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3841800000018

第18章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不復更滅故。生死即是涅槃。二乘所證涅槃仍是真常流注故。即是變易生死。此對待論融即也。二種生死元無生死之相。如舉波即水。故生死即是涅槃三德。涅槃亦無涅槃之相。如全水在波。故涅槃即是生死。此絕待論融即也。隨緣常不變。故生死涅槃二俱平等。無有一相可得。所謂其入離也。不變常隨緣故。隨流轉緣名為生死。隨不轉緣名為涅槃。所謂其出微也。初備顯作用竟。

二重明所依。

問曰。菩薩即寂興用之時。三性之中依於何性而得成立。答曰。菩薩依依他性道理故。能得即寂興用。兼以餘性助成化道。此義云何。謂雖知諸法有即非有。而復即知不妨非有而有。不無似法顯現。何以故。以緣起之法法爾故。是故菩薩常在三昧而得起心憫念眾生。然復依分別性觀門故。知一切眾生受大苦惱。依依他性觀門故。從心出生攝化之用。依真實性觀門故。知一切眾生與己同體。依分別性止門故。知一切眾生可除染得淨。依依他性止門故。不見能度所度之相。依真實性止門故。自身他身本來常住大般涅槃。

答中先標二義。次別釋成。謂雖知諸法下。釋依依他性道理也。然後依分別下。釋餘性助成化道也。

三再示方便。

又若初行菩薩欲有所作。先須發願。次入止門。即從止起觀。然後隨心所作即成。何故須先發願。謂指尅所求請勝力加故。復何須入止。謂欲知諸法悉非有故。是故於一切有礙之法隨念即通。何故。即從止起觀。謂欲知一切法皆從心作故。是故於一切法有所建立隨念即成也。若久行菩薩即不如是。但發意欲作隨念即成也。諸佛如來復不如是。但不緣而照。不慮而知。隨機感所應見聞。不發意而事自成也。譬如摩尼無心欲益於世。而隨前感雨寶差別。如來亦爾。隨所施為不作心意。而與所益相應。此蓋由三大阿僧祇劫熏習淳熟故得如是。更無異法也。

先明初行方便。次明久行及佛之不同。然非因初行安有久行。非有久行安得成佛。故知欲成佛者須學初行之方便矣。

二偈頌三。初頌理諦。二頌觀法。三頌勸修。今初。

心性自清淨。諸法唯一心。此心即眾生。此心菩薩佛。生死亦是心。涅槃亦是心。一心而作二。二還無二相。一心如大海。其性恒一味。而具種種義。是無窮法藏。

初一句總頌真體。次一句攝事歸理。無一法而非全心也。次四句全理成事。無一法之全理不還具眾生佛菩薩生死涅槃種種法也。一心作二即不變常隨緣義。二無二相即隨緣常不變義。海喻可知。

二頌觀法三。初法說。二喻說。三合結。今初。

是故諸行者。應當一切時。觀察自身心。知悉由染業。熏藏心故起。既知如來藏。依熏作世法。應解眾生體。悉是如來藏。復念真藏心。隨熏作世法。若以淨業熏。藏必作佛果。

觀察自身心。謂約染濁分別性修止觀也。知悉由染業熏藏心故起。是約染濁依他性修止觀也。應解眾生體悉是如來藏。是約染濁真實性修止觀也。復念真藏性等四句。是以染例淨。即約清淨三性修止觀也。又如來藏依熏作世法。是知不變常隨緣也。眾生體悉是如來藏。是解隨緣常不變也。世法既爾佛果例然。約性則一真平等。約修則因滿果圓。所以必須依止一心勤行妙止觀也。

二喻說。

譬如見金蛇。知是打金作。即解於蛇體。純是調柔金。復念金隨匠。得作蛇蟲形。即知蛇體金。隨匠成佛像。

蛇喻染濁分別性。打喻染濁依他性。蛇體純是調柔金。即喻染濁真實性。又打金作蛇喻不變隨緣。蛇體純金喻隨緣不變也。蛇體金喻現前一念心性。匠喻止觀法門。成佛像喻成出障淨法身也。

三合結。

藏心如真金。具足違順性。能隨染淨業。顯現凡聖果。

金可為蛇為像。即是具足蛇像二性。故能隨匠打作蛇像。藏心亦爾。本具違順二性。故能隨染淨二業顯現凡聖二果。然正為蛇時像性仍在。故可轉蛇作像。則知正在染時淨性仍在。故可轉凡成聖也。蛇像非佛像。故須修證。佛金即蛇金。故常平等。彼執性廢修。執修昧性者。安知常同常別法界法門哉。二頌觀法竟。

三頌勸修。

以是因緣故。速習無漏業。熏於清淨心。疾成平等德。是故於即時。莫輕御自身。亦勿賤於他。終俱成佛故。

淨心為因。淨業為緣。因必藉緣。故須速習無漏業緣。熏於清淨心之真因。令成本來平等之妙德也。我心既即佛性。安可輕御。御者用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安可賤他。既不自輕亦不賤他。是名平等佛德。

三結。

此明止觀作用竟。上來總明五番建立止觀道理訖。

已上第二大科廣作分別竟。

三歷事指點三。初明禮佛時止觀。二明食時止觀。三明便利時止觀。初中三。初觀門。二止門。三雙行。初又二。初實事觀。二假想觀。初又三。初法。二喻。三合。今初。

凡禮佛之法亦有止觀二門。所言觀門禮佛者。當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悉與我身同一淨心為體。但以諸佛修習淨業熏心故。得成淨果。差別顯現。徧滿十方三世。然一一佛皆具一切種智。是正徧知海。是大慈悲海。念念之中盡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盡欲救度一切眾生。一佛既爾。一切諸佛皆悉如是。是故行者若供養時。若禮拜時。若讚歎時。若懺悔時。若勸請時。若隨喜時。若迴向時。若發願時。常作是念。一切諸佛悉知我供養。悉受我供養。乃至知我發願。

此依法性及與佛德稱實而觀。行願品所謂起深信解如對目前者也。

二喻。

猶如生盲之人於大眾中行種種惠施。雖不見大眾諸人。而知諸人皆悉見己所作。受己所施。與有目者行施無異。

無始無明未破。喻如生盲。然能作此信解。則功德與菩薩等矣。

三合。

行者亦爾。雖不見諸佛。而知諸佛皆悉見己所作。受我懺悔。受我供養。如此解時。即時現前供養。與實見諸佛供養者等無有異也。何以故。以觀見佛心故。佛心者大慈悲是也。

雖不見諸佛而見諸佛大慈悲心。所謂雖是肉眼名為佛眼也。

二假想觀二。初佛身觀。二供具觀。初中二。初直示。二釋疑。今初。

又若能想作一佛身相嚴好。乃至能得想作無量諸佛。一一佛前皆見己身供養禮拜者。亦是現前供養。何以故。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

是心作佛者。能作他方應佛。能作自己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即他方應佛。心即自己果佛也。又是心作佛故非自然。是心是佛故非因緣。即中之空假名佛。能破三惑。能立三法。故能感他佛。三身圓應能成我心。三身當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則全惑即智。全障即德。故心是應佛。心是果佛也。又始學名作。終成即是佛。又諸佛法身與己同體。現觀佛時。心中現者即是諸佛法身之體。名心是佛。望己當果繇觀而成。名心作佛。若欲悉知。具如妙宗鈔。

二釋疑二。初明假想非妄。二明感應俱成。初中三。初直明非妄。二遠勝二乘。三徑齊菩薩。今初。

問曰。前之一番供養。實有道理可與現前供養無異。此後一番想作佛身者則無道理。何以故。以實不見佛身。假想作見即是妄想相故。答曰。佛在世時。所有眾生現前所見佛者。亦是眾生自心作也。是故經言。心造諸如來。以是義故。即時心想作佛。則與彼現前見佛一也。

二遠勝二乘。

又復乃勝二乘現見佛者。何以故。以彼二乘所見之佛實從心作。由無明故。妄想曲見謂從外來。非是心作。故即是顛倒。不稱心性緣起之義。是故經言。聲聞曲見。又復經言。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言如來者。即是真如淨心依熏緣起果報顯現。故名如來。彼謂心外異來。故言不能見也。我今所見諸佛。雖是想心所作。但即能知由我想念熏真心故。心中現此諸佛。是故所見之佛不在心外。唯是真心之相。有即非有非有即有。不壞真寂不壞緣起。是故勝彼二乘現前見也。

二乘不達唯心。此達唯心。一勝也。二乘入寂便壞緣起。此則不壞緣起。二勝也。

三徑齊菩薩。

又若我以想心熏真心故。真心性起顯現諸佛。而言是妄想者。道場會眾皆以見佛之業熏真心故。盧舍那佛在於真心中現。彼諸菩薩亦是妄想。若彼菩薩所見之佛實從心起。見時即知不從外來。非是妄想者。我今所見諸佛亦從心起。亦知不從外來。何為言是妄想。又復彼諸菩薩所修見佛之業。悉是心作。還熏於心。我今念佛之想。亦是心作。還熏於心。彼此即齊。是故彼若非妄。我即真實。

初明假想非妄竟。

二明感應俱成四。初重明同體心性。二明依想得見真佛。三生佛互論熏心。四結成感應不二。今初。