谣言是谁传出来的,周公才感觉到头疼,也感觉到心痛。周公是个仁德之人,仁德的人遇到这样的事都有点束手无策,不知该如何处理。当时的监国三公之一的召公姬,可以算是成王的长辈了,也是位高权重的角色,听到那么多传言,也放心不下,专门来质问周公是不是真有篡位的想法。周公写下《君》一文进行表白,召公还是不放心。周公急了,流着眼泪掏心窝子给召公说了番话,告诉他自己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想法,苍天可鉴。召公这才渐渐地放下心来。不过,年轻的成王还是怀疑自己的叔叔,于是周公辞了相位,避居东国。

不久,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此人是周武王为了稳定商朝后裔而分封的),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奉成王命,率师东征。经过三年的战争,叛乱终于被平息,东方诸国臣服,大批商朝贵族跪地求饶,那三个造反的头目管叔、武庚、蔡叔都受到了惩罚。

之后,周公写了一首诗《鸱》送给成王,成王也没有说什么。这一年的秋天,百谷成熟,还没有收获,天空就出现雷电和大风,庄稼都倒伏了,大树也被风拔起来,国人非常恐慌。为了消除天灾,成王和大臣们都戴上礼帽,打开武王临死前放在祖宗牌位前的匣子,于是得到了周公以自身为质、请代武王的祝辞。太公、召公和成王就询问众史官以及许多办事官员。他们回答说:“确实是这样。唉!周公告诫我们不能说出来。”

成王拿着册书大哭,说:“过去,周公为王室尽心尽力,我这年轻人来不及了解。现在上天动怒来表彰周公的功德,我要亲自去迎接他,我们国家的礼制也应该这样。”成王走出郊外,奇迹发生了:雨不见了,风向也反转了,倒伏的庄稼又全部生长起来。成王将周公迎归相位,从此对周公万分尊重。

天灾过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周公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他先后建置七十一个封国,把武王十五个兄弟和十六个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定期朝见天子,并带兵随天子作战。自此,周公创立的西周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酷评】

古人说:“日久见人心。”又说:“盖棺论始定。”“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总体意思就是说:看人不要看一时,而要看一世。任何好人都有被误会、被诬陷的时候,而任何坏人都有蒙蔽他人的时候。而即使如周公那样地位崇高、能力超群的人都对流言恐惧,这也证明了“流言可畏”。在今天,信息高度发达,人人都是新闻媒体,流言更是无孔不入,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做了善事还是做了恶事,都逃不开这张“舆论”大网,但说到底,只要胸怀坦荡、身子行得正,同时内心多一分坚强,再强大的流言也只是浮云,挥挥手拨开,阳光依然明媚。

一场游戏玩丢了江山

很少有人能如周幽王那样,玩了个游戏,居然把江山玩丢了。

故事要从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开始说起。初期,周王励精图治,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而到了西周第九代国君周厉王时,由于他贪财好色,昏庸残暴,激起了公元前841年的“国人(平民)暴动”。厉王只好逃出镐京,越过黄河,逃到周朝边境——彘(今山西南部),随后,就死在了今山西霍县。

继之而起的是周宣王,他跟父亲大为不同,是个励精图治的主儿。即位后,他先是挑选了召伯虎等一批忠良贤士做自己的辅臣,然后就是整顿朝纲。在众人的努力下,西周俨然有中兴之象。同时他又通过对外战争赢得了在诸侯中的威望,周宣王由此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天子。不过,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在与犬戎的战争中失利,不久就忧郁而死。

在他死后,他的儿子姬宫即位,这就是周幽王。此时,周室王畿所处的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上连年旱灾,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而周幽王这个人从父亲那里没有继承任何良好的品质,却继承了他爷爷的脾性,整日吃喝玩乐,打发手下人到全国各处搜罗美女,将国家大事抛于脑后。有一次他竟然连着三个月没有上朝理政。大臣们纷纷摇头叹息,但却没有人敢指责他的过失。

就在这时,有个叫褒的大臣上书劝谏幽王,让他尽一点天子的本分,可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他关押起来。

褒在监狱里一待就是三年。他的儿子褒洪德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于是就与母亲商量如何救出父亲。他找了很多大臣请求帮忙,不过这些人为了自保都不敢答应。褒洪德只好投幽王所好,找了个叫褒姒的美女,把她培训了一番,送给了幽王。

幽王见了褒姒,觉得这女人简直就不是人,要么是鬼要么是仙。很快,他就立褒姒为妃,并且把褒释放了。

周幽王“得此美人足矣”,从此以后,他专宠褒姒,两个人开始过起了人人羡慕的夫妻生活。褒姒虽然受尽幽王宠爱,却一直闷闷不乐,仿佛是笑神经坏掉了,没有笑过一次。幽王很纳闷,有一天就对褒姒说:“爱妃生得这般妩媚,若能开颜一笑,必定更加动人了。”褒姒淡淡地说道:“贱妾生来就不喜欢笑,大王不必见怪。”

幽王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从来不相信人还有不喜欢笑的。褒姒这样一说,他似乎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权力或者是赌气,就下令: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告示一出,全民哗然,于是,一些做梦都想发财的人争相入宫去尝试。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尽管在场的人都已经笑得前仰后合了,可褒姒看了听了,仍是冷若冰霜。于是,很多人都觉得,这一千两金子实在不是很容易赚到手的。

然而,方法总是要比困难多。在幽王琢磨如何让褒姒笑的时候,有个叫虢石父的善于拍马逢迎的大臣给周幽王出了一个馊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外敌的进攻,在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敌军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士兵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士兵见到后,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

虢石父的思路就是,天下的东西长久不用就不合理。他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大王跟您的爱妃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看见了赶来,上个大当。您的爱妃见了这许多兵马一会儿跑过来,一会儿跑过去,保管会笑的。您看我这个办法好不好?”

略有些头脑的人都不会同意这个主意,但周幽王可不是一般人,昏庸的他听后,竟然拍手称好。于是,他不顾其他大臣的阻拦,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带着褒姒登上了骊山烽火台,随即便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直冲云天。

远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以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京奔来。然而当他们火急火燎地赶到时,却连一个敌兵的影儿也没看见,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那些诸侯汗流浃背,狼狈不堪,却敢怒不敢言,只好憋了一肚子气带兵回去了。

褒姒见千军万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赐虢石父千金。

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又不顾老祖宗的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打他。申侯气极,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联合了缯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

这次敌兵可是真的来了。周幽王不慌不忙地下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冲天。周幽王盼星星盼月亮,却没有盼到一个救兵到来。原来,各路诸侯都以为周幽王此举又是想博美人一笑,为了避免再次上当,他们宁可在家中喝茶,也不愿再次折腾了。

这下周幽王可真是有苦说不出了,只能指望镐京守兵。但是守城的将士本就怨恨周幽王昏庸,不领经常被克扣粮饷,这时也都不愿效命。犬戎兵一到,他们都只是勉强做了做样子,胡乱招架了一阵以后,便一哄而散了。犬戎兵马蜂拥入城,周幽王带着褒姒和伯服,狼狈地从后门逃出,奔往骊山。途中,他再次命令点燃烽火。烽烟虽直冲九霄,还是不见诸侯救兵前来,因为这些诸侯还以为国王在放烟花。犬戎兵紧紧追逼,周幽王的左右随从在一路上也纷纷逃散,最后只剩下一百余人逃进了骊宫。犬戎还在后边紧追不舍,周幽王只能从后宫门逃走。还没有跑出多远,犬戎兵又追了上来,一阵乱战后,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三人早已吓得瘫痪在车中。犬戎兵当场砍死了周幽王,杀掉太子伯服,那个不开笑脸的褒姒也给抢走了。至此,西周宣告灭亡。

到这时候,诸侯们才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援。犬戎的首领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中原诸侯打退了犬戎,申侯、鲁侯、许文公等共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即位,是为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了历史上的东周时代。

实际上,烽火戏诸侯只是西周灭亡的一个偶然因素,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诱因。由于周宣王后期的昏聩,西周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即使是尧舜复生,也很难力挽狂澜。不幸的是,居然出了个周幽王这个催化剂,西周王朝也就提前灭亡了。

【酷评】

为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让诸侯们兴师动众,却弄得最终丢了江山,丧了性命。这周幽王恐怕没听过“狼来了”这样的故事,或者他的智商就和“狼来了”里面的小孩一样,不懂得信用这个东西,也是会透支的。信用是这个世界上的无价之宝,要倍加珍惜,不可滥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总有人不辨轻重,不分场合,频繁利用别人对他的信任,谋取一些不当得利,致使自己的信用水平下降,之后遇到真正困难的时候,无人施以援手。所以,我们要切记,无论是私人交际,还是企业往来,都要珍惜自己的信用——涉及交情,要礼尚往来,涉及钱财,要有借有还。始终将自己的信用评级保持在良好的水平上,才不会发生类似于被狼吃掉的小孩和周幽王的悲剧。

葵丘国际高峰会议

故事的开始,让我们将镜头重新回到周朝末年的那些事儿。且说经过犬戎这么一闹腾,虽有周平王东迁,但周王朝已经不像武王时代那样威风了。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平王的父亲幽王是死在他姥爷带领的犬戎兵之手的,这就让很多诸侯都感觉平王是个杀父登位的王;第二,周天子不振多年,诸侯们发展的时间很长,到了这个时候,诸侯们的实力已经大增,有了对抗周天子的实力;最后,周天子的地盘日益缩小,而且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仰仗各路诸侯,吃人家的嘴短,周天子也不敢对诸侯大声说话。

周天子的式微表现在周恒王十二年(前708年)。这一年,由于边境问题与郑国争执,周恒王率军讨伐郑国。郑庄公不仅敢于领军抗拒,而且还打败了王师,并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这说明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名义罢了。

此时诸侯国已经如雨后春笋,遍地而出。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南方的吴和越也参加了争霸斗争。

此时,周边一些少数部族乘中原诸国失去统一号令且陷入相互争战之机,不断对中原进行武装侵袭,部分诸侯国的生存状况堪忧。

最让人讨厌和担忧的是南方的楚国(现在湖南一带)。这个国家在势力发展壮大后经常骚扰中原诸国。在中原国家眼中,楚国不过是野蛮的军事大国。中原诸侯皆以“公”自称,虽说周王室日渐衰微,但仍然存在,因此没有人敢称王。而楚国国君却自称为王,并若无其事地宣称:“我”自称“蛮夷”,因此中国(指中原)的称号规则与“我”无关,“我”想更改称号便更改称号。

楚国不断发兵北上,给中原诸国带来很大威胁。这时,各诸侯国的纷争就成为了“人民内部矛盾”,大家只有一致对外,解决了外部矛盾,才有生存的余地。为了遏制楚国,就需要有一个人站出来,使众诸侯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服从一致的号令,而这个担当发布号令角色的人,就是被后人誉为“中兴之主、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齐桓公之所以有资格发布号令,与其国家的强盛是密不可分的。齐国在今山东省的北部,是东方一个大国。它地处海滨,拥有丰富的渔盐和矿藏。齐桓公即位后,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管仲从“富国强兵”的目的出发,在整饬旧制的基础上,对各项制度加以改进,从而使齐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超级大国。

齐国在强盛后,连续灭了周围小国,扩充了国土。齐桓公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联合燕、宋、曹等国,消除了戎狄的扰害,保证了这一地区的安定和经济发展,在诸侯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于是,各诸侯国在齐桓公的率领下伐楚,楚成王一面亲率大军迎战,一面派大夫屈完与齐国讲和。后来,楚成王愿意向周天子进贡,于是齐桓公领着联军撤退了。

此后,齐桓公几次大会诸侯。齐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夏,春秋史上最重要的盟会——葵丘之盟,在齐桓公的组织下胜利召开了。

这是一次天下强人的盛会,不仅中原诸侯全部跑来捧场,就连周天子也派了“钦差大臣”宰孔前来祝贺,他的任务就是代表周天子,赐予齐桓公无上的荣耀:一块肉、一些弓箭,还有一辆马车。

在会议上,齐桓公和众诸侯制定了类似宪法的共同契约,并发誓遵守——这就是葵丘之盟的目的,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获得彼此间的认同和信任。葵丘之盟的内容在《孟子·告子下》中有详细记载,共有五条。

大致内容是:不让妇女干政;尊重周王,诸侯之间不得互相讨伐;还有一条很有意思,那就是不许做缺德事,这是为了防止类似于当初楚成王对宋国干的缺德事儿再次发生。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自身安全,或是为了加害邻国,经常在黄河筑起堤防,这招够损的!因为如果上游国家筑堤,下游国家便会断水从而引发旱灾;反之如果下游国家筑堤,上游国家便会积水淹没良田。所以齐桓公提议,大家以后不要再这么干了,驱水为害,损人利己,非君子所为也。

五条盟约发布之后,依照惯例还有一句套话:“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成语“言归于好”源出于此。)也就是说,大家以前的恩怨从现在起一笔勾销。会盟完成后,大家又杀了牲口歃血为盟,再把盟书保管起来,这会就算开完了。

【酷评】

春秋五霸里,齐桓公名声最好。抛掉齐桓公的政治手腕不说,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种高贵的品格:扶贫济弱,除暴安良。这种品格在春秋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无疑是一种极强大的道德优势,一种努力实现公正、公平的英雄品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有过一个“英雄梦想”,而成为真正的英雄,并不需要自身一定要多么强大,侠客并不一定就是武艺最高的那人,而一定是无论什么时候,内心里都不畏惧恶势力、公正对待弱势力。做一个英雄,就从公正对待身边的人、比自己更弱势的人开始吧,给流浪者一个微笑,给奋发振作者一点鼓励……

吃饭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时间是公元前456年,晋国国运到了这个时候,已是暮气沉沉。

晋国的历史在春秋时代可谓辉煌。大约距今三千年前,周文王将自己的同胞弟弟叔虞封到了古唐国。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父继承封地。因为唐地境内有一条晋水,燮父开始称“晋侯”,并最终将唐国改名为“晋”。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中原霸主,并且在晋文公时代有效地遏制了南方楚国的扩张,使得中原各国对其感恩戴德并敬畏有加。可到了春秋末期,晋国朝堂上的四个贵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势力逐渐强大,晋王几乎没有了话语权。所以,晋国的故事慢慢地从国王身上转移到了四个贵族身上了。夏屋宴就是赵氏贵族的故事。

自赵氏简子继任后,四大家族已经形成智氏独强而韩、魏、赵三弱的局面。为了实现赵氏立国强国的梦想,赵简子对自己的后继者作了精心选择。

有一天,他把几个儿子叫到面前,说天帝托梦给他,让他灭了中山国(今河北定县)和代国两个小国。

几个儿子听了这话一头雾水。赵简子就说:“你们去常山看看,看有没有天帝留下什么宝符。”

他是想借这个题目,来试探一下儿子们的志向和谋略。几个儿子跑到常山(今恒山,属浑源县)上,看了一遭,就回来了。前几个都说没有,有的甚至还抱怨说,山太大了,找一宝符实在不容易,不如明天带些人上去。只有最后回来的赵襄子激动万分地对父亲说:我发现了宝物,如果我们从常山进攻代国,代国便可成为我们的囊中之物!

这句话就仿佛是一枚炸弹,让赵简子一下从床上蹦了下来,开始对赵襄子另眼相看。

赵简子死后,为了麻痹代王,赵襄子抓住代王好色的弱点,将姐姐嫁与代王为妻,两国结成秦晋之好,使代国上下放松了对南面强大邻国的警惕。

这时,与赵家素有积怨的另外两个家族范氏和中行氏乘机向赵氏发难,在中牟(今河南鹤壁西)一带煽动叛乱。赵襄子坚决反击,但此时凭借他自己的力量有些吃力,还好他有代国国王这个姐夫。这个姐夫也非常够意思,在赵襄子与两个家族开战期间,各种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从代国运往前线,为赵襄子收复中牟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代王不知道,他这个小舅子根本就不是知恩图报的人,不但不是,还是一个恩将仇报的人。

赵襄子不会因为姐夫帮助了自己,就把父亲和自己的共同心愿放到一边去,那就是:让赵氏家族振兴,成为任何人都不敢欺负的霸主!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灭掉代国。灭代不是目的,灭掉它可以得到良弓骏马才是真正的目的。

当时,代国的地盘很大,今天的河北怀安、蔚县以西,山西阳高以东一带都归代王管辖。建立这个国家的是少数民族狄族,在中原各国此起彼伏的战乱中屹立不倒,并在春秋初期首先脱离周王朝的统治而自立为国,并且没有中原那一套所谓的仁义教化,因此代国的发展很让人刮目相看。而这个国家适合放养牲畜的地形与气候,就是让赵氏父子想入非非的根本原因。

打仗需要马,拉东西也不可能用牛,这是任何军事家都知道的基本常识。于是,代国人自然而然地就注定了不能好好地过日子。

不久,赵襄子给姐夫发了一封邀请函,大意是:我的爹爹您的岳父已经去世了,我很悲痛。我知道您也很悲痛,但由于您是外国人,不能到我爹爹坟前祭拜,您一定很失望。我想就在咱们两国边境的夏屋山上摆个饭局,我们共同怀念一下您的岳父。

代王很快就有了答复:好的,不见不散。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赵襄子和代王在双方国境线的夏屋山见面了。主客分别进入临时搭起的大帐,宴会开始了,人们一边吃肉饮酒,一边观看赵、代两国乐工和舞师表演的各种歌舞。

突然,赵襄子原地跳了起来,手指代王破口大骂:“好你个不识抬举的东西,竟敢辱骂我!”说着举起酒杯猛然掷地:“还不给我动手!”暗号一发,原来在帐内侍候着上菜斟酒的侍从和表演歌舞的乐工舞师全都手操各种兵器向代王及其随从砍杀起来。赵襄子的宫廷膳食官赵雒也早已手持铜(方形带柄铜勺)守候在代王身后,听到暗号,他就挥起铜朝代王脑袋猛击,只见代王脑浆四溅,猝然倒地,根本就没有反应过来就已经成了鬼。

然而,真正的屠杀才刚刚开始。

在知道了自己大王的脑袋被人拍成了肉泥后,整个代国陷入了绝望的混乱之中。没有了领导人的朝廷乱哄哄一团,大臣们有的主张死战到底,有的主张暂时投降隐忍,有的要出使晋国讨个说法,有的力争投靠东北的燕国,甚至有人高呼赵简子之名号啕大哭,对赵襄子的诅咒痛斥更是不绝于耳。

但辱骂与抱怨不是战斗,当然就解决不了危机,随即赵襄子率领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进了代地,见人就杀,逢人便砍,屠杀进行了一天,代国宣告灭亡。

赵襄子杀死代王,他那位姐姐悲痛万分,仰天长叹:“弟弟杀了丈夫,我该站在哪一边?既然代国已经灭亡,我活着又有什么意思!”于是,她找来了插头发的笄,走到王城东南二十里的马头山上,寻了一块石头,把笄磨得飞快,从自己的咽喉插入,死掉了。

赵襄子似乎对自己姐姐的死没有感觉,在把代地并入自家版图后,封了伯鲁子周为代城君,将代国改称代郡,从此成为赵国藩属。

【酷评】

在远离春秋战国你死我活地血腥火拼时代,今天,我们自然不鼓励赵襄子的这种“狡诈”和“暴力”,但这种战场上需要血流成河都未必能取得,在饭桌上只需要一点小心计就可以获得的盈利模式,是值得深究的。中国人重感情,喜欢和熟人打交道,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办事,都信任熟人,而和熟人交往又有一个最重要的场所,就是饭桌边。所以饭桌文化对每个人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天下任何事,无论多么严肃,无论多么沉重,到了饭桌上,立即变得轻松起来。人一坐到饭桌边,就有了“八小时以外”的感觉。人们常说,饭桌上不分上司下级,可以放松愉快地谈,可以天马行空地谈,说话也不用严谨措辞,说错了话或者局面有点僵,一杯酒也就掩饰了过去。因此,饭桌上的沟通比正式的沟通效果往往要强上十倍。

商鞅不得不死

公元前338年的秋天,为秦国强盛立下汗马功劳,被秦孝公封为“方伯”,拥有十五个城池封地的商鞅正在逃跑的途中。他之所以要逃跑,主要是因为在宫廷争斗中败北,遭官兵追杀。当他逃进一片森林中后,追他的官兵把森林围了起来,由于夜沉林深,所以官兵准备天亮之后进去捉他。

官兵能等,但商鞅却不能,因为他太饿了。所以,他偷偷地跑出来,敲开一户农家,乞求一些食物,并到柴房里过一夜。但让他万万料想不到的是,他出逃太急,忘了带验证身份的凭证,而每户农家都告诉他:“商鞅大人早就下过命令,不许为没有居民凭证的人提供食物,更不许留宿,不然我们就会获罪。我一家获罪,邻里十户也是同罪。你还是赶紧走吧,免得连累众人。”

商鞅真想告诉这些有眼不识泰山的人,他就是商鞅,但又不敢。无奈之下,商鞅只好跑回封地,仓促地组织了一支人马,起兵造反。不过,他忘记自己只是个政治家而不是军事家,所以他战败被擒,在风烛残年之际遭车裂(五马分尸)而死,全家抄斩。

众所周知,商鞅是秦国强大起来的最大功臣。作为一个外人,他可是秦国的恩人,他有什么罪?他为什么会死,而且死于最残酷的刑罚——车裂?!

这一切要从头说起。

商鞅,原名公孙鞅,也叫卫鞅,本是卫国的贵族。他在秦国发迹后被封在商地,故后人叫他商鞅。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这是一个仅仅二十九岁的年轻人。然而发布“求贤令”的秦孝公比他还年轻,二十二岁,刚刚登基为王。此时,在当时七个大国中,秦国只能算是二流国家。

但二十三年后,当秦孝公和商鞅去世时,秦国已一跃成为“超级大国”。这对君臣的相遇,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时代。如果不是他们,秦国不可能在一百四十年后灭掉六国,统一中原。

战国是一个饱学之士周游列国、到处兜售自己的时代。这些人没有爱国的观念,他们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商鞅从小就研读刑名之学,摸索出一套变法理论。尽管对法律、军事的研究已超出前辈吴起、李悝,但他的这套办法,在东方五国中却毫无出售的希望。

商鞅最开始到的是魏国。魏国国相公叔痤对商鞅的才华十分欣赏。不知道是商鞅的不幸,还是魏国的不幸,就在公叔痤决定向魏惠王推荐商鞅时,公叔痤已被病魔夺走了大半条命。他只能竭尽余力,告诉前来探病的魏惠王:“我死之后,国家的大事希望您能听听公孙鞅的意见。”

魏惠王估计被公叔痤这句话吓到了:公孙鞅?他才二十出头,乳臭未干!当然,他尊敬老臣,没有当面说国相老糊涂了。

公叔痤从魏惠王的脸上看到了什么,又调转话头,说:“既然您不用公孙鞅,那一定要杀了他。”

魏惠王还是点了点头。公叔痤叹了一口气,等魏惠王走后,这个老头觉得自己太缺德了,就把公孙鞅叫来,告诉了他事情的经过,劝他快点跑。公孙鞅哈哈一笑,说道:“国君既然不能听您的话而信任我,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杀我呢?”正如公孙鞅所料,魏惠王没有杀他,但也没有重用他。

商鞅在魏国呆了一个多月后,一拍大腿,认为男儿不能混吃等死。他把当时几个大国在脑中浏览了一遍,希望能找到实现自己价值的国家。机会永远都善待那些有准备的人,就在这个时候,秦国孝公发布了“求贤令”。商鞅的目光向西方瞄去,他看到了这个不被中原国家重视的西方大国——秦国。

进入秦国后,商鞅没有直接去找秦孝公,因为他不知道秦孝公要什么。他买通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由其引荐给秦孝公。双方第一次见面,商鞅大谈特谈三皇五帝的治世之道,才说到一半,秦孝公已经打起了瞌睡。商鞅走后,秦孝公怒斥景监:“你推荐的什么朋友,就知道扯淡!”

景监刚才也听着呢,他也觉得商鞅只是嘴巴上有功夫,于是便跑到商鞅面前,把他训斥了一顿。商鞅居然大为高兴:“原来秦公的志向不在帝道。”于是,他又软磨硬泡非得再次求见秦孝公。第二次见面,他又从王道仁义讲起,秦孝公的兴致比前一次是好了点,但还是觉得不着边际,慢慢地又睡着了。第三次的见面,秦孝公已经失去兴趣,但商鞅开门见山地问道:“当今天下四分五裂,您难道不想开疆拓土,成就霸业么?”

秦孝公仿佛被一盆凉水浇在了头上,立即精神百倍,他示意商鞅说下去。于是,商鞅开始了他的“霸道”之谈。谈完后,秦孝公急步走到商鞅跟前,握住了他的手,激动地说:“好!好!”

商鞅开始变法的消息传开来后,很多大臣都不屑,他们认为商鞅是个外人,对秦国的一切都一无所知,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

商鞅立即站出来,和秦国的大臣展开了一场著名的“答辩会”。有大臣说,要效仿先圣,商鞅就历数那些成败君主,指出凡是有作为的必有所创造,陈陈相因必然导致衰亡,只有顺应时势才能大展宏图。

把一些大臣说服后,商鞅又开始说服老百姓。

一天,他来到国都的南门,让人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百姓不知所以,纷纷前来围观。商鞅宣布: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者,即赏十金。“这可是重赏啊!”人群中一阵惊叫,有人还去试了试那根木头的重量,于是得出结论:这要么是扯淡,要么就是个阴谋。商鞅见没有人来扛,又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个年轻人站了出来,说:“扛个木头,即使得不到赏钱,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啊。”说完就轻松地把木头搬到北门。众目睽睽之下,商鞅当场把五十金赏给了那人。

商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整个秦国都开始相信商鞅是信守承诺的!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开始了彻底而系统的改革:首先是变更土地制度,开阡陌,除井田;然后是加强治安管理,什伍连坐(古代五人设“伍长”,十人设“什长”。一人犯罪,伍长、什长及其下辖都被判罚),互相监督;贵族特权取消了,奖励农耕,生产的粮食多也可以立功,优秀的农民可以扬眉吐气;爵位等级秩序建立了,不分平民贵族,以战功授奖,只要立功多,就可以富甲一方。秦国的军队从此变成虎狼之师:既然杀敌取胜可以带来财富和地位,那何乐而不为呢?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迁都咸阳,以郡县制划分行政区域。接着,秦国夺取魏国河西之地,迫使魏国迁都大梁。甚至那个名义上的皇帝周天子,也如同诸侯一样向秦国祝贺。不久后,商鞅被封为大良造(官名,掌握军政大权),因战功封於、商十五邑,号商君。巨大的荣誉与权力倾覆朝野,商鞅达到了人生的巅峰,而巅峰之后,风雨随之而来。

表面上看,秦国强大了,但还是有人觉得不爽,首先是旧贵族。在特权被取消之后,他们变成了商鞅的死敌。早在变法之初,太子就指责过商鞅制定的法律太严酷。按照商鞅的政策,敢说新法的坏话,这还了得?罚不了太子,也要罚教导太子的两位师傅——公子虔被割了鼻子,公孙贾脸上被刺了字,害得公子虔八年都不好意思出大门。另外,很多百姓也恨商鞅,因为刑罚太严苛,稍一犯错就是丢手丢脚,每天活得都是心惊胆战。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继位,是为惠文王。商鞅的后台倒了,公子虔等人终于有了报复的机会,他们告发商鞅谋反,惠文王派人追捕商鞅,于是就发生了故事开篇的一幕。

【酷评】

想要建立什么样的功业,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史书上说商鞅“刻薄寡恩”,死有余辜,实在是不厚道。倘若商鞅是个“老好人”,他的改革有可能成功吗?所以说,改革家同时也是冒险家,他们要面对的,可能比急流险峰更加凶险。也正因为如此,今天那些敢于挑战旧势力和旧观念的人,那些外表光鲜的成功者、明星或者企业家,也许我们不一定认同其做法,甚至对他们充满不屑,但至少也应该认识到:他们敢走出这一步,能取得那种成就,他们光鲜的笑容后面,一定有许多我们不了解的“不容易”,也许是泪水,也许是血水。“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在我们决定去追求某个目标,为某个梦想而奋斗的时候,一定要先问清楚自己:我可以承受多大的压力、多严重的挫折,如果遭遇最坏的结果又会怎样?都想清楚了,就可以放手去做了。

史上最牛的投资

公元前260年,大商人吕不韦在赵国邯郸做生意的时候,发现了一件商品,这件商品是个大活人。吕不韦发现这个大活人的时候,他正在街上以一副落魄的样子闲逛。吕不韦观察了他半天,发现这个大活人气质很好,不像是一般人,就特意打听了一下。有人告诉他,此人的确不是一般人,而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次子嬴异人,因为几年前秦国与赵国讲和,按照当时的政治惯例,他被派到了赵国当人质。但半年前,秦国攻击赵国,赵国人一发怒,就把锦衣玉食的生活从嬴异人那里拿走了,不但拿走,还把他软禁起来。给他解释这段历史的人指着跟在嬴异人后面的几个人说:瞧,那就是看守他的人,他出来放一次风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吕不韦开始用商人的思维考虑问题,然后就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此人真是“奇货可居”也。他一路小跑回到家中,关起门来对他的父亲进行了一次考试。

吕不韦:“耕田可以赚多少利润?”

他爹:“十倍。”

再考:“贩卖珠玉呢?”

他爹:“百倍。”

又考:“如果扶立一人为王,掌握山河,可以赚多少钱?”

他爹(大笑):“哪里来的王给你立?”

然后给出答案:可以获利千万倍,甚至是无法计算啊!

显然,吕不韦从他父亲那里获得了很满意的答案,随后,他开始向那件商品进攻。最先做的一件事,就是用金钱买通了看守嬴异人的官员,使他可以接近嬴异人。一天,他趁那位官员不在,凑到一脸苦相的嬴异人面前,很郑重地说道:“我能光大公子门庭!”

嬴异人看着面前这个经常来喝酒的商人,鄙夷地冷笑,回了一句:“你还是先光大自己的门庭再说吧!”

吕不韦当然明白面前这个苦脸之人的话中之意。在那个时代,做生意的人都与“奸”字形影不离,政府不喜欢商人,百姓也不喜欢,他们的地位很低。听了嬴异人的冷嘲之后,吕不韦并不生气,而是很平静地看着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的门庭,却是要等公子来光大!”

嬴异人被这句话震住了,他受到的屈辱使他以为自己已经是个废物,想不到,还有人认为他有价值,在异国他乡能有这样的人,不是知己还能是什么。

吕不韦说:“你爷爷秦王(昭襄王)老了。你爸爸最爱的是华阳夫人,可她没有后代。您有兄弟二十余人,却不受宠,您应该先回秦国,做华阳夫人的儿子。这样将来,秦国王位必是你的了!”

异人有些不愿意,因为他母亲是夏姬,虽然早已经死了,但让他再认个妈,心理上还是有些不舒服。不过这种不舒服很快就消失了,因为他太想回秦国了,在赵国,以他贵族的身份而言,这根本就不是人过的日子。

吕不韦有办法让他回到秦国去认干妈。他把方法一说,嬴异人几乎要跳起来,当即许下承诺:“我要是富贵了,愿意与你共享。”

吕不韦最先做的是炒作异人。战国时代,凡是门客多的人大都是贤人,比如战国四君子,本身可能没有多大能耐,但就是靠养门客,使天下人都认为他们很贤良。吕不韦给了异人一大笔钱,让他买通看守他的官员,又让他大量散财,招集一些门客。在一切安排妥当后,吕不韦购买了许多宝贝,去了秦国都城咸阳。

他先是找到华阳夫人的姐姐,给了她许多钱。这个女人看在金钱的份上,把吕不韦引荐给了自己的妹妹华阳夫人。

一见到华阳夫人,吕不韦就揭了这个女人的伤疤:“夫人有几个儿子?”华阳夫人当然一个都没有。吕不韦警告她:美貌不是长久之计,您以后想要继续过这样的好日子,就必须在太子诸多儿子里找一个当成自己的,多年后,您的这个干儿子成为王,您也就不必担心失去什么了。

华阳夫人觉得这个主意很不错,但她不知道该让哪个孩子认她为娘。吕不韦就把异人推荐给了她,并强调,他是最合格的儿子,在赵国很多人都称颂他贤良,而且特别孝顺。

华阳夫人被说动了,特别是看到那些吕不韦声称是异人带给她的珍宝后更是下定决心,要做异人的妈。

有些事情,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吹枕头风。华阳夫人一次在枕边就对安国君说了异人很多好处,安国君被说得热血沸腾,居然立即取了玉符,刻上“适嗣异人”四个字,从中剖开,夫妻二人各留一半,以此为信。

安国君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很简单,那就是请求昭襄王接回异人,但这个老头似乎对异人不感兴趣,没有理会安国君。于是吕不韦再次出马,联系上了华阳夫人的那个胆小如鼠的弟弟阳泉君,此人很受昭襄王的宠爱。

吕不韦开始对其进行“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恐吓,告诉他老王很快就死了,等安国君继位,你家族肯定完蛋。这位贵族跪求计策,吕不韦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大王老了,而太子又没有合适的继承人,远在赵国的王孙异人贤孝闻名于诸侯,他可是日夜想回到祖国,你如果在大王那里建议让异人归国,使太子立他为继承人。异人无国而有国,太子之夫人无子而有子,太子与王孙当上国王以后,你的爵位就可以万世永存了。”

阳泉君在第二天起了个大早,把吕不韦的话告诉了华阳夫人。华阳夫人都未加思考,就拜托秦昭襄王赶紧去把异人接回秦国。可昭襄王此时正跟赵国闹别扭,只是推脱说等和赵国友好往来了再说。

安国君得知此事后找来吕不韦,有些埋怨:“先生您折腾了半天,花了不少钱,结果我老爹还是不想接异人回来啊。”吕不韦说:“只要您有这个心,我把我的钱都花掉贿赂赵国权臣,也要把异人接回来!”

安国君哪里要吕不韦再花钱,随即便拿出了黄金三百镒交给吕不韦,让他去打通关系。华阳夫人也不甘落后,拿出了黄金二百镒,交给吕不韦。

吕不韦回到赵国邯郸,第二天,就跑去见了异人,报告了自己的成绩。异人大喜,吕不韦却心事重重了。吕不韦是个精明的人,经商多年,他自然知道“人走茶凉”的道理;异人现在信誓旦旦地跟他讲,将来的荣华富贵少不了他的,而且还答应给他官做,那是因为现在异人处在人生低谷,在异人眼中,他是在雪中送炭,如果有一天,异人成为秦国国王,他的誓言和他们现在的关系还能永远不变吗?

吕不韦一咬牙,决定来一次更大的投资。

一天,他请异人来家里吃饭。吃到中间,他拍手叫出一位美女来跳舞助兴。这位美女是几年前吕不韦用钱买来的小老婆,叫赵姬。她跳舞的时候,已经是个孕妇了。异人很多年未见过这样漂亮的女人了,顿时忘记了吃饭喝酒,大概是贵族无所恐惧的血液起了作用,他突然对吕不韦说:“念我孤身为人质,寂寥难耐,想求你把赵姬送给我为妻,平生之愿足矣,不知身价如何?”

吕不韦大怒(装的):“您明知她是我的女人,怎么能有这样的请求?太放肆了!”异人连站都不站,直接从坐变成了跪下:“实在是不能控制,先生别发怒。”吕不韦“哼”了一声,把气愤功夫做足,离开了饭桌。但只一会儿,他就走了出来,说了一段话:你刚才跟我谈钱,这实在不好。你想我为了让您回秦国,花了多少钱?你现在要我小老婆,给你就是了,干吗跟我谈钱?然后他将赵姬招到身边,推给异人,说:“从现在起,她就是你的了。她可是良家女子,您要好好对待她。”

异人哪里知道自己从现在起就已经是个活王八了?他欣喜地拉起赵姬就走了。

这当然是一场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谋划。赵姬这样的女人跟任何一个男人都是跟,但前提是这个男人必须要有钱,最好还要有权。按吕不韦的说法,异人将来可是二者兼备的。

八个月后,赵姬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

一年后,赵国派出军事白痴赵括担任与秦军大战的指挥官,结果四十万赵军被秦军活埋。又一年后,秦军围攻邯郸,吕不韦得到消息,赵人要杀异人泄愤,于是,他开始谋划逃跑。

他先是凑集了六百金贿赂看守的官吏,请他放走异人。六百金对当时的一个小官员来讲自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于是,看守顺利地答应下来。吕不韦便安排异人的夫人带着孩子躲到娘家,他同异人潜出邯郸,逃向围攻邯郸的秦军营垒,随后回到了秦都咸阳。一到咸阳,异人便去谒见华阳夫人。因华阳夫人是楚国人,他特地穿了楚人的衣服。华阳夫人果然很高兴,说:“我是楚人,我把你收养为自己的儿子,你就改名叫‘楚’吧!”

几年后,安国君成为秦王,又几年后,异人以太子之位登基称秦王。随后,吕不韦受到了位极人臣的待遇,到小秦始皇登基后,吕不韦控制秦国大权,被秦始皇称为“仲父”,这就是投资得到的回报。

【酷评】

是目标,让一个人勇往直前。只要有梦想,并能通盘计划,步步为营,敢于实践,就能成功。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故事就是证明。他的投资不仅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回报,还投资出了一个“千古一帝”。也许可以说:没有吕不韦,就没有秦始皇。吕不韦的这一“异想天开”,直到2000多年后的现在,我们听来还觉得像在梦里,不敢相信,认为是“不可复制”。其实,这些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在当今社会,资金不是最大的问题,人脉也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梦想”——天才的、同时具有伟大前景和可操作性的想法。梦想就好比金手指,可以吸引到意想不到的人来“投资”你。

“老子可以取代他!”

这是项羽少年时的一段故事。

项羽祖籍江苏宿迁,姓项,名籍,字羽。项羽祖上几辈人都是楚国的高级官员,先祖封地为项城,所以姓项氏。项羽的爷爷项燕是楚国的大将军。当年,秦国大将王翦领兵围攻楚国,眼见无力再坚守下去了,项燕只好在国破之前,引颈自杀。秦军很快就灭掉了楚国,项燕的儿子项梁带着十岁的侄子项羽跑到吴中一带,当起了普通百姓。

虽然已经沦落为普通百姓,但项羽的体内还有贵族血液在流淌。项梁在项羽很小的时候,就教他读书写字。但让项梁生气的是,这个侄子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材料,看见字跟看见神仙鬼怪一样,一个都不认识。项梁忍着气教导他:“不读书,将来不成气候。”项羽直着脖子回道:“我就是把所有的字都写了,又有什么用?”那个时代还没有科举考试,项羽说得很对。项梁就问他:“那你说学什么有意思?”项羽回答:“我要学剑!”

项梁真就教他学剑,但没有学几天,项羽就把剑扔到了一边。项梁找了半天剑也没有找到,只好问:“怎么又不练剑了?”项羽还是直着脖子:“剑法再好,也只能对付几个人,一人一剑舞弄半天杀上十几号人就算是厉害的了,没什么意思。”

项梁这次真怒了:“你这也不学,那也不学,你到底要学什么?”项羽睁大眼睛,说出了自己的志向:“我要学习以一当万、克敌制胜的方法!”

项梁张着嘴巴愣在那里,突然就欢喜起来,他认为项羽是被祖宗灵魂附体了。从这以后,他就开始教项羽兵法的知识。项羽这一次的热情持续了很久。

一次,秦始皇南巡会稽(在今浙江),当他的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地经过南江(今江苏吴县附近)时,正好让项羽和他的叔父在土坡后面看到了这壮观的一幕。项羽第一次见到如此宏大的场面,那气派的皇家威风和那前呼后拥的人马,让他看呆了。他用手指着秦始皇的车子,回头对着项梁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原来皇帝是这个样子的。三叔,你等着,我一定能坐到这个车上,取代了他!(彼可取而代也)”项梁当时被吓得半死,急忙用手捂住他的嘴,拉起他就跑,边跑边说:“不要当这么多人乱嚷嚷,传出去要灭九族的!”

项羽这一次并没有吹牛。几年后,陈胜在大泽乡起义,项羽和叔叔项梁立即在当地组织了一支起义军,开始了向秦帝国的复仇之路。几年后,项羽在巨鹿打败了秦军主力,并且进入函谷关,大封诸侯,他自封为西楚霸王。他虽然没有取代秦始皇而成为皇帝,但他后来的排场绝对赶得上当初的秦始皇了。

【酷评】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项羽就是一头“初生牛犊”,他从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那一刻起,表现出的就是一股“初生牛犊”的勇气和闯劲。面对秦始皇的大排场,项羽说出“彼可取而代之”,挑战权威;后面在巨鹿之战时,各支军队面对强大的秦军,都远远地看着,不敢行动,只有年轻的项羽以一支小部队而发动攻击,并“破釜沉舟”,自断退路,终而大破秦军,一战成名。当然,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本来也没什么资本可以凭恃,勇气正是年轻人最大的资本,如果还不能大加利用,成功还能靠什么?有句话说得好:“年轻时不要怕,年老时不要悔。”没有经验、社会阅历和资源,是大多数年轻人面临的困境,所以不要畏手畏脚,不要怕出错,不要怕走了弯路,只有勇敢去闯,才能获得翻倍的“经验值”,才能争得比同龄人多得多的机会。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把读书人活埋,然后烧书,在秦始皇之前似乎没有人做过。即使有,也是小打小闹,只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才让人见识到了,什么叫活埋,什么叫烧书。

秦始皇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就吞并了六国,也就预示了他消化起来并不容易。不谈其他,只是战国时代遗留下来的那些知识分子,就够秦始皇忙上一阵子了。大批读书人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仍改不掉他们喜欢高谈阔论的毛病,他们对秦始皇推行的一些新制度始终有着自己的看法。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博士淳于越上书,认为郡县制不是理想的国家统治模式。他洋洋洒洒地罗列了一大堆上古先王时候的制度,来证明郡县制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恢复分封制。早就对这群只善于用嘴巴解决问题的知识分子很不满的丞相李斯反驳了淳于越,他认为时代在进步,此一时彼一时,一个朝代应该有一个朝代的制度,因此,没必要用以前的制度来衡量今天,更没必要搬用原来的制度。

李斯不但提出反对意见,而且还把这场辩论极端化。他对秦始皇说,从古至今,我就没有听说过儒家那群家伙做出过什么正确的事情来,他们的老祖宗孔子也只会指摘当时当政者的过错,拿出的一些意见全都不合时宜。这些人经常对我们的政策法令说三道四,不仅完全于事无补,还会煽动民心,削弱政策法令的权威。因此,李斯希望秦始皇釜底抽薪,让儒生的后代永远闭嘴。所谓釜底抽薪就是烧书,除了法律、医药、卜筮、种树之外的书全部收上来烧毁,民间一律不允许私藏。有想学习知识的可以跟着官吏学习法律。秦始皇准奏。

于是在公元前213年,秦朝政府下令:除去秦国的历史书籍以外,其他史书及《诗》、《书》等百家语之类全部烧毁;除博士官掌管的图书和农书、医书及求神问卜之书外,各地所有藏书全部交到当地官府烧毁;如果命令下达后三十天之内不烧,那就判刑服劳役;今后如果还有人敢于议论诗书,判死刑;以古非今者全族处死;官吏知道而不揭发者,治以同罪。

没有文献确凿地记载秦始皇到底烧了多少书,但在秦王朝严酷的法律之下,很多人都不可能以身犯险,所以,图书被烧的数目一定相当大。

烧书,未必就如李斯所谓的那样是釜底抽薪,因为那些儒生有一张嘴,只要他们敢犯上,未必非得引经据典。在颁布焚书政策的第二年,有两个儒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说秦始皇的相貌看上去就不是什么好东西。说完这些话后,二人就跑掉了。

这二人跑掉,让秦始皇大为震怒,不仅仅是因为这二人在背后骂他,还因为这两个家伙是几年前他派出去寻找长生不老药的人。长生不老药是秦朝政府的一个科研项目,秦始皇希望能取得成功,一方面自己受益,另一方面也让天下百姓得到好处。可这两个儒生居然跑了!

这可不是秦始皇第一次被戏弄。在那两个儒生之前,就有个叫徐福的人说可以找到不老药,秦始皇按照他的要求给了他大批童男童女,结果,这个徐骗子也是一去无影踪。

两个儒生跑掉后,秦始皇把咸阳城中的所有儒生都召集到一起,先是问这些人那两个人的去处,大家都说不知道。秦始皇不相信。他找来专人审问这些人,审问的主要内容就是:那两个寻找不老药的儒生,包括徐福和你们,是不是联合起来欺骗寡人?!

这些人开始的时候还说不知道,结果一用刑,就都招了,说他们的确筹划了很多方法来欺骗秦始皇。当然,这些人的供词很可疑,因为在大刑之下,秦始皇想要什么结果,自然就得到了什么结果。

最终,有四百六十多个儒生被秦始皇活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坑儒”。

【酷评】

秦始皇真的是坏得不可赦吗?夏桀、商纣真的就一无可取?谁都不能做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只能说“可以存疑”。千百年来,“焚书坑儒”成为儒家门徒贴给秦始皇的大字报,历久弥新。老实说,秦始皇烧的书还不如项羽后来进咸阳城烧的书的十分之一,秦始皇活埋的几百人跟后来的动辄杀人的诸多暴君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可为什么一提到残暴与独裁,立即就会让我们想到秦始皇?这是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大杀读书人的君主,焚书坑儒得罪了所有的读书人,所以读书人在书里大写秦始皇的坏话。焚书坑儒要批判,但也不能因此而彻底抹杀秦始皇这个人,这种态度就是孔子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也是我们今天应该持有的一种理性的态度:不止是在读书上,也体现在评价身边的人上,某人老对你呲牙咧嘴的,但并不表示他主动帮大家打扫卫生也是错的;某人虽然品行不是太好,但也不能因此否定他专业技术的高超……是非要分明,处事要公正,有功说功、有过说过,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陈胜的神鬼传奇

公元前210年,在找了很多年都未找到不老药的情况下,秦始皇病死了。他的小儿子胡亥即位,这就是秦二世。秦二世的能力与他父亲相比有天壤之别,性情上也十分不成熟,加上身边奸臣赵高的蛊惑,秦二世根本不理朝政,把原本就已经危机四伏的秦帝国推向了火山口。

不过,第一个起来革命的不是对秦帝国有切齿之恨的六国后裔,而是一个农民,他的名字叫陈胜。

陈胜是阳城(今河南商水县)人,家里贫穷,长大后只能靠给别人当雇工糊口。有一天,他和一群跟他一样的农民在地里干活,休息的时候,他站在略高处,看着苍天,血脉贲张地说了一句话:“将来我富贵了,不会忘记你们的。”

一个农民,没有知识没有背景,说出这样的话来,他的那群农民兄弟们哈哈大笑,以为他神经有问题,并且给他治疗:“你小子连地都没有一块,靠种别人的地活着,你怎么富贵啊?快!干活!”

陈胜只好一锄头刨在地上,嘟囔一句:“你们这群燕雀,怎么知道我这只大雕的志向?”

做任何事情之前,心中都要有个理想或是目标,陈胜能做出后来的惊世之举,跟他平时的蕴积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久,机会来了。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朝廷下令征兵到渔阳(今北京密云)守边陲。同年七月,几个月前被征召的陈胜等九百多人来到了泗水郡蕲县(今安徽宿州南)的大泽乡。一场大戏要上演了。

七月正是北方的多雨季节,队伍刚在这里驻扎,倾盆大雨就开始了,一连数日持续不绝。大泽乡顾名思义就是溪流纵横,河湖众多,连日的瓢泼大雨更使大泽乡变成了令人恐惧的水乡。

下雨不能赶路,正是休息的好时机。但陈胜屯长(秦汉时军伍之长)和那九百多人都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因为依据当时的法令,延误了时间是要杀头的。

陈胜看着不停下着的大雨,对身边的副手吴广说:“这里离渔阳还有几千里路,我们现在就是飞都赶不到了。”吴广很机灵:“那咱们逃跑吧。”陈胜摇摇头:“不行,逃走被抓回来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起来造反,就是死了也比白送死强,百姓们吃秦朝的苦也吃够了。”

二人达成了共识,随即开始了准备工作。他们两人做事都很谨慎,因此不可能直接对众人说:“我想造反!”这样一来显得太唐突,二来还不知道众人是否真有造反之心。弄不好还没革秦朝的命,就先把自己的命革掉了。因此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试探一下大家的想法。

于是,第二天发生了两件奇事。第一件事情是,下了这么多天的大雨,河水漫了上来,水里的鱼也都浮上来了。鱼一下子多了,便宜了,队伍里做饭的人就买了不少。有厨子回来拿起一条鱼时,发现这条鱼肚子鼓鼓的,跟别的鱼不一样。剖开一看,鱼肚子里有一块布,上面有三个大红字,找来识字的人一看,居然是“陈胜王”。第二件奇事是当天夜里,在他们驻扎的东边林子中的大祠堂里,隐隐约约有磷火闪动,并不时传来狐狸的怪叫声:“大楚兴,陈胜王。”当然,秦朝时候还没有狐狸精的说法,狐狸会说话更是无稽之谈,这显然是陈胜和吴广等人的嘴巴喊出来的。

但装神弄鬼的方法很有效。就在第二天,宿营地议论纷纷,众人预感到有什么事情将要发生,都把惊奇的目光投向陈胜。傍晚时,领队的县尉酒喝多了,陈胜和吴广觉得时机来了。

吴广先到县尉跟前,对他说:“下这么大雨,行期也耽误了,到了目的地也是死。我们死,你恐怕也得挨板子,我们干脆跑了算了。”

县尉看他一眼:“胡说!跑了怎么能行?”

吴广说:“反正去了也是死罪,不如跑了。”

县尉说:“跑得了吗?跑了被捉住也是死。”

吴广说:“跑远点儿不就捉不着了吗?”

县尉大怒,觉得吴广太自私:“捉不着你们还捉不着我吗?”

吴广是很自私:“这关我什么事?”

县尉怒火已起,揪住吴广就要来上几个嘴巴子,和吴广关系不错的人立即上前拉架。县尉见嘴巴扇不出去,就抽出了鞭子,教训了吴广一番。吴广居然大骂。县尉心想:“不必等到渔阳了,我现在就结果了你。”于是便抽出了剑。

这正是吴广想要的,他眼疾手快,一把夺过县尉的剑,反身插进了县尉的肚子里,另外一位县尉还没把手放在剑柄上,就被陈胜按倒在地,吴广上前一剑就把他解决了。

两人略微整理了一下衣服,就开始了演讲:“现在已经误了行期,误了行期就要被杀头,即使上头不杀你们,守边那差事十个人得死八九个,反正怎么也是死,但我们死得不能这么窝囊!我们不如反了,杀了那些狗官,我们自己当家!那些当官的也不是天生就该当官,他们能当,我们也能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演讲之一,也是最有听众的演讲。那些人听了这样的话后,立即拿起棍棒,开始了和陈胜一起革命的征程。他们打出了“楚国”的旗号,开始攻打秦帝国的城池。临近的农民听到消息后纷纷响应,没有武器,他们就拿木棒农具做武器,削了竹子做旗杆,队伍立即壮大起来。这就是中国封建史上的第一支农民革命军!

【酷评】

很多人都以为陈胜是“临时性”造反,其实错了。他当农民的时候就知道发牢骚,并说什么“苟富贵,勿相忘”,可见此人是长期心怀不满。陈胜后来的成功,其实是他平时积累的结果。这个故事也证明了:机会永远亲睐那些早就有准备的人,因为早有准备者才会具备发现机会的眼光,才能比别人抢先一步。就以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来说,网络初兴时,大家都不知道互联网有什么用处,只有丁磊、张朝阳等少数人开始创办起网易、搜狐等门户网站;后来网络商机兴起,人们都认为网上卖东西是虚拟的,太虚,不靠谱,只有少数人如李国庆大胆尝试,所以今天当当网成为网络中文书店的第一品牌;当大家都开始电子商务时,马云又独具眼光,创办了阿里巴巴网络商业平台;今天,微博兴起,不需要技术,不需要资金,人人都可以参与,但也只有少数人抢先一步,把微博做成“商业媒体”,以粉丝为受众,靠发布广告挣钱。

原来错的是标准答案

也只有在乌烟瘴气的秦二世时代,才有“指鹿为马”这样的荒唐剧上演。

导演这场荒唐剧的人名叫赵高,赵国人,他当时是秦二世胡亥最信任的宠臣。说起赵高的发迹史,还要从秦始皇开始说起。

秦始皇在位时,赵高因为才能卓著、孔武有力而得到了秦始皇的垂青。他常在秦始皇左右协助处理政事,还被秦始皇任命为后来的秦二世的老师,所以,他的地位很高。秦始皇在最后一次出巡时突然发病而死,当时只有赵高和丞相李斯等几个人知道。赵高和李斯为了自身利益,便修改了秦始皇的诏书,逼迫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自杀,改立二儿子胡亥为皇帝。

胡亥即位后,自然对赵高这个恩人感激不尽,对他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赵高当然也是装出“忠心耿耿”的样子,每天帮着胡亥出谋划策。不过,看一下他出的计策,我们就可以知道他的好坏了。他对胡亥说:“陛下虽然登上帝位,但是您的兄弟们对您即位的合法性还是存有疑问啊。”胡亥很害怕地问:“那该怎么办?”赵高出主意:“这简单,让他们变成死人就是了。”胡亥居然听从了他的建议,一口气杀光了十七个哥哥、十位姐妹,杀得自己成了秦始皇的独生子。这个时候,他坐在龙椅上才不慌了。

自此,君臣二人的友谊经过斗争的洗礼,变得更加深厚,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秉烛而谈。有一次,胡亥对赵高谈到了人生:“人生在世啊,时光短暂,我想在有生之年抓紧时间吃喝玩乐,你觉得如何?”赵高听了居然站起来,给二世鞠躬,连声赞叹道:“这真是英明之主的想法啊!”接着又说道:“您知道怎么驾驭大臣吗?我来告诉您吧,皇帝要与臣子们保持距离,使自己产生神秘感,这样才能体现出威严。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您以后应该独居深宫,让大臣们只闻你声,不见你人,这样才显得您神秘而高深啊。”胡亥鼓掌:这真是好主意!自此后,胡亥真的就不接见任何人了。

紧接着,赵高又设计除去了自己最大的绊脚石丞相李斯,他自己觉得,整个朝堂之上,就没有人敢和他赵高唱反调的了。

朝堂之上,没有人敢和他作对,可民间却有人敢和朝廷作对。陈胜与吴广起义后,全国各地群众纷纷响应,秦朝的政权开始分崩离析。赵高当然不会让胡亥知道这些事情,他封锁了一切不利的消息,只是对秦二世说天下有一些微不足道的盗贼在不自量力地四处乱窜。躲在后宫享受人生乐趣的“英明之主”对此一无所知。虽然赵高利用花言巧语瞒住了胡亥,但是却瞒不住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很多官员上书胡亥,要求皇帝上朝亲政,不要再被奸臣蒙蔽了。

赵高这个时候有点担心,他看着那些奏章,决定搞个实验,来证明到底谁在故意跟他作对。于是,一幕指鹿为马的荒唐剧上演了。

某一天朝会上,胡亥被赵高特意请了出来。朝会要结束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揉了揉眼睛,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然而他还是小心地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很严肃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马,而且还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仔细地看了那只鹿几眼,很小心地问:“马的头上有角吗?”赵高笑了,然后转身,冲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他们。”

大臣们都不是瞎子,也不是白痴,当然知道那是一头鹿。有些胆大的臣子看了看赵高,发现这厮精神状态很好,不像是得了病,但当看到赵高眼睛里的神情时,他们明白了:赵高这厮在搞事情。于是,有大臣立即睁着眼睛对胡亥说:“陛下,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然而有的大臣担心遭雷劈,实话实说:“这就是鹿。”

赵高一会儿微笑一会儿恼怒,胡亥在龙椅上被搞得一头雾水,最后,他也不知道那到底是马还是鹿了。然而赵高有了收获,他知道了谁是破坏分子。不久后,那些说鹿的大臣就被赵高以各种手段解决掉了。

【酷评】

“指鹿为马”是一个国人皆知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权力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它不但可以翻云覆雨,还可以颠倒黑白。当秦朝的大臣们到了不敢分清“鹿马”的程度时,王朝的末日也就到了。同样,如果一个人到了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时候,那么,他的未来也将堪忧。懂得是非、坚守黑白,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正直”,跟一个人的“品牌”相关。正直是一个好的个人品牌,不正直是一个坏的个人品牌。无论是在私人交往还是在工作、商业方面,好的个人品牌可以得到更多的信任和友好对待,坏的个人品牌则让人警惕、提防,严重时甚至寸步难行。你希望自己的个人品牌是五颗星呢,还是半颗星呢?你希望身边朋友的个人品牌是五颗星还是半颗星呢?答案当然是前者,五颗星的自己值得信任,五颗星的朋友值得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