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智力资本管理:创造组织新财富
3815200000015

第15章 智力资本的转移和共享管理(4)

5.1合作研究开发

合作研究开发主要是针对某一种技术和产品,与企业外部智力资源合作。我国企业由于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借助于外部智力资源进行合作研究开发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合作研究开发过程包括了知识管理的全过程,即知识识别、知识创造、知识共享和转移、知识保留等。合作研究开发的理想目标是在通过合作达到自主创新的能力;但企业通常不能通过一次的合作研发就能达成永远的自主开发,当企业面临新一种产品开发而感到自主能力不足时,它又会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因此在企业中,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往往交替进行,在这一交替过程中,完成了一轮又一轮的知识创造和知识管理全过程。在这一螺旋上升过程中,企业的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得以提高。

下面,以昆明制药厂蒿甲醚的合作研发过程为例,来分析企业如何利用外部智力资源进行持续创新。

[昆明制药厂蒿甲醚的知识创新过程]

·前期的知识积累

70年代,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山东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几家研究单位几乎在同一时期从青蒿植物黄花蒿中提取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实现了抗疟药研究的历史性突破,震惊了全球医坛。经过多年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青蒿素是一个速效、低毒、对抗氯喹虫株也有卓越疗效的、具有新型化学结构的抗疟药。这一发现被誉为疟疾化疗史上继氯喹后的又一重大突破。但由于青蒿素还存在着近期复燃率高、溶解度差、制剂困难等问题,1976年全国疟疾防治领导小组下达任务给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改造,以筛选合成出更好的有效衍生物。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经过研究,在实验室中合成了三类青蒿素衍生物近百个,并经动物试验证明,其中的12一(一甲基二氢青蒿素即蒿甲醚,是一种疗效极好的化合物,其抗疟活性是青蒿素的6倍,而且除了具有青蒿素的速效、低毒等优点外,其在油中的溶解度也比青蒿素大,有利于制备制剂。

·昆明制药厂开始进入合作研究

昆明制药厂于1979年参加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合作研究,并开始提供临床试验用药。在1979年至1980年间,上海药物研究所和昆明制药厂又进一步与广东南海行政区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广州中医学院、云南疟防所、昆明医学院、上海市药品检验所等单位合作,进行了化学、药理、毒理、临床试验等基础研究工作,进一步确证蒿甲醚是一种高效(剂量小)、速效(退热快、血中原虫消失快)、低毒、对抗氯喹虫株亦卓有成效,而且复燃率较低的新型抗疟药。

从青蒿素的提取到蒿甲醚的研制成功,这其中都是诸多科研单位、制药厂、医院合作研究的结果。蒿甲醚的研究成功,为下一步的生产、开发工作打下了基础。蒿甲醚的创新工作,也开始进入了以实现工业批量生产,作为正式药品尽快投放医药市场,满足国内外抗疟工作的急需,为国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的生产化研究阶段,这一任务是由昆明制药厂来承担的。

·昆明制药厂的自主创新和知识创造

昆明制药厂历经八年的辛勤劳动,为蒿甲醚的生产化工作做了极大的努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开发工作。

自1985年卫生部颁发了“新药审批办法”后,对新药研究开发的技术要求提高了一大步,因而加大了蒿甲醚的研制、开发的难度。为使蒿甲醚及其注射液能够及早地通过卫生部审批,昆明制药厂克服各种困难,多次主动、积极地与原各协作单位联系,做到目标一致,互相配合,再次对各项研究工作做了进一步的试验和写出了系统科学的总结,力争达到第一类新药的技术标准。昆明制药厂进行蒿甲醚的创新过程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1)在上海药物研究所小试工艺的基础上,完成了小试放大,中型试制,工艺技术研究、改进,最终符合工业生产技术经济指标要求的批量生产能力。

(2)结合各阶段的工艺技术研究,进行质量分析,提高产品的质量,使蒿甲醚由一个以含蒿甲醚体为主的混合物,提纯为仅含蒿甲醚体的纯品,而且达到产品质量稳定、可靠、疗效显著。

(3)全面制定了完整的、可行的蒿甲醚及其注射液的质量标准;修订、完善了注射用花生油质量标准;原辅料质量标准,确保注射用油精制及产品生产顺利进行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

(4)对蒿甲醚及其注射液进行了储存期质量稳定性的研究工作。据此,为制定产品有效期、产品储存条件等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重要科学依据。

(5)按照卫生部“新药审批办法”,完成蒿甲醚及其注射液的化学(包括结构确证、质量标准、生产工艺、稳定性研究等)、药理、毒理、代谢、,临床等项试验研究工作资料的汇总、编纂工作,作为提供给卫生部审批的完整、系统的重要书面依据。之后,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新药申报工作,直至1987年6月蒿甲醚及其注射液获得了卫生部颁发的一类新药的“新药证书”及生产批文。

昆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开发成功蒿甲醚注射剂后,接着又开始进行蒿甲醚产品的系列化工作,陆续开发出蒿甲醚胶囊、蒿甲醚片、复方蒿甲醚片等系列制剂产品。表4.3表示的是昆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蒿甲醚的产品系列化创新、投入及效益状况。

·第二轮合作研发和知识再创造

昆明制药面临收率低的问题,所谓收率,指的是从青蒿素中提取出蒿甲醚的比例。在蒿甲醚的创新过程中,实验室中得到的收率只有30%,昆药根据实验室中的工艺进行放大,采用质量风险分析(QRA)方法加强工艺验证,使收率提高到40%。但这一收率还是比较低的。昆药一方面积极改进工艺提高收率,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外部的协作。通过吸收北京中医药大学一位博士发明的一个新工艺,使收率又提高至50%。

昆药与世界第二大医药跨国公司——瑞士诺华公司签订了20年的商业协议。一方面解决了蒿甲醚收率低的问题,使收率提高到60%,这构资料来源:浙江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昆明制药厂案例调研报告。

成了昆药核心技术能力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根据该协议,瑞士诺华公司负责复方蒿甲醚片在全世界申请专利,目前已经包括美国在内的43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了新药专利,这是中国人发明的新药在国际上得到如此多专利权的第一个药物。诺华公司还负责复方蒿甲醚片在全世界范围的注册上市工作,中方将从销售利润中获益。

·第三、第四轮合作研发和知识再创造

不仅如此,昆药还积极扩大蒿甲醚的适用症。他们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合作,将蒿甲醚胶囊用于预防血吸虫病感染,经过临床研究发现对日本血吸虫病有很好的疗效。这开辟了防治血吸虫病的新途径,1994年在实验室试验成功之后,卫生部于1997年批准为五类新药“血防灵”。“血防灵”在1998年的抗洪救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项成果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高度重视,WHO下的TDR(热带病研究组织)决定出资,由昆药提供用药,在非洲的科特迪瓦进行扩大临床应用试验。TDR还计划展开研究蒿甲醚对埃及血吸虫病的疗效研究,预计也将在科特迪瓦或埃及做临床试验。如果试验成功,世界卫生组织将在非洲的摩洛哥展开在一个国家彻底消灭血吸虫病的试验。昆明制药还与中国寄生虫病研究所合作开发A+M复方蒿甲醚片。

昆明制药对蒿甲醚的产品创新及系列化过程可用表4.3来表示。

5.2兼并和收购

某些企业资本很雄厚,而且它要求的合作程度很高,希望能进人对方的知识库,这些企业就可以采取收购和兼并的方法。例如,20世纪90年代全球兼并和收购的浪潮,这股浪潮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获取和接管对方企业的知识和人才,即智力资本。象美国硅谷的许多高科技公司,它存在的目的就是等待着大公司来购买,因为凭借着他们自己的技术和资金很难得以发展。又如,1999年至2000年,联想集团开始全面向互联网方面发展,为了配合它成为网络产品和整套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的战略目标,2000年4月推出FM365网站,2000年8月,以3537美元的价格收购知名财经网站赢时通40%的股权,成为该公司最大的股东。

但是,收购和兼并并不都能获得成功,实践表明,大部分收购和兼并并为达到预期目标。许多公司在兼并了目标公司后,由于某些原因(如,双方的文化冲突,目标公司的人才流失,尤其是一些敌意的兼并,目标公司破坏或隐藏所拥有的知识),兼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

5.3战略联盟

与收购和兼并相比,比接管温和一些的获取知识的合作方式是建立战略联盟。建立联盟的各方要达成一些共同的目标,财务投入和风险相对接管要低,建立战略联盟往往只是为了获得某种知识和技术,而不像接管要获得目标公司的所有知识。

例如,为了配合公司的技术开发与合作全球化战略,华为与IBM、Intel、Motorola、Imcent、ALTERA、SUN、HAY和KPMG等公司成立联合实验室,广泛开展技术和市场合作。华为通过与IBM公司的合作,进行业务流程重整和IT网络建设,2001年公司30%的项目按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运作,2002年将达到100%;ISC集成供应链系统正处于项目攻坚阶段;采购流程进行重整,并已顺利开展实施。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通过与HAY公司的合作,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员工任职资格体系、职位架构、薪酬体系和员工素质模型。华为与德国国家技术应用研究院合作,学习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公司21条生产线的工艺和质量控制重整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在财务管理方面,通过与PwC公司合作,公司内部在财务上实现流程、制度、监控和编码四统一,并建立了一套标准的海外财务管理流程和海外财务会计架构。

与战略联盟相类似的另一种合作形式是创办合资企业。例如,2002年2月,联想与台湾友讯科技成立合资公司,生产“全线网络产品”;另外,联想有与金山软件、新东方等建立的合资关系。

小结

由于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向“集成和协作”转变、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以及经济全球化等多方面原因,智力资本转移和共享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章首先提出了知识网络化概念,着重分析了基于Internet和Int豫net的技术网络。接着,本章归纳了两种智力资本转移和共享的模式:格式化知识共享和过程知识共享。格式化知识共享是一种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知识共享过程,知识与知识开发者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的个体或组织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提取、汇编并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供人们随时反复调用。过程知识共享是一种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再到隐性知识的共享过程,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进行共享。第三,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本章分析了企业内部(包括企业总部到分支机构、从分支机构到总部以及分支机构之间)智力资本转移和共享的途径。最后,分析了外部智力资源转变为内部智力资本的途径,并着重分析了合作研究开发、兼并和收购,以及战略联盟等智力资本转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