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分析了从企业现有能力和未来能力定位出发开发人力资本,以及促使员工知识流动起来的人力网络。为了能够有效地运用现有的、贮存在组织内部和员工身上的智力资本,企业还应该构建有效的技术基础设施和设置相应的管理机制,转移和共享这些智力资本。企业不仅要使内部的智力资本实现转移和共享,还要善于把外部的智力资源转化为内部智力资本。因此,本章将着重分析以下四方面内容:(1)智力资本转换和共享的技术基础设施;(2)智力资本转移和共享的一般模式;(3)企业内部智力资本转移和共享的途径;(4)外部智力资源转变为内部智力资本的途径。
第一节知识管理循环
1.1知识管理全过程的划分
知识管理过程可划分为不同的环节。例如,知识管理可包括知识的生成、交流、积累和应用四个环节。知识应用是知识管理的目的,知识积累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知识交流是生成新知识的手段,知识的持续生成是企业创新的动力。
Gilberlt Probst等(2000)将知识管理分为以下几个核心过程:知识识别(Knowledge ident。ification)、知识获取(Knowledge acquisition)、知识开发(Knowledge development)、知识共享和扩散(Knowledge sharing/distr.ibution)、知识利用(Knowledge uitilization)和知识保留(Knowledgeretention)。
·知识识别:是指分析和描述公司所处的知识环境。虽然大家都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大部分公司对公司内部和外部的数据和技能等缺乏一种清晰的认识。有效的知识管理必须确保一张有关公司内部和外部的知识地图,这样公司员工才能知道到哪里去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
·知识获取:他们强调如何从外部知识源获取知识,即如何从用户、供应商、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那里获取所需知识。
·知识开发:他们强调公司如何在内部产生新技能、新产品、新想法和更有效的流程。
·知识共享和扩散:任何人不可能也没必要知道所有的事情,知识共享和扩散可以弥补个人、团队或组织自身知识的不足。通过知识共享和扩散可以有效地将公司游离的知识和经验整合起来让整个组织加以使用。
·知识利用:是指应用知识为组织创造财富。
·知识保留:有选择地把一些文档、经验保留和贮存起来,以保证将来知识随时提取和利用。当然这些知识要不断地加以更新。
知识管理的子过程构成一个循环,知识在不断地被识别、获取、开发、共享/扩散、利用和保留的过程中,组织的知识库越来越丰富。
1.2智力资本转移和共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虽然,知识转移和共享只是知识管理循环中的一个环节,但是研究知识转移和共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正由“命令和控制”向“集成和协作”转变,传统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扁平的、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应运而生。
第二,由于竞争加剧,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必须快速掌握新技术、新产品或者是未来技术和产品的有关知识,迅速向市场推出新产品。
第三,由于经济全球化,公司在地域上的分布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出现了许多跨国公司和全球性公司。我国部分优势企业,在中国加人w’1“0之前,在国内许多企业惊呼狼来了的时候,率先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些企业总部和分部与国内外的分部,需要及时的沟通和有效的信息和知识共享。
例如,海尔集团自1998年以来实施了以创国际名牌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争取实现国内生产国内销售占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占三分之一,国外生产国外销售占三分之一的战略目标。海尔1999年开始重点建设海外市场。目前,海尔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现有:
贸易中心56个,其中海外12个,包括北美贸易中心、欧洲贸易中心、拉美贸易中心、东盟贸易中心和东亚贸易中心等;
设计中心15个,其中海外8个;
工业园9个,其中国外2个,分别位于美国和巴基斯坦;国内7个,其中5个在青岛,合肥、大连各有1个;
工厂49个,海外工厂13个,包括美国工厂、意大利工厂、突尼斯工厂、巴基斯坦工厂和孟加拉工厂等;
营销网点58800个,服务网点11976个。
第四,知识转移和共享是为了更好的知识积累和知识创造。例如,安达信(Arthur Andersen)虽然目前在企业信誉和形象方面遭遇很大问题和考验,但是它在知识管理方面有它独到的一面。它把自己和用户的关系描述为“知识的提供者”。在安达信公司内部有一条公式来描述知识共享对知识积累的重要作用。
K是知识(knowledge);P是人(people);I是信息(information);P和I依靠技术连接起来,即公式中的加号,而人和信息结合能够产生的知识受系数s,即知识共享(share)的制约和影响。
第二节知识网络化与技术网络
2.1知识网络化概念的提出
有关知识转移和共享的一个基本概念是知识网络化(knowledgenetworking)。知识网络化是指人们为了解决新问题而共享信息、知识和经验时人和计算机网络化的复杂过程。Charles Savage在《第五代管理》(Fifth Generation Management)一书中就提出了知识网络化的概念,并把它定义为一种“以不断变化的模式,捆绑和再捆绑不同人的知识、经验、才能、技能、能力和抱负的过程”。David J.skvrme(1999)提出在网络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需要网络化。他认为,知识网络化具有以下一些关键特征:
·组成结构:网络的节点和链接;
·链接:为沟通、知识流动和个人关系的形成提供路径;·节点:可以是个人或小组,它是活动或正式组织流程的焦点;·节点和链接的模式不断变化;
·链接有不同的方式:有的表现为循环的方式,有的表现为扩散的形式;
·个人可以属于不同的网络:在某些网络中他处于更中心的地位;·一个知识网络通常没有明确的边界;
·不同的知识网络之间可以连接起来,链接可增强或削弱;·可进行一对一或多对多对话,可同步也可不同步;·知识以一种审慎的、非预期的方式流动。
知识网络化不仅把处于孤立状态或游离状态的知识连接起来,而且它可以让人们快速进入/获得最合适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和共享最佳实践,最大限度地利用知识为企业创造财富。知识网络化否定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它要求部门之间、组织之间是开放的、合作的,为了共同的利益建立多种关系。知识网络化首先要建立两张网:人力网络(human network)
和技术网络(·technology network)。这两张网是内部智力资本和外部智力资源转移和共享的基础(如图4.2所示)。Yogesh Malhotra认为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最重要的是要致力于其IT系统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和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协调一致。人力网络在第三章已有所描述,本章主要描述基于Internet和Intranet的技术网络。
2.2基于Internet和Intranet的技术网络
技术网络是指应用C&C技术所构建的用于知识流动和存储的平台。David J.Skyrme(1999)分析了技术对知识管理全过程的作用,同理,技术网络对知识管理也具有同样的作用。
知识的全过程可分为知识识别(Knowledge:identify)、知识创造(Knowledge create)、知识编码(Knowledge codify)、知识存储、知识扩散和利用(Knowledge diffuse/use)。
在知识识别阶段,技术网络有助于知识发现(knowledgediscoverv)、数据挖掘(data milling)和文本挖掘(text mining);在知识创造阶段,技术网络可以辅助思考(thinking aids)并提供概念匹配(conceptual mapping)服务;在知识搜集/编码阶段,信息的主动提供(infor·mation push)、搜索引擎(searlch engine)和智能代理(intelligent agents)方面提供服务;
一在知识存储方面,技术网络可以有效地提供数据仓库、数据库(databases)和文档;一在知识的扩散和利用阶段,技术网络为决策支持、组件(groupware)和视频会议提供支持。
目前,最常见的两种技术网络平台是Internet和Intranet,它们已成为企业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主要用于内部知识交流和共享,而连接到外部网络(Internet,Extranet)之后,可与企业外部的个人和组织进行交流。组织必须建立检查和平衡机制,以确保这种“程序”随着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能够相应做出调整。
2.2.1知识存储
企业的显性知识主要保存在知识库中。随着电子媒体价格的迅速下降,企业已经能够将大量关键信息以电子媒体存储起来,并通过网络使其得到广泛应用。知识的电子化存储有很多格式,但值得注意的是,组织知识库的最有效存储方式仍然还是员工的大脑。所以,促进相互合作的技术仍然是最有效的知识助推器。
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将多个数据源的知识整合成~个完整的数据格式,使其易于使用。例如,英国煤气公司将12个地区的数据整合成一个包含2200万个顾客信息的大型数据库,知识工作者可以对其从不同角度做出分析,为企业的业务决策分析提供支持,特别是诸如营业所的布局分布和潜在顾客的需求等这样的市场分析。
文档管理
文档数据库是另一种常用的知识存储方式,用户通常能用一种上下文相关、结构化和视觉化的方式来使用,这和通常纯粹的计算机文本有些不同。例如,有些文档管理系统可以方便地让知识工作者获取到原始的文档资料,以及关于这些文档的情景知识,例如,文档的原始依据、修订状态,以及是否可用等等。另一个特征是,它可以帮助共享一些解释性的知识,用户可以在文档上加入自已的评论,于是这些内容也将作为一种原始记忆而被保存。
组织范围内的文档管理系统对于组织共享最新知识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制药行业的临床实验以及一些大规模的复杂项目。John Brown建筑公司引入文档管理系统来促进位于世界各地的工程师之间的快速知识共享,他们在几秒之内就可以在计算机屏幕前看到最新的设计图,而不像以前基于人工系统要花费好几天时间。
2.2.2知识创造
现在有好几种工具用来辅助个人和团队的思考和创造。一种类似于Ideasfisher。它是迄今为止最早建立的工具之一,对诸如发展一个新产品或给一个品牌命名之类的商业创造活动都建有大量的单词和模板库,通过应用一些像单词联想或单词触发之类的广为人知的创造学技术,新思想能有效地被激发出来。
另外一类工具是概念或思想匹配。用户将概念组合在一起,或者随机地在它们之问建立联系来启发新思想。随着Toni Buzan发展出。TheMindMallKer-,思想匹配工具也逐渐变得流行起来。通过该工具,用户可以画一棵平躺的树,在叶节点文档上进行标注,并创建指向其他地图的连接和超文本的输出。其他工具,例如Idons—for一Fhinking,使用着色的六边形来标注不同的概念。其中,绿色代表新思想,蓝色是战略,而红色代表行动。还有工具Decision Explore,集中在概念之间的随机联系上。
例如,你可以指定命题“快速革新需要好的知识管理系统”,于是系统开始分析,并挖掘出关键概念和相关变量的相互联系。
在创造学领域,各种工具用来协助用户进行头脑风暴,决定选项和有效性的判断。Inyention Machine抽取出95条关键性的创造学原则,引用了250万条专利信息来帮助知识工作者从其他领域获得灵感,并帮助他们认识到二者的差别。
在商业上而言,上述工具的使用还非常少,许多优秀的专业人员反而觉得这些工具阻碍了他们自己的思考。然而,随着这些工具逐渐变得更加易于使用,它们倒的确提供了一条记录思考,促进思想交流,并不断在新环境下反馈使用的一条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